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鲴

中文名称黄尾鲴

拉丁名称Xenocypris davidi

异名黄尾、黄片、黄姑鱼、红黄尾、黄板、黄昆刁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也是江南一带重要的养殖品种。

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40厘米。质量250-400克。体长,侧扁,背腹部隆起,呈纺锤形。头尖。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被薄而圆的细鳞。侧线鳞62-68。腹部在肛门前方有不明显的棱鳞。背鳍第1、2鳍棘粗壮,第2棘尖长。背微黄色,体侧及腹部白色,背、胸、腹、臀鳍鲜黄色,尾鳍艳黄色,深叉形。

经济价值
生长较快,为江湖中一种常见的中、小型鱼类,天然产量丰富,为普通食用鱼类之一。

相关知识

黄尾短吻鱼


[学名]: Sikukia flavicaudata Chu et Chen
[资源名称]: 黄尾短吻鱼
 
[形态特征]:
  体较高,侧扁,背缘和腹缘凸出,弧度相当。口次下位、弧形,口裂伸达鼻孔下方,口宽约等于眼径。吻短而钝,吻长略大于眼径。唇薄,上唇紧贴于上颌外表,边缘有一缢痕。具须2对,较发达,口角须接近眼径。背鳍具发达硬刺,略短于第一根分枝鳍条,外缘内凹,起点略后于腹鳍起点,距吻端等于或稍小于距尾鳍基。臀鳍无硬刺,起点距腹鳍起点约等于尾鳍基。胸鳍小而尖,距腹鳍起点3-4个鳞片。腹鳍距臀鳍基2-3个鳞片。尾鳍叉形。鳃耙较短,顶端尖,内侧缘有微突,排列紧密。鳞较大而薄,易脱落。腹鳍基外侧有尖长的腋鳞2枚。肛门紧位臀鳍基。全身银白,眼睛上缘红色。尾鳍黄色,其余各鳍灰白。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云南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澜沧江下游及其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江河主干道,通常在沙的上面或者泥底部,常见于洄水区中

银鲴


[学名]: 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
[资源名称]: 银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7;臀鳍条III-8~9;胸鳍条I―15~16,腹鳍条I―8~9。鳃耙35~51。下咽齿3行,2.4.6―6.4.2。侧线鳞 。 体长为体高的3.3~4.0(3.60)倍,为头长的3.7~4.7(4.2)倍,为尾柄长的8.4~10.7(9.4)倍。为尾柄高的8.6~10.1(9.2)倍。头长为吻长的2.3~3.8(3.6)倍,为眼径的3.3~4.7(4.0)倍,为眼间距的2.1~2.9(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6~1.2(1.0)倍。 体侧扁,稍延长,头小,吻钝,口下位,上、下颌具角质边缘。鳃耙短 ,排列紧密,下咽齿内行侧扁,顶端成钩状,外侧细条状。鳞片较大,腹鳍基部有1~2片长型的腋鳞。侧线前部微弯,完全。背鳍有一粗壮光滑的硬棘。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腹鳍起点在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中点,臀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起点近,肛门紧靠臀鳍。腹部无腹棱。尾鳍分叉较深。 鳔二室,后室长,为前室2倍。肠为体长的4.4~6.7(5.6)倍,腹膜黑色。体背部灰黄色,体侧与腹膜银白色。鳃盖膜上有一明显的桔黄色斑块。腹、胸、臀鳍呈浅黄色,背鳍与尾鳍为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江河及支流,喜生活在有水流的水域,有集群活动习性,在河道深处越冬。

小似鲴


中文名称小似鲴

拉丁名称Xenocypris parvulus Chen

英文名称Mini-nas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似鲴属

拉丁属名Xenocyprioides Chen,198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仅分布于广西饮州附近。

形态特征
体甚细小,侧扁,腹部无棱,尾柄细长。头小。吻短,略尖。口亚上位,下颌稍突,具锐利角质缘。唇薄。无须。眼大,位近吻端。鼻孔小。下咽齿发达,3行齿均长,主行齿6枚,侧扁。无侧线,纵列鳞32-33。背、腹鳍起点相对;胸鳍尖;尾鳍叉状。体呈肉色,略透明,体侧具红色纵纹一条,头背具有小黑点群。

