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鳜

[学名]: Siniperca kneri Garman
[资源名称]: 大眼鳜
[外文名]: bigeye mandarinfish
[别名]: 桂鱼、桂花鱼、嘴爪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不甚高;背、腹缘圆凸,尾柄较高,头大,吻长;眼大,上侧位,偏于头前部;眼间隔平坦,项部隆起。每侧的前、后鼻孔相互靠近,都为长圆形;前鼻孔有瓣膜,后鼻孔周缘平整。下颌突出于上颌,上颌骨不为眶前骨遮盖,后端宽阔,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齿绒毛状,下颌两侧齿常扩大为犬齿,单个着生排成1列,偶而也有2个并生的;上颌缝合部有犬齿;犁骨及腭骨表面绒毛齿密集成群。前腮盖骨后缘有锯齿12枚以上,远隅角处一枚最大;腹缘无锯齿,有棘状骨突2个,棘端均指向前方。鳃盖骨后端及后上方各有扁棘1根。间鳃骨及下鳃盖骨腹缘光滑。鳃耙短,梳齿状,排列稀疏。 躯干部鳞片狭长,颊部上方、鳃盖及前腹部也都有小圆鳞覆盖,侧线沿体上方1/3处后行,至尾柄部顺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 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有12根鳍棘,第五或第六棘最长,各棘间有鳍膜相连,鳍膜边缘呈波形缺刻;鳍条部边缘圆凸,最长鳍条长于最长鳍棘。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几乎相对;第二棘最长且粗壮,压倒后超过第三棘,胸鳍靠近鳃孔,扇形,后缘弧形。腹鳍起点在胸鳍下方稍后;有1根棘,5根鳍条;棘长小于鳍条长的1/2。尾鳍发达,后缘微圆。肛门靠近臀鳍。 体长为体高的2.9~3.4倍,为头长的2.4~3.0倍,为尾柄长的6.2~7.7倍,为尾柄高的9.1~10.7倍。头长为吻长的2.9~3.7倍,为眼径的4.3~5.6倍,为眼间距的6.1~7.1倍。%576%

[地理分布]: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珠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与鳜鱼相似,但更喜欢栖息于流水的环境。常在浅水沿岸地区游动觅食,冬季在岩石洞穴中越冬。大眼鳜为肉食凶猛性鱼类。食物中以鱼为主,约占92%,其次为虾类,约占7%。在长江干流所获大眼鳜的食物中,以黄颗鱼、虾虎鱼为主,而在湖泊中的大眼鳜则以鳑鮍、蒙古红鮊、麦穗鱼及虾类为食,这是由于不同水体的饵料基础不同所致。

相关阅读

麻鳜


中文名称麻鳜

拉丁名称Siniperca fortis (Lin)

异名铁桂、麻桂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鳜属

拉丁属名Siniperca Gill,186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都柳江(贵州省南部)及融江(广西北部)。

形态特征
背鳍Ⅷ-10-11(11为常见);胸鳍14一15;腹鳍Ⅰ-5;臀鳍Ⅲ-8。侧线鳞63-82。鳃耙4-5。

体长为体高的2.9-3.6(平均3.2)倍,为头长的2.7-3.5(2.9)倍,为尾柄长的5.4-6.8(6.2)倍,为尾柄高的8.l-10.6(8.7)倍。头长为吻长的3.2-5.0(3.7)倍,为眼径的3.6-5.4(4.6)倍,为眼间距的7.7-10.6(9.3)倍,为尾柄长的1.7-2.5(2.1)倍,为尾柄高的2.6-3.6(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l.7(1.4)倍。

体长而侧扁,略呈纺锤形。头大。吻短。鼻孔互相靠近,圆形的前鼻孔有瓣膜,椭圆形的后鼻孔光滑平整。眼中等大;眼间窄,稍隆起,眼后背缘平直。口端位,口裂大,稍倾斜。上下颌几乎相等或下颌稍稍超过上颌。两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齿;下颌二侧有圆锥齿一列。前鳃盖后缘有锯齿11-14枚,近隅角二枚较大;腹缘有骨棘2枚。鳃盖后部有扁平棘2枚,有时上方较小的一枚隐埋皮下。左右二侧鳃膜不相连也不联于峡部。鳃盖条7枚。鳃耙4-5枚,梳齿状其长仅为鳃丝长度的1/2。

背鳍较长,基底约占体长之半,起点始于胸鳍基部的后上方,有鳍棘13枚、鳍条10-11枚(11为常见)鳍棘与鳍条连续,中间有浅缺刻。背鳍棘强,第6棘最长,约为头长的1/3,但稍短于最长背鳍条。背鳍鳍条部外缘高而圆凸,末端接近尾鳍起点。胸鳍始于背鳍前方,扇形,有鳍条14-15枚。腹鳍稍后于胸鳍,比胸鳍略长,有二棘5鳍条。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鳍棘的前下方,有棘3枚,鳍条8枚,第2臀棘较长,倒伏时等于或稍稍超过第s棘。侧线前段偏于背侧,约与背部轮廓线平行,后段移行至尾柄中线。

