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孵化管理


一、消毒防病

孵化管理除了调控水质、控制水流量、检查、清除污物外,最主要的就是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应对孵化设备进行消毒,受精卵移入孵化槽前应消毒,在孵化过程中每1~2天用药一次,直至出膜为止,用药应均匀。使用时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以防产生抗药性。每天翻动卵块2~3次,如发现有卵块感病,应立即移出。未受精卵和死亡的鱼卵易感染真菌,卵块表面会出现白色或褐色的棉絮状物,真菌也易感染健康鱼卵,应立即用福尔马林浸泡消毒,但在出膜前一天不能用福尔马林处理。

斑点叉尾鮰鱼卵、鱼苗和鱼种常用化学消毒剂:

1、病症:卵上的细菌;消毒剂:①3毫克/升的高锰酸钾;②25毫克/升的土霉素。

2、病症:卵上的真菌;消毒剂:1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37%甲醛溶液)浸泡15分钟,然后冲洗。

3、病症:苗种感染细菌;消毒剂:①3毫克/升的吖啶黄素,不限时间,或100毫克/升,1小时。②20毫克/升的土霉素,喂药饵,3克/千克饲料,连喂10~14天。

4、病症:原生动物寄生;消毒剂:①5~1.0毫克/升的硫酸铜;②3毫克/升的高锰酸钾,不限时间,或10毫克/升,1小时(防车轮虫)。

5、病症:其他体外寄生虫或真菌病;消毒剂:①2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不限时间,或100~200毫克/升,1小时;②1%~3%食盐溶液,直至出现应激反应(约1分钟)。

二、孵化水温

卵的最适孵化温度为26~28℃,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时都会降低孵化率。该鱼喜欢在弱光下孵化,孵化设施应设在室内。一般26℃左右的水温7~8天鱼苗即可出膜,水温稍低或稍高,孵化时间将延长或减少一天。孵出的鱼苗在水体的底部聚集成团,此时的卵黄苗靠卵黄囊提供营养,约3天后即可开食,并开始上浮,此时称之为上浮苗,体色由粉红色变为亮黑色。当上浮苗达1/3时,开始投饲,每天投喂8次,使用全价破碎料。

三、胚胎发育历程(26℃)

1、受精1天:心脏尚未搏动。

2、孵化1~2天:心脏搏动。

3、孵化2~3天:血痕出现。

4、孵化3~4天:血液开始流动。

5、孵化4~5天:眼点出现。

6、孵化5~6天:眼点明显,胚胎位于卵膜内层。

7、孵化6~7天:可见鱼体全形,血痕消失。

8、孵化7~8天:开始出膜。

鱼卵孵化采用相应类似原理设计的孵化设施均应考虑到水体的变换量,溶氧应达到5毫克/升以上,水质保持清新,易于集苗,并设有防苗逃逸设施。


相关推荐

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的鱼巢设置、卵块收集



1、产卵条件和鱼巢设置

产卵池2~5亩,池小操作管理相对比较方便,亲鱼在池中均匀分布状况相对较好。亲鱼放养前必须进行池塘清整消毒,选择无渗漏的池塘,以保持相对稳定的水位和清新良好的水质。亩放养量应控制在100~150千克。

鱼巢一般可用木箱、大的塑料桶、涂塑桶等制作,鱼巢的大小以能容得下一对亲鱼自行活动为宜,开口处的大小,以亲鱼能自由进出为宜。鱼巢一般长7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亲鱼进出处的直径20厘米左右,进出处的另一端可用稍密一点的网布蒙合或打上一些小洞,以利水体交换流通。

鱼巢放置在离池边3~5米水下0.5~0.8米深处,间距可根据亲鱼数量的多少而定,可2~10米放一个。鱼巢的开口处朝向池心,每个鱼巢可系上一个浮标作标记,以便寻找检查、集卵。鱼巢的多少可按照亲鱼的配对情况而设定,一般为亲鱼配对数的60%以上。

