多刺鸟蛤

中文名称多刺鸟蛤


拉丁名称Vepricardium multispinosum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真瓣鳃目

拉丁目名Eulamellibranchia

中文科名鸟蛤科

拉丁科名Cardiidae

中文属名鸟蛤属

拉丁属名Vepricardium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在浅海24-97米的沙质海底。此种还分布于泰国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圆、膨胀。壳高52.6毫米,壳长52.6毫米,壳宽45.4毫米,壳高与壳长相等。壳顶位于贝壳中央。贝壳前、后均圆,腹缘呈现规则的弧形。贝壳表面淡红色,在壳后部颜色较浓,上面有自壳顶至壳缘强大的放射肋33--35条,在肋上生有一列半管状的棘。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相关推荐

中华多刺鱼


[学名]: Pungitius sinensis(Guichenot)
[资源名称]: 中华多刺鱼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Ⅸ-9,臀鳍条Ⅰ-8,胸鳍条9,腹鳍条Ⅰ-1。侧线骨板31~321,鳃耙10。 体长为体高的5.0~6.1(5.60.44)倍,为头长3.3~4.4(3.80.32)倍,为尾柄长的4.1~6.9(5.61.01)倍。头长为吻长2.6~3.8(3.00.3)倍,为眼径3.1~4.7(4.00.44)倍,为眼间距4.4~5.8(4.90.3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3.5~6.0(4.91.29)倍。 体细长,侧扁,尾柄细长。吻钝。头较小。口近上位。口裂上斜,下颌稍长于上颌,具细齿。头长大于体高为1.3~1.7倍。眼较大,侧位,位于体中轴之上,眼间隔较平。鳃膜左右相连,而不与峡部相连。体侧延背腹轴有发达骨板,延至尾柄部。侧线完全。体无鳞。体腔为浅黄色,具小黑点。鳔无管。背鳍前有分离交错排列的硬棘9个,最长棘约2.0~5.0毫米。臀鳍具1硬棘,与第二背鳍相对。胸鳍大,中位,略呈圆形,后缘超过腹鳍基部。腹鳍具硬棘1个,尾鳍稍凹近截形。体背黑绿色,体侧浅黑或白色,腹面色浅。随季节体色有所改变,夏季为褐色,冬季为深褐色,前鳃盖骨下缘有一列明显黑点。鳍褶除尾鳍外均透明。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寒温带 [地理分布]: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绥芬河等水域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中华多刺鱼喜栖息在水草丛生,平稳及低温的水域。食物是以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为主。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6月初,1年达性成熟,分批产卵,怀卵量440~570粒;产卵时雄鱼用植物碎片筑空心球状巢,雌鱼在其中产卵,而后雄鱼守护直至小鱼孵化出巢,自由游动为止。

黄边糙鸟蛤


[学名]: Trachycardium flavum
[资源名称]: 黄边糙鸟蛤
[外文名]: Pacific yellow cockle
 
[形态特征]:
 
壳呈卵圆形,壳高大于壳长。壳表有黄褐色外皮,放射肋约30条,肋上有粒状突起,后端肋上的突起呈棘状,肋间沟较深。壳内面白色,壳顶部分黄色,中部和边缘常呈淡紫色。铰合部具主齿2枚,侧齿片状。前、后闭壳肌痕近圆形。
[原产地区]:广东、广西、海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热带海区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埋栖生活于潮间带低潮线至浅海的砂质海底。滤食微型藻类及有机碎屑。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埋栖 [生活区域]:埋栖浅海
[资源类型]:浅海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资源状况]:未评估

泡状薄壳鸟蛤


[学名]: Fulvia bullata
[资源名称]: 泡状薄壳鸟蛤
[别名]: 褶襞鸟蛤
 
[形态特征]:
 
壳薄,近卵圆形,两壳相等,前缘及腹缘圆,后缘略呈截形,后端开口。壳表淡黄色,具紫褐色斑纹,及斑点。生长线细密,放射肋约40条。壳内面白色,具紫褐色斑纹,边缘呈齿状缺刻。铰合部有2枚主齿,侧齿呈片状。前、后闭壳肌痕均为卵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菲律宾、越南等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海南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太平洋西岸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埋栖生活于潮间带及浅海砂质海底。滤食微型藻类及有机碎屑。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4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近江牡蛎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