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菱鲷

[学名]: Antigonia rubescens
[资源名称]: 红菱鲷
[外文名]: Indo-Pacific boarfish, boarfish
 
腭骨无齿,口小近垂直,椎骨21~23,腹鳍Ⅰ-5,有栉鳞。身体被鲜红的红色,尾巴蓝色。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海,南海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广布在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成鱼主要栖息于182-345公尺深之海域;稚鱼为大洋性。主要以软体动物及甲榖类为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其它
[资源状况]:未评估<M.yZ023.Com/p>

相关阅读

高菱鲷


中文名称高菱鲷

拉丁名称Antigonia capros Lowe

英文名称Deepbody boar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鲂目

拉丁目名Zeiformes

中文科名菱鲷科

拉丁科名Caproidae

中文属名菱鲷属

拉丁属名Antigon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见于东海和南海。

形态特征
体菱形,侧扁,被小栉鳞。口小,上翘,近垂直状。两颌各具1行小牙。犁骨、腭骨无齿。体侧从背鳍基底至臀鳍鳍条具1条红色横带。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70米深处。全长可达250毫米。

海(洋)生。

绯菱鲷


中文名称 绯菱鲷
拉丁名称 Antigonia rubicund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海鲂目
拉丁目名 Zeiformes
中文科名 菱鲷科
拉丁科名 Antigonidae
中文属名 菱鲷属
拉丁属名 Antigon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Ⅸ~Ⅷ-28~30;臀鳍Ⅲ-26~28;胸鳍13~14;腹鳍Ⅰ-5;尾鳍2+1+10+1+2,侧线鳞51~53。鳃耙5+1+13。
体长为体高1.2倍,为头长2.6~2.9倍。头长为吻长3.3~3.6倍,为上颌长3.6~4.1倍,为眼径2.3~2.7倍,为眼间隔2.8~3.1倍。

体颇侧扁而高,呈菱形,体高短于体长。腹鳍前腹缘圆弧形。头较高,背缘在眼上方略凹下,头部带锯齿的骨嵴发达。吻短,其长小于眼径。眼大,上侧位,眶前骨前缘有小棘。眼间隔隆起,其宽小于眼径。鼻孔2个,接近,紧位于眼前上方;前鼻孔具低平皮膜,后鼻孔孔状。口小,上位,口裂近垂直。上颌能伸缩。上颌骨宽短,后缘达前鼻孔下方。牙小;圆锥形,上下颌具2~3行。犁骨、腭骨无牙。前鳃盖骨边缘有锯齿,鳃盖骨边缘光滑。鳃孔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假鳃发达。鳃耙较短。鳃盖条骨6。

体密被小栉鳞。颊部被5行栉鳞。背鳍和臀鳍的鳍膜上约有1/3被小栉鳞。侧线位高,伸达尾基。背鳍起点在体最高处,鳍棘部和鳍条部间具缺刻。第一、二背鳍棘短小,第三棘最长大,头长为其长1.1~1.4倍;鳍条部基底长。臀鳍起点后于背鳍起点,第一鳍棘最长,鳍条部与背鳍同形相对。胸鳍镰形,侧中位.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鳍棘发达,前缘具多行小棘,鳍条上也具小棘。尾鳍近截形,尾鳍前副鳍条弱棘状。

生活时体淡红色,腹侧较淡。

红胸棘鲷


中文名称红胸棘鲷


拉丁名称Hoplostethus mediterrane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silver roughy, rosy soldierfish, Mediterranean red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棘鲷科

拉丁科名Trachichthyidae

中文属名红胸棘鲷属

拉丁属名Hoploste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印度洋、红海、西太平洋、大西洋及地中海均有产;我国分布于南海,较少见。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侧扁而高,头大,体长为头长的2.2-2.5倍左右,眼大,头长为眼径的3.3-3.5倍,口较大,前位,肛门位于腹鳍后方,接近臀鳍,有些种类腹中部的棱鳞明显,位于肛门前方。背鳍有鳍棘7-8,第4-6鳍棘最长,与鳍条间无明显缺刻,鳍条部高出,臀鳍3鳍棘,胸鳍长大,后端超过臀鳍起点,腹鳍胸位,有1较强的鳍棘,尾鳍叉形,尾基上下的棘状鳞甚发达,前鳃盖骨棘突明显,向后延伸达鳃盖边缘,侧线鳞扩大。体背部暗红色,腹部银色,偶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红金眼鲷


中文名称 红金眼鲷
拉丁名称 Beryx splendans Lowe
英文名称 slender beryx, slender alfonsino, berycoid fish, 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鳂目
拉丁目名 Polymixiiformes
中文科名 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 Berycidae
中文属名 金眼鲷属
拉丁属名 Beryx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V-14;臀鳍IV-29,胸鳍16,腹鳍I-lO;尾鳍IV-19-IV。侧线鳞74。鳃耙6+17。体长为体高2.3倍,为头长2.7倍。头长为吻长3.5倍,为眼径2.6倍,为眼间隔4.2倍。
体呈长椭圆形,稍高而侧扁。头大,侧扁,具骨质隆起嵴。吻钝短,其背侧稍凸。眼颇

大,侧上位,上颌长为眼径1.3倍;眼间隔较平坦,眶前骨上具一指向后方的短棘。鼻孔2个,紧靠一起,位于眼前方。口裂很斜,吻端与眼中心约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上颌骨远不达眼后缘下方,后端扩大,其宽稍大于眼径的一半,下颌突出。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有绒状牙群。舌尖三角形,游离。眶前骨、眶下骨与鳃盖诸骨下缘均具细锯齿。鳃孔甚大,鳃盖膜与峡部分离。鳃耙细长,长于鳃丝,最长鳃耙近于眼径1/2。假鳃发达。