2、产卵管理

鱼巢放置后,如果亲鱼成熟度相对一致,一般产卵相对集中。如果在产卵正常情况下出现突然停产,可采取适当排水(20~30厘米),再即行回水,或移动鱼巢位置等办法来刺激亲鱼产卵,往往可得到较好的效果。当然,也不一定配组的每条雌鱼都产卵,可通过收集的卵块数量来进行分析,衡量产卵率。

当水温达到23℃左右时便进入产卵时节。雄鱼开始在人工设置的鱼巢中行筑巢行为,并寻求雌鱼配对入巢。雌鱼在相中雄鱼和鱼巢的情况下便进入巢中交配产卵受精。雌鱼产一层卵粒,雄鱼立即排精,这一过程将重复多次,甚至长达几小时,产卵结束后形成一个胶状的卵块。亲鱼的大小不同,所产卵块的大小也不一样(即产卵量),一般体重2.5千克左右的雌鱼一次可产卵1万~1.5万粒,鱼体较大,相对产卵量也大。

斑点叉尾鮰产卵时间一般在晚上或清晨,鱼巢检查可在上午8点钟以后,发现卵块及时移走。收集卵块时应先将雄鱼赶走,因雄鱼护巢,用腹部扇动池水,使水流向卵块,确保卵块有充足的氧气;另一方面,亲鱼在受惊后往往会出现吃食鱼卵甚至移动卵块的现象。雄鱼离巢后即将卵块从鱼巢底板上轻轻铲下,带水快速将卵块移入孵化设施孵化。移放卵块的容器不宜堆积,卵块也不能过多,卵块要浸没在水中,避免阳光照射,如运输距离较远,应进行充气增氧,以免缺氧。


斑点叉尾鮰人工饲养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该鱼为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和大型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取,尤其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由于其生长速度极快,所以在不同养殖时期,饲养管理必须相应跟上,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

一、亲鱼培育期

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龄~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60尾~80尾亲鱼,约150公斤~200公斤,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这既是亲鱼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亲鱼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因此需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首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二、鱼苗培育期

鱼苗出膜后2天~3天便可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平方米~2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万~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天~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天~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鱼种。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米~1米,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分钟~20分钟,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万~8万尾。鱼苗下池后2天~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

三、鱼种饲养期

这个阶段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其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以3亩~5亩为宜,水深1.3米~1.5米。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尾~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尾~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尾~1200尾。通常以混养方式为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鮰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饵料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四、成鱼饲养期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目前主要是池塘养殖,面积3亩~6亩,水深1.5米~2米为宜。既可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较好。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在养殖中,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对鮰鱼的生长很重要,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饲料配方。我国加工饲料的原料,主要有鱼粉、大豆粉、小麦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间。饲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两种颗粒,当水温在15℃以上时,投喂浮性饲料;水温低于15℃时,投喂沉性饲料。每天投喂两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饵范围应尽量扩大些。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率。斑点叉尾鮰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点叉尾鮰也可以用网箱养殖,常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10厘米长养到尾重150克,第二级从150克养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从50克的鱼种养至成鱼。8厘米~10厘米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鱼种养殖密度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轮捕轮放。

另外,斑点叉尾鮰疾病较多,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较大,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除注意常规消毒外,还要坚持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肠道败血症是其常见病,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公斤饲料中加0.18公斤土霉素投喂治疗。此外,口丝虫病和小瓜虫病是由口丝虫和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的,防止这些寄生虫应在放种时用8克/平方米硫酸铜浸洗鱼体15分钟~20分钟。

斑点叉尾鮰的亲鱼繁殖



斑点叉尾鮰在饲养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当年鱼苗饲养到翌年便达到性成熟,而以2~3冬龄的亲鱼怀卵,产卵效果最佳。斑点叉尾鮰的繁殖方法有三种:


