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初期生活史

牙鲆的人工孵化,自1898年由日本藤田经信进行试验以来,以后进行了详细地研究。1962年,日本增田辰良等对人工孵化的仔鱼培育到孵化后39天变态结束,进入稚鱼期。1965年日本原田辉雄等进行牙鲆的人工授精,将孵化仔鱼培育到74天,长到3.7厘米,继续饲养到393天,长到15厘米,获得了成功。进入70年代苗种培育达到企业化生产水平。进入80年代牙鲆苗种生产技术已相当成熟。1984年日本全国生产牙鲆苗种达1100多万尾,1992年达到2365万尾。

我国于1959年开始牙鲆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到70年代才开始进入较大规模苗种生产研究。到90年代初我国北方沿海牙鲆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进入成熟阶段,完成了全人工繁殖苗种生产技术。

近年来日本和韩国都在致力于开发低消耗、高效率苗种生产技术,旨在提高成活率和苗种质量,培育出健康苗种的生产技术,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进行疫苗开发以及防止体色异常和出现畸形鱼。与此同时,日本从80年代开始利用生物工艺学技术进行三倍体及全雌牙鲆苗种的研究,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达到能大量生产全雌苗种阶段。我国也于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牙鲆雌性化技术研究。这些都为今后牙鲆苗种生产技术日臻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牙鲆自初孵出仔鱼开始,经过前期仔鱼、后期仔鱼和稚鱼三个阶段而达到幼鱼期。其过程是由浮游生活经变态而转入底栖生活。

(一)孵化
在水温14.6~15.5℃、适宜盐度条件下,受精卵经约60小时左右,仔鱼开始孵出。孵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孵化前胚体在卵膜内不断扭动,尾部左右剧烈摆动,直至卵膜破裂,尾巴伸出,约停一段时间,整个胚体加剧摆动,最后头和卵黄囊脱离卵膜;另一种方式是,头部先顶破卵膜而露出外面,然后尾部左右摆动,最后由胚体几次剧烈摆动,使整个胚体脱离卵膜。

(二)仔鱼期
初孵仔鱼到各运动器官基本发育完备这一阶段。按营养,转换特点又可分为前期仔鱼期和后期仔鱼期。
1.前期仔鱼期
从初孵仔鱼开始到卵黄和油球被吸收消失为止。完全依靠卵黄和油球维持生命活动,属内源性营养阶段。

刚孵化出的仔鱼(初孵仔鱼)平均全长约2.21毫米左右,卵黄囊呈椭圆形,长径1.10毫米,宽径0.60毫米,油球直径0.16毫米。头紧贴于卵黄囊上略向下倾。尾巴已不再围绕卵黄,已伸直。油球位于卵黄囊后下端,肛门靠近卵黄囊后缘,背部有背鳍产生,胸鳍芽向两侧突出,仔鱼以腹面朝上或倾斜倒悬于水表层,并不时抖动。色素细胞变为赭石色,分布于身体各部及卵黄囊上,在鳍上也有色素分布。

孵化后1天的仔鱼,平均全长2.63毫米,卵黄囊长0.68毫米,油球直径0.12毫米。身体各部色素大都稀疏分布,但在尾巴中部鳍上色素细胞稍有些集聚。尾巴较前加长,背鳍较明显。还可以看到在卵黄和脊椎之间有一狭细的消化道,但和口腔连接尚不明显。

孵化后第2天的仔鱼,平均全长2.94毫米,卵黄囊约0.63毫米,油球直径为0.1毫米,卵黄囊缩小,消化道变粗,向肛门弯曲的部分其中间细。在尾鳍末端有放射状的鳍条。心跳达到115次/分,身体的比例变得更为细长,在尾中部稍后处色素细胞聚集更多。口及肛门仍未开口。

第3天的仔鱼,平均全长为3.42毫米,卵黄囊已很小,油球直径为0.09毫米左右。上下颌张开。眼上的黑色素细胞增多,眼呈黑色。胸鳍呈扇形,向两侧突出,并有鳍条存在。消化道分成两部分,前部分呈蛇行状。身体比例变得更加细长。口、肛门均已形成。肠的前半部稍微膨大,但尚无食物。大多数仔鱼能在水中维持水平游动,但只能做间断性摇动尾部的直线游动,静止时则倒悬水中。

