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鳜

[学名]: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
[资源名称]: 斑鳜
[外文名]: spotted mandarinfish
[别名]: 岩鳜、园筒 (桶)鳜、石鳜
 
[形态特征]:
  体背、腹缘浅弧形,尾柄较高。头大,眼后头部平直或稍内凹。吻尖,眼上侧位,偏于头的前半部,每侧有鼻孔2个,离眼较近,前鼻孔圆形,小而有瓣膜,后鼻孔椭圆形,略大于前鼻孔。口前位,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下颌两侧齿扩大为犬齿,多为2个并生。间鳃盖骨及下鳃盖骨腹缘有浅缺刻。鳃耙稀少,梳齿状,略短于鳃丝。吻部及头顶处无鳞,余均有鳞。侧线前段稍弯,靠近背缘向后延伸;后段较平直,接近尾柄中部。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发达,有12-13根鳍棘,第六鳍棘最长;鳍条部基底短,鳍条边缘圆凸。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几乎相对;鳍棘都较粗壮:第一鳍棘较短,第二鳍棘最长(压倒后超过第三鳍棘),胸鳍下侧位,起点稍前于腹鳍,腹鳍起点在背鳍第三鳍棘下方,鳍长约等于胸鳍长,有1根鳍棘,短细,不及鳍条长的二分之一。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  [原产地区]:中国广东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广东珠江水系和韩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栖于静水或微流水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流中,白天一般侧卧于底部凹坑中,较少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草丛中四处游动寻觅食物。

相关推荐

大眼鳜


[学名]: Siniperca kneri Garman
[资源名称]: 大眼鳜
[外文名]: bigeye mandarinfish
[别名]: 桂鱼、桂花鱼、嘴爪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不甚高;背、腹缘圆凸,尾柄较高,头大,吻长;眼大,上侧位,偏于头前部;眼间隔平坦,项部隆起。每侧的前、后鼻孔相互靠近,都为长圆形;前鼻孔有瓣膜,后鼻孔周缘平整。下颌突出于上颌,上颌骨不为眶前骨遮盖,后端宽阔,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齿绒毛状,下颌两侧齿常扩大为犬齿,单个着生排成1列,偶而也有2个并生的;上颌缝合部有犬齿;犁骨及腭骨表面绒毛齿密集成群。前腮盖骨后缘有锯齿12枚以上,远隅角处一枚最大;腹缘无锯齿,有棘状骨突2个,棘端均指向前方。鳃盖骨后端及后上方各有扁棘1根。间鳃骨及下鳃盖骨腹缘光滑。鳃耙短,梳齿状,排列稀疏。 躯干部鳞片狭长,颊部上方、鳃盖及前腹部也都有小圆鳞覆盖,侧线沿体上方1/3处后行,至尾柄部顺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 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有12根鳍棘,第五或第六棘最长,各棘间有鳍膜相连,鳍膜边缘呈波形缺刻;鳍条部边缘圆凸,最长鳍条长于最长鳍棘。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几乎相对;第二棘最长且粗壮,压倒后超过第三棘,胸鳍靠近鳃孔,扇形,后缘弧形。腹鳍起点在胸鳍下方稍后;有1根棘,5根鳍条;棘长小于鳍条长的1/2。尾鳍发达,后缘微圆。肛门靠近臀鳍。 体长为体高的2.9~3.4倍,为头长的2.4~3.0倍,为尾柄长的6.2~7.7倍,为尾柄高的9.1~10.7倍。头长为吻长的2.9~3.7倍,为眼径的4.3~5.6倍,为眼间距的6.1~7.1倍。%576%

[地理分布]: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珠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与鳜鱼相似,但更喜欢栖息于流水的环境。常在浅水沿岸地区游动觅食,冬季在岩石洞穴中越冬。大眼鳜为肉食凶猛性鱼类。食物中以鱼为主,约占92%,其次为虾类,约占7%。在长江干流所获大眼鳜的食物中,以黄颗鱼、虾虎鱼为主,而在湖泊中的大眼鳜则以鳑鮍、蒙古红鮊、麦穗鱼及虾类为食,这是由于不同水体的饵料基础不同所致。

