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棕拳螺

中文名称旋棕拳螺


拉丁名称Volema (Pugilina) cochlidium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狭舌目

拉丁目名Stenoglossa

中文科名细带螺科

拉丁科名Fasciolariidae

中文属名细带螺属

拉丁属名Vole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暖水性种类。此种栖息较浅,在低潮区附近通常吸附在石块上。常在盐度较淡的海水中栖息,我国仅发现于海南岛。此外,日本、澳洲拖雷海峡及印度洋有分布。

中国海为首次记录。

形态特征
贝壳呈纺锤形或梨形,壳质坚实。壳高114毫米,宽55.5毫米,螺层约8层,缝合线明显,各螺层间呈阶梯形。螺旋部低,圆锥形,体螺层高大,前部收缩。贝表面被有较粗的纵肋和较细的螺肋,螺肋在体螺层中部多不明显或消失。每层肩部的结节突起前面的较发达,在体螺层上的结节尤为发达。在体螺层缝合线下和肩角之间压缩呈斜坡状。壳表面并具薄的褐色生有绒毛的壳皮,壳皮脱落后,壳呈巧克力色或黄褐色,生长线明显。壳口长,淡桔黄色,外唇边缘上部具角,并有小的缺刻;内唇滑层厚(幼体薄),光滑,具绷带和脐(幼体不明显)。前沟半管状,稍延长,具角质厣。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相关推荐

棕斑宽吻鲀


[学名]: Amblyrhynchotus rufopunctatus
[资源名称]: 棕斑宽吻鲀
[外文名]: brown blowfish
[别名]: 棕腹斑宽吻魨
 
[形态特征]:
 
体亚圆筒形,稍长,头胸部粗圆,向后渐细狭。背面自鼻孔至背鳍起点、腹面自鼻孔下方至肛门均被小刺,刺粗短,稀疏。鳃孔前后方也有刺;吻的前半部及尾部均无刺。背鳍9;臀鳍7; 头体背侧为淡黄色,散有许多深棕褐色小斑点。体侧下方黄色,体侧中部自吻端至尾基散有较大而稀的黄褐色斑。腹面白色。背鳍、胸鳍及尾鳍淡黄色,尾鳍后部灰黑色,臀鳍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广东及广西沿岸。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近海底层食肉性鱼类。内脏及卵巢有毒。肉可入药。

棕拟雀鲷


中文名称棕拟雀鲷


拉丁名称Pseudochromis fuscus Muller et Trosch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拟雀鲷科

拉丁科名Pseudochromidae

中文属名拟雀鲷属

拉丁属名Pseudochrom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尖,口大,口裂斜。两颌前部多行齿,外行较大,两侧齿1行,近缝合部有2-7枚犬齿。犁骨和腭骨具齿。鳃盖骨光滑或具扁平棘,体被中大栉鳞,一纵列鳞33-45枚。侧线中断为2,上侧线走向与背缘平行,止于背鳍基的后部下方,下侧线始于尾部,止于尾鳍基。背鳍连续,3鳍棘25-28鳍条。臀鳍30-40鳍棘13-19鳍条。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棕斑鸠是什么鸟类


可能很多人没有见过棕斑鸠,因为这种鸟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在我国一般分布在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等地。那么棕斑鸠到底是一种什么鸟类呢?可以吃吗?

一、棕斑鸠是什么鸟?

棕斑鸠体型较小,一般只有25厘米大小,身体呈粉褐色,这也是棕斑鸠得名的由来。棕斑鸠尾长翼短,头蓝灰色,尾尖呈白色,外形可爱,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棕斑鸠在全球主要分布于非洲、阿拉伯半岛、伊朗、前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可能人工引入土耳其、巴勒斯坦、叙利亚、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其栖息地一般为沙漠、半沙漠以及绿洲及矮树丛生之地,从棕斑鸠的栖息地可以看出,这种鸟的重要习性是喜干燥相对炎热的环境。

棕斑鸠栖息于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绿洲树丛间以及村庄及小镇附近,通常在地面觅食植物子、果实和芽,也嗜食谷物。棕斑鸠通常在通常在4-10月进行繁殖,每年可产2~3窝卵。其营巢于各种树上、灌丛、荆棘丛、林或仙人掌丛中,亦经常营巢于房屋的阳台、墙壁上或房檐下,和燕子的习性有点类似。

棕斑鸠在界门纲目中属于鸟纲,鸽子纲,可以说是鸽子的近亲了。但如今棕斑鸠的繁殖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一来是因为人类的肆意捕杀和毁巢取卵,其次是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得棕斑鸠的繁殖能力受到很大影响。现今棕斑鸠已进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

二、棕斑鸠能吃吗?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棕斑鸠是能吃的。但是只能食用人工养殖的斑鸠,野生斑鸠是不可以食用的。在中医中,斑鸠肉味甘、平、无毒。主要功效是明目,养肝,令人不噎。据说斑鸠肉质十分细嫩,口感独特,味道鲜美。各位爱吃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人工养殖的棕斑鸠适时生长期很短,一般雏鸟4周到5周龄便可出售。野生的棕斑鸠一般需要4个月才性发育成熟,即而可以继续繁殖,但人工养殖的斑鸠可以在激素作用下每月都进行产卵,所以在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是有斑鸠出售的。

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大家知道斑鸠是什么鸟类了吗?吃货党可以赶紧看看有没有斑鸠在市场上出售哦!