1、池塘繁殖法

斑点叉尾鮰的繁殖方法大都采用池塘繁殖的方法,不必专设产卵池。可利用亲鱼饲养池作为产卵池,池中设置产卵巢或称掩蔽体。产卵巢可用水缸,木箱,金属箱等材料制成。箱的规格大约为72厘米×41厘米×25厘米,箱端开一圆孔,直径16~18厘米,圆孔面向池心,便于鱼的进出和启闭。箱面有盖,便于检查,收集鱼卵,箱置于池中30厘米深处,箱面略露出水面。放置产卵箱之间的距离为2米。2~3天检查一次,如有卵块(即取出)。将卵块放入有水的容器中,搬回孵化室孵化,受精卵在水温23~27℃时,约5~7天即可破膜而出苗,此法目前应用最广。产卵时雌、雄比例为l:l,如控制在箱内成对产卵,雄鱼可多次利用,一般可利用2~3次。


2、网箱繁殖法

网箱可由各种材料制成,把网箱设置于鱼池中,在网箱中安放产卵箱(掩避体)。网箱规格大致为1.5米宽×3米。网箱上口离水面15厘米,水下30厘米,设置网箱在水深60~90厘米的水中。网箱的网眼要有利于水的流通,但又不能让鱼逃逸。


3、水族缸繁殖法

水族缸繁殖法适用于注射激素。这种方法多应用于杂交和遗传,便于观察和获得纯种。目前常用的激素有:鱼脑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激素LRH-A。水族缸大小为60厘米×60厘米×36厘米,能容纳40~150升水。l公斤重亲鱼可放水40升;3公斤重亲鱼需放水80升;4公斤重亲鱼需放水150升。雌鱼注射激素,雄鱼不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鳍基部,雌雄鱼挤不出精液和卵粒,只能采用剖腹吸取精液。


杂交叉尾鮰人工繁殖技术



杂交叉尾鮰是美国新近开发出的养殖品种,以斑点叉尾鮰为母本,蓝叉尾鮰为父本杂交而成,和传统的斑点叉尾鮰养殖相比,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单位养殖产量提高20%~100%;饵料转化率提高10%~20%;抗病力提高10%~15%;耐氧能力提高50%~100%;生长速度提高10%;生长同步,规格齐整;出肉率高,一般斑点叉尾鮰38%左右,杂交叉尾鮰可达42%左右。这里只重点介绍其人工繁殖技术要点。


1、亲鱼选择

母本为斑点叉尾鮰、父本为蓝叉尾鮰,都宜选择3~8龄的个体,体表无伤痕,鳍条完整,游动活泼。此外,还应注意雌雄配比,一般按雌雄比1:(2~8)进行挑选。


2、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不宜雌雄同池培育,通常分开培育,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同池分隔培育,将池塘用网隔成两部分,一边放斑点叉尾鮰,另一边放蓝叉尾鮰;另一种是分池培育,即将父本和母本分开培育。放养密度为斑点叉尾鮰900~1000千克/公顷,蓝叉尾鮰1400~1600千克/公顷。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应加强培育水体相互之间的交流。对于池塘培育,则应定期用水泵将父本培育池中的水打入母本培育池中,以促进性腺发育。
亲鱼培育期间,加强营养,投喂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达38%~48%,每周投喂一次牛肝或猪肝,以促进性腺发育。


3、人工催产

亲鱼培育适宜水温为26~31℃,最适水温27~29℃。选择性腺发育好的个体进行人工催产,采用鲤鱼脑垂体(PG)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分两针腹腔注射,第一针剂量为PG2毫克/千克+LRH-A30微克/千克,12小时后,注射第二针,剂量为LRH-A150微克/千克。
注射第二针后,放在产卵池中,注意观察,大约在24小时后开始产卵。当发现少量游离成熟卵已经排出,及时挤卵授精。盛卵容器应表面光滑,最好还涂上少量植物油。挤出的卵呈散开状,不粘连,血丝较少,表明卵的质量较好;如果卵粘连,甚至成块,或带有血块,说明卵子成熟度不够,应弃掉不用。卵挤出后,及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精液倒入卵中,并轻柔搅拌均匀,静置5~10分钟后,将血丝漂洗掉,然后转入孵化槽中孵化。
精液准备采用杀鱼取精人工制备的方法。按雌雄比l:(4~12)的比例配备雄鱼,待用雄鱼先用100毫克/千克MS-222(渔用麻醉剂)浸泡1分钟左右,再放入静水中放置一会儿,取出擦干,剖腹,取出精巢,拭干表面的水分和血液,用剪刀剪碎,再放入塑料袋,用木棍(板)轻轻拍打至碎,然后按精巢重量的5倍体积加入0.07%生理盐水,搅拌均匀,备用。

