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措施

M.yZ023.CoM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工作与其他养殖对象一样,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往往由于鱼种种质退化,鱼体抗病能力减弱;饲养管理不当,造成池底污泥过多,水体环境变差;饲料质量差,从而直接影响到鱼的摄食、正常生长和体重,鱼的抗病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病害,所以使用高质量颗粒饲料,保持良好水质,使用良种是防止鱼病发生的重要基础。

鱼种放养操作是容易引发病害的关键因素,放养后2~6天出现少量死鱼(1%~2%)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死鱼、病鱼数量过大,或放养1周后仍出现死鱼,就可能是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损伤或鱼种质量过差引发了鱼病。

预防措施:严格池塘清整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保持池塘清洁卫生的水体环境。放养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良种鱼种,鱼种下塘前必须进行鱼体消毒。每月使用一次消毒杀菌剂,进行水体消毒的预防工作。20天左右使用一次生石灰,每次5~10千克/亩。认真做好水质的调控工作,确保良好清新的水质。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聚维多糖等提高鱼体免疫力的药物,提高鱼体抗病能力。科学投喂,保证饲料质量,使用高质量颗粒饲料,不投腐烂变质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坚持使用增氧机,保证水体溶解氧。

治疗鱼病要正确诊断,切忌盲目用药,选择药品时需弄清该药品斑点叉尾鮰是否过敏。敌百虫禁用,生石灰和氯制剂要控制好用量。


相关知识

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阶段病害防治技术



通过几年饲养斑点叉尾鮰苗种,发现在苗种培育阶段几种常见疾病,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小瓜虫寄生鱼体上形成白色的囊泡,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用肉眼可见体表与腮上有许多小白点,引起鱼体组织增生和发炎,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虫体。饲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杀灭小瓜虫胞囊。发病后可采用每亩用辣椒粉21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成25公斤药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2-3天。

2、水霉病同其它淡水鱼一样,在鱼体有伤口后,水霉就会迅速在伤口处寄生。主要是操作不小心造成鱼体损伤,若不及时消毒,霉菌会侵入伤口,肉眼可见病鱼絮状物,严重时病鱼游动失常,拒绝捕食,最后瘦弱或继发细菌感染而死亡。每天每亩水面泼洒武进得康药业公司生产的有效氯含量为51%的强氯精200克,连续三天。预防泼洒一次即可。

3、细菌性疾病常见为烂腮病与肠炎病并发。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不振,鱼腮充满粘液,腮丝及腮盖骨内表皮均有出血现象,腮丝会很快由红变白,逐渐腐烂最后整个腮部全部腐烂,肠壁充血发炎,肛门红肿。用镇江益生堂药业聚维酮碘溶液2亩/米泼洒一瓶,连续三天。用武进得康药业公司生产的鱼血安泰拌饲料投喂,200克的一包药物拌饲料40公斤。此种方法一般5日即可见效。

4、孢子虫病,此病多发于流水池中的苗种,可采取5ppm敌百虫杀虫。大面积发病后,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对储水池塘进行杀虫消毒,苗种放养前期应对养殖池做好预防工作。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之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斑点叉尾鮰对四种药物的敏感顺序依次为敌百虫>硫酸铜>甲醛>食盐。敌百虫不宜作为饲养斑点叉尾鮰时全池遍洒的治疗药物。高锰酸钾亦不宜作为斑点叉尾鮰的浸洗药物。虽然斑点叉尾鮰的抵抗力强,疾病少,但管理不善也会导致水霉病、孢子虫病、烂鳃病等发生。尤其是早春,鱼体受伤后易患水霉病,因此操作时应小心谨慎,避免鱼体受伤,并注意预防。斑点叉尾鮰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如下:

1、水霉病

①用3%~4%的食盐水浸洗5min;或用0.5%~0.6%的食盐水浸洗1h以上;

②在密网箱内,用浓度各为0.04%的食盐和小苏打溶液,浸洗2~4d。

2、孢子虫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要注意预防。每亩用150kg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

3、烂鳃病

①用0.03mg/L的呋喃西林全池遍洒,效果较好;

