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大眼鲷

中文名称 短尾大眼鲷
拉丁名称 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Cuvier
英文名称 Truncatetail bigeye perch
地方名称 大目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大眼鲷科
拉丁科名 Priacanthidae
中文属名 大眼鲷属
拉丁属名 Priacan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Ⅹ-13;臀鳍Ⅲ-14;胸鳍18;腹鳍Ⅰ-5;尾鳍16。侧綫鳞97~102。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3~3.6倍,为头长3.6~4.3倍;体高以背鳍鳍棘中部为最高;尾柄短,尾柄长约为其高的1.2倍。 头大,背面平坦,腹部较窄,头长为吻长3.6~4.3倍,为眼径2.2~4.3倍。吻甚短,吻长约为眼径二分之一。眼甚大,侧上位,眼上缘几达背缘,距吻端与鳃盖后上角约相等;眼间隔宽平。鼻孔2个,紧相邻,位于眼前上缘,前鼻孔甚小,后鼻孔大,裂缝状,具鼻瓣。口大,斜向上方,两颔约等长,前颌骨能伸出,上颌骨宽大,不被于眶前骨下,其后端达瞳孔前缘下方;眶前骨边缘具细锯齿。两颌牙甚小,上颌前端牙尖锥形,斜向内侧,两侧牙细小;下颌前端牙斜向内方,两侧牙较上颉稍大;犁骨及腭骨均具细绒毛牙,舌上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隅角处有一强棘,鳃盖骨无棘。具假鳃。鳃盖条6。鳃耙细长,4~5+18~22,眼径为最长鳃耙2.5倍。

鳞片细小粗糙,坚固不易脱落。头部除两颌裸露外,余皆被细鳞;侧线高位,与背缘平行,侧綫鳞97~102,有孔鳞70~82。

背鳍具10鳍棘,1~3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起点位于胸鳍基底上方,鳍棘尖锐,顺序向后增长,以最末鳍棘为最长,各鳍棘平卧时,左右交错可收迭于浅沟中;背鳍鳍条部基底短于鳍棘部基底,边缘圆,以第3~6鳍条为较长。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具3鳍棘,14鳍条,起点位于第八背鳍棘下方;臀鳍鳍棘前缘有细锯齿,第三鳍棘为最长。胸鳍铰短,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下方稍前,其鳍棘亦具锯齿边缘,鳍条末端超过肛门。尾鳍浅凹。

生活时全体赤色,腹部色较浅,各鳍浅红色。背鳍、臀鳍及腹鳍鳍膜间有棕黄色斑点。

相关阅读

黑鳍大眼鲷


[学名]: Priacanthus boops
[资源名称]: 黑鳍大眼鲷
[外文名]: Black-finned big-eyed、Big-eye
[别名]: 血斑异大眼鲷、灰鳍异大眼鲷Heteropriacanthus cruentatus ,红目鲢、严公仔
 
[形态特征]:
 
背鳍Ⅹ-12;臀鳍Ⅲ-13,胸鳍17,腹鳍I-5;尾鳍17。侧线鳞58~63;鳃耙6+17。 体长为体高2.0~2.3倍,为头长2.3~2.6倍。头长为吻长3.9~4.2倍,为眼径2.6~3.0倍,为眼间隔3.9~4.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7倍。 体近卵圆形,甚侧扁,背缘狭窄,腹部钝圆。尾柄短。头短而纵高。眼巨大,侧上位,稍靠近吻端。眼间隔狭。鼻孔2个,紧相邻,位于瞳孔前缘,前鼻孔甚小,圆形,具瓣膜,后鼻孔宽大,长椭圆形。口大,近垂直。上颌能活动向前伸出,上颌骨后端宽大,延伸至瞳孔下方。两颌具绒毛牙,外列1行为小圆锥牙。犁骨与腭骨具绒毛牙。舌上无牙。眶前骨甚狭窄,边缘有细锯齿.前鳃盖骨具锯齿,隅角处具1棘。鳃盖骨狭窄,有2扁平棘。鳃耙细扁而密。 体被小栉鳞,栉状齿强,排列整齐不易脱落。头部除上下颌外皆密布细栉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呈一弧状弯曲。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背鳍起于眼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向后渐增长,最后鳍棘为最长,各鳍棘平卧可迭折于背部沟中。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起于背鳍第八鳍棘下方,胸鳍短。腹鳍长大,等于或稍长于头长,幼鱼的腹鳍特别延长,约为头长1.5倍。尾鳍圆 鲜活时体赤色,体侧具6~7黑斑块。背鳍鳍棘膜间浅灰色,腹鳍鳍膜黑色。液浸标本体为灰棕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南海),朝鲜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南海),朝鲜、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和非洲,水深140~326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常见于舄湖与临海礁石, 主要地岛的周围。 在岩架下面或附近白天.稚鱼是大洋性的。夜行的, 主要捕食章鱼,大洋性虾,口足目甲壳类,螃蟹,小鱼与多毛类动物。 独居性.在白天期间通常各别地出现或者形成小群鱼群但是在薄暮它可能在大的数量中聚集.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牛目大眼鲷