第4~5天的仔鱼,平均全长在3.6毫米以上,卵黄囊大都被吸收完或已消失,但在腹部前端仍能见到残存油球已很小。日张得很大,上、下颌已形成,但尚无细齿,下颌明显突出,并有摄饵动作且能开始摄食。肠变粗,内壁出现褶皱。全身上黑色素细胞中已间杂有赭黄色的色素细胞。此时仔鱼已能在
水中活泼游动。

2.后期仔鱼期
仔鱼卵黄囊被吸收完毕、消失,各种运动器官基本完善。仔鱼已开口开始依靠外源性营养(摄食动物的幼体与小型浮游生物)进行发育。对牙鲆来说,其后期仔鱼期是指从卵黄囊消失到冠状幼鳍形成,右眼开始上升即孵化后约第6~20天。全长范围约从4毫米以上至10毫米以上。

孵化后第6天的仔鱼,全长4.6毫米左右,消化道进一步回转,变得稍长。第8天,消化道从前端1/3处产生弯曲,而且弯曲日渐增强。到第10天左右,消化道完全回转成套环状,在其前端部能清楚看到呈三角形的肝脏。同时,在其头部背面紧靠背鳍褶基部前端产生突起,呈三角形,冠状幼鳍原基开始出现。背鳍褶上色素增多,头顶和体背色素呈菊花状。

孵化后12~15天,全长6.0~6.5毫米,冠状幼鳍原基分化成三个半游离的突起,进而形成4个突起。背、臀鳍膜边缘上黄色色素呈扫帚状,消化道进一步收缩变为两部分,分化成胃和肠。

孵化后17~20天,全长在8.25毫米以上,冠状幼鳍已有5根鳍条,其中有4很明显伸长,第2~5根已伸长成鸡冠状。从初孵到此阶段,仔鱼左右两眼的位置都是处在同一水平上,完全对称。到孵化后20天,全长达到10毫米以上,右眼开始向头盖背顶移动,上、下颌出现细齿,仔鱼体增宽,冠状幼鳍已分化为6~7根鳍条。背鳍鳍条原基出现,胸鳍逐步扩大。尾鳍出现15根鳍条,但尚未分节。黄黑色色素加深;头顶部及背部边缘菊花状黑色素增大。体加宽,仍做水平游动,十分活跃。

3.稚鱼期
体形迅速趋近成鱼,各运动器官日臻完善,鳞片开始形成,消化器官基本趋向成鱼,鳞片发育完全及完成变态过程。牙鲆的稚鱼期,从右眼上升头顶至右眼完全移到左侧,约在孵化后20~35天,全长在10毫米以上至20毫米左右。

孵化后21~25天,全长在10.5~11.0毫米,消化道前端黏液细胞增加,食道分化,摄食饵料并不在口腔内咀嚼,也不在食道内停留,而是直达胃肠。消化道前端褶皱增多。背鳍、臀鳍、尾鳍鳍条逐渐形成。第26天左右背鳍、臀鳍、尾鳍鳍条均已形成,胸鳍鳍条尚不明显。鳍式与成鱼也大体一致。身体很薄,扁平呈叶片状披有大量黄色素细胞,点状黑色素细胞分布于体干背腹沿。头顶部分稍下陷,右眼明显上升,上缘已超过头顶,变态已开始。

孵化后约28天,全长约在12.5毫米左右,右眼已转至头顶,体呈卵圆形叶片状。冠状幼鳍缩短,但仍比邻近的背鳍鳍条稍长。肛门以后背鳍、臀鳍鳍条增长特别快。头部及体部菊花状黑色色素明显增多,腹部肌肉增厚已不透明。此时多在水表层作水平游动,偶尔下沉侧卧水底后又回升到水面活动,也有时贴在池底、池壁。伴随着眼的移动,在水底的时间增长。