麻鳜


中文名称麻鳜

拉丁名称Siniperca fortis (Lin)

异名铁桂、麻桂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鳜属

拉丁属名Siniperca Gill,186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都柳江(贵州省南部)及融江(广西北部)。

形态特征
背鳍Ⅷ-10-11(11为常见);胸鳍14一15;腹鳍Ⅰ-5;臀鳍Ⅲ-8。侧线鳞63-82。鳃耙4-5。

体长为体高的2.9-3.6(平均3.2)倍,为头长的2.7-3.5(2.9)倍,为尾柄长的5.4-6.8(6.2)倍,为尾柄高的8.l-10.6(8.7)倍。头长为吻长的3.2-5.0(3.7)倍,为眼径的3.6-5.4(4.6)倍,为眼间距的7.7-10.6(9.3)倍,为尾柄长的1.7-2.5(2.1)倍,为尾柄高的2.6-3.6(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l.7(1.4)倍。

体长而侧扁,略呈纺锤形。头大。吻短。鼻孔互相靠近,圆形的前鼻孔有瓣膜,椭圆形的后鼻孔光滑平整。眼中等大;眼间窄,稍隆起,眼后背缘平直。口端位,口裂大,稍倾斜。上下颌几乎相等或下颌稍稍超过上颌。两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齿;下颌二侧有圆锥齿一列。前鳃盖后缘有锯齿11-14枚,近隅角二枚较大;腹缘有骨棘2枚。鳃盖后部有扁平棘2枚,有时上方较小的一枚隐埋皮下。左右二侧鳃膜不相连也不联于峡部。鳃盖条7枚。鳃耙4-5枚,梳齿状其长仅为鳃丝长度的1/2。

背鳍较长,基底约占体长之半,起点始于胸鳍基部的后上方,有鳍棘13枚、鳍条10-11枚(11为常见)鳍棘与鳍条连续,中间有浅缺刻。背鳍棘强,第6棘最长,约为头长的1/3,但稍短于最长背鳍条。背鳍鳍条部外缘高而圆凸,末端接近尾鳍起点。胸鳍始于背鳍前方,扇形,有鳍条14-15枚。腹鳍稍后于胸鳍,比胸鳍略长,有二棘5鳍条。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鳍棘的前下方,有棘3枚,鳍条8枚,第2臀棘较长,倒伏时等于或稍稍超过第s棘。侧线前段偏于背侧,约与背部轮廓线平行,后段移行至尾柄中线。

体复细小圆鳞,头背部裸露无鳞,颊部、鳃盖及前腹部都有鳞。

幽门垂23-46枚。脊椎骨28枚。

体背侧色泽较深为棕色或黑色,腹侧较浅并有密集的棕色小斑点(一般比眼球瞳孔孔径为小)。各鳍灰黑色。尾鳍、背鳍及臀鳍都有深色斑点组成的横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长身鳜


中文名称 长身鳜
拉丁名称 Coreosiniperca roulei(Wu)
英文名称 Slender mandarinfish
地方名称 竹筒鳜、彩鳜
作者单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鮨科
拉丁科名 Serranidae
中文属名 长身鳜属
拉丁属名 Coreosiniperca Fang et Chong,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11;臀鳍条Ⅲ,7;侧线鳞89~99;幽门垂10。体长为体高的4.7一5.5倍,为头长的2.7一2.8倍,为尾柄长的5.9一6.1倍,为尾柄高的12.3~12.4倍。头长为吻长的2.9~3.0倍,为眼径的4.4~4.9倍,为眼间距的9.1~9.9倍。体延长,略呈圆柱状。头长,吻尖,上颌往后延伸至眼中部的下缘,下颌突出,大齿裸露于外,上颌前部犬齿排成多行,下颌犬齿成单行。鳞细小,仅头部及腹鳍之前的腹部不披鳞片。鳃耙退化。幽门垂数极少,约10个。体黑棕色,头顶及躯干两侧具不规则的暗色斑点。腹部白色

