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16

名称鲎鱼

分类 动物部水生类
异名 猴鱼(《中药大辞典》)、虹鱼、海怪(《兽医本草拾遗》)、东方鲎、中国鲎(《简明生物学词典》)、两公婆(《中国药用海洋生物》)、三叶虫、三刺鲎(《全国中草药汇编》)、鲎甲(《泉州本草》)、
来源本品为剑尾科动物鲎鱼(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的肉或壳等。

形态特征
体长约70厘米左右。雌雄异体,雌的较雄的大。在甲壳背面的前方中央有1对单眼,稍后方两侧有1对形较大的复眼。头胸部有6对附肢,螯肢形态小,其余5对形态均较大,司步行及捕食。腹部呈三角形,其体节均互相愈合,两侧有6个缺刻,缺刻中各具一短刺。腹部末端有细长能自由转动的尾节,尾节延长如剑,生有锯齿,鲎能利用尾节撑起身体而跳跃。鲎的幼虫与三叶虫相似,故有三叶虫之称,实为和三叶虫不同的动物。

生态环境为节肢类海生动物。多分布在沙质的海底上,以海中的蠕虫及软体动物为食。我国沿海各地均产,以南方各地沿海为多。

采制沿海渔民常在无意中和鱼一道捕获。捕后洗净煮死,其肉鲜用或烘干备用,其壳则风干研细焙用。

性能
味辛咸,性平。清热解毒,,消炎镇痛,止血止痢。

《本草纲目》:壳治积年呷嗽。

《泉州本草》:治跌打损伤疼痛,创伤出血不止。

《日华子本草》:烧焦治肠风下血,并崩中带下。

《兽医本草》:治家畜咽喉肿痛,肠胃出血,仔猪白痢,外伤出血等。

用量:猪羊3~6克,牛马15~45克(烧炭研末用)。

《福建中兽医经验集》:治牛胃肠炎,关节炎。

《福建中兽医座谈会资料选编》:治仔猪白痢。

《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治人畜肠胃出血。本品肉可供食用,壳可作饲料添加剂。但目前已禁捕,主要用作检测内毒素的试制。

用量猪羊3~6克,牛马15~45克(烧炭研末用)。

附方
1. 治家畜咽喉肿痛方:取鲎尾(研粉)或鲎壳(锉粉)醋磨调服(《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

2. 治人畜肠胃出血方:鲎尾(烧灰)、黑墨草(即鳢肠)、扁柏叶。煎汁喂服(《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3. 治仔猪白痢方:鲎皮(烧炭)、杉木炭、大黄、苏打。共为细末,调水内服(《福建省中兽医座谈会资料选编》)。

4. 治皮肤外伤出血,水火烫伤:鲎甲适量,火煅存性,研成细末,搽敷患处(《乐清县民间验方选编》)。

5. 治小牛胃肠炎便方:咸香鲎2只(烧炭),山黄麻500克。加水3000毫升,煎存2000毫升,候温灌服(《福建中兽医经验集》)。

6. 治牛关节炎病方:鲎壳、蚌壳、干水仙子各适量。共为细末,菜油调敷(同上)。

7. 治跌打损伤方:陈鲎壳或鲎尾各适量。火烧存性,泡酒内服(《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8. 治创伤出血方:鲎壳适量,火煅存性,研成细末,搽敷患处(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集方)。

文献记载
①《圣惠方》中有治喉中呀呷作声,积年不瘥者:鲎鱼壳,猪牙皂荚(去黑皮,涂酥油,炙焦黄,去其子),贝母(煨微黄),桔梗(去芦头)。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小弹子大,每含一丸,旋咽其汁。服三丸即吐出恶涎的记载,

②《中兽医疗牛集》中尚有治牛产后血崩方:鲎壳150克,煅灰冲水服的记载。可供参考。

③《中国海洋药物》(1997年第2期)中有从鲎中提制的鲎试剂,用来检测细菌内毒素,可有效地减少有关药物的热原反应,比家兔热原检测法更为准确的记载。

④《中国海洋报》(2000年9月26日)中有华山报道:鲎试剂用于检验食品、医疗卫生内毒素。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必备检测试剂。中国鲎的血细胞还能分离出一种抗菌肽鲎素,对抵抗某些病毒特别有效的记载。可供有关兽药厂生产兽药检测参考。

备注
①鲎自古生代泥盆纪出现在地球上,一直生存到现在,至今已有2亿年的历史,有活化石之称。鲎的生长周期很长,一般需要13~14年;同时医药上又有重大用途,所以目前已列为保护动物,严禁捕杀食用或药用。所附验方,仅作为一个历史记载。必要时经批准后,采血部分放归大海,仍能存活,这样有利保护生态平衡。