②每100千克鱼用呋喃西林35g制成药饵投喂,6d为一个疗程。

4、三代虫病

①用25mg/L的甲醛溶液药浴;

②用0.5~0.7mg/L硫酸铜溶液药浴。

5、车轮虫病

①0.8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15min后注入新水;

②用25mg/L的甲醛溶液药浴30min。

6、肠炎病

每50kg鱼用呋喃西林粉剂2g拌饲料投喂,连续3d即可治愈。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斑点叉尾鮰因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品质好、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通常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两种。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是以斑点叉尾鮰鱼为主,占总产量的80%,适当配养一部分滤食性鱼类,一般占总产量20%的一种养殖方式。该养殖方式,一般每亩可产斑点叉尾鮰400公斤,滤食性鱼类100公斤,每亩可获利1500元以上。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是指在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用1—8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一种养殖方式,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产斑点叉尾鮰100—150公斤,净收入300—500元。

二、技术要点

1.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

(1)池塘条件要求池塘面积为5—10亩,水深1.5—2米,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每5亩水面配套一台1.5千瓦的增氧机,

(2)放养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清塘消毒。鱼种放养时应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放养时水温应低于8℃。

(3)鱼种质量、规格及放养量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主养鱼放养规格为25—50克,配养鱼放养规格为50克以上。斑点叉尾鮰的放养量为800—1000尾/亩、配养鱼(滤食性鱼类)100尾。

(4)饲料投喂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质含量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2%。饲料以配合配合颗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率为3%,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气候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每次投饲量以达90%鱼饱食度即可。饲料投喂要做到“四定”。

(5)水质管理应定期加注薪水,及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时,每半个月要换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时加新水。同时,每15天应用生石灰15公斤/亩,化浆全池泼洒,调节水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和阴雨天气要严防缺氧,及时开启增氧机补充池水氧气。

(6)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在池塘养殖中病害较多,危害性比较大,疾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要。应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春季主要是寄生虫危害较大,可用硫酸铜、甲醛等药物防治,夏秋季细菌、病毒易流行,可用生石灰、氯制剂等药防治。

2.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

(1)水域选择与网箱设置选择水流缓慢、水深3米以上的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设置网箱。网箱面积一般以1-8平方米、网目2-3cm为好。网箱排列呈“品“字形,便于水体交换。

(2)放养鱼种的放养规格、质量、放养要求均同于池塘养殖。放养量一般200-300尾/米2。

(3)饲料营养质量要求和投喂要点均同于池塘养殖。

(4)饲养管理每天应注意观察鱼类摄食和活动情况,经常在网箱周围泼洒氯制剂药物预防鱼病。发现鱼病药用药物采用浸泡方法治疗鱼病。每天要检查网箱是否破漏,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每三天应洗刷一次网箱的周围,便于水体充分交换。

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名美国鲶鱼。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较高的淡水优良养殖品种,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近年来,随着加工出口的突破,斑点叉尾鮰在我国的养殖发展迅猛。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本文简单介绍了斑点叉尾鮰的两种健康养殖技术。


1、池塘养殖技术

1.1池塘条件
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场所建造。经验表明,斑点叉尾鮰正常生长要求的溶氧为3mg/L以上,溶氧若大于5mg/L时生长良好,溶氧低于5mg/L时生长缓慢,且饲料系数大,进排水不方便的池塘需配备增氧机。池塘底质以壤土为好,养殖池塘水深1.5m~2m。

1.2放养准备
1.2.1清淤消毒
池塘要先将池水放干,把池底过多的淤泥清除出塘外。亩放生石灰100kg或者用30×0.000001浓度的漂白粉进行消毒,消毒后晒池两个星期,晒塘期间修好进排水闸,以利养殖期内及时换水。
1.2.2肥塘
用60目筛绢网做成锥形网袋过滤进水,池水深60cm,亩施有机肥100kg或化肥(尿素等)2×0.000001浓度。逐渐加水到1.5m。如果投放40g/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亦可以不肥塘。晒塘后直接进水至1.5m,池水的pH值调至6.5~8.0即可投放鱼种。

