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红鳍病

疾病名称鳗红鳍病

为害对象 鳗
疾病概述
此病是养鳗场中常见的流行病,尤以露天鳗池为多,可以形成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病原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
病鳗胸鳍、臀鳍和尾鳍充血,腹部、头腹面有出血斑,肛门红肿,严重时腹部全面充血、红肿,背鳍也可充血。剖腹可见肝、脾脏肿胀、淤血,呈暗红色,肾脏肿大、淤血,胃、肠发炎充血,胃、肠内充有黏性脓汁。白仔到黑仔阶段发病时,除各鳍充血外,鱼体相对比较僵硬。


发病规律
本病多发生于水温20℃以下的春、秋两季,尤以梅雨期为甚,高水温的夏季较少流行。饥饱不匀,特别是饵料不足,在较长饥饿状态下,突然子以暴食,容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①保持水质清新,喂食均匀,勿过饱过饥,避免鱼体受伤。②鳗种入池后,全池遍洒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体2-3克)。③发病池可用含氯消毒剂全池遍酒后,内服呋喃唑酮(每千克鱼0.02-0.06克),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7天;或用甲氧节氨嘧啶(THP)+磺胺嘧啶(SD)合剂(1:5),每吨鳗用50-60克混饲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相关知识

澳洲长鳍鳗


[学名]: Anguilla reinhardtis
[资源名称]: 澳洲长鳍鳗
[外文名]: Australian Longfin Eel
[别名]: 长鳍鳗、龙鳗
 
[形态特征]:
  澳洲长鳍鳗身体圆长,呈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尖,口大,口裂深过眼后缘。体色为黄褐色或蓝灰色,体侧与背部密布暗色斑块,腹部近白色。胸鳍较小且圆,背鳍为长鳍型,与尾鳍相连,起点远在臀鳍起点之前,臀鳍与尾鳍相连,尾鳍末端较圆。皮肤富含粘液,侧线完全,鳞细而隐于皮下。 
[原产国家]:澳大利亚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澳大利亚东南部、洛德豪岛、新喀里多尼亚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澳洲长鳍鳗主要生活在淡水及咸淡水中,喜栖息于河口、湖泊、溪流及沼泽,以较深的流动水体分布最多。栖息地倾向于礁石、石滩、河堤等藏身处。成体具有严格的领地意识,常定居于300m以内的领地范围内。最佳生长温度是22℃~30℃,pH 值范围7~8.5。嗅觉灵敏,贪食,好动,喜欢夜间觅食,自然水域中为肉食性鱼类,以鱼、虾、蟹、贝、昆虫为食,有时也捕食小的水禽。雌性多栖息于远离海洋的上游水域,雄性多生活在下游水域甚至咸淡水中。

大鳍蚓鳗


中文名称 大鳍蚓鳗
拉丁名称 Moringua macrochir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Chord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蚓鳗科
拉丁科名 Moringuidae
中文属名 蚓鳗属
拉丁属名 Moringua Gray,1831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4.6倍,为体宽36倍;为头与躯干部长的1.4倍,为头的10.5倍。头长为吻长7.9倍,为眼径35.8倍,为眼间隔9.1倍。
体细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稍侧扁,很短小,稍小于头与躯干部长的1/2。头较小,锥形。吻短而尖。眼很小,圆形。埋于皮下。眼间隔宽阔,稍隆起。鼻孔每侧两个,前鼻孔圆形,无短管和皮瓣,位于吻前端1/3处的两侧;后鼻孔微具皮瓣,紧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口裂伸达眼后方。上下颌约等长。牙细小,尖锐;上下颌牙各一行,前颌骨牙数个,呈人字形排列;犁骨牙1行。上下唇在口角处较发达,边缘无唇须。舌附于口底。鳃孔中大,裂缝状。肛门位于体后部1/3处稍前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不明显。

背鳍和臀鳍位于尾部。背鳍起点在臀鳍起点后上方;臀鳍起点在肛门后方,与肛门的距离约为头长1/5。背鳍、臀鳍前部较发达,与尾鳍不相连续(仅后部的皮褶状与尾鳍相连续)。胸鳍不发达,短小,位于鳃孔边缘的后方。尾鳍狭小,后缘稍凹入。

长鳍喉鳃鳗


中文名称 长鳍喉鳃鳗
拉丁名称 Sphagebranchus longipinnis Kner et Steinchn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蛇鳗科
拉丁科名 Ophichthidae
中文属名 喉鳃鳗属
拉丁属名 Sphagebranchus Bloch,1795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圆筒形,仅尾端稍侧扁。吻突出,稍钝,吻长大于眼间隔。眼很小,口大,上颌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或稍后处。背鳍低长,起点在鳃孔梢前方或上方,终点离尾端距离很短。