②本品腹内有鲎珠。可治咽喉肿痛(《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因药用范围有所扩大,故特此补充记之。

相关阅读

东方鲎的经济价值和生活习性


鲎为鲎科动物东方鲎,它早已被人作药用,但近些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鲎试剂的研制成功,使鲎身价百倍,鲎试剂成为国际上价格昂贵,又十分热门的商品,但鲎的地理分布又十分狭窄,世界上只有产在北美东海岸的美洲鲎和产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日本等地的东方鲎两种。

自从鲎能制成鲎试剂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在海上捕杀成鲎制试剂,使鲎资源逐年减少,因此保护鲎资源,积极采取人工饲养鲎的方法,尽早达到工厂化常年生产鲎试剂,满足国内外市场的急需,是我国沿海产鲎地区一条致富的好途径。

一、经济价值

鲎全身都是宝。其肉味辛、咸,味平。孟诜:治痔,杀虫。鲎壳,治咳嗽,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烫伤。鲎尾,尾灰断产后痢。烧焦治肠风泻血,并崩中带下。鲎胆,治大风癞疾,杀虫。鲎试剂检测细菌内毒素或热原,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反应迅速等优点。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鲎形似蟹,最大者体长可达60厘米,雌体重达3.54公斤。身体由头胸部、腹部和剑尾构成。全身均被坚硬的外壳所包裹。胸甲与腹部交接处有一关节,可使身体弯曲。腹部两侧缘呈锯齿状,左右有可动关节的6个强壮的尖锐棘。体后伸出一长剑状的尾刺,故称剑尾,剑尾能自由转动,当鲎腹部朝天时,常用剑尾使身体翻转。

鲎的口位于头胸部腹面中央,周围有6对附肢,称步足。第6对步足末端基部生出5个扁平可动突起,此构造适用于挖掘泥沙与爬行。

腹甲的腹面生有6对板状腹肢。第l对左右愈合,成扁平的叶状体/,称盖板,因其下有1对叶状鳃,鳃由150200小片重叠而成,故称鳃书。所以,腹肢既是游泳器官,又是呼吸器官。

雌雄辨别:

①胸甲的前缘形状,雄鲎前端有两个凹陷;雌鲎前缘完整无缺。

②第2、3步足末端形状:雄性变成弯钩状,用以夹抱雌体;雌体仍为钳状。

③腹甲两侧棘:雄性有6对发达的棘,雌性只有前3对发达,后对变得短小,不明显。

④个体大小:同龄鲎相比,雌体较大,雄体较小,一般大1/5左右。

(二)生活习性

鲎生活在温暖的海洋中,冬季需到较深的海域越冬。每当春末夏初,水温上升之际,鲎从深海游向沿岸沙滩,雌雄抱合,在中潮带泥沙中挖穴产卵,受精卵依靠太阳能量孵化,经5--6周时间,幼虫出膜,称为三叶幼虫。雌鲎一生中要脱皮18次,雄鲎19次,大约13年才能成熟。一旦成熟之后,就不再蜕皮。

鲎有埋沙的习性,用胸甲锐利的后缘插入,将身体慢慢埋人泥沙之中有时只露出尾巴在外。鲎有5对粗壮发达的步足,用来爬行与挖掘,寻找底栖的食物。鲎的食性很杂,如薄壳的贝类,环节动物中的沙蚕、昆虫、海葵,甚至动物的尸体等。

墨头鱼(东坡鱼)


中文名称 墨头鱼(东坡鱼)
拉丁名称 Garra pingi pingi(Tchang)
地方名称 墨鱼、鸟棒、黑鱼、鮇鱼(《本草纲目》)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墨头鱼属
拉丁属名 Garra Hamilton,182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0;臀鳍条3,5;侧线鳞50;下咽齿3行,245一542;脊椎骨45。体长为体高的4.8倍;为头长的5.1倍,为星柄长的5.8倍一为尾柄高的8.4倍。头长为吻长的1.8倍,为眼径的5.4倍,为眼间距的1.8倍。体长,稍呈圆筒形,腹面在腹鳍之前较平,尾部侧扁。头宽而扁平。吻钝,前端有角质突起。口下位。无须。一上唇吻皮向腹面包下,其边缘分裂呈栉状,下唇宽大,一呈椭圆形吸盘,中央有一肉质垫,周缘游离,上有小型乳状突起,其前缘与肉质垫之间有一深沟相隔。眼小,位置较高。鳞中等大,腹鳍前腹面的鳞片埋于皮下。背鳍边缘凹形,起点在腹鳍之前。偶鳍呈水平位置。尾鳍分叉深。体褐色,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黑色。
生活习性 喜栖息在水流湍急、水底多岩石的环境中,常以吸盘吸着在石块上,为底栖性鱼类。主要以着生藻类、植物碎届为食,有时也吃水生昆虫的动虫。

