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鲱洄游

在山东半岛产卵的黄海鲱,以荣成市的青鱼滩为中心,在近岸水温低的年份,产卵场偏南,在近岸水温高的年份产卵场偏北。水温在0℃左右时开始产卵,3~5℃时为产卵盛期,9℃以上时产卵基本结束。产卵场的盐度约为30.O~32.0,产卵期在2~5月,盛期为3~4月。黄海鲱在生殖季节和越冬期间常密集成许多单独的大群。
产卵后的鲱鱼分批游向黄海中北部深水区,3430ˊ~3830ˊN,12015ˊ~12500ˊE一带海域索饵、育肥。索饵期间鱼群分布面较广,但仍有集结成群的习性。索饵场为水深范围在50~90米的黄海洼地内,底层水温6~10℃,底层盐度为32.O~33.0。饵料以太平洋磷虾等浮游动物为主。黄海鲱终年不游离黄海,其分布范围的南限在3400ˊN附近。

相关推荐

齿鲱


中文名称齿鲱

拉丁名称Denticeps clupeoides Clausen

英文名称denticipitoid herri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齿鲱属(待定)

拉丁属名Denticep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尼加拉瓜西南部和非洲的淡水鱼类。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头骨的背面均有小齿。无辅上颌骨。鳃盖条5,中央一对前缘有小状小齿;头部腹面一半有绒状小齿,侧线鳞完全,尾主鳍条16。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深海鲱


中文名称深海鲱


拉丁名称Bathyclupea elongata Trunov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深海鲱科

拉丁科名Bathyclupeidae

中文属名深海鲱属

拉丁属名Bathyclup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深水中。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侧扁,被易脱落的大形圆鳞,头部裸露无鳞,在大形粘液腔,口中大,口裂甚斜,下颌突出,口上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共同组成,上颌骨宽,后端达眼前缘,具辅上颌骨。颌齿细小,呈绒毛状。犁骨和腭骨均具齿。眼大,侧上位,大于吻长。具眶下骨托。鳃盖条7,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4,假鳃发达,背鳍1个,无鳍棘,位于体后半部,基底短,臀鳍具1鳍棘,基底甚长,腹鳍小,喉位,1鳍棘5鳍条,尾鳍叉形,鳔具管。椎骨31(9+22或10+21)。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脂眼鲱


中文名称脂眼鲱

拉丁名称Etrumeus teres (De Kay)

英文名称round herring, red-eye round herring, Pacific round herring, market sardin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脂眼鲱属

拉丁属名Etrum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中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

形态特征
眼大,上侧位,全为脂眼所遮盖。口中大,前位。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5。背鳍完全位于腹鳍前上方。臀鳍条9-11。腹鳍位于背鳍后下方。尾鳍深叉形。下鳃耙30-35,腹鳍起点在背鳍基底后下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带鱼洄游


黄、渤海种群带鱼产卵场位于黄海沿岸和渤海的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三个湾内。现从渤海的两个产卵场和黄海三个产卵场条件看,它们都是在水深20米左右,底层水温14~19C,盐度27.0~31.0 的河口一带,水深较浅,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大的海域。春天,3-4月带鱼自济州岛附近越冬场开始向产卵场作产卵前期索饵洄游和产卵洄游。经大沙渔场,游往黄海的海州湾、乳山湾、辽东半岛东岸、烟威近海和渤海的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等海区。海州湾带鱼产卵群体,自大沙渔场经连青石渔场南部,沿20-40米水深斜坡,向沿岸游到海州湾的石臼所、岚山头外产卵。乳山湾带鱼产卵群体,经连青石渔场北部进入产卵场。以灰岛东南至苏山岛西北一带为鱼群分布的中心。黄海北部带鱼产卵群体,自成山头外海游向海洋岛、大鹿岛南、大长山岛和庄河、新金沿岸产卵。渤海带鱼的产卵群体,从烟威渔场向西游进渤海,其群体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群体进入莱州湾,产卵中心在黄河口东北、水深20米处。北部群体分别分布于渤海中部和辽东湾东西两岸,两者群体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辽东湾东岸带鱼产卵群体,春汛在复县外海金州湾洄游分布,经长兴岛向北到熊岳河口为止。辽东湾西岸带鱼产卵群体自大清河口经秦皇岛、山海关、绥中等处近海到葫芦岛海区。夏、秋季,渤海南、北部产卵群体于产卵后,部分索饵群体向渤海中部和滦河口近海进行索饵,部分索饵群体游出渤海海峡到烟威渔场索饵。黄海北部带鱼索饵群体于11月在海洋岛近海汇同烟威渔场的鱼群向南移动。海州湾渔场小股索饵群体可向北游到乳山、石岛近海,饶过成山头到达烟威近海,大股索饵群体分布于海州湾渔场东部和青岛近海进行索饵。10月向东移动到青岛东南近海,同来自渤海、烟威、黄海北部各渔场的鱼群汇合。乳山渔场的索饵群体8、9月分布在石岛近海,9、10、11月先后同渤海、烟威、黄海北部和海州湾等渔场索饵群体在石岛东南和南部的陡坡和水温梯度大的海区汇合,形成非常浓密的鱼群,当鱼群移动到36N以南时,随着陡坡渐缓,水温梯度减少,逐渐分散游往大沙渔场。秋末冬初,随着水温迅速下降,11月前带鱼越冬鱼群离开渤海,12月底前后离开黄海北部、中部,从大沙渔场进入济州岛附近越冬场。在济州岛南部,3200N、12600~12700E,水深约100米,终年底层水温14~18C,底层盐度33.0~34.5,受黄海暖流影响的海域内越冬。东海群的越冬场,主要位于北纬度30以南的浙江中南部外海,水深60~100m海域,越冬期1~3月。东海群基本上为南北向洄游移动类型,春季的水温有所回升,分布在浙江中南部外海的越冬鱼群,其性腺开始发育,逐渐集群向近海靠拢,并陆续向北移动进行生殖洄游,5月起鱼群集聚密度增大,经鱼山进入舟山渔场及长江口渔场进行产卵活动。产卵期为5~8月,盛期在5~7月。8月起产卵鱼群数量明显减少,除部分产过卵的鱼群停留在产卵场附近海域进行索饵活动以外,其主群继续北上,8~10月分布在黄海南部一带海域索饵,分布偏北的鱼群最北可达北纬35附近,可与黄渤海群相混一起。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其资源的衰退,其索饵场的北界明显南移,主要分布在东海的北部至吕泗、大沙渔场的南部。10月后天气转冷,沿岸水温下降,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此时的鱼群栖息于沿岸的低盐水系和外海高盐水系相交汇的混合水区,随着高盐水的消退和水温的下降,鱼群由北向南移动,其移动速度决定于高盐水和水温的变动。这时形成了著名的浙江渔场带鱼冬汛生产。随着水温的变化,鱼群逐渐进入越冬场。