1.3苗种放养
为缩短养殖周期,做到早放养、早上市,一般应在3月中旬以前、水温10℃左右放养结束。池塘单养斑点叉尾鮰宜放养20~30尾/kg的大规格鱼种,一般每亩放养800~1000尾。鱼种选择要求规格一致、体表无伤、活力强。鱼种下塘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5~10min消毒。

1.4饲料投喂
1.4.1饲料的选择及投喂量
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放养初期饲料蛋白含量要求32%~36%,养殖中后期蛋白含量可降至30%~32%。一般应选择大型饲料厂生产的沉性或浮性颗粒饲料。饲料粒径、投喂量随着鱼体增重、天气、水温及时调整,一般在放养初期为鱼体重的3%~4%,鱼个体重大于300g后为2%以下。
鱼体平均重根据每月一次的测量情况而得,在每个投饲月内,每10天可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对投饲量进行调整,调整幅度为原投饲量的5%~10%。
1.4.2投喂方法
斑点叉尾鮰喜欢弱光摄食,故投喂时间最好选在日出后两小时及落日前两小时。斑点叉尾鮰有群聚特性,通过驯食,按“四定”方法(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进行投喂,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1.5日常管理与防病
为避免养殖后期因池水过肥而形成“水华”,每亩池塘应搭配放养鲢90尾,鳙10尾。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每5~7天应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1/4~1/3,先排后进,水源不便的池塘应定期启动增氧机,以保证池水溶氧含量。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斑点叉尾鮰具有抗病力强的特点。只要管理好水质,一般不会发生疾病。养殖中后期,每半个月投喂药饵3~5天,药饵用大蒜素和维生素c拌饲制成,不但可增强斑点叉尾鮰的抗病能力,还可促其生长。

1.6收获
斑点叉尾鮰个体重在500~750g之间售价最好。当个体重达500g即可陆续起捕上市,一般用拉网捕捞。捕大留小。池底平坦的池塘一般第一网起捕率达70%以上,高者可达90%。捕前24小时应停止投喂。


2、网箱养殖技术

2.1水域条件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水域应水质良好.水深3m以上,透明度50cm以上,有一定的水流。流速低于5m/s的河道或大中型湖泊、水库的湖湾、库汊处。

2.2网箱制作与投放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以小体积网箱为主,一般以每只网箱10平方米以下为好,网箱以正方形为主,用毛竹或木头作框架,无结节聚乙烯网片作箱体,网片网目大小根据放养鱼种的大小而定,以放养的最小规格鱼种的头前部不能钻出网片为准。网箱一般箱体高1.1m~1.2m,做成封闭型,箱盖加遮光材料,并根据投喂的是沉性料或是浮性料而决定。投喂沉性料的网箱,在网箱底部及向上20cm处,加缝一层20目的网片,防止饲料散失。并在网箱中间安装一根直径10cm以上的投料管,投料管上部高出箱盖20~30cm,下部距箱底30cm左右;投喂浮性料的网箱。在网箱顶部中间安装一个30cm×30cm投料口,投料口可用木板等制成,下部浸入水中10cm左右,上部高出箱顶20cm左右,并在网箱顶部及水面向下20cm的部分加缝一层20目的网片,防止饲料散失。
网箱在鱼种放养前15天左右应提前浸泡在养殖水域。网箱排列因充分考虑水流、风浪等的影响,并要注意是否影响航行、泄洪,生产管理是否方便等。一般情况下,要保证每个网箱有一面是迎着水流或风浪的,每只网箱之间应有2m~3m的间隔,每两排网箱之间应有5m左右的间隔,以保障水流畅通和生产操作的方便。

2.3苗种放养
由于网箱养殖区域的水质一般比较清瘦。故鱼种不宜太早放养.应在水温达到10℃~15℃之间开始放养。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宜放养20~30尾/kg的大规格鱼种,一般每立方米放养300~400尾。鱼种选择要求规格一致、体表无伤、活力强。鱼种下箱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5~10min消毒。

