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鱼鮰小瓜虫病防治探讨

小瓜虫病在春秋季时有发生,危害严重,现以一例供探讨。

安徽市网箱养殖斑点叉尾绑今年5月发生病害,经诊断为小瓜虫病,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很快得到控制。本文将发病情况及治疗措施总结如下。

一、养殖基本情况

1、养殖环境网箱设置于自然水域,水质清新无污染,透明度120厘米,pH7.0-7.2,水域内水生植物覆盖率较高,浮游动物饵料丰富。

2、养殖生产情况4月中旬从本地购进2万尾规格50克/尾的斑点叉尾绑鱼种分别以相同条件投放到10个网箱中,入箱前所有鱼种用15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网箱在鱼种入箱前10天设置好,以便网衣在水中附着藻类,从而降低对鱼种的操作;鱼种入箱第二天开始驯化摄食,由于当时没有颗粒饲料,采用豆饼投喂,一周后投喂斑点叉尾绑专用颗粒饲料,并添加了适量维生素。

3、发病情况鱼种入池第三天各箱均出现个别死亡现象,到4月底5月初出现集中死亡。

二、发病症状

根据对几个网箱病鱼进行诊断,发现发病鱼规格在50克左右,其症状为:①病鱼体质差,消瘦,反应迟钝,缓游水面,喜溜箱边。②病鱼皮肤、鳍条上肉眼可见布满小点状白色囊泡,部分病鱼眼角膜已变白,经镜检确诊为小瓜虫病,寄生严重的鱼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灰白色的膜。③病情严重的鱼鳃丝发白,且溃烂,黏液多,镜检鳃丝上附着大量硅藻。④解剖观察,肠道内充满透明液体或黄色黏液,肠管透明,未见食物。

三、治疗方法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及时杀虫、控制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①发现病鱼及时捞出隔离治疗,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水体。②在彩用市售杀虫药物进行药饵治疗效果不佳情况下,采用中草药治疗,每箱用辣椒和生姜按2:1比例煮水泼洒,每亩采用干辣椒1000克、生姜500克煎煮成20千克汁水泼洒,连续三天,效果十分明显。用药量可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增减。③采用氯杀王治疗烂鳃等细菌性疾病,每亩200克,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病情基本控制。

四、小结与讨论

为防止病害发生,应挑选体质健壮、规格略大的鱼种放养,运输过程小心操作,防止鱼体表受伤,尽量减少操作次数。鱼种驯化摄食,营养一定要保障充分,斑点叉尾绑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32%-35%,早期喂养不良,鱼体质差会诱发疾病发生。

4月中旬放养鱼种时间较迟,水温已回升,病原体开始繁殖,而鱼种经越冬后体质虚弱,体表极易受伤,病原生物容易乘虚而入使鱼患病。而在3月份前放养,天气凉爽,水温较低,即使有部分鱼种体表受伤,也因病原生物处于不活跃状态而使鱼种免受其害并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待水温回升时,鱼种便可提早开食,很快进入生长期,增强了鱼体抗病能力。



相关知识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

是由多子小瓜虫钻入鳃或皮肤引起危害较严重的寄生虫病。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过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容易感染并造成大批死亡。

2、症状及流行

该病主要危害10厘米左右的苗种。流行水温15~25℃,在广东的流行季节主要是春冬两季;患病死亡有时高达80%以上。小瓜虫病借助孢囊及幼虫传播,在水温24~26℃下,细胞分裂异常迅速,在7~8小时内能分裂成1000~2000个纤毛幼虫,当它接触到寄主时便寄生在鳃或皮肤表面,刚孵出的幼虫水温15~25℃时侵蚀力最强,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病灶处往往形成不足1毫米的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头、躯干、鳃、鳍、口腔处都布满白点,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体色发黑,游动异常,呼吸困难。

3、防治方法

治疗小瓜虫病比较困难,必须强调以预防为主。①20毫克/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天一次,共2~3次;②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和20毫克/升福尔马林合剂浸洗;③每亩、水深1米用500~600克辣椒粉和1000~1200克捣烂的生姜一起煮沸半小时,充分搅拌均匀后稀释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泼2次。注意泼药宜选择晴天中午进行,效果更好。


