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氏栉鰕虎鱼

[学名]: Ctenogobius cliffordpopei(Nichols)
[资源名称]: 波氏栉鰕虎鱼
[外文名]: Pope's goby
[别名]: 吹沙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臀鳍Ⅰ~8;胸鳍18;厦鳍Ⅰ~5。纵列鳞28一30;围尾柄鳞14一16。体长为体高的5.3~5.8(平均5.5)倍,为头长的3.3~3.6(3.5)倍,为尾柄长的4.0~4.6(4.3)倍,为尾柄高的8.3~9.5(8.9)倍。头长为吻长的2.7~3.9(3.2)倍,为眼径的5.0一6.0(5.8)倍,为眼间距的5.0~6.0(5.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3(2.l)倍。 体前部近圆筒形,尾部侧扁,背腹缘轮廓相似。头略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圆钝,吻长大于眼径。眼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稍凹,其间距约与眼径等大。口端位,上下颌约等长,颌骨伸达眼前缘稍后的下方。齿细尖,上下颌具齿多行,外行齿稍大,无犬齿。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短管,近吻端,后鼻孔为长圆形小孔,近眼前缘。舌游离,前端圆形。鳃孔侧位,稍向腹面伸延。鳃膜与峡部相连。 鳞中大,体侧为弱栉鳞,腹侧为圆鳞,头部无鳞,背鳍前一般无鳞,雌鱼背鳍前常有2~4个小圆鳞,腹部在臀鳍前方无鳞,胸鳍基部无鳞。 背鳍2个,二背鳍相距2~3个鳞片。雄鱼第一背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雌鱼则不达第二背鳍起点。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二或第三鳍条的下方,后端不达尾鳍基。胸鳍宽大,末端几伸达第一背鳍基部末端的下方。腹鳍小,圆盘状,后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几等于腹鳍长,系膜厚,有2侧突。尾鳍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中国东部省份  [原产地区]:长江、黄河、黑龙江等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黑龙江、黄河、长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常栖息在砂石底的山溪流水,亦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生活。5~6月繁殖

相关推荐

小栉鰕虎鱼


中文名称小栉鰕虎鱼

拉丁名称Ctenogobius parvus Luo

英文名称lesser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栉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Ctenogobius Gill,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西龙州。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9;臀鳍Ⅰ-7-8;胸鳍15-16;腹鳍Ⅰ-5。纵列鳞28-30;背鳍前鳞0-4;围尾柄鳞12。

体长为体高的5.0-6.9(平均6.0)倍,为头长的3.5-3.9(3.7)倍,为尾柄长的4.0-4.8(4.4)倍,为尾柄高的9.0-10.5(9.8)倍。头长为吻长的3.3-4.5(4.1)倍,为眼径的4.4-5.7(5.l)倍,为眼间距5.6-7.l(6.6)倍,为尾柄长的l.l-l.2(1.2)倍,为尾柄高的2.3-2.9(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5(2.3)倍。

体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头略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短而圆钝,雌鱼略尖,吻长稍大于眼径。眼小,上侧位,眼间甚窄而稍凹。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短管,位近吻端,后鼻孔无管,位近眼前缘。口端位,上下颌约等长,颌骨伸达眼前缘的下方。齿细小,尖形,上下颌具齿多行,外行齿稍大,无犬齿。舌游离,前端圆形。鳃孔侧位,鳃膜与峡部相连,峡部宽。

鳞为栉鳞,胸腹部、头部无鳞,背鳍前一般无鳞或有3-4个小鳞。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雄鱼第一背鳍鳍棘伸达第二背鳍起点,雌鱼则不达。第二背鳍最后分枝鳍条末端后仲达尾鳍基,雌鱼离尾鳍基有一距离。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与第二背鳍的第二或第三鳍条相对,鳍端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后端稍尖,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的下方。腹鳍小,呈圆盘状,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约等于腹鳍长。尾鳍稍圆。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瑶山栉鰕虎鱼


中文名称瑶山栉鰕虎鱼

拉丁名称Ctenogobius yaoshanensis Luo, sp. nov.