孵化后30天左右,全长13.0~14.5毫米,右眼已开始转到左侧,冠状幼鳍已完全缩短,比邻近的鳍短。背鳍起点沿至眼后缘,胸鳍鳍条发育良好。尾柄处的鳍褶已完全消失。鳍式为背鳍鳍条70根,胸鳍鳍条12根,臀鳍鳍条50根,腹鳍鳍条5根,尾鳍鳍条17根,尾鳍鳍条分节明显。体呈半透明,尾鳍上出现黑色素。黄、黑色素明显增多;黄色素以头部、吻部、脑部、鳃盖骨等处较深。有眼侧体部菊花状黑色素集成小丛,像黑斑。无眼侧体右侧黑色素逐渐减少。肝脏体积明显增大。随着眼的移动和身体变成侧扁,在消化道前半部细处出现4个小指状的幽门垂,消化道前端肥大,肠、胃分化清晰,胃部肥大可见幽门部。

在孵化后35天左右,全长在13.5~20.5毫米左右,右眼已完全转到左边。头后部的几根软鳍条(冠状幼鳍)消失,食道、胃、幽门垂区别清楚,胃的盲囊部肥大,身体变得不透明。有眼侧体上被黄褐色,黑色素细胞布满,在背、臀鳍各有几丛黑色素聚集,无眼侧体上的菊花状黑色素变得稀疏。侧线明显,在侧线上下两侧开始出现鳞片,尾部较多。两眼位置已固定,外形接近成鱼,完全进入营底栖生活,变态结束。

牙鲆的稚鱼期从右眼开始移动(变态开始)到右眼完全移到左侧,两眼位置固定(变态结束)进入完全营底栖生活,其生长(全长范围)所需时间都与水温、盐度。饵料和摄饵状态有关。开始变态的时间、全长范围各不尽相同,变态所需时间有短有长,但一般是在孵化后20天左右到44天左右,全长在9~20毫米左右完成。也有眼的移动向反方面(即左眼移向右侧),极少数还有右眼不发生移动,体色有的右侧黑化。牙鲆仔稚鱼生长发育变态过程见图1-18。

4.幼鱼期
一般泛指当年幼鱼,体形上与成鱼相同,鳞片已完全长成,全身披鳞,完成变态。牙鲆的幼鱼期是指孵化后30~50天左右,全长在20~30毫米以上。

在孵化后40~45天,全长在20~25.5毫米。全身已长满鳞片,尾柄原始鳍褶完全消失,幼鱼除色泽较浅,各部比例与成鱼略有差异外,体形和习性与成鱼基本相似,完全营底栖生活。有极少数个体右眼仍不发生位移,仍然左右对称,但已改为底栖生活。也有的个体在无眼侧(右侧体部,密布着各种浓密的色素),与有眼侧相同。还有极少数的个体,左眼移到了右侧。但也营底栖生活。长到30毫米以上,即可作为鱼种。

相关知识

褐牙鲆


中文名称褐牙鲆

拉丁名称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Olive flounder

异名牙偏、偏口、比目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牙鲆科

拉丁科名Paralichthyidae

中文属名牙鲆属

拉丁属名Paral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1)外部外形

牙鲆体呈长椭圆形、扁平。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眼稍小,上眼靠近头部背缘,比下眼稍靠前,两眼间隔大约为眼径的l/2。口较大,吻长、稍尖,上颚骨从眼的后缘到达后方。有眼侧两个鼻孔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的瓣片,无眼侧的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口裂斜,左右对称。上、下颚齿排成一列,尖锐呈锥状。鳞小不易剥落。有眼侧为栉鳞,稍感粗糙。无眼侧被圆鳞,稍感圆滑。无眼侧体色呈白色,有眼侧体色呈暗褐色或灰黑色,散布有暗褐色和白色斑点。成鱼为适应底栖生活,有眼的一侧体色可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个体在有眼侧体表上有3个大的黑褐斑。侧线在胸鳍上方呈大波浪状弯曲,无颞上支。无眼侧也有侧线。背鳍从上眼前缘开始向后到尾柄,鳍条约80根。胸鳍短小,两侧各一,鳍条数约为12根。腹鳍左右略对称,鳍根部很短,鳍条数为6根。臀鳍是从肛门和尿生殖孔上缘向后到尾柄,鳍条数为60根,有很大变异。尾鳍后缘呈双截形,鳍条数为18根。