2.4饲料投喂
2.4.1饲料的选择及投喂量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对饲料的选择与池塘养殖相同,但由于养殖水域水质较池塘清瘦。故在投料量上应较池塘略高。
2.4.2投喂方法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较池塘养殖在饲料投喂方面麻烦一点,但由于养殖密度远比池塘高,一方面较易被养殖的斑点叉尾鮰采食,另一方面也会因相互争抢而造成饲料的散失,加设投料管、投料口及在箱底和顶部加缝密网目网片就是为了防止饲料散失,同时,在每次饲料投喂时,要尽是加快速度,增加箱内鱼类采食机会。采用沉性饲料的网箱,在投料时可在投料管上部套一个喇叭型装置,以加快投料速度。

2.5日常管理与防病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最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是清刷网箱和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及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及时更换网片。要每天在投料时注意观察网箱内鱼类的吃食、活动情况,定期清刷网箱,发现网片有破损及时修补,并可根据鱼类生长情况更换网片。此外,在汛期要及时关注台风、水位等的突然变化,防止网箱倾覆、破损而发生逃跑。斑点叉尾鲴在网箱中养殖,一般不会发生病害,与池塘养殖一样,可在养殖中后期,每半个月投喂药饵3~5天,药饵用大蒜素和维生素c拌饲制成。

2.6收获
小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鲴,收获十分方便,主要是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及市场行情确定收获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网箱的鱼最好同一批收获,防止因多次操作损伤鱼体引发病害。

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疾病防治技术



1、斑点叉尾鱼鮰爆发性出血病(8月—9月)

病症:整个头部严重充血,眼睛突出,各鳍条基部明显出血,而背鳍和胸鳍整个鳍条都呈大量出血现象,头顶出现一块明显的白斑,表皮腐烂,腹部膨胀,肛门发红,有红色腹水流出,内脏肝细胞发生颗粒变性,肝脏肿大。
 防治:投喂“氟星+水产专用VC”,另加“肝速宁”
外用:“PV-菌毒嘉”挂袋。
以上病例在湖北长阳平洛镇出现过,发病前,死亡量没有明显上升,但死亡延持的时间比较长,在7—15天左右,使用以上防治方案后3—5天死亡量下降,逐步好转、正常,得到养殖户认可。

2、斑点叉尾鱼鮰烂腰烂尾烂鳃病(9—10月)

病例:症状主要出现在鱼苗进箱1个月,鱼体在8cm-15cm时,可见在鱼体身上、背鳍到尾部之间,呈现褐色或白色坏死,鳃丝缺损,粘液多,鳃盖张开,下颌一层呈黄色膜,触摸有粗糙感觉。
防治:投喂“金品嘉菌敌+水产专用VC”
外用:“PV-菌毒嘉”挂袋。
以上病例在湖北长阳隔河岩坝出现过,发病前死亡量大,传播快,严重时一天死亡量在1000尾以上,使用以上方案3天后,控制死亡量,5-7天后,病情稳定,转入正常阶段,方案得到养殖户认可。

3、斑点叉尾鱼鮰肝胆综合症、肠炎、胃充气(9月份为主)

病症:鱼体色不正,吃食量下降,厌食,投喂饮料后,有窜出水面、跳跃现象,在水中打圈圈,然后快速死亡,腹部肿大。腹水,解剖后肝部呈花肝、黄肝、土黄色,严重时出现白色或溶解,肠道充血肿大,肛门红肿,胃膨胀充气,胃肠无饲料残留。
防治:投喂“肠炎嘉+水产专用VC+肝速宁”另加“润生康”以开胃、消食,诱食,降低饵料系数作用。
以上病例在长阳鸭子口镇出现过,发病期死亡量在200-400尾左右,死亡的都以个体较大的为主,严重时死亡数量有逐步上升的情况,使用以上防治方案后5-7天病情稳定,转入正常阶段.