太平洋鲱


中文名称太平洋鲱

拉丁名称Clupea pallasi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Pacific herring, eastern herring, California herri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鲱属

拉丁属名Clup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及东北和中东部。主要生产国原苏联、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等。我国产于黄海。

形态特征
口不大,犁齿发达。腹部近圆形,稜鳞尖突较弱。臀鳍最后鳍条不延长。有前耳骨泡和翼耳骨泡,鳔的突起伸入该处,鳔的后端与外界相通,当鱼沉入深处时能迅速排除多余气体,可根据放出气泡发现鱼群,鳃盖骨光滑无线纹。鳃孔后缘无2个肉质突起。腹鳍18,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下方。太平洋鲱椎骨49-57。腹稜鳞腹鳍前52-55,腹鳍后10-14。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鳕鱼洄游


黄海鳕鱼基本上属地方性种群,不作远距离泗游,只作东西向及南北向由浅水到深水区的短距离移动。 1~3月为产卵期,主要产卵期在2月上旬,主要产卵场在石岛以东及东南部海区,少数产卵鱼群分散在海州湾外海产卵。主要产卵场水深30~50米,底质多为软泥,产卵的
适温范围为3~8℃,最适水温为4~6℃。产卵后开始进行索饵洄游。4月,低龄鱼开始北上洄游。5月,鱼群越过山东高角。5~6月,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的海洋岛以南及东南海区。部分鱼群向北偏东方向移动,至鸭绿江口外海。产卵后的成鱼大部分游向石岛东南,越过2400ˊE线以东,此时我国近海很少捕到高龄鳕鱼。6月后,黄海北部的鱼群大部分开始南移,多分布于山东高角及东北海区,一部分移动至渤海海峡。10月下旬前后,主要鱼群沿12330ˊE南移,广泛分布于烟威外海东部及石岛外海。1~2月下旬又集中在石岛东及东南海区。

鲐洄游


鲐大致上分布于黑潮暖流向陆一侧的广阔水域。分布于东、黄海的鲐主要可分为东海西部群和五岛西部群两个种群,亦即黑潮的两个支系-对马暖流(包括黄海暖流)系和台湾暖流系。两个越冬群系的主要分界标志为长江口大沙滩和由此向东南伸展的江苏沿岸冷水。东海西部群:越冬群分布于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100m等深线附近的水域,每年春夏季向东海北部近海、黄海近海回游产卵,产卵后在产卵场附近索饵,秋冬季回越冬场越冬。五岛西部群:冬季分布于日本五岛西部至韩国的济州岛西南部,春季鱼群分成两支,一支穿过对马海峡游向日本海,另一支进入黄海产卵。分布在黄、渤海的鲐主要来自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外海两个越冬场。在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越冬场的鲐,每年3月末至4月初,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和向北发展,水温回升,鱼群分批由南向北游向鱼山、舟山和长江口渔场。性腺已成熟的鱼即在上述海域产卵,性腺未成熟的鱼则继续向北回游进入黄海,5~6月先后到达青岛-石岛外海、海洋岛外海、烟威外海产卵,小部分鱼群穿过渤海海峡进入渤海产卵。在九州西部外海越冬的鲐,4月末至5月初,沿北纬32o30~33o30 向西北进入黄海,时间一般迟于东海中南部越冬群。5~6月主要在青岛-石岛外海产卵,部分鱼群亦进入黄海北部产卵,一般不进入渤海。7~9月鲐主要分散在海洋岛和石岛东南部较深水域索饵。9月以后随海区水温下降,鲐鱼群陆续沿东经124o00~125o00深水区南下越冬场回游。部分高龄鱼群直接南下,返回东海中南部越冬场,大部分低龄鱼群(包括当年生幼鱼)9~11月在大、小黑山岛西部至济洲岛西部停留、索饵,11月以后返回越冬场。