(2)可数性状

背鳍鳍式:D.63-64

臀鳍鳍式:A.48-65

侧线鳞数:108-130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5-6+14-16

(3)内部特征

消化系统:口裂稍大,上下颌有齿,齿尖。食道短而稍粗,管壁稍厚。

呼吸系统:鳃,但无鳔。

循环系统:心脏位于体腔的前端,最后一对鳃弓的后下方,包围在围心腔中。造血器官脾位于胃的后下侧、肠的前部。

排泄系统:肾脏位于体腔的背右壁,较长。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脑分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延脑后部为脊髓,是一条扁圆长柱状的管向后伸达尾椎。感觉器官有皮肤感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生活习性
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仔鱼眼对称,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变态,右眼转至左侧。变态完成后下沉海底常侧卧潜伏于泥沙中。体长一般250-500毫米,大者可达700毫米左右。依季节作短距离集群洄游。在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

盐度范围:1.7%-3.3%;耐受温度(℃):2-33,适温范围(℃):8-24;pH范围:7.5-8.5。海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性成熟年龄:雄鱼,2+龄;雌鱼,2+以上。

性成熟个体性腺一年成熟多次,多次产卵,卵非沾性,呈漂浮状。

繁殖水温:11-23℃,繁殖最佳水温:13-17℃。

怀卵量:体长45-70厘米的野生雌鱼每尾怀卵量为36万-40万粒,养殖鱼类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90万-100万粒。

大西洋牙鲆(犬齿牙鲆)


[学名]: Paralichthys dentatus
[资源名称]: 大西洋牙鲆(犬齿牙鲆)
[外文名]: summer flounder
[别名]: 夏鲆
 
[形态特征]:
  体侧扁,长圆形,两眼位于头部左侧。
 
[原产国家]:美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美国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从缅因州至佛罗里达州。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水温较低的砂质、砂石和岩礁地带。幼鱼多生活在饵料生物丰富的河口地带,成鱼会因为产卵或索饵有季节性向浅水或深水地带移动的现象。在产卵期会移向近岸水深20米左右的浅海海域。在秋冬季由于水温的降低,会向深水海域移动。

史氏鲟养殖


亲鱼来源包括野生采捕和人工培育两部分,一般性成熟年龄为雄鱼6~7龄,雌鱼9~11龄。使用LRH-A2对亲鱼进行催情注射。采用挤压法获得雄鱼精液保存待用;采用杀鱼取卵法或活体手术取卵法取得雌鱼鱼卵。然后用干法授精、脱粘,放入鲟鱼I号孵化器或尤先科氏孵化器进行孵化。孵化水温范围为17℃~23℃,最适水温为17℃~19℃。孵化过程中应及时清理死卵,并进行流水消毒,以防止出现水霉。经过100个小时左右的孵化,开始陆续出苗。
鱼苗采用水泥池流水培育,要求水质清彻、无污染,PH7~8.5,溶解氧6mg/L以上,水温为17℃~20℃。
鱼苗开口时首先投喂活饵料(水蚯蚓、水蚤、卤虫等)培育至1g左右,然后再加入配合饲料,并逐渐增加配合饲料量进行驯化,驯化时间约需2周,然后可全部投喂配合饲料。

漠斑牙鲆


[学名]: Paralichthys lethostigma
[资源名称]: 漠斑牙鲆
[外文名]: southern flounder
[别名]: 南方鲆、美洲鲆
 
[形态特征]:
 