红鳍东方鲀


中文名称红鳍东方鲀

拉丁名称Fugu rubripe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torafugu,tiger puffer

异名河鲀,混斯,气肚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东方鲀属

拉丁属名Fugu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日本沿海,我国见于东海及黄渤海,钱塘江。

形态特征
(1)外部形态

红鳍东方鲀体粗短,近圆筒形;头大,粗圆,长稍大于宽。头部宽圆,吻圆钝、唇发达,尾柄短小;眼小,侧高位,距鳃孔较距吻端略近,眼间距很宽,略凸。鼻孔两个,位鼻囊突起的两侧,距眼比距吻端甚近。上下颌缝显著,上下颌各有2个板状齿,背鳍后位与臀鳍相对称,且相似,都无鳍棘。气囊发达。体背面呈黑色,体色与花纹比较稳定,胸鳍后上方具一白边黑色大斑,臀鳍白色,尾鳍截形。口小,前位。唇发达,下唇较长,两端向上弯曲。鳃孔为短直立缝状,比胸鳍基稍短,侧位。腹侧皮质褶棱,在头下及尾部显著。

背鳍圆刀形,位肛门后上缘。臀鳍与背鳍相似,而位略后。胸鳍侧位,近方形,后边很宽,后上角略长。无鳞,有由鳞变成的小刺,除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外,均有此种小刺。头体背侧黑色,体下白色,沿腹褶棱为艳黄色。在体侧胸鳍的后上方,有一黑色大眼状斑,斑周缘为白色环状。眼状斑的前方、下方,及向后直至尾柄,尚有显著较小的黑斑。背鳍及尾鳍黑色。臀鳍基部为黄红色。胸鳍黑褐色,鳍基前后面,亦各有一黑色斑。

(2)可数性状

背鳍鳍式:D.17;臀鳍鳍式:A.15;胸鳍17-18,尾鳍10(8分枝)。
 (4)内部特征

脊椎骨:21-22个。

生活习性
入河口近海底层鱼类,见于河口区域。

盐度范围(%):1.0-3.2,广盐性,盐度降到0.8%时仍能存活,耐受温度(℃):4-29;适温范围(℃):16-23,pH范围:7.5-8.5,海水/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性成熟个体性腺一年成熟一次,一次性产卵,卵粘性。

产卵水温约17℃左右,产卵季节集中,每年5月至6月产卵,盛产期很短。

微鳍新鳗


中文名称微鳍新鳗

拉丁名称Neenchelys parvipectpralis Chu , Wu et J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鳗鲡目

拉丁目名Anguil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鳗鲡亚目

拉丁亚目名Anguilloidei

中文科名新鳗科

拉丁科名Neenchelyidae

中文属名新鳗属

拉丁属名Neenchel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台湾海峡。

形态特征
体无鳞,具尾鳍,且与背、臀鳍连续。后鼻孔位于眼前方吻侧。肛门至鳃孔距大于头长。体具侧线,无可倒性齿;肯胸鳍,但不发达。尾部长于头与躯干部合长。全长为体高的16.5倍,为头与躯干部长2.6倍。为头长的10.5倍。胸鳍极小,头长为胸鳍长的11.7倍。躯干部圆柱形,较宽大,肌节显著。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红鳍方口鲃


中文名称红鳍方口鲃

拉丁名称Cosmochilus cardinalis Chu et Roberts

英文名称Squared-jaw barbel

异名巴非(傣语音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方口鲃属

拉丁属名Cosnmochi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现知本种仅见于澜沧江下游主河道。

形态特征
体高,侧扁,近长菱形;腹部宽圆。头小,吻钝。口下位,口角约位于眼前缘的垂直下方。下颌前缘平。吻褶发达,但未包住上唇;吻部在吻须夺部处有一缺刻,将吻褶分为3叶。吻须与口角须各1对,均发达。眼稍大,侧位,眼后头长大于吻长。侧线鳞46-48。背鳍硬刺强大,其长显著长于头长,后缘具深锯齿,起点距吻端远;胸鳍末端尖,伸达腹鳍起点;腹、臀鳍均大;尾鳍深分叉。生活时全身银白;背部浅灰,略带金黄色闪光。鳃盖金黄色。各鳍红色,背鳍及尾鳍外缘有黑色窄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红连鳍[鱼衔]


中文名称红连鳍[鱼衔]


拉丁名称Synchiropus altivelis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鱼衔]亚目

