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名美国鲶鱼。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较高的淡水优良养殖品种,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近年来,随着加工出口的突破,斑点叉尾鮰在我国的养殖发展迅猛。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本文简单介绍了斑点叉尾鮰的两种健康养殖技术。


1、池塘养殖技术

1.1池塘条件
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场所建造。经验表明,斑点叉尾鮰正常生长要求的溶氧为3mg/L以上,溶氧若大于5mg/L时生长良好,溶氧低于5mg/L时生长缓慢,且饲料系数大,进排水不方便的池塘需配备增氧机。池塘底质以壤土为好,养殖池塘水深1.5m~2m。

1.2放养准备
1.2.1清淤消毒
池塘要先将池水放干,把池底过多的淤泥清除出塘外。亩放生石灰100kg或者用30×0.000001浓度的漂白粉进行消毒,消毒后晒池两个星期,晒塘期间修好进排水闸,以利养殖期内及时换水。
1.2.2肥塘
用60目筛绢网做成锥形网袋过滤进水,池水深60cm,亩施有机肥100kg或化肥(尿素等)2×0.000001浓度。逐渐加水到1.5m。如果投放40g/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亦可以不肥塘。晒塘后直接进水至1.5m,池水的pH值调至6.5~8.0即可投放鱼种。

1.3苗种放养
为缩短养殖周期,做到早放养、早上市,一般应在3月中旬以前、水温10℃左右放养结束。池塘单养斑点叉尾鮰宜放养20~30尾/kg的大规格鱼种,一般每亩放养800~1000尾。鱼种选择要求规格一致、体表无伤、活力强。鱼种下塘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5~10min消毒。

1.4饲料投喂
1.4.1饲料的选择及投喂量
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放养初期饲料蛋白含量要求32%~36%,养殖中后期蛋白含量可降至30%~32%。一般应选择大型饲料厂生产的沉性或浮性颗粒饲料。饲料粒径、投喂量随着鱼体增重、天气、水温及时调整,一般在放养初期为鱼体重的3%~4%,鱼个体重大于300g后为2%以下。
鱼体平均重根据每月一次的测量情况而得,在每个投饲月内,每10天可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对投饲量进行调整,调整幅度为原投饲量的5%~10%。
1.4.2投喂方法
斑点叉尾鮰喜欢弱光摄食,故投喂时间最好选在日出后两小时及落日前两小时。斑点叉尾鮰有群聚特性,通过驯食,按“四定”方法(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进行投喂,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1.5日常管理与防病
为避免养殖后期因池水过肥而形成“水华”,每亩池塘应搭配放养鲢90尾,鳙10尾。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每5~7天应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1/4~1/3,先排后进,水源不便的池塘应定期启动增氧机,以保证池水溶氧含量。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斑点叉尾鮰具有抗病力强的特点。只要管理好水质,一般不会发生疾病。养殖中后期,每半个月投喂药饵3~5天,药饵用大蒜素和维生素c拌饲制成,不但可增强斑点叉尾鮰的抗病能力,还可促其生长。

1.6收获
斑点叉尾鮰个体重在500~750g之间售价最好。当个体重达500g即可陆续起捕上市,一般用拉网捕捞。捕大留小。池底平坦的池塘一般第一网起捕率达70%以上,高者可达90%。捕前24小时应停止投喂。


2、网箱养殖技术

2.1水域条件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水域应水质良好.水深3m以上,透明度50cm以上,有一定的水流。流速低于5m/s的河道或大中型湖泊、水库的湖湾、库汊处。