枣螺


中文名称 枣螺
拉丁名称 Bulla vernicosa Gould
生物代码 580060020050010008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头楯目
拉丁目名 Cephalaspidea
中文科名 枣螺科
拉丁科名 Bullidae
中文属名 枣螺属
拉丁属名 Bull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卵圆形。壳高41.3mm,壳宽32.3
mm。螺旋部卷施凹陷入体螺层内,壳顶中央形成一个深凹的小穴。体螺层膨胀。壳表白色,饰有黄褐色小斑纹,有时这些斑纹聚集形成3~4条不太明显的暗色横带。生长线精细而明显,常密集成皱褶。壳口稍高出壳顶,上部狭,底部宽而圆。壳口内面白色。
生活习性 暖海产,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附近珊瑚礁间沙质海底。

大沼螺(湖螺)的养殖


大沼螺,俗称螺蛳,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江河、湖泊、沟渠、溪流、池塘和稻田中,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水草丛生和有微流水的地方,通常营底栖生活,以浮游生物、各种腐屑为饵,有群居的习性。大沼螺的养殖技术比较简单,特别是大沼螺的繁殖力较强,且可与鱼、虾、蟹、鳖等特种水产同池共生,因而目前大多数采取引种养殖、增殖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应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1.选好养殖水域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现有的池塘、河沟、稻田甚至小型湖荡,发展大沼螺的增养殖。

2.搞好引种在选定的养殖水域里,每亩投放200-400千克大螺狮,让其繁殖后代,促进生长。

3.坚持合理利用大沼螺的繁殖一般自4月上中旬开始,直到9月底结束。当新繁殖的大沼螺长到一定规格后,就可起捕经过加工用于饲养青虾。每次起捕后都要留足一定数量的产卵亲体,让其继续产卵繁殖,繁衍滋生,确保持续利用。

翼螺


中文名称 翼螺
拉丁名称 Pterynotus alatus(Roding)
生物代码 58005003001005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狭舌目
拉丁目名 Stenoglossa
中文科名 骨螺科
拉丁科名 Muricidae
中文属名 翼螺属
拉丁属名 Pterynotu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较狭。壳高44.2mm,壳宽23.0mm。
螺层约10层。每一螺层具有3条翼状的纵肿肋。各纵肿肋之间有1明显的瘤状突起。整个壳面密布细的螺肋。壳口小,边缘有许多整齐的褶襞。前沟长,先端稍弯向背方,前沟之右侧残留1条生长时遗下的旧的前沟,与壳口部的前沟排列成人字形。
生活习性 生活在浅海的砂泥质海底。

笔螺


中文名称笔螺


拉丁名称Mitra mitra (Linnaeus, 1758)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狭舌目

拉丁目名Stenoglossa

中文科名笔螺科

拉丁科名Mitridae

中文属名笔螺属

拉丁属名Mit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暖海产。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及附近数米深的沙质浅海。动物生活时可潜入沙内而露出水管。在中国海的台湾、西沙群岛有其分布。此外,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阿曼湾、东非沿岸的坦桑尼亚等。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域。

形态特征
贝壳长纺锤形,壳质坚厚。壳高149毫米(最高可达180毫米),螺层约9层,缝合线明显。螺旋部高,各螺层高、宽度增加均匀,体螺层中部膨大,前部收窄。除在壳顶部数层刻有螺纹和体螺层前端刻有数条螺肋外,其余壳面光滑,仅有细密的生长纹。壳表面洁白色,具有排列多少整齐而大小不等的朱红色斑纹,壳表并被有黄色薄的壳皮。壳口窄长,前方稍宽,内面白色,外唇前部多少向外反折;内唇斜,中部有4条强的肋状褶襞。前沟宽短,脐不显,绷带粗短。无厣。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扭螺


中文名称 扭螺
拉丁名称 Distorsio anus
生物代码 58005002041002000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嵌线螺科
拉丁科名 Cymatiidae
中文属名 扭螺属
拉丁属名 Distorsio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近似塔形。壳高51.0mm,壳宽37.0
mm。螺层约9层。缝合线浅。螺旋部较高,体螺层膨大。腹面压平,背面膨胀,形如驼背。壳面具纵横行走的肋,交叉呈颗粒突起。体螺层上部和各层中部的突起最发达,壳灰白色,具紫棕或褐色环行色带,基部褐色。壳口收缩,近圆形。唇部白色,淡褐色,四周扩张,呈片状,周缘具红褐色缺列。外唇部缘具花瓣状,内缘具齿;内唇具粒状突起。前沟向背方弯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浅海区的岩石珊瑚礁间,产于海南岛沿海。

玉螺


中文名称玉螺

拉丁名称Natica vitell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玉螺科

拉丁科名Naticidae

中文属名玉螺属

拉丁属名Nati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暖水产,生活在潮下带10余米至90余米水深的沙或沙泥质海底。见于我国台湾、福建以南沿海,较普通。日本、马来半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以及印度洋的红海,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尼科巴等地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呈球形,壳质坚厚。高与宽近等。壳高45毫米,宽42.5毫米。螺层约6层,缝合线浅,壳顶小,稍高起。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在缝合线的下方有放射状的褶皱,有细密的生长纹,壳面光滑,壳表为褐色,基部为白色,在缝合线下部和体螺层的中部各有一条黄白色色带。壳口较广,半圆形,内面黄白色染有褐色。外唇简单呈弧形;内唇直,较厚,上部稍扩张紧贴于体螺层上,中部形成一小的结节,下部微向前反曲。脐孔大而深。厣石灰质,坚固,沿外缘有两条肋。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重唇裂腹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