拉丁亚目名Callionymoidei

中文科名[鱼衔]科

拉丁科名Callionymidae

中文属名连鳍[鱼衔]属

拉丁属名Synchirop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头及体部呈圆锥形,或略平扁,尾部较侧扁,前鳃盖骨棘基底无向下方的倒棘。鳃孔多少为侧位,背鳍4鳍棘,7-9鳍条,臀鳍6-8鳍条,腹鳍最后1鳍条由鳍膜与胸鳍基相连。尾鳍截形或略圆形。背鳍第1鳍棘呈丝状延长,鳍上无眼状斑,胸鳍21-22鳍条。

生活习性
海水鱼。

红鳍鲌(短尾鲌)


中文名称 红鳍鲌(短尾鲌)
拉丁名称 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英文名称 redfin culter
地方名称 短尾鲌、黄掌皮、黄尾鲹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鲌属(=短尾鲌属)
拉丁属名 Culter Basilewsky,185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小型鱼,常见体长10~20厘米,最长30厘米。体延长,侧扁。头小。眼大。口小,上位,下颌向上翘,口裂和身体纵轴几乎垂直。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被细小白色薄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背鳍短小,具粗壮的硬棘。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尾柄较长。尾鳍深叉形。背部青绿,微带黄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例上半部鳞片后缘有小黑斑。尾鳍、胸鳍呈浅黄红色,臀鳍橘红色。
生活习性 红鳍鲌喜栖息在水草繁茂的湖泊里。在江河中通常生活在缓流里。幼鱼常群集在沿岸带觅食,冬季在深水处越冬。幼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成鱼则主要捕食小型鱼类,亦食少量水生昆虫、虾和枝角类

短鳍近红鲌


中文名称 短鳍近红鲌
拉丁名称 Ancherythroculter wangi(Tchang)
地方名称 麻尖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近红鲌属
拉丁属名 Ancherythroculter Yih et Woo,196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7~22;胸鳍条1,14;腹鳍条1,8;侧线鳞60~64;下咽齿3行,244~532或244~542;鳃耙细长,外侧15~19,内侧21~25;脊椎骨44。体长为体高的4.0~4.6倍,为头长的3.9~4.3倍,为尾柄长的5.6~6.1倍,为尾柄高的10.0~11.2倍。头长为吻长的3.2~3.6倍,为眼径的4.3~5.1倍,为眼间距的3.5~4.2倍,为眼后距的2.0~2.2倍。体侧扁而矮。吻突出,口亚上位,斜裂,后端延至鼻孔后缘的下方。鼻孔较近眼前缘。侧线在身体前部略向下弯。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梭。肛门紧靠臀鳍。背鳍第3根硬刺发达,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末端仅伸至胸、腹鳍距离的2/3处,腹鳍末端远不达臀鳍。臀鳍也短。尾鳍深叉,下叶略长。鳔2室,后室显著比前室大。腹腔膜银灰色,肠管短,约为体长的0.8倍。背部灰褐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灰色,胸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尾鳍上、下叶暗红色,边缘黑色。

鳗红点病


疾病名称鳗红点病

为害对象 鳗鱼
疾病概述
此病主要发生在日本鳗鲡,欧洲鳗很少发生。在日本是为害较大的一种疾病,我国除台湾省已有报道外,尚未发现于其他地区。鉴于此病有相当的为害性,故应予注意。

病原
病原是鳗败血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症状
病鱼显著体症是体表各处出现点状出血,以下颌、鳃盖、胸鳍和鱼体胸、腹部尤为显著,严重时出血点密布全身,并合成血斑。若将病鱼放置到容器中,随着鱼的挣扎活动,容器底部或病鳗接触部位,即可出现含血的黏液,玷污容器。剖腹检查,腹膜有点状出血,肝、脾、肾脏均显肿胀,呈暗红色,并有网状血丝。肠壁充血,胃松弛。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含盐分的水中存活期较长,可达100天以上,而在淡水中则仅能存活1天。因此此病大多发生于水中含盐度较高的鳗场。水温15-20℃是流行季节,30℃以上疾病即可缓解或终止流行。

防治方法
预防除了严格养鳗的饲养管理和消毒措施外,尽量控制水的盐度,养殖水温适当升高到28℃以上。发病鳗鱼同样需外用内服结合进行治疗。各种外用消毒剂均可使用;内服则可选择氯霉素(每千克鱼2.5-5.0克)、四环素(每千克鱼1-3克)、呋喃唑酮(每千克鱼1-3克),每天2次,拌饵投喂,连用4-6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8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须鳊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