2.2网箱制作与投放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以小体积网箱为主,一般以每只网箱10平方米以下为好,网箱以正方形为主,用毛竹或木头作框架,无结节聚乙烯网片作箱体,网片网目大小根据放养鱼种的大小而定,以放养的最小规格鱼种的头前部不能钻出网片为准。网箱一般箱体高1.1m~1.2m,做成封闭型,箱盖加遮光材料,并根据投喂的是沉性料或是浮性料而决定。投喂沉性料的网箱,在网箱底部及向上20cm处,加缝一层20目的网片,防止饲料散失。并在网箱中间安装一根直径10cm以上的投料管,投料管上部高出箱盖20~30cm,下部距箱底30cm左右;投喂浮性料的网箱。在网箱顶部中间安装一个30cm×30cm投料口,投料口可用木板等制成,下部浸入水中10cm左右,上部高出箱顶20cm左右,并在网箱顶部及水面向下20cm的部分加缝一层20目的网片,防止饲料散失。
网箱在鱼种放养前15天左右应提前浸泡在养殖水域。网箱排列因充分考虑水流、风浪等的影响,并要注意是否影响航行、泄洪,生产管理是否方便等。一般情况下,要保证每个网箱有一面是迎着水流或风浪的,每只网箱之间应有2m~3m的间隔,每两排网箱之间应有5m左右的间隔,以保障水流畅通和生产操作的方便。

2.3苗种放养
由于网箱养殖区域的水质一般比较清瘦。故鱼种不宜太早放养.应在水温达到10℃~15℃之间开始放养。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宜放养20~30尾/kg的大规格鱼种,一般每立方米放养300~400尾。鱼种选择要求规格一致、体表无伤、活力强。鱼种下箱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5~10min消毒。

2.4饲料投喂
2.4.1饲料的选择及投喂量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对饲料的选择与池塘养殖相同,但由于养殖水域水质较池塘清瘦。故在投料量上应较池塘略高。
2.4.2投喂方法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较池塘养殖在饲料投喂方面麻烦一点,但由于养殖密度远比池塘高,一方面较易被养殖的斑点叉尾鮰采食,另一方面也会因相互争抢而造成饲料的散失,加设投料管、投料口及在箱底和顶部加缝密网目网片就是为了防止饲料散失,同时,在每次饲料投喂时,要尽是加快速度,增加箱内鱼类采食机会。采用沉性饲料的网箱,在投料时可在投料管上部套一个喇叭型装置,以加快投料速度。

2.5日常管理与防病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最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是清刷网箱和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及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及时更换网片。要每天在投料时注意观察网箱内鱼类的吃食、活动情况,定期清刷网箱,发现网片有破损及时修补,并可根据鱼类生长情况更换网片。此外,在汛期要及时关注台风、水位等的突然变化,防止网箱倾覆、破损而发生逃跑。斑点叉尾鲴在网箱中养殖,一般不会发生病害,与池塘养殖一样,可在养殖中后期,每半个月投喂药饵3~5天,药饵用大蒜素和维生素c拌饲制成。

2.6收获
小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鲴,收获十分方便,主要是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及市场行情确定收获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网箱的鱼最好同一批收获,防止因多次操作损伤鱼体引发病害。

相关知识

斑点叉尾鮰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


A、夏花苗种培育技术

1、环境及池塘条件

1.1鱼苗培育的场地环境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

1.2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养殖用水不得有污染源,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

1.3水体的溶氧量应在4.5mg/L以上,pH为6.8~8.5,适宜透明度为35~40cm。

1.4夏花苗种培育池形状为长方形最好,面积为3-5亩,池深1.8-2.0米,水深1.2-1.5米,池塘底淤泥厚度应小于15厘米或沙质底,池塘底部平坦。

2、培育池准备

鱼苗经5~6天暂养期后,则可进行5~6㎝夏花鱼种培育。苗种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池塘培育,此阶段的苗种最适培育方法是池塘饲养,池塘水体培育苗种过程中,其鱼苗可摄食天然饵料生物同时能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饲养,有利于鱼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

1.1池塘进行清理,池塘底部整平,清除池塘内的杂草及杂物等。

1.2培育池消毒:培育池保留水位0.4米深,每亩用生石灰200公斤带水进行消毒除野。消毒后第二天每亩施放有机肥(必须经过发酵)150-200公斤,以培育浮游动物,但以后不能下追肥。待池塘中大量浮游动物出现水体开始变清时(透明度达50cm时),首先将池塘注水(用50目的筛绢布过滤)深0.8米~1.0米后,投放鱼苗。

