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腔吻鳕

[学名]: Coelorhynchus anatirostris
[资源名称]: 鸭嘴腔吻鳕
[外文名]: Duckbill grenadier
[别名]: 鼠腔吻鳕
 
[形态特征]:
 
背鳍Ⅱ-9~10,91~92,臀鳍92~94;胸鳍15~17,腹鳍7。内侧鳃耙0~1+5~60。 全长为体高7.1~8.2倍,为头长3.6~4.5倍。头长为吻长2.3~2.7倍,为眼径3.1~3.8倍。吻长为眼径1.3~1.5倍。 体细长,躯干粗短呈亚圆筒形,尾部向后渐细小而侧扁。发光器短,不及眼径1/2。头大而尖,稍侧扁。吻平扁而尖突,端部成锐利吻棘。眼大,侧位,椭圆形,眼径稍大于眼间距,为颏须长约2.5倍;头部棱嵴发达,眶下棱颇强,向前几伸达吻端,向后伸达前鳃盖骨下角;眶上棱显著,起自鼻孔前上方后至鳃盖后缘上方。鼻孔2个,紧接,位于鼻窝后侧。口下位,深弧形,上颌骨后端稍超越瞳孔中央下方。两颌牙细小而密,呈圆锥状,排列成牙带,上颌外侧齿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1颏须,须细而短,不及眼径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于峡部。下鳃盖骨后角圆钝。鳃盖条6。无假鳃。第一鳃弓上方有1皮膜与鳃盖里侧相连,外侧鳃耙退化,内侧鳃耙呈瘤状突起。 体被带强棘的鳞,第一背鳍基底下方鳞,其后区露出部具5~6条呈辐射状棘列,中间棘列最为强大。吻中央鳞列约由9~12枚鳞组成,鳞上的棘列向侧后方呈辐射状。头部背面除鼻窝上半部外皆被鳞,腹面裸露完全无鳞。侧线连续,前部形似背缘稍呈弯曲,自第二背鳍起点下方开始逐渐弯下,后部平直。 第一背鳍位于胸鳍基底稍后上方,第一鳍棘很短小,第二鳍棘较长,明显大于眼后头长,边缘光滑。第二背鳍低而延长,起自臀鳍2~4鳍条上方,背鳍间隔稍大于第一背鳍基底长。 臀鳍起点前于第二背鳍起点,鳍条长于第二背鳍鳍条。腹鳍基底离峡部较离肛门为近。 体灰褐色,头部腹面稍淡;腹部略呈蓝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日本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300-550公尺深之泥砂底质,水温约5-7℃的水域,深海底栖性鱼类。以小型之多毛类、甲壳类及明虾为主食。

相关知识

中间腔吻鳕


[学名]: Coelorhynchus intermedius
[资源名称]: 中间腔吻鳕
[外文名]: Formosa grenadier
 
[形态特征]:
 
背鳍-9,64~70;臀鳍60~65;胸鳍14~16,腹鳍7。内侧鳃耙7。 全长为体高6.6~8.2倍,为头长3.7~4.0倍。头长为吻长2.3~2.4倍,为眼径3.6~4.7倍。吻长为眼径1.5至2.1倍。 体延长,躯干粗短;尾细长而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成1.5倍。腹面正中自胸前至肛门之间有一黑色长形发光器。头大而尖,稍侧扁。吻尖突,背视三角形。眼大,侧位,椭圆形;眶下棱甚强,向前伸达吻端,向后伸达前鳃盖骨下角;眶上棱显著,自鼻孔前方伸达鳃盖后缘上方,眼间隔宽平,约与眼径相等;额棱始自眼间隔外侧中部,后延与顶棱及翼耳棱连续。鼻孔大,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的凹窝后侧,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稍大,半月形,具一圆形鼻瓣。口下位,深弧形;上颌骨几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牙细小而密,绒毛状,排列成牙带,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舌小,圆形,前端不游离,位于口腔中部。下颌具1颏须,须细而短,小于眼径。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下鳃盖骨后角圆钝。鳃盖条6。无假鳃。第一鳃弓上方有1皮膜与鳃盖里侧相连,外侧鳃耙退化,内侧鳃耙呈瘤状突起。 体被栉鳞,鳞上具小棘,小棘前后交迭排列,呈五点型。头部粗糙,密具小棘。吻上侧、口前、眶下棱下方以及下颌腹面均裸露。侧线前方稍呈弧形,后部平直。第一背鳍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甚长,近于头长1/2,前缘光滑,第二背鳍低而延长;背鳍间隔约等于或稍大于第一背鳍基底长。、臀鳍形似第二背鳍,鳍条长 于第二背鳍鳍条,起点稍后于第二背鳍起点。胸鳍侧位,稍大或近于眼后头长。尾鳍显著,与第二背鳍及臀鳍相连。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西北太平洋: 台湾的周围外海的日本南部与东中国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底中水层性; 非迁移的 非回游性; 深度上下限 200 - 300 m