斑点叉尾鮰的受精卵孵化




斑点叉尾鮰受精卵的发育要比鲤科鱼类缓慢得多。水温在25.5~29℃时,出膜时间需115小时25分钟,从仔鱼到稚鱼期结束约需10天左右。受精卵要进行流水孵化,常用设备有环道、孵化槽和流水孵化水泥池等。目前我国常采用孵化槽。

孵化槽是一种长方形的带搅拌装置的孵化工具。该设备是根据天然水体中斑点叉尾鮰繁殖习性而设计的,采用水车式搅水器、转轴上带螺旋式叶片分布,转速每分钟28~30转,使槽内水体波动,借以增加溶氧及使卵块轻微摆动,还使水体内有机物随水波动向溢流管外排,并不断从进水阀中以10升/分的流速加注新水。孵化时要把卵块用12目左右铝丝网布编制的孵化篓盛装,悬挂水体中,每只孵化篓能容纳1500克左右的卵块。

孵化水温为20~30℃,最适水温为23~28℃,要求溶氧为6毫克/升以上,pH在6.5~8.0之间,孵化槽流速为10~15升/分,流水水泥池为20~25升/分。

孵化过程中要防止阳光直接照射鱼卵,应在环道和流水水泥池上盖上竹席、草席等,孵化槽应放在室内或工作棚内。卵块超过500克重时,应分开卵块,以免中间的卵粒缺氧窒息死亡,死卵、未受精卵要及时剔除,防止发霉。受精卵块的药物消毒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眼点出现之前,每天上午要进行消毒一次。方法是将消毒液放入1个容器内,然后将盛有卵块的孵化篓放入液中浸洗,消毒后用新鲜水清洗一下后放回孵化槽中继续孵化。斑点叉尾鮰鱼卵消毒用药及时间为:细菌病用3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10~15秒;霉菌病用1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浸洗240~300秒。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斑点叉尾鮰因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品质好、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通常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两种。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是以斑点叉尾鮰鱼为主,占总产量的80%,适当配养一部分滤食性鱼类,一般占总产量20%的一种养殖方式。该养殖方式,一般每亩可产斑点叉尾鮰400公斤,滤食性鱼类100公斤,每亩可获利1500元以上。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是指在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用1—8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一种养殖方式,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产斑点叉尾鮰100—150公斤,净收入300—500元。

二、技术要点

1.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

(1)池塘条件要求池塘面积为5—10亩,水深1.5—2米,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每5亩水面配套一台1.5千瓦的增氧机,

(2)放养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清塘消毒。鱼种放养时应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放养时水温应低于8℃。

(3)鱼种质量、规格及放养量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主养鱼放养规格为25—50克,配养鱼放养规格为50克以上。斑点叉尾鮰的放养量为800—1000尾/亩、配养鱼(滤食性鱼类)100尾。

(4)饲料投喂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质含量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2%。饲料以配合配合颗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率为3%,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气候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每次投饲量以达90%鱼饱食度即可。饲料投喂要做到“四定”。

(5)水质管理应定期加注薪水,及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时,每半个月要换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时加新水。同时,每15天应用生石灰15公斤/亩,化浆全池泼洒,调节水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和阴雨天气要严防缺氧,及时开启增氧机补充池水氧气。

(6)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在池塘养殖中病害较多,危害性比较大,疾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要。应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春季主要是寄生虫危害较大,可用硫酸铜、甲醛等药物防治,夏秋季细菌、病毒易流行,可用生石灰、氯制剂等药防治。

