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catfisnvirus,CCV)(图1),属鮰疱疹病毒,病毒颗粒有囊膜,呈二十面体,双链DAN,直径175~200nm。
【主要症状】病鱼嗜睡、打旋或头向上尾向下在水中垂直悬挂,然后沉入水中死亡。患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单或双眼球突出(图3);鳃苍白,有的鳍基(图2)、皮下发生出血。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对小于1龄、体长小于15cm的鱼苗、鱼种产生危害,8月龄后的鱼则很少患本病。CCVD在夏季水温为25~30℃流行,低于15℃几乎不发病。有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二种途径。

【并发症】本病常继发感染柱状黄杆菌、爱德华氏菌等细菌性疾病,而加速患病鱼死亡。

【防治措施】第一天全池泼洒“精品一元笑”,第二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或“顶典”,第三天全池泼洒“鳜鱼康”;外用药物时同时口服“穿梅三黄散+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5~7天,并发细菌性疾病时添加“服尔康+盐酸多西环素”口服3~5天。

【注意事项】①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专性寄生于宿主活细胞中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由于大多数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因而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②在发生养殖斑点叉尾鮰少量死亡,且死亡鱼类有明显病毒症状时,在防治工作中须尽量减少刺激源,禁止使用强刺激性的杀虫剂、消毒杀菌剂,不得对池水大排大灌,不得使用含氮肥料改良水质,更不得拉网捕捞;③如确诊养殖斑点叉尾鮰患病毒病,则一切防治工作均围绕病毒病展开,而不能以寄生虫病或细菌性疾病为防治主线;④发生大量死亡时可通过减食或停食的方法,以降低死亡量。
M.Yz023.COm>

相关推荐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病毒性疾病症状分析及防治措施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㈠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斑点叉尾鮰因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品质好、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通常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两种。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是以斑点叉尾鮰鱼为主,占总产量的80%,适当配养一部分滤食性鱼类,一般占总产量20%的一种养殖方式。该养殖方式,一般每亩可产斑点叉尾鮰400公斤,滤食性鱼类100公斤,每亩可获利1500元以上。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是指在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用1—8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一种养殖方式,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产斑点叉尾鮰100—150公斤,净收入300—500元。

二、技术要点

1.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

(1)池塘条件要求池塘面积为5—10亩,水深1.5—2米,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每5亩水面配套一台1.5千瓦的增氧机,

(2)放养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清塘消毒。鱼种放养时应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放养时水温应低于8℃。

(3)鱼种质量、规格及放养量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主养鱼放养规格为25—50克,配养鱼放养规格为50克以上。斑点叉尾鮰的放养量为800—1000尾/亩、配养鱼(滤食性鱼类)100尾。

(4)饲料投喂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质含量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2%。饲料以配合配合颗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率为3%,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气候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每次投饲量以达90%鱼饱食度即可。饲料投喂要做到“四定”。

(5)水质管理应定期加注薪水,及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时,每半个月要换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时加新水。同时,每15天应用生石灰15公斤/亩,化浆全池泼洒,调节水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和阴雨天气要严防缺氧,及时开启增氧机补充池水氧气。

(6)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在池塘养殖中病害较多,危害性比较大,疾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要。应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春季主要是寄生虫危害较大,可用硫酸铜、甲醛等药物防治,夏秋季细菌、病毒易流行,可用生石灰、氯制剂等药防治。

2.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

(1)水域选择与网箱设置选择水流缓慢、水深3米以上的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设置网箱。网箱面积一般以1-8平方米、网目2-3cm为好。网箱排列呈“品“字形,便于水体交换。