平棘腔吻鳕


中文名称 平棘腔吻鳕
拉丁名称 Coelorhynchus parallel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长尾鳕科
拉丁科名 Copyphaenoididae
中文属名 腔吻鳕属
拉丁属名 Coelorhync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I-8~9,93~95;臀鳍90~92,胸鳍16~19;腹鳍7。鳃耙0~1+5~8。
全长为体高6.4~7.9倍,为头长3.2~3.6倍。头长为吻长2.0~2.4倍,为眼经3.9~4.2倍,吻长为眼径1.7~1.9倍。

体延长,躯干粗短呈亚圆筒形,高与宽约等;昆细长而侧扁,向后渐细小;吻部背面微凹,眼间隔后头背面几近直线。发光器很短,不及瞳孔l/2。头大而尖,稍平扁,头部棱棘发达。吻尖突,背视三角形,顶端成锐利吻棘,两侧具细锯齿。眼大,侧位,椭圆形,眼径与眼间距约等或略大,为颏须长近3倍,眶下棱颇强,向前几伸达吻端;眶上棱显著,自鼻孔前上方起向后伸达鳃盖后缘上方。鼻孔2个,紧接,前鼻孔较小圆形,后鼻孔大近似半月形,位于眼前凹窝后侧。口下位,深弧形,上颌骨自后鼻孔下方起伸达瞳孔后缘下方。上下颌牙细尖而密,形成牙带,上颌外侧牙扩大呈犬牙状,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1短颏须,其长不及眼径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鳃盖条6。鳃耙呈瘤状突起。

体被带强棘的鳞,第一背鳍基底下方鳞,其露出部具3~5条相平行的棘列,中间棘列最为强大。头部背腹面除鼻窝上半部外皆被大小不等的鳞片,鳞上一般仅具1棘列。侧线除胸鳍上方处稍呈弧形外,后部平直。

第一背鳍位于胸鳍基底稍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较长,约等于或稍大于眼后头长,边缘光滑。第二背鳍低而延长,始于臀鳍起点稍前上方,背鳍间隔与第一背鳍基底长约等。臀鳍始于第二背鳍3-5鳍条下方,鳍条长于第二背鳍鳍条。胸鳍侧位,其长与眼后头长约等。腹鳍基底距峡部比离肛门为近。

液浸标本灰褐色,腹部稍呈蓝色。

多棘腔吻鳕


[学名]: Coelorhynchus mutispinulosus
[资源名称]: 多棘腔吻鳕
[外文名]: Spearnose grenadier
[形态特征]:
 
背鳍Ⅱ-8,89~91;臀鳍81~83;胸鳍16~17;腹鳍7。内侧鳃耙1+6。 全长为体高6.5~7.2倍,为头长3.6~4.2倍。头长为吻长2.2~2.3倍,为眼径4.2~4.4倍。吻长为眼径1.8~2.1倍。 体细长而侧扁;尾完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1.5倍余。腹面正中发光器较长,约为眼径2.8~3.0倍。头中大稍侧扁,头部棱嵴较弱。吻尖突。眼中大,侧位,椭圆形;眼间隔宽平,约与眼径等长。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的凹窝后侧,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半月形。口下位,弧形,上颌后端伸达瞳孔后缘下方。两颌牙细小而密,圆锥状。排列成齿带,上颌外侧牙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1短颏须,约为眼径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峡部相连。鳃盖条6。无假鳃。第一鳃弓:二方有1皮膜与鳃盖里侧相连,外侧鳃耙退化,内侧鳃耙呈瘤状突起。 体被薄而横宽的鳞片,后区露出部小棘细而弱,第一背鳍基底下方鳞,多数后区的小棘排列呈五点形。吻中央鳞列由9~10枚鳞组成,其上着生的棘列呈全方位辐射状。头部背面在吻的前端为无鳞区;鼻窝和头部腹面也无鳞。侧线前部稍呈弯曲,后部平直。 第一背鳍位于胸鳍基底上方和稍后上方,第一鳍棘很短小,第二鳍棘较长,边缘光滑,约为头长1/2。第二背鳍起点前于臀鳍起点,背鳍间隔稍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臀鳍与背鳍相似,鳍条较长,起点在第二背鳍2~3鳍条下方。腹鳍基底距峡部近于肛门。 体银灰色,体侧具3纵行不规则断续黑色斑块,沿侧线具一浅色纵带,发光器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东海  [原产地区]:中国、日本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由日本南方、中国东海外缘、台湾东北部及南部等海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146-300公尺深泥砂底质、水温5-7℃的水域。深海底栖性鱼类,以小型之多毛类、甲壳类及明虾为主食。