中文名称牛目大眼鲷

拉丁名称Cookeolus boops (Schner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大眼鲷科

拉丁科名Priacanthidae

中文属名牛目大眼鲷属

拉丁属名Cookeo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均产。

形态特征
腹鳍甚长,等于或长于头长,鳍膜黑色。背鳍鳍棘依次和向后增长,最后鳍棘最长。背鳍Ⅹ-12-13;臀鳍Ⅲ-12-13。第3枚鳍棘大于眼径;侧线鳞54-60;体长为体高的1.8-2.8倍,为头长的2.6-3.0倍。体红色,具6-7个黑斑。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大眼鲉


中文名称 大眼鲉
拉丁名称 Phenacoscorpius megalops Fowl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鲉形目
拉丁目名 Scorpaeniformes
中文科名 鲉科
拉丁科名 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 大眼鲉属
拉丁属名 Phenacoscorpi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口端位,背鳍鳍棘12。腭骨无齿,侧线不完全,仅见于前方4~10鳞片上,头、体被栉鳞,眶前骨突起钝圆,鳃耙19~22。下颌有1大孔。体红色,在第六到第九背鳍棘间有黑斑。

大眼鲤


中文名称大眼鲤

拉丁名称Cyprinus megalophthalmus Wu et al.

英文名称bigeye true-carp, bigeye carp

异名草壳鱼,壳子鱼,老头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鲤属

拉丁属名Cyprinus Linnaeus,187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洱海。

形态特征
背鳍条4,15-18;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臀鳍条3,5。第一鳃弓鳃耙数,外侧25-29(平均27.73),内侧35-40。下咽齿3行,1.1.3-3.1.1。侧线鳞35[(6-7)/(5-6-V)]37(36.05);背鳍前鳞12-15;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15-3.95(平均3.49)倍,为头长的3.15-3.7(3.42)倍,为背鳍基部长的2.94-3.70(3.37)倍。头长为吻长的3.40-4.45(3.75)倍,为眼径的3.00-5.30(3.86)倍,为眼间距的2.5-3.15(2.89)倍,为下颚骨长度的2.50-2.80(2.62)倍,为尾柄长的1.48-2.05(1.71)倍,为尾柄高的2.40-2.80(2.62)倍。

体侧扁。头长与体高约相等。吻短,吻长小于眼间距。口端位,呈马蹄形,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下颚骨长度与尾柄的高度相等;左右两个下颚骨彼此靠近。须1-2对,前须不发达或消失,后须伸过眼前缘的下方。鼻孔前方隆起。眼大,在较小个体眼径大于或等于吻长,但在标准长为160毫米以上的较大个体则略小于吻长。眼球的中心与吻尖在同一水平线上。眼间距较宽,但略小于下颚骨的长度。鳃耙短,三角形,其长度不及鳃丝的一半。下咽骨较细长,长度为宽度的3.64-4.33倍,前臂长略短于后臂。下咽齿较细,主行第一枚咽齿为光滑圆锥形,比第二枚齿细;余为口齿状,第二枚齿的齿冠上有2-3道沟纹。

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至吻端的距离比至尾鳍基的距离为小或相等;背鳍最后1很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末端不达腹鳍,相隔1-2个鳞片。腹鳍不达肛门。臀鳍起点与背鳍倒数第三至第五根分枝鳍条相对。