斑点叉尾鮰鱼种感染小瓜虫大量死亡



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一主养斑点叉尾鮰鱼种池塘,面积10亩,水深1.5米,2台3kW叶轮式增氧机(图1)。7年没有清淤,2016年5月放斑点叉尾鮰乌仔20万尾,当年投喂13吨饲料,预计鮰鱼存塘1.5万斤,规格7-8尾/斤。当年9月鱼吃食不好,采用多种方法处理没有明显效果,10月发生一次细菌性败血症,死鱼500斤左右,规格10尾/斤。花白鲢在12月已经出售,存塘少量花白鲢,规格在0.5-1斤/尾。

2017年3月12日塘主带鱼到药店检查,反映连续2个月每天死鱼3-5尾,水温16℃,塘口观察发病鱼在水面呆滞缓慢游动(图2)。检测水质指标:氨氮0.6mg/L、亚硝酸盐0.05mg/L、pH值8.0。肉眼观察病鱼异常瘦弱(图3),体表有针尖状白点(图4);剪开鳃盖,鳃丝贫血,有点状出血(图5)。刮体表白点,镜检可见黑色运动虫体(图6),中部有马蹄形核(图7);剪取鳃丝镜检,也有同样的虫体,根据虫体形状和寄生部位(体表和鳃),鉴定为多子小瓜虫。解剖病鱼观察肠道无食、胃萎缩、脂肪微黄偏少(图8)。当天塘主外用生姜、辣椒粉每亩水体各150g处理。

3月16日再次带鱼到店检查,小瓜虫有增多的趋势,死亡量每天十几尾。塘主当天先用“碧水安(5kg)”解毒,后使用“氧速保”+“福地安”各2瓶处理,连续使用2次。

3月24日回访,每天继续死亡10-25尾,鱼还是不吃食。继续使用“福地安”2瓶改底。

3月25日再次使用同上剂量的生姜、辣椒粉。当天死鱼30余尾。

3月26日死鱼40余尾。

3月27日死鱼60余尾,再次使用同上剂量的生姜、辣椒粉。

3月28至3月31日,每日死鱼约1500尾左右,水温20℃左右。3月31日使用“苯扎溴铵”+“戊二醛”各3L全池泼洒,晚上撒“底加氧(1kg)”3袋。

4月1日死鱼11桶,每桶30斤,约240尾/桶,合计约2500尾。

4月2日死鱼15桶,约3500尾。

4月3日死鱼9桶,约2200尾。下午2点测得水温20.8℃、溶解氧9.13mg/L。

4月4日死鱼43桶,约10320尾。

4月5日死鱼42桶,约10100尾。

4月6日死鱼25桶,约6000尾。晚上撒“底加氧(1kg)”3袋。

4月7日死鱼7桶,约1500尾。

4月8日死鱼2桶,约500尾。

4月9日死鱼100余尾。

4月10日死鱼20余尾。

4月11日死鱼10余尾。

4月12日死鱼10余尾。上午使用“碧水安(5kg)”1瓶+“福地安(500g)”2瓶解毒、改底。

4月20日塘主反映最近死鱼2-5尾/天,吃食逐渐恢复正常,水温在25℃左右。整个发病过程持续一个月,死鱼约5000斤,约4万尾鮰鱼鱼种。

分析:1、老塘多年不清淤,池底有机污染重,适合小瓜虫繁殖。体质弱的鱼种极易感染小瓜虫,影响摄食导致病鱼营养不良、体质更弱,最终死亡。

2、对小瓜虫病目前没有安全有效的处理药物,一般外用消毒剂、中药等刺激性强的药物会因为应激或缺氧而增加死亡。建议通过改善底质、水质环境和内服保健提高免疫力来减少死亡。(利洋水产药店通海口店雷亮提供2017.07.27)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多子小瓜虫。

2、症状:小瓜虫侵袭上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和鳃部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的组织增生,出现点状囊泡。病鱼体表黏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小瓜虫主要侵袭斑点叉尾鮰鱼种,常引起大量死亡。水温15~25℃是该病的流行季节。在这种温度下,若遇上阴雨绵绵,水质较清瘦,更是容易发生此病。各地均有发生,在室内的水泥池和水族箱中也时有发生。