剑尾鱼


学名 剑尾鱼
拉丁名 Xiphophorus helleri
英文名 Swordtail.
俗名 红剑鱼
分类地位 鳉形目花鳉科
原产地 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
形态特征 小型鱼,成年个体全长7~10cm,体纺锤形、头尖尾长。红剑鱼遍体通红,是水草缸中的调色者,俗话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它的写照。另外,雄性携长剑、雌性着圆裙(圆形尾),性别特征分明,也是其它鱼类少见的。
生活习性 性情温和而活泼,动静适度。喜欢弱碱(PH7.5~9.0)性的硬水(10~15DH),水温20~28℃。以卵胎生形式繁殖,6~8个月性成熟,雄鱼的臀鳍第一鳍条特化为交配器,进行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孵化出苗后被产出。有性转化的习性,当群体中没有了雄性的时候,会有最强壮的雌鱼转化为雄性,该雄鱼有完全正常的雄性功能。这种性转化是单向的,即不会从雄性转化为雌性。
主要养殖技术 容易养殖的入门鱼,使用曝气的自来水,加一些盐,再往缸里放一些珊瑚砂,或者用珊瑚砂作为过滤器内的滤材,即可获得理想的水质。投喂碎的干饲料,或者小型动物性饲料如水蚯蚓、枝角类、摇蚊幼虫等。可与体格相近的其它热带鱼混养。

蝰鱼


中文名称蝰鱼


拉丁名称Chauliodus sloani Schneider

英文名称viperfish, Sloan's viperfish, Sloan's fangfish, fanged viperfishv, deepsea viper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蝰鱼科

拉丁科名Chauliodontidae

中文属名蝰鱼属

拉丁属名Chauliod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各大洋,我国产于南海及东海外海。

形态特征
背鳍起点在头的后方,远位于腹鳍前方。体上有5纵行六角形区,每一六角形区有易脱落的鳞。上颌不能伸缩。两颌齿大而尖长。前颌骨上有4牙齿,其中第二齿最长,颏须短小或不存在。前颌骨第三齿短于第四齿,眶后发光器圆形,在眼后缘下方,背鳍5-8鳍条,臀鳍10-13鳍条,胸鳍9-14鳍条,腹鳍7鳍条,下腹发光器62-72,前下侧发光器41-49,脊椎骨53-62;蝰鱼体暗银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

麦穗鱼


中文名称 麦穗鱼
拉丁名称 Pseudorasbora parva(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 topmouth minnow
地方名称 罗汉鱼、肉碗儿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麦穗鱼属
拉丁属名 Pseudorasbora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6~38;下咽齿1行,4~4或5~5,齿纤细,尖端呈钩状;鳃耙细小,排列稀疏,外侧13~15;脊椎骨29~31。体长为体高的3.5~3.9倍,为头长的4.1~4.6倍,为尾柄长的4.0~4.6倍,为尾柄高的7.8~8.3倍。头长为吻长的2.6~2.8倍,为眼径的3.3~3.8倍,为眼间距的2.0一2.5倍。体稍延长。头小。口小,上位。下颌略向上突起,且长于上颌。口角无须。背鳍、臀鳍无硬刺,背鳍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部比距尾鳍基部为近。胸鳍不达腹鳍。尾鳍分叉。测线完全。鳔2室。腹腔膜银白色。体背及体侧上半部呈灰黑色,腹部银白色。自吻端通过眼中部沿体侧中轴直达尾给基部纵贯一黑色条纹。体侧每个鳞片的后缘均有一半月形的黑色斑纹,幼鱼更为显著。在生殖季节,雌鱼产卵管稍延长;雄鱼体色变为暗黑色,头部有粗糙的珠星出现
生活习性 通常喜栖息于水草丛中。太湖地区的麦穗鱼,1龄鱼即达性成熟。产卵期持续时间较长,为4~6月份。卵椭圆形,具粘性。卵粒密集地粘附于竹桩、木桩及其它附着物上,排列整齐。在并列的数排卵粒中发育期常不一致,可能产卵是断续进行的。在孵化期,雄鱼常有守护习性。在水温22.5~24.5℃左右时,约经3天胚胎即可孵出,刚孵出的仔鱼体长为4.4~4.6毫米,具有36对肌节。以浮游生物为主,其中挠足类和枝角类最多,在太湖可占食物总量的90%;其次为藻类和水草,也吃昆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84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革条副鱊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