乔氏腔吻鳕


[学名]: Coelorhynchus jordani
[资源名称]: 乔氏腔吻鳕
[外文名]: Jordan's grenadier 
[形态特征]:
 
背鳍Ⅱ-9,95~97;臀鳍96~98;胸鳍14~16;腹鳍7。内侧鳃耙0~1+6~7。 全长为体高6.9~7.7倍,为头长4.5~4.7倍。头长为吻长2.6~2.8倍,为眼径3.1~3.6倍。吻长为眼径1.1~1.3倍。 体延长,侧扁;尾部完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2倍余。腹面正中发光器较长,约与眼径等长。头中大而锐尖,较窄。吻尖突,较短。眼大,侧位,椭圆形;头部所有棱嵴均较弱而欠发达;眼间隔较窄而平坦,约为眼径3/4。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的凹窝后侧,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半月形。口下位,弧形,上颁骨起自后鼻孔下方,向后伸达瞳孔后缘稍前下方。两颔牙细小而密,绒毛状,排列成牙带;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l短颏须,其长近于或稍短于眼径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峡部相连。鳃盖条6。无假鳃。第一鳃弓上方与鳃盖里侧间由1皮膜相连,内侧鳃耙呈瘤状突起。 体被薄而中大的鳞,后区露出部小棘细弱,第一背鳍基底下方鳞,具11~12条平行排列的棘列。吻部背面正中的鳞列由8~10枚鳞组成,其上着生的棘列呈全方位辐射状。头部背面从吻端经鼻窝上方至眼间隔止为一无鳞区,除该区和鼻窝上半部外皆被鳞;腹面裸露无鳞。侧线连续,前部稍呈弯曲?后部平直。 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底稍后上方,第一鳍棘很短小,第二鳍棘较长,边缘光滑,短于吻端至眼后缘的距离。第二背鳍始于臀鳍7~9鳍条上方,背鳍间隔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1.5倍。腹鳍基底距肛门比离峡部为近。 体的大部分呈银白色,背侧深灰色,腹部稍呈蓝色,发光器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日本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底中层水性海洋鱼类

拟星腔吻鳕


中文名称 拟星腔吻鳕
拉丁名称 Coelorhynchus asteroide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长尾鳕科
拉丁科名 Copyphaenoididae
中文属名 腔吻鳕属
拉丁属名 Coelorhync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Ⅱ-8~9,96~98;臀鳍100~102;胸鳍14~16;腹鳍7。
全长为体高6.2~9.2倍,为头长4.0~4.6倍。头长为吻长2.4~3.0倍,为眼径3.4~3.7倍。吻长为眼径1.1~1.5倍。

体细长,稍侧扁;尾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1.5倍以上。腹面正中发光器短,约为眼径1/3。头大而尖,较粗壮。吻尖突,较短,背面稍圆凸。眼大:侧位,椭圆形,眶下棱向前伸达吻端,向后伸达前鳃盖骨下角;眶上棱自鼻孔前方伸达近鳃盖后缘上方;顶骨上耳棱明显,其长约为眶下棱1/2,眼间隔宽平,等于或稍短于眼径。鼻孔大,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的凹窝后侧,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较大,半月形。口下位,深弧形;上颌骨向后伸达瞳孔中央下方。两颌牙细密,圆锥状,排列成牙带,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1短颏须,其长大于眼径1/3。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鳃盖条6。第一鳃弓上方有1皮膜与鳃盖里侧相连,外侧鳃耙退化,内侧鳃耙呈瘤状突起。

体被大而带棘的鳞,鳞片后区的小棘强而尖锐,第一背鳍基底下方鳞,后区具7~8条呈辐射状棘列;吻部背正中鳞列约由7~8枚鳞片组成,其上着生的棘列呈全方位辐射状。头部背面除鼻窝外皆被鳞,鳞上也具若干条辐射状棘列,腹面裸露完全无鳞。侧线前方稍呈弧形,后部平直。