体被中大栉鳞。侧线1条,侧上位,唯后端侧中位,一直可伸越尾鳍基。

背鳍1基,鳍棘较弱,由前向后渐次增高,第四鳍棘最长,但短于最长的第一鳍条。臀鳍始于背鳍最后2根鳍条之下方,其基底显著长于背鳍基底,鳍棘也是由前向后渐次增高,并以第四鳍棘为最长,鳍条部以第一鳍条为最长,往后逐渐减短,后部鳍条大致等长。胸鳍长,约等于从臀鳍第三鳍条数起的鳍条部基底长。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却后于胸鳍,其长也略短于胸鳍。尾鳍深叉状,上下叶略尖,尾柄侧扁,其高约为眼径3/4。

新鲜标本体呈红色,液浸标本体淡色,略带桔黄色。

菱齿鮨


中文名称菱齿鮨
拉丁名称Caprodon schlegeli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菱齿鮨属

拉丁属名Capr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东海日本南部至夏威夷、智利一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被较小的弱栉鳞,头中大而尖,口中大,口裂斜。上颌骨后端扩大向后伸达眼中部的下方。无辅上颌骨。颌齿细小,缝合处各有1-2犬齿,两侧各有若干犬齿。犁骨、腭骨、中翼骨和舌上均具绒毛状齿。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齿。鳃盖骨具2扁平棘。鳃耙细长。头部除唇部外均被小栉鳞,侧线与背缘平行走向,侧线鳞61-62。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X-19-21,臀鳍Ⅲ-8,尾鳍截形或微凹形。

生活习性
海水鱼类。

经济价值
食用鱼类。

菱鲽


中文名称菱鲽

拉丁名称Rhombosolea tapirina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菱鲽属

拉丁属名Rhombosol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菱形,侧扁,吻正常或呈一短的肉质突起,无眼侧鼻孔紧邻头部边缘。嗅小板平行排列,无中轴。口中大,无眼侧上下颌较强而弯曲,颌齿尖细,在无眼侧排列呈带状。下咽骨较宽,有咽齿3行或多行,背鳍始于吻端,背鳍和臀鳍大多鳍条末端分叉,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只有眼侧腹鳍正常发达,具6鳍条,与臀鳍相连,体被圆鳞,侧线近直线状,有1短的颞上支,椎骨31。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叶鲷


中文名称叶鲷


拉丁名称Glaucosoma hebraicum Richards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叶鲷科

拉丁科名Glaucosomidae

中文属名叶鲷属

拉丁属名Glaucos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管卵圆形,侧扁而高,头大,眼大,侧上位,为吻长的1.7-1.8倍。口大,前位,口裂斜,下颌微突出,上颌骨被鳞,不被眶前骨所遮盖。具辅上颌骨。颌齿细小,呈带状排列。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鳃孔大。前鳃盖骨边缘光滑或具细齿。鳃盖骨具2扁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假鳃发达。体被粗糙栉鳞,头部除吻端及上下唇外,均被以鳞片,侧线完全,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具8鳍棘11-14鳍条,以第1枚鳍棘最短。Ⅷ-11,臀鳍Ⅲ-9-10,鳃耙6-10+14-18,侧线鳞49-57,体侧具7-10条纵纹。

生活习性
食用鱼类。海(洋)生。

彩鲷


中文名称彩鲷

拉丁名称Cichlasoma sp.

异名花罗汉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慈鲷科

拉丁科名Cichlidae

中文属名丽体鱼属

拉丁属名Cichlasoma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
是一类由南美洲大型慈鲷类如青金虎、金钱豹、红财神、紫红火口等品种进行人工配种、杂交改良,经长期努力孕育出来的不同杂交新品系,是近年来在马来西亚发展起来的观赏鱼新品。

花罗汉鱼体形壮硕,眼神炯烔,色彩斑斓。体表独特的深色花斑变幻莫测,鱼鳞闪烁着虹彩亮光,背鳍、臀鳍、腹鳍、尾鳍也是色彩缤纷,浑圆隆起的头顶宛如中国传说的神仙寿星公,符合东方人富贵长寿的意念。有的鱼儿高耸浑圆的额头上,呈现有如和尚出家时摩顶受戒的香记斑点,于是有花罗汉之称。

生活习性
花罗汉鱼继承了慈鲷的领地习性,会激烈攻击入侵者,但是在水族缸中放置多于3尾则有相互制衡、维持平安的作用。因为该鱼个大威猛,鲜艳夺目,最好还是像金龙鱼那样单养为佳。如要与其他鱼种混养,应选择较大者。该鱼生性贪玩、活泼好动,喜欢衔石搬沙,鱼缸里可放置粗大的沙砾供它玩耍。有灵性,能与熟人建立友谊,有靠近亲热的表示。

饲养要点:

该鱼食性杂,小鱼虾、蚯蚓、面包虫、肉粒及人工配合饲料都可投喂。为保持体色艳丽,最好不时添加鲜活饵料,如小虾、含虾成分较高的人工饲料等。对水质无特殊要求,除氯自来水、pH6.2-7.5、水温20-33℃均可适应,溶氧宜较充足。因为该鱼初引入我国,暂无特殊病例可分析。体表小病损用食盐水浸泡处理即可,消化道疾病则需用药,市售杀菌消炎药般有效。只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饲喂适量,则可保平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7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