漠斑牙鲆形态体侧扁、卵圆形,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身体有眼侧为黑褐色或灰褐色,体表混合着一些不规则的明暗相间的斑点,犹如沙漠中的淡色斑点,故称漠斑牙鲆。有时常分布着黑白色圆斑,宛如金钱豹的肤色。有眼侧为浅白色。眼间距较宽,有眼侧无较规则的白色星点分布。 鳍条数:背鳍80-95,臀鳍63-74,胸鳍11-13,腹鳍6,尾鳍17,侧线鳞:85-100,脊椎骨:脊椎骨节数共37节。
 
 
[原产国家]:美国和墨西哥[原产地区]:美国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美国佛罗里达州北部沿海和墨西哥湾沿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发现在河口和沿岸水域到40米水深的泥底,隐藏生活,耐低盐,场分布在半咸水的海湾和河口,偶尔在淡水中也能看到,冬季向深海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摄食虾蟹类,稚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牙鲆流水饲养


(一)养殖场地的选择条件
牙鲆陆上工厂化流水养殖设施结构工艺流程。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其场地选择却要从建设费用、经营战略、管理运营和生产体制(尤其是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定地点的条件及所带来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因素来决定。
选择养殖场地要求条件是:
(1)尽量靠近海岸,土地价格便宜。
(2)不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
(3)苗种、饲料、材料有保证,交通及鱼产品运输方便。
(4)水位差小,便于提水。
(5)水质良好,符合养鱼水质标准。
(6)电力有保证。
(二)养成设施
1.养殖厂房(车间)
养殖厂房四周可用砖墙结构,屋顶可用钢筋框架或木制框架,上面覆盖石棉瓦或玻璃钢瓦,比较经济和安全。简易厂房可用农用塑料大棚,上盖遮光率95%的黑色网片,再在其上面盖上编织的防风网,用绳索等系好。塑料大棚式养殖设施费用比较少,但每年必须更换。无论何种形式养殖厂房,为了防止直射光都必须遮光,保持稍暗的环境。但从管理操作要求来看,要能看到鱼的活动状况,也需要部分采光。
2.养殖水池(槽)
水池(槽)规格和形状各异,有圆形、八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圆形、八角形水池排水口位于池底中央。进水口2~4处,朝同方向进水,使池水可以旋转。正方形池,排水口最好也设在池中央,使水以排水口为中心呈圆形流动。长宽相差很大的水池,大多从一端进水,从相对的另一端排水。圆形或八角形水池换水率较高,而方形或长方形池,换水率相对较差,所以最好建成圆形或八角形水池。
水池面积,稚幼鱼期可使用4~10平方米的水池。在其生长过程中,根据鱼的长大再向池底面积大的池中移放。出售之前用底面积为30~100平方米的水池为好。
池底由边缘向排水口处有5%~6%的倾斜,以便残饵等排泄物能顺利排出,而且容易调整池内水位。鱼的筛选、清扫作业容易方便,基本上要符合鱼的生活环境。
建池材料有以下几种:
(1)钢筋水泥浇铸池
坚固耐用,使用年限长,但建造费用高,建成后很难改造。
(2)水池构件组装池
建造费用较便宜,但很难建成圆形,适宜建成八角形或方形。
(3)强化玻璃钢(FRP)水槽
耐用,使用年限长,容易清扫,设施费用高。
(4)尼龙薄板、强化玻璃钢护墙板、铁护墙板、木材等内衬防水帆布池
设施费用较少,但使用年限较短。
水池或水槽的颜色以侧面墨绿色、底面为砂色最好,水泥池一般为原色即可。
3.取水设备
一般取水方式分为从海中通过引水管道直接取水(称为引水管式)和从海中的砂层中或陆地上砂层中获取海水(称为渗透式)。
(1)引水管式取水
又分为自然引人式和直接扬水式。
(2)渗透式取水
渗透取水是通过透水性良好的砂层来抽取海水的方式。一般有挖井式和集水管式。渗透式取水由于所抽取的海水是通过砂层过滤,所以引水管道上附着生物少,抽上来的水不需要再经过砂滤。
挖井式是在海岸线打井抽取渗入井水的海水。而集水管式是在海底设集水管将渗透取水和引水管式取水结合起来的方法。
4.扬水设备
扬水设备主要是水泵,有自吸式泵、非自吸式的离心泵和水中泵(潜水泵),要从扬水量和扬程的关系来选定而且必须是海水泵。如果同时使用几台泵时,泵的种类必需相同,另外还需准备在出现故障时还要配备预备泵。在泵的吸水处设有滤网。
5.引水管道系统
有钢筋水泥管系列、铁管系列和塑料管系列。