生活习性
个体极小,体长20毫米已达性成熟。常与其他小鱼和虾等结伴生活,栖息在具有丰盛水草的浅水河沟、水塘等小水体中。刮食附着于水草上的藻类及泥底有贾碎屑。

淡水生。

黄肥尾蝎养殖技术


名称:黄肥尾蝎/金坦克

学名:Androctonusaustralis

原产地:广泛分佈于北非洲的沙漠区及边沿地带。

体长:成体约4-5英吋

蝎子的生活习性

黄肥尾蝎性格凶恶,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张牙舞爪。于受到骚扰时,其行动会比平日更快捷和凶恶,而且毒性更足以致命,所以绝不建议新手或年幼的朋友饲养。

吃饱了的蝎子,会躲在幽暗角落,慢慢消化食物,或者清洁刚被弄污的钳子,甚至睡个觉。睡觉时,尾巴会侧在一旁,跟醒来时,把尾巴坚挺倒竖,恰恰相反。

饲养设备

一般最低饲养设备要求,是个有牢固盖子,高身而但通风的塑胶水族箱,基本大小约为蝎子身型四倍以上。

底材方面,对于此类原生活于乾燥地带的品种,可以使用爬虫砂或钙砂,底材至少该有3cm以上,但可以的话,最好可提供5-10cm以上的底材,和设置一个小花盘或树洞、石块,因为部分黄肥尾蝎除了穴居外,还会掘地栖息。

另外在饲养箱内,可不用设水碟,只要间中用喷壶向箱中喷些水就可以了。

温湿度

饲养黄肥尾蝎这类沙漠品种,对幅度过大的温度转变,会很易适应。因此日间牠们的适温在摄氏25-32度左右,晚上把温度维持在摄氏20度以上即可。在冬季低温的日子则可利用电毡加温,而香港的夏天则不需要任何保温设备,只要把饲养缸放在通风之地方。若牠们太长时间在温度过低(摄氏15度)下生活,除影响生长速度外,更会令其停止进食甚至死亡,冬天低温时候,饲主必定要为其提供保温。

湿度方面,饲养箱内最好维持在55-65%左右,而底材间中以喷水器喷湿,令其保持一定湿润,但饲养箱内,要提供一个乾燥而温暖的地方,供其栖息。

蝎子吃什么

主要吃昆虫活体,蟋蟀、麦皮虫都可投喂,成蝎甚至可投喂小型爬虫或rǔ鼠。黄肥尾蝎的食量一般,每星期喂饲一、两次即可,吃剩的残渣该尽快清理。

岔尾黄颡鱼(长须黄颡鱼)


中文名称 岔尾黄颡鱼(长须黄颡鱼)
拉丁名称 Pelteobaggrus eupogon(Boulenger)
英文名称 shortfead catfish
地方名称 长须黄颡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鲿科
拉丁科名 Bagridae
中文属名 黄颡鱼属
拉丁属名 Pelteobaggrus Bleeker,186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6;臀鳍条21~23;鳃耙外侧13~17;脊椎骨40~41。体长为体高的4.6一6.8倍,为头长的4.0~5.6倍,为尾柄长的5.5~6.8倍,为尾柄高的11.1~11.2倍,为脂鳍基长的7.1~8.6倍。头长为吻长的4.0~4.7倍,为眼径的3.8~4.5倍,为眼间距的1.9~2.3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间距的3.1~3.8倍,为胸鳍刺长的1.1~1.2倍。体延长,尾部厕扁。头顶后部裸露。口下位,微弧形,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上颌长于下颌。吻钝圆。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须4对,鼻须黑色,其末端超过眼后缘。上颌须长,其末端超过背鳍起点的垂直下方。颐须较上颌须短,外侧1对的末端到鳃孔附近。肩骨显著突出,位于胸鳍之上方。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距脂鳍起点为近,背鳍刺后缘锯齿细小。胸鳍前后缘均有锯齿,外缘锯齿细小,齿数26~41,后缘锯齿发达,齿数11~15。腹鳍末端超过臀鳍起点。脂鳍小,末端游离,远较臀鳍为短,其起点位于臀鳍起点的后上方。尾鳍深叉。肛门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的中点。侧线平直,体裸露。体黄褐色,沿体侧有宽而长的黑色纵纹,延至尾柄处则分叉。各鳍灰黑色。
生活习性 营底栖生活的小型鱼类,成鱼主要食物为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9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