北京伟嘉集团湖北办事处田心海


黄鳝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防治



黄鳝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经济鱼类,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率较高的水产养殖名优品种,它具有生长速度快、投资小、产量高、收益快等优点,深受养殖者欢迎。近几年来由于钓捕、宠捕、电捕过度,使黄鳝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日见匮乏,因此发展人工养殖黄鳝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黄鳝养殖业日渐兴旺。但目前黄鳝的养殖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还跟不上其养殖业的发展。由于黄鳝疾病非常严重,给养殖者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为了提高黄鳝养殖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几种常见的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与防治技术简介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1黄鳝常见病的防治

1.1痉挛症

该病是目前对黄鳝人工养殖威胁最大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头部极度痉挛,身体成卷曲状,易受惊,且受惊后窜跳严重,常有不自觉的撕咬。身体表面及内脏器官无炎症。该病主要出现于鳝苗入箱一周后,常有批量发病,10——12天后开始死亡,直至发病鳝死尽为止,一个月后死亡结束。此病在养殖过程中也常有出现。

防治方法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但如严格按照苗种采集技术采集苗种、运输苗种,严格实施日常管理措施,可杜绝此病的发生。

1.2梅花斑状病

1.2.1病因和病症此病病因不明。在长江流域一带常发生在7月中旬,病状为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黄色圆斑。

1.2.2防治方法在饲养池里放养几只蟾蜍(俗称癞哈蟆)。已发病者,可用1——2只蟾蜍(池面积大,可多用几只),将头皮剥开,用绳系好,在池内反复拖几次,1——2天后即可痊愈。

1.3发热病
1.3.1病因和病症此病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度大,运输时间长,体表粘膜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热量,造成水温剧增(可高达50℃),使底层黄鳝缠绕成团致死,死亡率有时可达90%。

1.3.2防治方法在运输前先经蓄养,勤换水,使黄鳝体表泥沙及肠内容物除净,气温23——30℃情况下,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1次,或每隔24小时,在水平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用量为每25升水放30万单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2.1锥体虫病

2.1.1病原和病症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营寄生生活而成。黄鳝感染锥体虫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在6——8月份。

2.1.2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蚂蟥(水蛭)。②用20——30克/升的食盐水或2毫克/升百虫克,浸浴病鳝10分钟左右,均有疗效。

2.2隐鞭虫病

2.2.1病原和病症隐鞭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而引起。其形态与其他鱼类寄生的隐鞭虫不同,它的后鞭毛贴在虫体表的一段,和虫体表面构成一条比较明显的狭长的波动膜。活的虫体在血液中颤动,但很少迁移。被感染的黄鳝呈贫血状。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两季较为常见。

2.2.2防治方法用20——30克/升食盐水或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此法可治疗也可预防。

2.3黑点病

2.3.1病原和病症复口吸虫后囊蚴寄生在鱼体皮下组织而引起的。黄鳝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病鳝停止摄食,直到萎瘪消瘦而死。

2.3.2防治方法①生石灰清塘,消灭病源。②用1——1.5毫克/升藻虫清液全池泼洒,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③用0.6毫克/升的菌藻净全池泼洒。

2.4航尾吸虫病

2.4.1病原和病症是一种鳗鲡航尾吸虫寄生在黄鳝的胃中所引起的。活体体表光滑,圆柱形,背腹部稍扁平,淡红色。病鳝消瘦,解剖检查,可见胃中有很多虫体,使胃充血发炎。生长缓慢。

2.4.2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原。

2.5棘头虫病

2.5.1病原和病症是一种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的前肠中营寄生生活所引起的。虫体白色,呈圆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病鳝肠壁损伤发炎,或因大量奇生而引起肠梗阻,肠穿孔。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表现为头大尾小,体质虚弱,严重时引起死亡。

2.5.2防治方法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用鱼虫灭1号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投饲1天,分2——3次投喂药饵,用药前停食1天。

2.6毛细线虫病

2.6.1病原和病症是毛细线虫寄生在黄鳝肠道后半部而引起的。发病于7月中旬。常由于换水不及时或不彻底而感染,虫体呈乳白色。病鳝减食消瘦。

2.6.2防治方法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用鱼虫灭1号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投饲1天,分2——3次投喂药饵,用药前停食1天。