第一背鳍位于胸鳍基底稍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较长,边缘光滑,约等于头长1/2。第二背鳍始于臀鳍6~9鳍条上方,背鳍间隔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2倍或稍小之。臀鳍起点先于第二背鳍起点,鳍条比第二背鳍鳍条粗长。腹鳍基底介于峡部与肛门正中间。

体灰褐色。腹部稍呈蓝色,发光器黑色。

刺吻膜头鳕


中文名称 刺吻膜头鳕
拉丁名称 Hymenocephalus lethonemus Jordan et Gilbert
英文名称 threadfin spiny flathead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长尾鳕科
拉丁科名 Macrouridae
中文属名 膜头鳕属
拉丁属名 Hymenocephal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2棘9鳍条;臀鳍超过150;胸鳍13;腹鳍11。内侧鳃耙5+20。
全长约为体高7.5倍,约为头长5.5倍。头长约为眼径3.5倍。

体延长侧扁,头和躯干侧扁稍高,尾部侧扁而长,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2.5倍。

头较大,侧扁而稍高,头顶的鸟冠状隆起发达,明显超过眼的上缘,头骨薄脆易碎裂。吻侧扁而低,较短;端部细尖,较上颌前端突出,吻长与眼径约等。眼中大,上侧位,圆形;眼径约为眼后头长2/3;眼间隔稍宽,与眼径等长。鼻孔2个,很小,位于眼前方。口大,亚端位,口裂稍斜;上颌骨后端超越眼后缘下方。两颌牙很细小,排列呈狭牙带。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无颏须。鳃孔宽大,左右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第一鳃弓外侧与缌盖里侧由皮膜部份相连,第一鳃裂变窄。

体被大而薄的圆鳞,易脱离。腹面正中的发光器呈长管状,约为头长2/3,两端各具1个明显的晶状体,前端一个较小近圆形,位于腹鳍基前方,后端一个较大,后缘分成两叶,紧位于肛门前。侧线连续,前部稍凸起,后部平直。

第一背鳍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较长,约等于或大于吻端至眼后缘之距离。第二背鳍始于臀鳍12~13鳍条的上方,鳍条明显短小于臀鳍鳍条;两背鳍间隔长,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1.8倍。臀鳍较第二背鳍发达,起点紧位于肛门后。胸腹鳍外侧鳍条多少延长呈丝状。

体灰色,头部腹面黑色,胸腹部蓝黑色,头和体侧下半部稍呈银白色;体侧密布黑点;背鳍、臀鳍鳍条基部具小黑点。

粗棘突吻鳕


中文名称 粗棘突吻鳕
拉丁名称 Coryphaenoides marginatus Steindachner et Doerlein
英文名称 Awa grenadi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长尾鳕科
拉丁科名 Macrouridae
中文属名 突吻鳕属
拉丁属名 Coryphaenoid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I-8~9,104~106;臀鳍100~102,胸鳍20~22,腹鳍7~8;内侧鳃耙:0~1+7
全长为体高6.5~7.4倍,为头长5.0~5.7倍。头长为吻长3.4~3.9倍;为眼径3.5~4.3倍。

体延长而侧扁;躯干短;小于头部,尾部较长而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2.6倍。腹面正中未见发光器。头中大而侧扁,头部棱嵴较弱。吻稍突出而钝尖,约与眼径等长或稍大,顶端具带小棘的瘤状突起,吻突两侧有骨质突起。眼大,近圆形,侧位,眼间隔宽平,稍短于眼径。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的凹窝内,前鼻孔较小、圆形,后鼻孔稍大、近半月形。口下位,浅弧形,上颌后端伸达瞳孔中央的下方或稍后。两颌牙细小而密,圆锥状,排列成牙带,上颌外侧牙稍呈扩大状;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1短颏须,其长约为眼径1/3~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在峡部相连;鳃盖条6。第一鳃弓上方有1皮膜与鳃盖里侧相连,外侧鳃耙退化,内侧鳃耙呈瘤状突起。

体被带棘和呈六边形的鳞,后区露出部小棘细长而尖锐,形成10条左右相平行的棘列。

头部背面除鼻孔周围均被鳞,头部腹面除吻前部和下颌前部存在少许无鳞区外也皆被细小的鳞。侧线连续,前部稍弯曲,后部几平直。

第一背鳍起自于胸鳍基底稍后上方,第一鳍棘很短小,第二鳍棘显著延长,约为头长1.5~2.0倍,前缘具锯齿。第二背鳍始于臀鳍1~3软条上方;背鳍间隔稍大于第一背鳍基底长。腹鳍基底约介于峡部与肛门之间。

体灰褐色,头下部和腹部呈灰白色,鳃盖黑褐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9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奇异宽肩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