(2)放养鱼种的放养规格、质量、放养要求均同于池塘养殖。放养量一般200-300尾/米2。

(3)饲料营养质量要求和投喂要点均同于池塘养殖。

(4)饲养管理每天应注意观察鱼类摄食和活动情况,经常在网箱周围泼洒氯制剂药物预防鱼病。发现鱼病药用药物采用浸泡方法治疗鱼病。每天要检查网箱是否破漏,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每三天应洗刷一次网箱的周围,便于水体充分交换。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病的防治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在安徽大中型水库逢勃发展,使库区一线村民成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受益者,如今一般每立方米网箱可年纯收入70-100元.随着养产的突问题,今年我们又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鮰鱼肠叠病,现将病情及治疗方法造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6年5月25日至日,对安徽梅山水库网箱养鮰进行例行查病时发现,在全库378只网箱中有11只网箱(28米/3只)不同程度出现了肠套叠病,共捞取发病鱼194尾,规格为240-310克/尾。

二、病理症状

病鱼整日慢游于网箱上层,鱼体消瘦。解剖可见。病鱼后肠中段成套叠状,若用力拉开套叠“结”,多数内套层肠壁发紫或糜烂。病情严重的鱼,后肠末段从肛门处脱拖于体外,大多成z工肿糜烂壮。

三、治疗措施

1、用花塑雨布做网箱体积1.3倍的消毒箱,消毒时从网箱底部套起,用3%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分钟。

2、投喂“三黄粉”中草药,按含药量0.5%制饵投喂5-7天。

3、及时调换饲料品种,选用市场信誉好的大企业生产的品牌全价鮰鱼颗粒饲料。

四、结果和讨论

1、通过近三周治疗,于6月20日后对原发病的11只网箱检查未发现新后游动病鱼。

2、笔者认为鮰鱼饵料的营养水平与鮰鱼肠套层病发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量不足可能易诱发此病。

斑点叉尾鮰水霉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低温期常见寄生于鱼体表伤口处或鱼卵表面,菌丝生长出体表,肉眼可见灰白色棉絮状物,水温5-26℃都可以生长,最适13-18℃,养殖动物受伤后感染水霉菌导致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甚至瘦弱而死,属于继发性疾病。每年春季,湖北地区就会有较多的斑点叉尾鮰鱼塘出现烂身、烂尾进而发生水霉病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案如下:
斑点叉尾鮰水霉病

一、发生水霉病的主要原因

1、气泡病损伤鱼体,继发水霉病。主要是因为开春水浅,大多数池塘水深不足1.5米,池塘小藻类大量繁殖,天气晴好时,藻类光合作用产氧能力强,中上水层溶解氧易出现过饱和现象,养殖鱼类容易发生气泡病。另外,池塘越冬期间积累大量有机质,底质差、含氮量高,容易出现氮气过饱和引发气泡病,导致鳍条、鳃、眼、皮肤等组织出现损伤,水温降低时感染水霉菌发病。

2、拉网操作不当,鱼体受伤后感染水霉菌。拉网筛鱼过程中会出现因捕大留小或上网鱼过多,一次无法全部出售,部分放回池塘的情况,由于鱼在网兜里时间太长,过程中刮蹭受伤;另外,有时拉网只出售套养鱼类(花白鲢等),主养的鮰鱼上网后受到损伤,损伤部位出现溃烂后继发水霉病。

3、饵料供应不足,鱼相互残食,伤口感染水霉菌。鮰鱼为杂食偏肉食性鱼类,水温5℃以上时即可开始摄食,此时如果投喂不足,鮰鱼可能会出现相互残食的情况,尾鳍部位极易受伤、烂尾。初春多数池塘拉网会发现鱼尾鳍残缺或出现大量红点状溃烂,其他部位完好,尾鳍损伤溃烂处感染水霉菌发病。

二、处理方案

养殖鱼类发生水霉病主要是鱼体受到损伤后,水霉菌乘虚而入,感染鱼体发病,针对以上原因,下面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1、预防气泡病。⑴足水位,水深达到1.5米以上,稳定水体,避免小藻类大量繁殖,减少光合作用;⑵雨过天晴中午及时开增氧机曝气,均衡上下水层的溶解氧;⑶适时增氧,天气晴好时要常开增氧机,减少因藻类光合作用上层水体溶解氧过高引发的气泡病;⑷老塘定期改底,减少底部污染,避免出现因含氮有机物过多引起氮气过饱和的情况;⑸必要时选用“速解安”缓解和预防气泡病。