暗鳜


中文名称 暗鳜
拉丁名称 Siniperca obscura Nichols
英文名称 dusky mandarinfish
地方名称 石板鳜、茶叶片、石头鳜、梧不卷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鮨科
拉丁科名 Serranidae
中文属名 鳜属
拉丁属名 Siniperca Gill,186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Ⅷ,11;臀鳍条Ⅲ,8;侧线鳞64一7O;鳃耙外侧6一8;幽门垂10。体长为体高的3.0~3.9倍,为头长的2.8~3.1倍,为尾柄长的5.1~5.6倍,为尾柄高的8.2~9.1倍。头长为吻长的3.2~3.8倍,为眼径的4.0~5.0倍,为眼间距的5.2一6.1倍。体稍侧扁,头后微隆起,体背呈弧形。口端位,吻钝圆,且较短。上、下颌几乎等长,均具绒毛状的细齿,无明显的犬齿。前鳃盖骨后缘有11个显著的锯齿。鳃盖骨的后缘有2或3枚硬刺。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鳞片细小。侧线与背部边缘平行,向后延至尾柄中部。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垂直上方,背鳍硬刺最长的是第5或6根。胸鳍圆形。腹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垂直下方,末端伸至背鳍第10个硬刺的垂直下方。臂鳍第2根硬刺最长。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近切截形。体深暗灰色,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斑。

柳州鳜


[学名]: Siniperca liuzhouensis Zhou, Kong and Zhu, 1987
[资源名称]: 柳州鳜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侧扁,背腹缘均稍隆起,弧度约略相等。头大,吻短尖。口端位,口裂大,稍斜,上颌骨末端伸达眼中部,但不伸达眼后缘的下方。下颌稍超过上颌。上下颌骨、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齿,下颌两侧和前颌骨缝合部后方有较大锥形齿,无犬齿。犁骨齿带呈三角形。鼻孔互相靠近,距眼较距吻端为近,前鼻孔有圆形瓣膜,后鼻孔椭圆形,周边光滑平整。眼中等大,眼间隔窄,稍隆起,眼后背缘平直。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8枚;腹缘有4枚较大的骨棘,前1枚棘尖指向前方,后3枚棘尖指向后方。鳃盖骨后部有扁平棘2枚,下侧1枚明显长于下侧1枚。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下缘亦有少数弱锯齿,但后者有的光滑。鳃盖条骨7枚。鳃裂大,左右两侧鳃膜不相连也不联于峡部。体被细小圆鳞,头背部及鳃盖下部裸露无鳞,颊部、鳃盖上部及胸鳍基及腹鳍前腹部都有鳞。侧线完全,侧线前段偏于背侧,约与背部轮廓线平行,后段移行至尾柄中线。 背鳍2个,基部相连,中间有浅缺刻,分鳍棘部和鳍条部,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第1背鳍全为鳍棘,第6棘最长,第2背鳍鳍条部外缘高而圆凸,末端接近尾鳍起点。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鳍棘的前下方,第2臀鳍棘长而粗壮,压倒后超过第3棘,鳍条末端不达尾鳍基部。胸鳍扇形,末端伸达第6背鳍鳍棘的基部下方。腹鳍稍后于胸鳍,起点至吻端距等于该点至臀鳍前部鳍条的距离,比胸鳍略长,约为腹鳍至肛门之间的3/4。肛门位于腹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3/4处。尾鳍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融水、柳城县和宜州市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仅分布于广西的融江和柳江水系,广西外分布于贵州省的都柳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江河缓流处,以小型鱼类为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抗逆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观赏、娱乐
 

石鳜


中文名称石鳜

拉丁名称Siniperca whiteheadi (Boulenger)

异名白头鳜、木叶桂、桂婆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鳜属

拉丁属名Siniperca Gill,186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Ⅷ-ⅩⅣ-14;胸鳍13-15;腹鳍Ⅰ-5;臀鳍Ⅲ-11。侧线鳞59-67。鳃耙7-8(通常为7枚)。