3.放养数量与饵料投喂

3.1放养密度:池塘培育每亩放养1.5~2.0厘米的鱼苗为5~6万尾。

3.2饲料选择:鱼苗下池后2~3天,由于鱼苗培育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3至4天后开始逐渐以投喂含蛋白质不低于40~42%的斑点叉尾鮰鱼苗专用人工配合粉状饲料,粉状饲料投喂7天后改用破碎料,再7天后改投喂粒径为1mm的浮性配合饲料,所投喂的饲料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

3.3日投饲量:一般每万尾每天投喂饲料3-5公斤,具体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个小时内吃完为宜。

3.4投饲方法:鱼苗开口摄食饲料时,寻找饲料的能力较弱,因此,饲料台要多设置。一般每亩设置饲料台2个,每个饲料台3平方米。粉状饲料加水捏成团状投喂(含水量40%左右),破碎料和颗粒饲料直接投喂。饲料投喂一般每天2次,由于鮰鱼苗怕光,摄食时间一般在晚上,因此,早上5:00-6:00点投喂一次,晚上8:00点以后投喂一次。

4、饲养管理

整个苗种培育期间,要经常注入清新水,进水口要用50目的网布过滤。饲养水体的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并定期使用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药物预防病害。在鱼苗培育期间,要防止污染源污染饲养水体。大约培育25天左右,鱼苗可达体长5~6厘米的夏花苗种。

5、病害防治

当鱼苗规格达到3cm左右时,每亩用生石灰15-2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将池水的PH值调到7.5。3-5天后,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3ppm。过7-10天后,再用二氧化氯同样的浓度消毒一次。

B、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

无公害斑点叉尾鮰的大规格鱼种培育是指将5~6㎝的鱼苗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经过100-120天的养殖,培育成体重为50克以上大规格鱼种。

1、环境及池塘条件

1.1鱼种培育的场地环境: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7404.4-2001)。

1.2水源水质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

1.3环境因素:水体的溶氧量应在4.5mg/L以上,pH为6.8~8.5,适宜透明度为35~40cm。

1.4池塘条件:大规格鱼种培育池形状为长方形最好,面积为3-10亩,池深1.8-2.0米,水深1.5米以上,池塘底部淤泥厚度应小于15厘米或硬质、砂质底为宜。

1.5配套设施:用电设施齐全,有条件的地方大规格鱼种培育池配备增氧机。

2、培育池准备

2.1池塘清整消毒除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投放苗种前首先进行池塘清整,平整池底,除杂草,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干法清塘,每666.7㎡用生石灰100—120公斤;带水清塘,保持池塘水深0.5-0.6米,每666.7㎡用生石灰20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能有效杀灭病菌及野杂鱼类。

2.2池塘施基肥:在鱼种培育池清塘消毒后第2~3天,每666.7㎡施放熟化无污染、无有毒物质的有机肥150~200公斤,作为池塘培育水质的基肥,但以后不再施追肥。待池塘水体中大量繁殖浮游动物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约50厘米左右后投放苗种。

3、放养密度

3.1放养密度:放养鱼种的密度与出池大规格鱼种有关,通常出池鱼种体重为50克以上的,每667㎡放养密度为6000~8000尾;出池鱼种体重为70克以上的,每667㎡放养密度为5000~6000尾;出池鱼种体重为100克以上的,每667㎡放养密度为4000~5000尾。无论放养何种密度,都必须每667㎡同时套养规格为5~6㎝的白鲢鱼种150~200尾、花鲢10-20尾,且一次性放足。

3.2鱼种质量:种质应符合生物学形态特征的要求,活动力强、体质健壮、体灰色一致,体表光滑,粘液丰富,体两侧有不规则的斑点,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放养鱼种要求规格基本整齐。

3.3温差要求:放养时,温差不能大于±3℃,并带水运输。

3.4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前,要用2.5~3%食盐水浸洗5分钟左右或20ppm高锰酸钾浸洗5~10分钟。

4、饲养管理

4.1饲料选择:选择专门的斑点叉尾鮰鱼种的人工配合饲料,最适以浮性饲料为好,粗蛋白含量要求达38-40%,且动植物蛋白比为1:1。使用的饲料料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