牙鲆苗种培育


从培育方式上看,仔、稚鱼期培育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选择适宜的培育方式。
(一)前期培育(从孵出仔鱼到变态后营底栖生活,全长20~30毫米)

1.小水体高密度疏苗培育
培育水池(槽)水体10立方米左右,水深1米左右,圆形、八角形或方形。在培育过程中根据仔、稚鱼的生长和大小进行几次疏苗分池培育

开始培育密度可在7万~10万尾/米3;开口后分池密度调整为 5万~6万尾/米3;培育到20天左右(变态前)再次分地,密度调整为3万~4万尾/米3;培育到30天左右,密度调整为1万~1.5万尾/米3;到变态结束完全营底栖生活后密度调整为0.7万~1万尾/米3;长到3厘米时,密度调整为0.4万~0.5万尾/米3。此后,进入后期培育,仍可在该池继续培育到5厘米,密度为0.3万~0.5万尾/米3。流水充气培育。

2.在同一水池从孵化仔鱼连续培育到25~30毫米
用2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池,以40~50立方米水泥池为好。水深1米左右。以圆形、八角形为好。投放仔鱼密度为1万~3万尾/米3,但一般以1.5万~2万尾/米3为宜。圆形池、八角形池中间排水,使池水在池内回旋。中间排水口设0.5~1米方形排水网框,框上安装排水网罩,网目应根据仔、稚鱼生长和大小进行更换。方形水池在一头进水,在相对一头排水,也要装有排水网罩,根据仔、稚鱼大小,随时更换网罩。

3.生态培育法
在池内接种生物饵料(小球藻)后,放人牙解受精卵,在池中孵化、进行仔鱼培育,使孵出仔鱼的密度在1万尾/米3,同时进行轮虫增殖,直到营底栖生活,不清扫地底。

由于用大型水池作业不方便,难以管理,而且饵料的利用率也低,所以一般多采用小型水池高密度培育或采用20~30立方米中型水池连续培育到3厘米的方法。

4.培育管理
(1)培育用水 一般用经二级砂滤的洁净海水。
(2)培育水温 为13~22℃,一般控制在17~20℃,最好为18~19℃。水温在10℃以下时,仔鱼很弱。
(3)溶氧 要求在6~9毫克/升,采取微充气。一般按0.5~2吨水体放置散气石1个,而用大型水池一般2~5立方米水体放置散气石1个,微充气(呈微波状)。随着仔鱼生长,充气量可稍大些。培育开始时,如果是高密度培育,用静水充气培育,1~5日龄,每天换水1/5~1/2。5日龄后开始微流水培育,随着仔鱼的生长而逐渐加大流水量。

用大型水池(50立方米)培育时,开始可加水到35~40立方米。0~5日龄静水培育,从1日龄开始加水,到5日龄加满池水,从6日龄开始微流水。流水时期及换水量应根据仔鱼的游泳能力、饵料生物的流失、水温及水质状况来决定。可参考表1-8来进行。

在没有流水条件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静水换水充气培育,一次加满水。1~3日龄静水培育;3~5日龄开始换水,每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5~1/3;10~20日龄,每天换水1/3~1/2;20日龄以后,每天换水2/3~4/5;30日龄左右(营底栖生活,前后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2~2/3;长到3厘米完全营底栖生活后,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4/5~5/6。

换水方法是:有排水网罩的水池,可在排水口排水,而不能安装排水网罩的池,可采用网箱虹吸排换水。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特别要注意排水网罩和换水网箱的网目大小。一般3~5日龄的用100~80目网,6日龄以后换成80~60目;以后随仔稚鱼生长改为40目、20目。另外排水流量(速度)不宜太大,尤其是在3~10龄仔鱼,容易贴在排水网罩上或贴在换水网箱上而死亡。用网箱虹吸换水时,要经常搅动网箱内的水来防止仔鱼贴在网箱上。

