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病毒性疾病症状分析及防治措施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㈠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相关知识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catfisnvirus,CCV)(图1),属鮰疱疹病毒,病毒颗粒有囊膜,呈二十面体,双链DAN,直径175~200nm。
【主要症状】病鱼嗜睡、打旋或头向上尾向下在水中垂直悬挂,然后沉入水中死亡。患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单或双眼球突出(图3);鳃苍白,有的鳍基(图2)、皮下发生出血。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对小于1龄、体长小于15cm的鱼苗、鱼种产生危害,8月龄后的鱼则很少患本病。CCVD在夏季水温为25~30℃流行,低于15℃几乎不发病。有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二种途径。

【并发症】本病常继发感染柱状黄杆菌、爱德华氏菌等细菌性疾病,而加速患病鱼死亡。

【防治措施】第一天全池泼洒“精品一元笑”,第二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或“顶典”,第三天全池泼洒“鳜鱼康”;外用药物时同时口服“穿梅三黄散+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5~7天,并发细菌性疾病时添加“服尔康+盐酸多西环素”口服3~5天。

【注意事项】①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专性寄生于宿主活细胞中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由于大多数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因而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②在发生养殖斑点叉尾鮰少量死亡,且死亡鱼类有明显病毒症状时,在防治工作中须尽量减少刺激源,禁止使用强刺激性的杀虫剂、消毒杀菌剂,不得对池水大排大灌,不得使用含氮肥料改良水质,更不得拉网捕捞;③如确诊养殖斑点叉尾鮰患病毒病,则一切防治工作均围绕病毒病展开,而不能以寄生虫病或细菌性疾病为防治主线;④发生大量死亡时可通过减食或停食的方法,以降低死亡量。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斑点叉尾鲴又称河鲶、沟鲶、美洲鲶,原产于北美洲,1984年引进我国,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优质养殖品种。斑点叉尾鲴的病害较多,从病毒感染到寄生虫的侵袭均可造成批量死亡。因此,该鱼的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鳍基部和皮肤充血,腹部膨胀,腹水增多,眼睛突出,鳃丝惨白,肾脏红肿,脾脏增大,内脏血管充血。该病症状与其他传染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因此最好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进行确诊。

目前,对斑点叉尾鲴病毒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加强管理,预防发病或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其方法是:

①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池水溶解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池水用二氧化氯消毒,每立方米水用药2-3克。

②鱼苗放养密度最好低于10000尾/亩。

③水温在29℃以上,应尽量不要拉网作业或运输鱼苗。

④患病鱼池使用过的工具要用5%的福尔马林或0.02%的二氧化氯消毒后方可用。

⑤当出现病情时,若水温高于20℃,且鱼类尚未停止死亡时,切勿拉网作业。

⑥有条件的地方,在发病期间可抽冷水入池,使水温降至20℃以下,以减少死亡。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烂尾病防治技术



1、病原

嗜水气单胞杆菌是烂尾病的主要病原菌。

2、症状及流行

发病初期尾柄皮肤变白,失去黏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受损,尾柄肌肉溃烂脱落,严重时尾部骨骼外露,游动缓慢,常游于池边,摄食减少,鱼体消瘦,最终因衰竭而死亡。感染鱼规格多为5~6厘米鱼种。

20世纪90年代,湖北某渔场池养斑点叉尾鮰鱼种发生烂尾病,曾造成大批鱼种死亡。同期,广东也发生过烂尾病。

3、防治方法

①土霉素药饵,剂量为每千克体重60~80毫克,连续投喂5天;全池泼洒0.1毫克/升鱼虾安消毒池水;或每亩施用15千克生石灰改善水质,预防烂尾病有明显作用;②发病初期用漂白粉消毒池水及投喂土霉素药饵,连续3~5天,能有效控制该病;③高锰酸钾浸洗,10~20毫克/升,15~30分钟;④用0.2~0.3毫克/升优氯净全池泼洒;⑤福尔马林,20毫克/升全池泼洒。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之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斑点叉尾鮰对四种药物的敏感顺序依次为敌百虫>硫酸铜>甲醛>食盐。敌百虫不宜作为饲养斑点叉尾鮰时全池遍洒的治疗药物。高锰酸钾亦不宜作为斑点叉尾鮰的浸洗药物。虽然斑点叉尾鮰的抵抗力强,疾病少,但管理不善也会导致水霉病、孢子虫病、烂鳃病等发生。尤其是早春,鱼体受伤后易患水霉病,因此操作时应小心谨慎,避免鱼体受伤,并注意预防。斑点叉尾鮰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如下:

1、水霉病

①用3%~4%的食盐水浸洗5min;或用0.5%~0.6%的食盐水浸洗1h以上;

②在密网箱内,用浓度各为0.04%的食盐和小苏打溶液,浸洗2~4d。

2、孢子虫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要注意预防。每亩用150kg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

3、烂鳃病

①用0.03mg/L的呋喃西林全池遍洒,效果较好;

②每100千克鱼用呋喃西林35g制成药饵投喂,6d为一个疗程。

4、三代虫病

①用25mg/L的甲醛溶液药浴;

②用0.5~0.7mg/L硫酸铜溶液药浴。

5、车轮虫病

①0.8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15min后注入新水;

②用25mg/L的甲醛溶液药浴30min。

6、肠炎病

每50kg鱼用呋喃西林粉剂2g拌饲料投喂,连续3d即可治愈。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柱形病防治技术



