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粘孢子虫病

疾病名称粘孢子虫病

为害对象 斑点叉尾鮰幼鱼
疾病概述 体色变黑,日渐瘦弱

病原 粘孢子虫

症状 粘孢子虫严重寄生于鱼体表时,肉眼可见体表上有许多大小不规则、轮廓不大清楚的点状或瘤状胞囊。若寄生在鳃部则引起鳃丝严重浮肿,鳃片增生融合,呼吸困难。病鱼离群独游或狂游,体色变黑,日渐瘦弱。

发病规律 流行于5-7月和10-12月,常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放养鱼种前,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并注意保持养殖池的水质清洁.

(2)每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产的灭虫精30-60毫克对水全池遍洒,每天1次,连续2-3天。

(3)用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制的应氏灭孢灵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1-0.2毫克/升浓度,每天1次,连续2-3天。

相关阅读

淡水鱼小瓜虫病


疾病名称小瓜虫病

为害对象 淡水白鲳、鱼苗、鱼种、成鱼及亲鱼
疾病概述 皮肤或鳃表皮后,剥取寄主组织作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分泌大量粘液,严重感染时,鱼的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许多白色小点状囊泡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 小瓜虫幼虫侵袭鱼的皮肤或鳃表皮后,剥取寄主组织作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分泌大量粘液,严重感染时,鱼的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许多白色小点状囊泡,同时背鳍、尾鳍等部位还有充血现象。病鱼不食,群游池边或水面。镜检可见体表、鳍条及鳃丝组织有大量小瓜虫寄生。

发病规律 主要发病季节为10月至次年2月。流行水温为15-25℃,水温高于25℃时亦有发生(但一般不形成胞囊)。此病发病期短、死亡率极高。

防治方法
(1)每平方米水面(水深0.5-1米),用鲜生姜0.75克(或干片0.15克),辣椒粉0.38克,水15克熬成辣姜汤,然后对水全池遍洒,每天1次,连用3天。

(2)将发病池水温提高到28℃以上,使水体盐度达0.5%-0.7%。

淡水鱼烂尾病


疾病名称烂尾病

疾病概述 鳞片脱落,微呈浮肿状,并有轻度炎症

病原 有待研究,可能是鱼体受伤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 病鱼尾柄处鳞片脱落,微呈浮肿状,并有轻度炎症。病灶上有淡黄色粘液。病鱼行动迟缓,独游,不久即沉底死亡。鱼体受伤后容易引起此病,能和烂鳃、水霉、蛀鳍等并发引起急性死亡。

发病规律 水温20℃以上病情发展较快。

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和冻伤。

(2)越冬池水温控制在25℃以上,越冬池盐度控制在0.5%左右。

(3)用每克含25万国际单位的红霉素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3毫克/升浓度,每天1次,连用2天。

(4)池塘发病,第一天用呋喃唑酮0.3毫克/升浓度全池遍洒,第二天用漂白粉1毫克/升浓度全池遍洒,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4天。

(5)网箱发病,第一天用呋喃唑酮1.5毫克/升浓度全箱泼洒(按网箱体积计算用药量),第二天用漂白粉2毫克/升浓度全箱泼洒,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4天。在泼药时注意水流动方向,应从流入网箱端泼药,能延长药物在网箱中停留的时间。

淡水鱼鲺病


疾病名称鲺病

为害对象 养殖鱼类
疾病概述
本病为养殖鱼类的常见病,为害多种鱼类,并有因此病导致幼鱼大批死亡病例,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南方各省较为严重。

病原
有日本鲺(Arhulus japonicus)、大鲺(A.major)、中华鲺(A.chinensis)、喻氏鲺(A. yui)和椭圆尾鲺(A.ellipticaudatus)等。鲺的个体较大、扁平,体色接近于行主颜色、雌鲺较雄鲺大。虫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两侧向后延伸形如马蹄形的背甲,圆或椭圆形,背甲腹面有1对复眼,复眼间的下方有1只3个单眼组成的中眼,有附肢5对,其中1对小颚变成吸盘,位于口管两侧。胸部4节,有4对双肢型胸足。腹部不分节,为1对扁平椭圆形的叶片。寄生于体表、鳃盖内侧。