4.2投喂技术

4.2.1投饵量:当每日每万尾投喂10-12公斤饲料;当规格为8-12cm时,日投饲量为鱼体重量的4-5.5%;当鱼体重达到30-50克时,日投饲量为鱼体重量的3.5-4%;当鱼体重达到50-100克时,日投饲量为鱼体重量的3-3.5%。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条件等来确定。当水温在25~30℃时,鮰鱼摄食强度最大,其他水温时摄食强度相对较小。每次投喂以达到八分饱即可,同时还应对鱼类吃食情况进行检查,沉性料以20分钟内、浮性料以15分钟内吃完为宜。具体投喂量见下表。

鱼种日投喂率表

水温 10~15℃ 15~20℃ 20~25℃ 25~30℃ 30~32℃
日投饲率(%) 1.5~2.0 2.0~3.0 3.0~4.0 4.0~4.5 2.5~3.5
日投喂次数 1~2 2 2~3 2~3 2


4.2.2投喂方法:饲料的投喂日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以每天上、下午各投一次为宜。

5、水质管理

5.1适时加水,调节水质:要求水质保持清爽,透明度在40~50cm为宜,水中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为防止水质变坏,应定期加注清新水,6~8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20~30cm。每20天左右,每667㎡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调节水质及控制pH值为6.8~8.5。在7~8月份高温季节或阴雨低气压天气,应注意饲养水体溶氧变化,如发现水中溶氧低于3mg/L或发现鱼有浮头征兆,应减少投饵量与加注清新水,与开增氧机增氧。

5.2日常管理:每天坚持巡塘,观察鱼摄食和生长情况,测量水温。每7~10天检查一次鱼体生长情况,每半个月调整一次日投饵量,影响投饵量的因素很多,除水温、水质(溶氧、PH值等)外,鱼体本身的生理状况、天气、饲料的可口性等对摄食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灵活掌握,合理投饵。为了做到数据齐全,每口池塘应建立档案,做好鱼塘记录等日常管理工作。

6、病害防治

实施80:20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养殖过程中不提倡用药,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工作相当重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做到以防为主,管理为先,实行综合防治。预防鱼病的措施,除做好鱼池消毒、鱼种消毒等一般性工作外,还要经常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加强水质监控,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定期用药物预防,进行综合防治。每15天用药物预防一次,每三次为一个周期。第一次每亩用生石灰15-2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过15天后,第二次用二氧化氯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3ppm浓度;再过15天后,第三次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7ppm浓度。连续用到鱼类不摄食,并开始越冬。

7、鱼种运输前的处理

鱼种运输前,要提前7-10天对池塘鱼种进行3-4次的反复“拉网网中密集网箱中密集吊养”以增强鱼种体质和在池塘与网箱中适应能力。运输前3天要停食,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排泄物。每拉网密集一次,要用20ppm高锰酸钾或3-5%食盐水浸洗一次。

C、成鱼池塘标准化养殖技术

1.环境与池塘条件

1.1场环境要求: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

1.2水源水质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水质标准》(NY5051-2001)。

1.3水体的理化因子:水体的溶氧量应在4.5mg/L以上,pH为6.8~8.5,适宜透明度为40~50cm。

1.4池塘条件:成鱼养殖池的形状以长方形最好,面积为5~50亩,但10-30亩的池塘最为适宜。池深2.0-2.5米,水深1.5米以上。池塘底部淤泥厚度应小于15厘米或硬质、砂质底为宜。

2.池塘准备

2.1池塘清整消毒除野:成鱼养殖池投放鱼种前,首先应进行池塘清整,除去池塘的杂草,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方法为:先将池塘注水0.5-0.6米深,每666.7㎡用生石灰150-20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能有效杀灭病菌及野杂鱼类。

2.2池塘注水:清塘

斑点叉尾鮰人工饲养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该鱼为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和大型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取,尤其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由于其生长速度极快,所以在不同养殖时期,饲养管理必须相应跟上,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

一、亲鱼培育期

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龄~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60尾~80尾亲鱼,约150公斤~200公斤,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这既是亲鱼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亲鱼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因此需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首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二、鱼苗培育期