2.7细菌性皮肤病

2.7.1病原和病症病鳝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红斑,呈点状充血发炎,腹部两侧尤为明显。游动无力,头常伸出水面。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规则的小洞,殃及内部脏器而死亡。5——9月份为流行季节。

2.7.2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原。②保持水质良好,防止污染。③鱼病流行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红霉素25万单位,全池泼洒1次。④用1千克鱼康乐1号添加于100千克黄鳝饲料中掺拌投喂,每天1次,3——7天为1个疗程。

2.8细菌性烂尾病

2.8.1病原和病症是鱼尾部感染产气单孢菌而引起的。感染后尾柄充血发炎,直到肌肉坏死溃烂。病鱼反应迟钝,头伸出水面,严重时尾部烂掉,尾椎骨外露,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2.8.2防治方法①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损伤。②放养密度不宜过大。③改善水质与环境卫生条件。④每立方水体用0.2——0.3毫升的杀红全池泼洒。⑤金霉素药液浸洗鱼体,浓度为每毫升0.25单位。

2.9水霉病

2.9.1病原和病症在放养初期,由于操作不慎,体表受伤而感染,肉眼可见到伤处长霉丝。

2.9.2防治方法一方面立即加注新水,一方面用食盐和小苏打(前者每百升水加2.5千克,后者每立方米水体用量20克),全池泼洒,同时每立方水体用0.2——0.3毫升的杀菌红全池泼洒直到病愈。

3体表寄生蚂蟥的防治

3.1病原和病症

由于蚂蟥(中华颈蛭)吸附在黄鳝体表,引起细菌感染,使病鳝活动迟缓,食欲减退,影响生长。用无土法养殖黄鳝时,在池中培育水葫芦,对养殖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带入蚂蟥(蚂蟥喜躲藏在水葫芦的根部)。

3.2防治方法

(1)将病鳝捞起,放入百虫克溶液(1吨水加百虫克二克),浸浴5——10分钟,按1份黄鳝5份药液浸泡1——2小时,能使蚂蟥脱落致死。如果发现浸浴时黄鳝有颤抖现象,说明药物浓度过高或浸浴时间过长,应立即将黄鳝捞出。

(2)用5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浴,经0.5小时蚂蟥即开始脱落,经3小时即全部脱落死亡,而黄鳝则十分正常。

4出血病的防治

4.1病原和病症

江苏宝应县科委凌天慧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徐福南等,于1990年发现了国内外均未报道过的黄鳝败血型疾病,暂称黄鳝出血病。通过解剖和显微镜观察,证实该病是由“气单孢菌”引起的出血病,对黄鳝人工接种“气单孢菌”毒株,发病症状与原发症状完全相同,接种后91小时,黄鳝全部死亡。剖检可看到病鱼皮肤及内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损坏较严重,血管壁变薄,甚至破裂。从病理学来分析,这是由于“气单孢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4.2防治方法

每100千克饲料添加汉宝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连用3——7天。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病的防治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在安徽大中型水库逢勃发展,使库区一线村民成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受益者,如今一般每立方米网箱可年纯收入70-100元.随着养产的突问题,今年我们又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鮰鱼肠叠病,现将病情及治疗方法造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6年5月25日至日,对安徽梅山水库网箱养鮰进行例行查病时发现,在全库378只网箱中有11只网箱(28米/3只)不同程度出现了肠套叠病,共捞取发病鱼194尾,规格为240-310克/尾。

二、病理症状

病鱼整日慢游于网箱上层,鱼体消瘦。解剖可见。病鱼后肠中段成套叠状,若用力拉开套叠“结”,多数内套层肠壁发紫或糜烂。病情严重的鱼,后肠末段从肛门处脱拖于体外,大多成z工肿糜烂壮。

三、治疗措施

1、用花塑雨布做网箱体积1.3倍的消毒箱,消毒时从网箱底部套起,用3%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分钟。

2、投喂“三黄粉”中草药,按含药量0.5%制饵投喂5-7天。

3、及时调换饲料品种,选用市场信誉好的大企业生产的品牌全价鮰鱼颗粒饲料。

四、结果和讨论

1、通过近三周治疗,于6月20日后对原发病的11只网箱检查未发现新后游动病鱼。

2、笔者认为鮰鱼饵料的营养水平与鮰鱼肠套层病发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量不足可能易诱发此病。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嘉鱼蜀湖努力打造叉尾鮰第一品牌!