2、减少拉网损伤。选择柔软的网具进行拉网操作,拉网捡鱼时尽可能减少鱼体损伤;同时,拉网后及时进行杀菌处理,可连续使用“永乐碘”进行“消毒”、杀菌2-3次,减少因拉网损伤诱发的细菌病和水霉病。

3、及时投喂。此时的鮰鱼可能不上水面吃食,但实际上仍是需要摄食饵料的,可根据情况按照存塘鱼重量约0.5%的比例投喂,鮰鱼在水下摄食,就可以减少因为饵料缺乏而相互残杀的情况出现,避免鱼体受伤。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嘉鱼蜀湖努力打造叉尾鮰第一品牌!

㈠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㈡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每公斤鱼每天用土霉素50mg或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0.5公斤、食盐0.1公斤拌进饲料连续投喂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㈢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用2%食盐水、2%小苏打洗浴10-15分钟或3%食盐水洗浴15-20分钟。

㈣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15PPM福尔马林合剂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的汤汁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一次,1-3个疗程。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斑点叉尾鲴又称河鲶、沟鲶、美洲鲶,原产于北美洲,1984年引进我国,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优质养殖品种。斑点叉尾鲴的病害较多,从病毒感染到寄生虫的侵袭均可造成批量死亡。因此,该鱼的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鳍基部和皮肤充血,腹部膨胀,腹水增多,眼睛突出,鳃丝惨白,肾脏红肿,脾脏增大,内脏血管充血。该病症状与其他传染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因此最好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进行确诊。

目前,对斑点叉尾鲴病毒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加强管理,预防发病或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其方法是:

①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池水溶解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池水用二氧化氯消毒,每立方米水用药2-3克。

②鱼苗放养密度最好低于10000尾/亩。

③水温在29℃以上,应尽量不要拉网作业或运输鱼苗。

④患病鱼池使用过的工具要用5%的福尔马林或0.02%的二氧化氯消毒后方可用。

⑤当出现病情时,若水温高于20℃,且鱼类尚未停止死亡时,切勿拉网作业。

⑥有条件的地方,在发病期间可抽冷水入池,使水温降至20℃以下,以减少死亡。


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措施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工作与其他养殖对象一样,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往往由于鱼种种质退化,鱼体抗病能力减弱;饲养管理不当,造成池底污泥过多,水体环境变差;饲料质量差,从而直接影响到鱼的摄食、正常生长和体重,鱼的抗病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病害,所以使用高质量颗粒饲料,保持良好水质,使用良种是防止鱼病发生的重要基础。

鱼种放养操作是容易引发病害的关键因素,放养后2~6天出现少量死鱼(1%~2%)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死鱼、病鱼数量过大,或放养1周后仍出现死鱼,就可能是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损伤或鱼种质量过差引发了鱼病。

预防措施:严格池塘清整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保持池塘清洁卫生的水体环境。放养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良种鱼种,鱼种下塘前必须进行鱼体消毒。每月使用一次消毒杀菌剂,进行水体消毒的预防工作。20天左右使用一次生石灰,每次5~10千克/亩。认真做好水质的调控工作,确保良好清新的水质。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聚维多糖等提高鱼体免疫力的药物,提高鱼体抗病能力。科学投喂,保证饲料质量,使用高质量颗粒饲料,不投腐烂变质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坚持使用增氧机,保证水体溶解氧。

治疗鱼病要正确诊断,切忌盲目用药,选择药品时需弄清该药品斑点叉尾鮰是否过敏。敌百虫禁用,生石灰和氯制剂要控制好用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1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