英文名称Yaosha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栉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Ctenogobius Gill,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西大瑶山。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9;臀鳍Ⅰ-7-8,胸鳍16-17;腹鳍Ⅰ-5。纵列鳞29-31;背鳍前鳞10-12;围尾柄鳞12。

体长为体高的4.9-5.6(平均5.2)倍,为头长的3.3-4.5(3.7)倍,为尾柄长的3.7-4.2(3.8)倍,为尾柄高的8.6-10(9.4)倍。头长为吻长的4.0-4.8(4.2)倍,为眼径的5.6-7.5(6.3)倍,为眼间距的7.0-9.2(8.4)倍。尾辆长为尾柄高的2.6-2.7(2.3)倍。

体长形,前部近圆筒形,尾部侧扁,背部在头后稍隆起。头略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短而钝,雌鱼稍尖,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窄,凹入,眼间距小于眼径。口端位,上下颌约等长,颌骨仲达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齿细小,上下颌具齿多行,外行齿较内侧为大,无犬齿。舌游离,前端近圆形。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短管,位近吻端,后鼻孔为一小孔,位近眼的前缘。鳃孔侧位,鳃膜在前鳃盖骨后下方与峡部相连。峡部宽。

鳞中大,体被栉鳞,腹部、背鳍前被国鳞,较体侧鳞为小。头部无鳞,背鳍前鳞一般伸达鳃盖骨的前上方或几达眼后。胸部有鳞,常隐于皮下,胸鳍基部无鳞。

背鳍2个,分离,两背鳍相距约1个鳞片。雄鱼第一背鳍鳍棘稍延长,鳍棘末端越过或刚达第二背鳍起点,雌鱼则不达。第二背鳍较高,最后一根分支鳍条的末端不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三鳍条的下方,最后一根分支鳍条的末端距尾鳍基有一定的距离。胸鳍宽大,后端伸达或超过第二背鳍的起点。腹鳍短小,圆盘状,位于胸鳍基的下方,系膜厚,有2侧突。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溪栉鰕虎鱼


中文名称溪栉鰕虎鱼

拉丁名称Ctenogobius wui Liu

英文名称freshwater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栉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Ctenogobius Gill,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见于西江水系,柳江、郁江、桂江、北江、东江,及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9;臀鳍Ⅰ-7;胸鳍15-16,腹鳍Ⅰ-5。纵列鳞28-30;背鳍前鳞6-8;围尾柄鳞12。鳃耙5-6。

体长为体高的5.7-6.8(平均6.4)倍,为头长的3.6-4.3(3.8)倍,为尾柄长的3.7-4.4(4.0)倍,为尾柄高的8.3-9.5(9.1)倍。头长为吻长的4.0-5.0(4.3)倍,为眼径的4.5-5.9(5.1)倍,为眼间距的6.6-7.8(7.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2.6(2.2)倍。

体前部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背腹缘平直。头稍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短,稍尖,物长大于眼径。眼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窄,其间距小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短管,后鼻孔为一小孔。口端位,二颌约等长,颌骨伸达眼前缘或稍后。齿细小,上下颌具齿多行。外行齿稍大,排列稀。舌前端圆形,游离。鳃孔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鳃膜连于峡部,峡部宽。

体被柿鳞,腹面被圆鳞。头部无鳞,背鳍前具鳞。胸部、胸鳍基部无鳞。

背鳍2个,分离。雄鱼第一背鳍鳍棘伸达或超过第二背鳍起点,雌鱼则不达第二背鳍起点。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与第二背鳍第二或第三鳍条相对。胸鳍近圆形,其长短于头长。腹鳍小,圆形。后端距臀鳍起点的距离大于腹鳍长,系膜厚,有2侧突。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79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阿尔泰[鱼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