体长为体高的2.7-3.2(平均3.0)倍,为头长的2.7-3.1(2.9)倍,为尾柄长的5.6-7.6(6.4)倍,为尾柄高的8.4-12.8(9.2)倍。头长为吻长的3.4-3.9(3.7)倍,为眼径的4.2-5.5(4.8)倍,为眼间距的5.8-7.7(6.4)倍,为尾柄长的2.0-2.6(2.2)倍,为尾柄高的3.0-5.0(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l-2.5(1.6)倍。

体侧扁、长圆形、不甚高。背腹缘均为弧形。头较大,头长与体高几乎相等。吻短。前鼻孔小,裂隙状,周缘稍隆起,离眼近离吻端较远,后鼻孔不明显。口端位,口裂斜。上颌骨后端显著宽大,约为眼径的3/4,后缘延伸到眼后缘之下。两颌等长或下颌稍长,上下颌有多行绒毛细齿,无犬齿。犁骨及腭骨齿细弱稀疏。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离吻端较近。前鳃盖后缘及腹缘锯齿状,鳃盖后端及后上方各有1枚扁平棘,间鳃盖及下鳃盖腹缘有弱锯齿。鳃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耙梳齿状,7-8枚(7枚为常见);耙齿内侧布满针状小突起,最长鳃耙约与鳃丝等长。

背鳍始于胸络基部上方,具棘13-l4枚,鳍条14枚,鳍棘基部明显长干鳍条基部,鳍条基部约与臀鳍基部相对。胸鳍具13-15鳍条。腹鳍稍后于胸鳍,有1棘5鳍条,鳍棘细长约为鳍条长度的1/2。臀鳍有3棘11鳍条,第2臀棘最长,倒伏时不超过第3棘。肛门位置靠近臀鳍起点。尾鳍圆形。

鳞小,圆鳞;头部无鳞,但颊部、鳃盖具鳞。肠短,幽门垂3枚。脊椎骨33-34枚。

体黄褐色或棕褐色,有深色斑纹及斑点,另有4条黑褐色横带在体侧后半部。第一横带位于背鳍第10-12鳍棘间,第二条在背鳍前部鳍条之下,第三及第四条均左尾柄部。眼后头侧有3条辐射状黑色斜纹带,鳃盖后端有一黑色斑,鲜活时斑缘镶桔红色彩圈。尾鳍、背鳍及臀鳍都有黑色斑点组成的横条纹。腹鳍灰黑色,胸鳍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鳜的池塘养殖


1.亲鱼池套养

这种方式套养的鳜以池中的野杂鱼为饵,既可控制池塘中的野杂鱼,利于亲鱼培育;又可增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主养鱼类不同而分为两种

以草鱼、青鱼为主的池塘生态条件较适宜鳜生长,适合初学养殖者选择。一般在人工繁殖结束后放养夏花鳜鱼种,放养密度为每亩50-100尾。池中的野杂鱼数量若不足,需投喂一定数量的家鱼鱼种做饵料鱼。

以鲢、鳙为主的池塘,水质要肥一些,套养鳜应注意防止缺氧浮头。

与吃食性鱼类混养的最适面积为10^-20亩。水深2-3 m,具备进排水设施。放养1龄鳜鱼种的同时可混养部分鲤、鲫鱼种,至 3-4月份再补放一些越冬小规格罗非鱼作为,鱼种的饵料鱼。

与滤食性鱼类混养的适宜面积10-15亩,水深2.5-3.0m 该方式的关键是防止缺氧浮头,需经常加注新水和增氧。其中夏花鱼种放养密度比在主养吃食性鱼类池塘中的要小一些,其它管理与主养吃食性鱼池塘鳜鱼种的混养相同。

2.鱼种池套养

鱼种池套养夏花鳜鱼种家鱼鱼种和套养的鳜鱼种的放养密度应根据不同的主养品种有所区别,不同类型套养的产量和效益也各不相同。

3.池塘单养

池塘以中小型为主,背风向阳,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第一阶段面积1.0-1.5亩,第二阶段面积稍大,2-5亩,水深2-3 m,放养前可用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

池塘单养因限于条件,以往不太多,但应是今后鳜养殖的发展方向。鳜的投放时间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早些,以增加其生长期。夏花鱼种应在6月上旬之前投放,当年大规格鱼种应在7月上旬之前投放,1龄鳜应在3月上旬之前投放。单养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夏花鱼种养到大规格鱼种;第二阶段由大规格鱼种养成成鳜。