症状
由于鲺在鱼体表面活动,刺伤、撕开表皮,使鱼不安、感染量大时,鱼群集水面跳跃急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捞起病鱼,用肉眼即可见到鱼体上吸附的鱼鲺。

发病规律:雌鲺产卵时离开宿主,在水中植物、石块、螺壳等固体物上产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即需寻找宿主寄生,经6-7次蜕皮后发育成熟。产卵、孵化、发育与寿命均与温度有关,25-30℃为适宜温度,故6-8月为发病高峰季节。由于鲺的幼体或成体均可随时离开鱼体在水中游动,并寻找另一寄主,故极易随水流、动物、网具等传播。

防治方法
全池遍洒敌百虫,浓度为0.4-0.5毫克/升,即可杀灭鲺的幼虫、成虫。

海水鱼沾孢子虫病


疾病名称沾孢子虫病

为害对象 多种海水鱼
疾病概述
属于寄生虫病

病原为粘孢子虫类,海水中常见的粘孢子虫有库道虫,尾孢子虫、单囊虫等。

此病在多种海水鱼中可以发生,无季节性。不同的粘孢子虫或者在不同的寄生部位表现出的症状不同。当寄生虫寄生于组织中时,感染部位常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包囊,寄生于胆囊等腔道时,一般没有白色包囊,但可见寄生虫游动,严重时可使胆囊充血、发炎。

病原粘孢子虫类

防治方法 发病对每立方米水体用2.1~3.2g的盐酸奎那克林,全池泼洒,或药浴病鱼;对有发病史的池塘和养殖水体,每月全池泼洒敌百虫1~2次,每立方米水用药0.2~0.3g。

淡水鱼感冒


疾病概述 鱼机能紊乱,精神呆滞,食欲下降,失去活力,常漂浮于水面或卧于水底

症状 感冒是热带鱼的一种常见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当水温突然变化时,更易发生。热带鱼对水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当水温突然降低时,鱼就会受寒而感冒。患有感冒的鱼机能紊乱,精神呆滞,食欲下降,失去活力,常漂浮于水面或卧于水底。病情严重时,鱼常失去活动能力,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本病必须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换水时要注意平衡水温。在急于换水时,可先用加热器或温水调节水温。对于已经患了感冒的鱼,可降低水位,增加光照,保持水温在28-30℃左右;或用0.1%的食盐水或小苏打水浸洗,然后置于绿水中静养,待其恢复。

淡水鱼烂嘴病


疾病名称烂嘴病

为害对象 鱼种和成鱼、网箱
疾病概述 唇端表皮发白糜烂,病鱼口腔,可见颌齿上、下表皮发炎、充血、坏死、溃烂并附有淡黄色粘状物。

病原 为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 病鱼唇端表皮发白糜烂,有些病鱼自吻端到眼球一段的皮肤也发白(呈白头白嘴症状),在池边观察游动的病鱼,症状更清楚。打开病鱼口腔,可见颌齿上、下表皮发炎、充血、坏死、溃烂并附有淡黄色粘状物,若将粘状物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呈柱状的杆菌,严重的病鱼唇端表皮坏死脱落,形成烂嘴症状。

发病规律 发病水温23-30℃左右,发病急,死亡率高,尤其是大雨过后水温回升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排除塘中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网箱使用前最好用2%-3%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

(2)注意放养密度,不投喂变质、不洁的饵料,及时清除池内或网箱内残余腐败的饵料。

(3)用1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或0.2-0.3毫克/升的强氯精全池遍洒;网箱可加大2-3倍浓度,或用2%-3%食盐水浸洗病鱼15-30分钟后再换新网箱。
(4)在水体消毒的同时,内服抗菌素(氟哌酸、红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任选一种),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20-50毫克,或内服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50-100毫克,连喂4-5天。或选用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制的鱼疾宁-2g拌饵投喂,每500千克鱼用药1包,连喂4-5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92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