1、症状

柱形病的病状变化较大,这也许与不同菌系的致病力有关。一般症状为:发病初期,在头部、躯干部或鳍条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下的肌肉组织,随后可因细菌败血症而造成病鱼死亡。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鳃部损伤的特征是:开始在鳃丝末梢出现褐色的坏死组织,后逐步扩展至基部。

2、危害性及流行情况

此病的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这种病菌的传染性很强,可感染各种鱼类,而斑点叉尾鮰是最敏感的鱼类之一。在适宜的致病条件下,流行迅速,可在出现病症1~2天内造成大批死亡。病原的感染常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高温、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幼鱼更易于感染,并会引发批量死亡,而对年龄较大的鱼危害性相对较小。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鱼的年龄、抵抗力及外界环境因素等。发病季节多在春末至秋初,尽管大多情况下是在水温高于20℃时才出现流行情况,但在低温期间亦可发病,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3、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池前用1%~3%的食盐水溶液洗澡。至鱼出现浮头时为止。

(2)用2~3毫克/升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3)用每100千克饲料含180克土霉素的药饵喂10~14天。

(4)患病亲鱼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土霉素55毫克。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常见病之肠炎病防治技术



1、病原

根据现阶段的研究,肠炎病病原主要有肠型产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氏菌。长期投喂霉变饲料,是斑点叉尾鮰感染肠炎病的主要原因。

2、症状及流行

该病是目前我国养殖鱼类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5~6月和8~9月,水温25~30℃时为多,主要危害成鱼,感染率有时可达30%以上。病鱼行动迟缓,无食欲,头部发黑,腹部膨大,并出现红斑,肛门红肿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血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出现紫红色,肠内无食物,含有许多黄色黏液或脓,其他部位如肝脏也有出血,呈红色斑点状淤血。

3、防治方法

①注意饲料卫生,长期投喂霉变饲料是鮰肠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②每千克鱼体重60~80毫克土霉素粉拌饵投喂,连喂5天,对治疗斑点叉尾鮰肠炎病疗效明显;③投药饵的同时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20~25千克/亩;④投生石灰的第二天,再用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浓度为1克/立方米,连续2天。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多子小瓜虫。

2、症状:小瓜虫侵袭上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和鳃部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的组织增生,出现点状囊泡。病鱼体表黏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小瓜虫主要侵袭斑点叉尾鮰鱼种,常引起大量死亡。水温15~25℃是该病的流行季节。在这种温度下,若遇上阴雨绵绵,水质较清瘦,更是容易发生此病。各地均有发生,在室内的水泥池和水族箱中也时有发生。

3、防治方法:

①目前仍无有效预防方法,养鱼种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②使用“杀虫灵”,按每亩每米水深1~2瓶的浓度全池遍洒,连续重复施用5天(每天1次)。用3次后可见到病鱼体表小瓜虫数量显著减少。第5次用药完毕后绝大多数病鱼的体表小瓜虫全部消失,病鱼恢复正常。

③注意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这是因为斑点叉尾鮰系无鳞鱼类,又喜集群,它们互相挤擦引起的皮肤伤口而被小瓜虫侵袭。

④辣椒干250克、鲜生姜500克,研碎后煎汁泼于1亩的水体,治疗效果较好。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对四种药物的敏感顺序依次为敌百虫>硫酸铜>甲醛>食盐。敌百虫不宜作为饲养斑点叉尾鮰时全池遍洒的治疗药物。高锰酸钾亦不宜作为斑点叉尾鮰的浸洗药物。虽然斑点叉尾鮰的抵抗力强,疾病少,但管理不善也会导致水霉病、孢子虫病、烂鳃病等发生。尤其是早春,鱼体受伤后易患水霉病,因此操作时应小心谨慎,避免鱼体受伤,并注意预防。斑点叉尾鮰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如下:

1、水霉病

①用3%~4%的食盐水浸洗5min;或用0.5%~0.6%的食盐水浸洗1h以上;

②在密网箱内,用浓度各为0.04%的食盐和小苏打溶液,浸洗2~4d。

2、孢子虫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要注意预防。每亩用150kg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

3、烂鳃病

①用0.03mg/L的呋喃西林全池遍洒,效果较好;

②每100千克鱼用呋喃西林35g制成药饵投喂,6d为一个疗程。

4、三代虫病

①用25mg/L的甲醛溶液药浴;

②用0.5~0.7mg/L硫酸铜溶液药浴。

5、车轮虫病

①0.8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15min后注入新水;

②用25mg/L的甲醛溶液药浴30min。

6、肠炎病

每50kg鱼用呋喃西林粉剂2g拌饲料投喂,连续3d即可治愈。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烂鳍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与流行情况

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从当年鱼到产卵亲鱼均会患此病,以个体较大的鱼发病较为常见。而对于大规格鱼种(体长6~15厘米)的感染也较为普遍。一旦发病,将造成批量死亡,直接影响商品鱼的产量,损失较大。

2、症状

初始阶段,病鱼的鳍条边缘出现乳白色,然后尾柄部的皮肤发白、黏液消失、肌肉红肿;严重时,鳍条残缺不全,尤以尾鳍受损更甚,常连膜一起被破坏,形成帚状的分枝分叉,肌肉溃烂脱落,骨骼外露,甚至整个尾鳍烂掉。游动迟缓,常因运动受阻而呆滞池边,摄食减少,体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全池泼洒鱼虾安,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克,或每亩用15千克生石灰,以预防烂尾病的发生。
②每千克饲料拌土霉素1克做成药饵,连续投喂5天,摄食将恢复并增加。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泼洒全池。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14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