(4)池水盐度 一般海水盐度为2.7%~3.5%对仔鱼无影响,而且仔鱼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极强。邹月娥曾试验1~9日龄仔鱼在1.6%盐度海水中,其活动和成活率最高;18~27日龄的仔、稚鱼,在1.2%的海水盐度中生长,存活最好。盐度的降低,对仔鱼的影响很小。

(5)Ph 前期培育池水Ph为7.7~8.6,最适Ph为7.8~8.2。

牙鲆静水养殖


这是一种在没有流水条件,利用现有或闲置的对虾、河蟹育苗场的水泥池进行牙鲆养殖的方式。其特点是投资少,一般不需要增添新的设施,而使虾蟹育苗池得到充分利用。具体养殖操作过程如下:
养殖池多为20~60立方米长方形水泥池,池深1.5~1.8米,池上方遮光。
一般多在每年6月(对虾、河蟹育苗结束后)购进平均全长50厘米以上的牙鲆苗种,开始放养密度为200尾/米2左右。池水深保持在1.0~1.2米,放苗后全天充气,每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80%左右,同时吸污,吸出残饵和粪便等。饵料主要为卤虫成虫、杂鱼的幼鱼,切成适合摄食大小的杂鱼肉及配合饵料等,日投饵3~4次。每1~2个月换池清扫1次。养到当年的11月,个体长达到15厘米以上时,调整放养密度为80~90尾/米2(3干克/米2左右。从11月底到第2年的3月底为越冬期,用锅炉增温,水温保持在10~16℃,日投饵2次,每1~2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80%左右,同时吸污。从4月初到7月底为自然水温,调整放养密度为40~50尾/米2(约为12~15千克/米2,饲养达到商品规格(400克/尾以上)出售,日投饵2次,生饵杂鱼整条投喂。日换水1~2次,每次换水80%左右。从7月底至9月10日左右,饲养密度调整为20~25尾/米2(约为8~10千克/米2),每天换水2次,同时吸污。用地下水井,水温调节为23~25℃,使之安全度夏。每天投饵1次。
上述方式,养殖工周年,个体重达到400克以上商品规格即可上市;养殖1年半达到500~800克,存活率为50%~90%,饵料系数(用杂鱼)为3.5~4.5。
静水换水充气吸污式养殖应注意以下事项:
(1)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不能停止充气,尤其应注意的是因停电无法充气而造成鱼的死亡。
(2)当年苗种培育至当年夏天,一般不需要采取降温措施。但养殖密度不宜过大,同时要增加换水次数,一般在早晨和傍晚各换水1次。
(3)如第2年夏天继续饲养,则需要采取降温措施。换水可在清晨或夜间进行,避开白天高温时间;另外,可采取兑换地下井水(地下海水最好,如果没有地下海水可用淡水井的水兑换海水至含盐度达到1.6%以上,使水温保持在 23~25℃。
(4)每次换水,必须将残饵和粪便等吸出,同时将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膜捞出,清洗池壁。
(5)饲养过程中,要及时进行选别,大小分开饲养。
(6)必须投喂鲜度良好的生物饵料,尽可能整条投喂。高温期和越冬期要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避免长期投喂单一饵料。投喂量不宜过大,尽量保持池内无残饵。
(7)每年4~5月对虾、河蟹育苗用池期间,可将养殖牙鲆移放到室外土池(面积1~2亩),池底以沙底为好。如果是泥底,可清除淤泥,消毒洗池后,按池的大小铺一大网,水深在1~1.5米。每亩可放养全长20厘米以上牙鲆600尾左右。每2~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2左右。日投饵2次,到不食为止。养到对虾、河蟹育苗结束后,再将室外土池中牙鲆放回到室内水泥池中,继续饲养达到商品规格。
(8)夏季注意室内通风。
用这种静水换水充气吸污式饲养,一般养殖周期为1周年至1周年半,个体重才能达到400~800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