鱼苗出膜后2天~3天便可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平方米~2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万~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天~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天~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鱼种。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米~1米,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分钟~20分钟,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万~8万尾。鱼苗下池后2天~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

三、鱼种饲养期

这个阶段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其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以3亩~5亩为宜,水深1.3米~1.5米。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尾~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尾~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尾~1200尾。通常以混养方式为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鮰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饵料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四、成鱼饲养期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目前主要是池塘养殖,面积3亩~6亩,水深1.5米~2米为宜。既可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较好。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在养殖中,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对鮰鱼的生长很重要,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饲料配方。我国加工饲料的原料,主要有鱼粉、大豆粉、小麦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间。饲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两种颗粒,当水温在15℃以上时,投喂浮性饲料;水温低于15℃时,投喂沉性饲料。每天投喂两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饵范围应尽量扩大些。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率。斑点叉尾鮰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点叉尾鮰也可以用网箱养殖,常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10厘米长养到尾重150克,第二级从150克养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从50克的鱼种养至成鱼。8厘米~10厘米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鱼种养殖密度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轮捕轮放。

另外,斑点叉尾鮰疾病较多,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较大,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除注意常规消毒外,还要坚持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肠道败血症是其常见病,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公斤饲料中加0.18公斤土霉素投喂治疗。此外,口丝虫病和小瓜虫病是由口丝虫和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的,防止这些寄生虫应在放种时用8克/平方米硫酸铜浸洗鱼体15分钟~20分钟。

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要点



一、简介
浸泡10分钟左右。

2、苗种培育:
1)、箱体选择:最好选用5m×5m×2.5m或6m×6m×2.5m箱体;
2)、新网箱必须在预计进苗前6-7天下水布置完毕,以便让箱体上附着一些丝状藻类等附作物,避免擦伤鱼体。
3)、购苗时间:每年在冬季或次年早春是最佳购苗时间。
4)、放养密度:体长15cm的育苗可放200-300尾/

3、成鱼养殖:成鱼最好用12m×12m×3-3.5m、网目3-5cm箱体养殖(双层网);放养量30-50尾/

4、饲料选择:
(1)、选择营养平衡的饲料;(特别是不含杂粕的饲料)
(2)、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选用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
(3)、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选用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
(4)、根据不同时期鱼的口径大小选择饲料颗粒规格;
(5)、根据不同季节水温升降变化选用饲料。
(6)、膨化料、沉水料均可单独投喂。

5、投喂技术:
“三定”投饵:即定时、定质、定量!

(1)、定时:
即“少量多餐”分时分量的方式投料。
一般按以下方式进行:
其一、苗种培育:〈0.3斤以下〉
早上:7-7:30
中午:11-11:30
下午:3-3:30;如有条件(夏秋季节)在下午6—6:30补充一次,效果更佳。
(2)、定质:选用未超过保质期且质量稳定的饲料投喂。
(3)、定量:按鱼的总量与平均规格以及天气情况来决定每天的投喂量。正常情况下幼鱼阶段投饵率为3—6%。成鱼阶段1-3%!冬季随水温变化逐渐降低投饵率。

五、日常管理

1、建档
要建立完整的生产记录。为每只网箱编号登记,记录鱼种放养量、生长情况、死亡数、饲料消耗、鱼群活动、鱼病防治及天气、水温变化等内容;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也利于总结经验,指导今后的生产。

2、巡箱
要每日巡视观察鱼情、水情,注意安全。育苗阶段要勤洗箱,一般6-8天一次。作好三防工作:即防洪水、防破箱、放鱼病;洪汛时及时清除漂浮物,防止挂网、糊网,调整和加固缆绳(锚绳),防止网箱位移、倾
覆等事故发生。遇特殊的意外情况(如水质恶变、风暴袭击等),要及时组织人力将网箱疏散到安全地点。
做好防逃、防盗工作,经常检查网箱是否有鼠、狗或人为造成的破洞,一旦发现要及时修补。

3、及时出售
达到商品规格时要适时出售。这样既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又及时降低了网箱中鱼的密度,进而提高鱼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23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