第一阶段,鳜养殖池及配套的饵料鱼苗种池面积比约为 1:1。投放夏花鳜鱼种前,应先投放20倍于鳜的基础饵料鱼苗,规格约为2 cm,苗种投放前均应消毒。饵料鱼苗的投喂要点及水质管理要求与其它方式养殖相同。在收获鳜鱼种的同时还可收获部分大规格家鱼种。

第二阶段,与其它投放夏花鳜鱼种当年养殖成鳜的方法基本相同。在收获成鳜的同时,还可收获一定数量的大规格家鱼鱼种。

中国少鳞鳜


中文名称中国少鳞鳜

拉丁名称Coreoperca whiteheadi (Boulenger)

异名石斑鳜、石头鳜、茶叶片、梧不卷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少鳞鳜属

拉丁属名Coreoperca Herzenstein,189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钱塘江、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Ⅷ-15。臀鳍条Ⅲ-12。侧线鳞57-62。鳃耙6。幽门盲囊3。脊椎骨30-34。

体长为体高的2.8-3.7倍,为头长的2.5-2.6倍,为尾柄长的6.0-6.9倍,为尾柄高的7.7-7.9倍。头长为吻长的3.1-3.6倍,为眼径的5.2-7.5倍,为眼间距的6.1-6.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2倍。

体延长,侧扁,背腹呈浅弧形。头中大。口大,斜裂,上、下颌约等长,上颌末端游离,几达眼后缘。上下颌、犁骨与腭骨具绒毛状细齿。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缘有2扁棘。体被小圆鳞,颊部及鳃盖亦被鳞。腹膜淡黄色。鳔1室。幽门盲囊扁平。肠长为体长的0.5-0.9倍。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之间具浅缺刻。背鳍和臀鳍棘短。背鳍后缘超过尾鳍基起点。臀鳍不超过尾鳍起点。尾鳍圆形。

体褐黄色,满布不规则斑块,后半部有3-4条暗绿色带纹。在眼后有3条呈辐射状排列的黑色带纹。鳃盖骨后缘有一外缘橙红色的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喜栖乱石流水处,以小鱼、虾为食。淡水生。

繁殖习性
5-6月份为产卵期,2龄鱼达性成熟,产卵在缓流中。体长16.7厘米、质量160克的鱼怀卵量5762粒,Ⅳ期卵径1.0-2.2毫米。Ⅲ-Ⅳ期个体成熟系数1.4-8.9。

长珠杂交鳜


“长珠杂交鳜”是以从洞庭湖采捕并经4代群体选育的翘嘴鳜雌体为母本,以从珠江采捕并经2代群体选育的班鳜雄体为父本,杂交而得。“长珠杂交鳜”成活率提高20%,亩产可达5000斤,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长珠杂交鳜是在对父本斑鳜和母本翘嘴鳜进行群体选育的基础上,利用杂交制种的方法产生杂交子一代,使杂交种兼具父本(斑鳜)及母本(翘嘴鳜)优良性状的长珠杂交鳜,达到明显地提高杂交鳜的生长性能,降低饵料系数(与斑鳜比),缩短养殖周期的效果。
长珠杂交鳜兼具斑鳜体型、体色、优良品质和翘嘴鳜生长速度快的优良性状。解决了斑鳜养殖缺乏快速生长的良种需求问题。7月龄时的生长速度较养殖斑鳜快,体重是斑鳜的3.2倍。而且,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40.14%)和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79.04%)的比值分别比翘嘴鳜和斑鳜高。杂交鳜在养殖过程中表现出了优于母本的抗逆性状。
近几年在广东省佛山市、肇庆市、清远市等地区试养过程中,其养殖存活率(大于80%)明显高于翘嘴鳜(约60%)。长珠杂交鳜在广东、湖北、江苏等地区试养,均能正常生长,在翘嘴鳜养殖的环境条件下也可以养殖。