纵条拟鲱鲤


中文名称纵条拟鲱鲤

拉丁名称Pseudupeneus fratercu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异名Parupeneus ciliatus (Lacepde, 1802)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羊鱼科

拉丁科名Mullidae

中文属名拟鲱鲤属

拉丁属名Pseudupen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大西洋、红海、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条椭圆形,侧扁,被大栉鳞。侧线鳞26-30。吻部较长,眼小,位于头的后半部,口裂近水平,位低,颌齿尖锐,1-2行。犁骨和腭骨无齿。颊部具3行鳞,眶前部不被鳞。颏须长,伸达眼的后方,有的个体可伸达腹鳍基。第2背鳍和臀鳍均不被鳞。体侧无黑斑或条纹。尾柄上有2条纵条纹,头侧有4-5条细条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鳀鱼洄游


东黄海鳀鱼分布区周年的水温范围一般为7-28oC,冬季适温底,夏季适温高。每年秋末冬初,随着水温下降至15C左右,鳀鱼离开沿岸逐渐游向深水区,并在11月初开始南下作适温洄游。11月中、下旬鱼群主要分布在北纬35~39N,东经122~125E的水域,主群集中在水温10~13C的区域;到1月份时,主要分布区向南移动约2个纬度左右,为北纬29~37N,东经122~125E的水域。3月和4月初,鳀鱼主要分布在北纬2630~36N,东经121~125的水域。4月中旬前后,随着海水温度的回升,鳀鱼开始北上作产卵洄游。在4月中旬到6月上旬近2个月的时间里,先南后北地陆续向浙江近海、海洲湾、乳山-石岛近海、朝鲜近海、黄海北部近海和渤海各湾产卵场。

银鲳洄游


黄渤海银鲳种群的越冬场位于黄海东南部外海的济州岛西南侧海区及济州岛与五岛列岛之间的对马渔场,水深60~100米,在 34~37oN,122~124oE 的黄海洼地西部,水深60米的区域内,也有部分银鲳越冬,到翌年春天进入黄渤海沿岸产卵索饵,其分布区明显独立于东海银鲳种群。每年的12月至翌年3月为银鲳的越冬期。秋末当黄渤海沿岸海区的水温下降到14~15oC时,在沿岸河口索饵的银鲳群体开始向黄海中南部海区集结,沿黄海暖流南下。12月银鲳主要分布于34~37oN,122~124oE 的连青石渔场和石岛渔场南部海区,元月至3月越冬银鲳主群体南移至济州岛西南海区和对马渔场,水温15~18?C,盐度 33~34的越冬场越冬。 3~4月银鲳开始由越冬场沿黄海暖流北上,向黄渤海区的大陆沿岸的产卵场洄游,当洄游至大沙渔场北部33~34N,123~124?E海区时,分出一路游向海州湾产卵场,另一路继续北上到达成山头附近海区时,又分支向海洋岛渔场,烟威渔场及渤海各渔场洄游。 5~7月为黄渤海银鲳种群的产卵期,产卵场分布在沿海河口浅海混合水域的高温低盐区,水深一般为10~20余米,底质以泥砂质和砂泥质为主,水温12~23C,盐度27~31 。主要产卵场位于海州湾,莱州湾和辽东湾等河口区。黄海南部的吕泗渔场为我国最大的银鲳产卵场,在此产卵的银鲳群体属东海银鲳种群。7~11月为银鲳的索饵期,索饵场与产卵场基本重叠,到秋末随着水温的下降,在沿岸索饵的银鲳向黄海中南部集群,沿黄海暖流南下。每当年间低温期过后,水温趋于回升之际,各越冬场的鱼群按各自的洄游格局向近海作产卵洄游。银鲳索饵鱼群的分布较为分散,遍及禁渔区线内外的近海水域,就中内侧的幼鱼比重为大,外侧成鱼居多。一般来说,银鲳产卵后在产卵场及其邻近海区索饵;6~8月还有为数较多的性未成熟的小型鱼前来近岸索饵;10月以后,随着近岸水温的下降,鱼群渐次向各自的越冬场游去进行越冬。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4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欧洲鳗红头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