背椎骨4+32-33。鳔2室,前室大于后室或相等。腹膜白色。达到性成

熟个体的标准长,雄鱼为68毫米,雌鱼为82毫米。

生活习性
常栖息在水草较多的水域,挠足类和技角类等浮游动物。

淡水生。

繁殖习性
生活在沿岸带的中上层水域,冬季在水较深的地方栖息。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小鱼、虾及丝状藻等。5-6月产卵,产卵场主要在浅水地带水质清澈的砾石底处。喜集群活动。成鱼达1千克以上。

短尾海蛾鱼


中文名称短尾海蛾鱼

拉丁名称Pegasus volitans Linnaeus

英文名称whinged dragonfish, shorttail dragonfish, longtail seamot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蛾鱼目

拉丁目名Pegasiformes

中文科名海蛾鱼科

拉丁科名Pegasidae

中文属名海蛾鱼属

拉丁属名Pega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中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胸部特别发达,宽度远大于高度,身体完全被以骨板,躯干部密接,尾部稍能活动,口小,下位,口的前缘由间上颌骨组成,无齿,眶下骨环发达,与鳃盖形成一骨缝,鳃盖各骨合成一骨板,鳃孔窄小,位于胸鳍基部前方,鳃4个,成簇状,由薄片状鳃丝组成,无伪鳃及鳔,背、臀鳍相对,较短小,均位于尾部,胸鳍宽大,水平状,腹鳍紧位于肛门前方,尾鳍略呈截形,无肋骨脊椎骨少。尾较短,尾环境污染1,枕骨区无深的凹陷,吻稍突出,较粗短,体绿褐色,腹侧和尾部或吻上淡铬黄色,尾部背方具1-2条较宽的暗绿褐色横带,背、胸、尾鳍上有一些绿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大眼石鲈


中文名称大眼石鲈


拉丁名称Brachydeuterus auritus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石鲈科

拉丁科名Pomadasyidae

中文属名大眼石鲈属

拉丁属名Brachydeu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南大西洋、中东大西洋、东南太平洋和中东太平洋。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口中大,上颌骨外露或被遮盖,颌齿呈绒毛状。前鳃盖骨具锯齿。鳃盖骨无棘,鳃盖条7,椎骨26(10+16)。体被中大栉鳞,背鳍Ⅻ-11-14,臀鳍Ⅱ-8-9,二鳍鳍条间膜上被小鳞,腹鳍位于胸鳍基部后下方。尾鳍深凹形或浅叉形。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大眼荆鲨


中文名称 大眼荆鲨
拉丁名称 Cebtrosoymuns macrops Hu et L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角鲨目
拉丁目名 Squaliformes
中文科名 角鲨科
拉丁科名 Squalidae
中文属名 荆鲨属
拉丁属名 Cebtrosoymun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亚圆柱,口前吻长短于从口至胸鳍起点;两颌齿异形,上颌齿细矛状,下颌齿长方形,外缘深凹缺,内缘与颌平行成切缘。眼和喷水孔中大,两颌口隅具唇沟。第一背鳍后方盾鳞呈圆片状,后缘光滑;体前部盾鳞有嵴纹。体黑褐色或灰褐色。是深第西息的鲨。本种吻长小于眼径;口前吻长等于眼后至第一鳃孔距,较罕见。

大眼鲬


中文名称大眼鲬

拉丁名称Suggrundus meerdervoortii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六线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Hexagrammoidei

中文科名鲬科

拉丁科名Platycephalidae

中文属名大眼鲬属

拉丁属名Suggrund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工,平扁,向后渐狭小,头平扁,尖长,具颗粒状或齿状突起,棘棱发达,头侧有2纵棱,眶下棱等具棘突,眼大,上侧位,虹膜具一圆形突起,中间凹入,分2叶,口大,前位,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群,犁骨齿群分离为2纵群,前鳃盖骨具3棘,鳃盖骨具2棘,间鳃盖骨有皮瓣。体被小鳞,侧线大部为圆鳞,侧线前方数鳞各具一细棘,侧线有2小管,背鳍2个,分离,IX,11,第一背鳍基底比第二背鳍基底稍长,胸鳍短圆,腹鳍亚胸位,尾鳍圆截形。侧线鳞各有1小棘,前鳃盖骨下棘短小。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