水产前沿:百容为什么会开始对杂交鳜的选育工作?初衷是什么?
韩林强:当时立项做这条鱼的选育,主要有两个出发点。第一是期望通过杂交育种的技术手段解决或减轻病害问题对当前鳜鱼养殖产业的制约;第二是集团饲料技术研发的一个自然延伸,通过种质与配方的有机结合来寻求鳜鱼养殖的新方向。从现在的养殖推广及内部测试情况来看,杂交鳜的抗逆性水平远高于翘嘴鳜,自然养殖情况下几乎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疾病;杂交鳜的饲料驯化接受能力、饲料的代谢利用能力都远高于翘嘴鳜,具有非常大的纯配合饲料饲养的潜力。
水产前沿:您怎么看待目前鳜鱼苗种市场的现状?
韩林强:其实不仅是鳜鱼,大多数淡水苗种目前的市场现状都是比较混乱的。以佛山为例,随着上世纪末国营繁殖场的逐步退出,大量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种质管理和苗种标准化生产条件的小繁殖场涌现,加上混乱的苗种贸易、流通环节,直接导致了当前鳜鱼种质普遍存在退化及病毒性疾病肆虐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大型繁殖场、综合性企业要负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大种质改良及管理外,苗种生产的准入制度及苗种流通的可追溯体系也要逐步建立起来。当然,养殖户对于优质苗种的价值的认识也需要慢慢培养。
水产前沿:就杂交鳜的苗种孵化生产而言,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韩林强:难点除了常见的杂交繁育受精率、孵化率较纯种翘嘴鳜繁育水平偏低外,两种亲本繁育季节的不同步是目前最大的制约点。斑鳜的繁殖季节自然情况下在2-3月份,而翘嘴鳜通常繁殖高峰在4-6月。因此,杂交鳜的中晚造苗的生产困难比较大,受精率、孵化率尤其低,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公司已经联合中山大学李桂峰教授团队开发了精液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也还存在精子的配送及繁育方式改变的人员培训问题。
水产前沿:目前苗种产能情况如何?制约产能的因素有哪些?
韩林强:目前长珠杂交鳜的生产能力大概是每年3000万尾,实际推广大概在300万-500万尾水平。实际上产能并不是当前新品种推广的制约因素,养殖观念的改变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杂交鳜养殖周期较长,通常是一年一造,这与目前翘嘴鳜养殖一年两造甚至三造的养殖模式相比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养殖户的第一反应是养殖翘嘴鳜的综合亩产量低了,效益也自然会低。但是从我们试点推广的一些养殖户情况来看,杂交鳜的养殖风险远低于翘嘴鳜,基本没有大的病害情况出现,往往能够等待价格最为合适的时机出鱼,经营风险大大降低,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

水产前沿:在哪些地方进行了试养,实际养殖效果如何?
韩林强:目前在佛山、清远、肇庆等区域都有布点,但总体量不是很大。养殖的基本反映是饵料系数4.2左右,养殖5个月规格可以达到7两左右,可以逐步上市,亩产量平均4500-5000斤左右;养殖病害除了寄生虫外,未见大的细菌性及病毒性疾病发生;销售上面从年底开始逐步销售,一般到次年5-6月份清塘放下一批标粗苗,期间择机销售,通常销售在28元/斤以上;另外杂交鳜不像翘嘴鳜在池底挖坑,起捕率很高,非常便于出鱼。值得指出的是,杂交鳜养殖病害较少,药残问题很小,运输、暂养环节成活率高,从目前接触的几个流通商情况来看都对这条鱼比较感兴趣,下一步可能会与流通商一起来推广这条鱼。
水产前沿:未来会采取哪些推广措施?
韩林强:在这条鱼的推广上面公司并不急于求成,单纯的卖多一些苗种对百容、对海大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公司会在确保示范点养殖效益基础上进行更多养殖数据的收集,在此基础上不断提炼这条鱼的养殖优势,伺机而动。另外,正如前面提到的,公司开发这条鱼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就是要通过整合集团公司在饲料研发、养殖技术、动保产品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最终实现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为鳜鱼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目前公司正在饲料开发、养殖模式及相关饲养操作流程环节进行研发,其中如何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率先实现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会是我们近期着力推进的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9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角毛蚶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