2.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

(1)水域选择与网箱设置选择水流缓慢、水深3米以上的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设置网箱。网箱面积一般以1-8平方米、网目2-3cm为好。网箱排列呈“品“字形,便于水体交换。

(2)放养鱼种的放养规格、质量、放养要求均同于池塘养殖。放养量一般200-300尾/米2。

(3)饲料营养质量要求和投喂要点均同于池塘养殖。

(4)饲养管理每天应注意观察鱼类摄食和活动情况,经常在网箱周围泼洒氯制剂药物预防鱼病。发现鱼病药用药物采用浸泡方法治疗鱼病。每天要检查网箱是否破漏,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每三天应洗刷一次网箱的周围,便于水体充分交换。

斑点叉尾鮰饲料选择与管理技巧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俗称沟鲶、钳鱼及美国江团等,于1984年首次从美国引入至我国。斑点叉尾鮰头较小,吻稍尖,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两侧有明显不规则斑点,成鱼斑点不明显或消失,另外还存在红色体色的斑点叉尾鮰,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捕食,生存温度0℃-38℃,最适生长水温18-34℃,此外耐低氧能力差。

斑点叉尾鮰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无肌间刺,经济价值高。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其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及广东较为集中。据渔业年鉴数据,2013年叉尾鮰鱼养殖产量和出口量已达24.7399万吨和8305吨。通常斑点叉尾鮰当年鱼苗可养至50-150g,第二年可养至商品鱼规格500-750g,第四年可达性成熟。现就其主要养殖模式及饲料选择、投喂管理要点作介绍。

一、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及饲料选择介绍

斑点叉尾鮰养殖,通常分为池塘养殖和水库网箱养殖两类,其中池塘养殖搭配滤食性鳙鱼和白鲢等养殖。通常每年3月上旬-5月上旬,水温15℃左右放苗。

斑点叉尾鮰饲料形态可分粉料、硬颗粒料及挤压膨化饲料,其中粉料用于鱼苗使用,鱼种和食用鱼饲料通常采用硬颗粒饲料或挤压膨化饲料。

根据斑点叉尾鮰生长阶段,应选用适宜饲料,确保其生长速度和鱼类健康。当前叉尾鮰精养专用饲料价格在6000-7500元/吨之间,饵料系数在1.5-2.0之间。通威叉尾鮰养殖通常选用168系列膨化饲料或17系列硬颗粒饲料,其中西部地区主要171为主,搭配168;华中地区存在选用171、168及两种搭配使用;华南和华东地区以171为主,另外北方地区部分市场使用鲤鱼专用料养殖叉尾鮰,急切需要推广和切换到171和168斑点叉尾鮰专用饲料。

二、斑点叉尾鮰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养殖环境要求。水:水源清新,进排水分开,养殖用水不得存在污染源,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规定;养殖池塘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透明度30-40cm左右,溶解氧4.5mg/L以上;网箱养殖溶解氧应在6mg/L以上。

增氧设施:通常池塘养殖面积5-10亩,水深2-2.5米为宜,池底平整,淤泥15cm左右,池塘通风向阳,每亩水面配置0.4-0.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溶解氧低于4mg/L以下时开机。

水质调节:通常每月泼洒生石灰消毒一次;7-10月每两周施用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保持水体溶解氧和pH值等指标处于正常区间。

2、投饲管理。斑点叉尾鮰投饲应根据天气、水温、溶氧和鱼的摄食情况调整日投喂量与日投饲率,其中四川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建议投饵率见表5。斑点叉尾鮰体重50克以下时,每日投喂3次,鱼体重在50克以上日投喂次数为2-3次。需要注意,斑点叉尾鮰贪食,过度投喂可导致饲料浪费、肥满度过高及抗病力下降等。

3、其它注意事项:不规范用药、饲料异常(氧化油脂、重金属超标及维生素不足)、养殖水质恶化及缺氧均可导致鱼体颜色异常、出血及不耐运输等情况,养殖者需予以重视和预防;建议选用斑点叉尾鮰专用料进行养殖,避免出现体色、肉色发黄等情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14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