㈠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㈡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每公斤鱼每天用土霉素50mg或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0.5公斤、食盐0.1公斤拌进饲料连续投喂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㈢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用2%食盐水、2%小苏打洗浴10-15分钟或3%食盐水洗浴15-20分钟。

㈣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15PPM福尔马林合剂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的汤汁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一次,1-3个疗程。

美国斑点叉尾鮰养殖质量管理措施


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不应只是对产品加工过程及终端产品的管理,而应贯穿于从养殖、加工、贮运到销售的全过程,尤其斑点叉尾鮰作为加工出口养殖品种,为加工企业提供质优价廉数量充足的原料鱼,是养殖单位和农户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力促进斑点叉尾鮰养殖健康持续发展。笔者近几年一直从事斑点叉尾鮰苗种繁育养殖示范推广产业化开发技术工作,对斑点叉尾鮰养殖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作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苗种生产方面

苗种生产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为养殖单位和个人提供体格健壮、规格整齐、品种纯正的苗种。作为水产苗(良)种场,首先要确保亲本种质,可以从国外引种,也可以从国内最近在国外引种的单位购F1代选种,切勿从成品鱼中选留亲本。其次要规范技术操作,确保斑点叉尾鮰的种质和苗种质量。作为养殖单位和个人,要从正规苗(良)种场购苗种,一看有否苗种生产许可证;二看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确实购买质优价廉的苗种放养。

二、养殖生产方面

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斑点叉尾鮰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因为它关系到斑点叉尾鮰加工出口的原料质量,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病害防治过程中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停药期限的掌握,所用饲料及添加剂的质量等都直接关系到最终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养殖生产过程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出口产品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

通过建立出口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可以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因为在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条件下,生产者的质量认识不同,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相差较大,又很难实行统一的质量管理,产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因此,通过建立基地的形式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渔需物资等,可大大提高产品质量。洪泽县发展斑点叉尾鮰产业,就是走建立苗种基地和无公害斑点叉尾鮰养殖基地的路子。

2.实施养殖新技术,制定和修订相关质量标准

斑点叉尾鮰作为出口加工的养殖产品,要实施健康养殖技术,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和效益。要制定和修订与国际接轨的出口产品斑点叉尾鮰质量标准,并以此制订标准化养殖操作规程规范养殖生产,并加强对养殖户技术培训。洪泽县斑点叉尾鮰养殖,通过标准化养殖示范,结合出口加工要求,总结制订了“无公害食品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程”(企业标准)。

3.加强对养殖过程中投入的管理

渔用药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都是水产养殖的必须投入品,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必须加强对这些物品使用的质量管理,要建立许可使用制度和使用登记制度。尤其是渔用药物要尽可能不使用,如确需使用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最好是生物渔药或生物制品,不得使用斑点叉尾鮰禁用药物。

4.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自律作用

作为养殖主体的农户,由于对产品质量管理的认识程度、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重视程度等差异很大,很难管理到位。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将他们组织起来,提高他们的社会组织程度,加强行业自律、互相监督、自我控制。洪泽县斑点叉尾鮰养殖,就是通过成立洪泽县斑点叉尾鮰养殖协会,协会以民办公助方式设立,是以鮰鱼养殖户为主的群众性组织。协会通过与养殖户订立“五统”制度来保质保量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五个统一”是指生产统一标准、用药统一规范、苗种统一调购、饲料统一采购、产品统一收购。

5.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队伍和监控体系

作为养殖企业养殖场或乡镇渔场,应设立专(兼)职质量检查员,一方面经常向养殖户宣传加强养殖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另一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养殖户管理情况、用药情况、饲料投喂情况等,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20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