体复细小圆鳞,头背部裸露无鳞,颊部、鳃盖及前腹部都有鳞。

幽门垂23-46枚。脊椎骨28枚。

体背侧色泽较深为棕色或黑色,腹侧较浅并有密集的棕色小斑点(一般比眼球瞳孔孔径为小)。各鳍灰黑色。尾鳍、背鳍及臀鳍都有深色斑点组成的横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大眼鲉


中文名称 大眼鲉
拉丁名称 Phenacoscorpius megalops Fowl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鲉形目
拉丁目名 Scorpaeniformes
中文科名 鲉科
拉丁科名 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 大眼鲉属
拉丁属名 Phenacoscorpi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口端位,背鳍鳍棘12。腭骨无齿,侧线不完全,仅见于前方4~10鳞片上,头、体被栉鳞,眶前骨突起钝圆,鳃耙19~22。下颌有1大孔。体红色,在第六到第九背鳍棘间有黑斑。

斑鳜


[学名]: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
[资源名称]: 斑鳜
[外文名]: spotted mandarinfish
[别名]: 岩鳜、园筒 (桶)鳜、石鳜
 
[形态特征]:
  体背、腹缘浅弧形,尾柄较高。头大,眼后头部平直或稍内凹。吻尖,眼上侧位,偏于头的前半部,每侧有鼻孔2个,离眼较近,前鼻孔圆形,小而有瓣膜,后鼻孔椭圆形,略大于前鼻孔。口前位,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下颌两侧齿扩大为犬齿,多为2个并生。间鳃盖骨及下鳃盖骨腹缘有浅缺刻。鳃耙稀少,梳齿状,略短于鳃丝。吻部及头顶处无鳞,余均有鳞。侧线前段稍弯,靠近背缘向后延伸;后段较平直,接近尾柄中部。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发达,有12-13根鳍棘,第六鳍棘最长;鳍条部基底短,鳍条边缘圆凸。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几乎相对;鳍棘都较粗壮:第一鳍棘较短,第二鳍棘最长(压倒后超过第三鳍棘),胸鳍下侧位,起点稍前于腹鳍,腹鳍起点在背鳍第三鳍棘下方,鳍长约等于胸鳍长,有1根鳍棘,短细,不及鳍条长的二分之一。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  [原产地区]:中国广东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广东珠江水系和韩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栖于静水或微流水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流中,白天一般侧卧于底部凹坑中,较少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草丛中四处游动寻觅食物。

大眼鲤


中文名称大眼鲤

拉丁名称Cyprinus megalophthalmus Wu et al.

英文名称bigeye true-carp, bigeye carp

异名草壳鱼,壳子鱼,老头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鲤属

拉丁属名Cyprinus Linnaeus,187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洱海。

形态特征
背鳍条4,15-18;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臀鳍条3,5。第一鳃弓鳃耙数,外侧25-29(平均27.73),内侧35-40。下咽齿3行,1.1.3-3.1.1。侧线鳞35[(6-7)/(5-6-V)]37(36.05);背鳍前鳞12-15;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15-3.95(平均3.49)倍,为头长的3.15-3.7(3.42)倍,为背鳍基部长的2.94-3.70(3.37)倍。头长为吻长的3.40-4.45(3.75)倍,为眼径的3.00-5.30(3.86)倍,为眼间距的2.5-3.15(2.89)倍,为下颚骨长度的2.50-2.80(2.62)倍,为尾柄长的1.48-2.05(1.71)倍,为尾柄高的2.40-2.80(2.62)倍。

体侧扁。头长与体高约相等。吻短,吻长小于眼间距。口端位,呈马蹄形,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下颚骨长度与尾柄的高度相等;左右两个下颚骨彼此靠近。须1-2对,前须不发达或消失,后须伸过眼前缘的下方。鼻孔前方隆起。眼大,在较小个体眼径大于或等于吻长,但在标准长为160毫米以上的较大个体则略小于吻长。眼球的中心与吻尖在同一水平线上。眼间距较宽,但略小于下颚骨的长度。鳃耙短,三角形,其长度不及鳃丝的一半。下咽骨较细长,长度为宽度的3.64-4.33倍,前臂长略短于后臂。下咽齿较细,主行第一枚咽齿为光滑圆锥形,比第二枚齿细;余为口齿状,第二枚齿的齿冠上有2-3道沟纹。

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至吻端的距离比至尾鳍基的距离为小或相等;背鳍最后1很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末端不达腹鳍,相隔1-2个鳞片。腹鳍不达肛门。臀鳍起点与背鳍倒数第三至第五根分枝鳍条相对。

背椎骨4+32-33。鳔2室,前室大于后室或相等。腹膜白色。达到性成

熟个体的标准长,雄鱼为68毫米,雌鱼为82毫米。

生活习性
常栖息在水草较多的水域,挠足类和技角类等浮游动物。

淡水生。

繁殖习性
生活在沿岸带的中上层水域,冬季在水较深的地方栖息。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小鱼、虾及丝状藻等。5-6月产卵,产卵场主要在浅水地带水质清澈的砾石底处。喜集群活动。成鱼达1千克以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99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珠带拟蟹守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