3、防治方法:

①目前仍无有效预防方法,养鱼种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②使用“杀虫灵”,按每亩每米水深1~2瓶的浓度全池遍洒,连续重复施用5天(每天1次)。用3次后可见到病鱼体表小瓜虫数量显著减少。第5次用药完毕后绝大多数病鱼的体表小瓜虫全部消失,病鱼恢复正常。

③注意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这是因为斑点叉尾鮰系无鳞鱼类,又喜集群,它们互相挤擦引起的皮肤伤口而被小瓜虫侵袭。

④辣椒干250克、鲜生姜500克,研碎后煎汁泼于1亩的水体,治疗效果较好。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嘉鱼蜀湖努力打造叉尾鮰第一品牌!

㈠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㈡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每公斤鱼每天用土霉素50mg或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0.5公斤、食盐0.1公斤拌进饲料连续投喂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㈢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用2%食盐水、2%小苏打洗浴10-15分钟或3%食盐水洗浴15-20分钟。

㈣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15PPM福尔马林合剂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的汤汁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一次,1-3个疗程。

内服保健降低斑点叉尾鮰鱼种小瓜虫病死亡



河南省中牟县狼城岗镇一养殖黑鮰(斑点叉尾鮰)土塘,老池底,面积8亩,水深1.2米,配3台叶轮式增氧机(图1)。4月初放黑鮰苗2万尾,密度2500尾/亩,规格20尾/斤。

4月15日,晴,水温11-19℃。鮰鱼吃料不好,有很多鱼游塘、“趴边”,(图2),体表有白点和黄色黏液(图3),镜检小白点为小瓜虫寄生。塘主反映放苗后两天就有死鱼,每天死亡约30尾。建议白天多开增氧机。

4月16日,晴,水温11-18℃。死亡30尾左右,外泼“激活”1.5包/亩,内服“LY-生命素”1瓶。

4月17日,死亡30尾左右,外泼一种中药成分的杀虫调水药,内服“LY-生命素”1瓶。

4月18日至21日,死亡30-50尾左右,连续内服“LY-生命素”1瓶/天。死亡没有好转,水色变黄、氨氮升高,鱼游塘增多,吃料变差。镜检发病鱼鳃丝、体表依然很多小瓜虫(图4、图5)。

之后继续内服“LY-生命素”1瓶/天,鱼吃料逐步好转。

5月6日,晴,水温15-25℃。仅有一尾鱼漫游,未见“趴边”,吃料很好,带鱼上店检查体表无小瓜虫,鳃丝上很少量小瓜虫,大部分小瓜虫已死亡脱落,仅一尾死鱼(图6、图7)。

分析:1.小瓜虫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23℃,多在春天发生。斑点叉尾鮰是对小瓜虫非常敏感的鱼类,鱼种长途运输或分塘后容易发病。温度回升后,小瓜虫会逐步开始脱落。

2.多数发病池塘选择使用毒性很强或刺激性很大的药物杀小瓜虫,导致鱼体质很差,大量死亡。寄生大量小瓜虫的发病鱼,通过长期拌料投喂“LY-生命素”,改善摄食,增强鱼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抗虫的目的,降低死亡量。(利洋水产药店狼城岗店王培波提供2017.08.03)

斑点叉尾鮰鱼疾病防治案例




(8亩叉尾鱼塘每天死亡200多斤,三天控制下来)

【池塘情况】

广东省上横,养殖户姓名:冼财荣,养殖面积8亩水深1.5米,养殖品种:斑点叉尾鮰,混养大头鱼,鲫鱼。饲料投喂量一天喂3包,每天一餐,鱼的大小平均在1.1斤左右,每天死亡数量在200斤左右,已经连续死亡3天。台风过后,鱼开始大量死亡。

【症状】

水质的各项指标:pH值7.8,氨氮0.1,亚硝酸盐0.2,体表充血,口腔的上下颚红肿出血,鳍条有大量充血。解剖发现,脂肪肝轻微,胃有腹水,肠道发红,剪开有大量的血水,吃料缓慢。每天的死鱼达到200斤左右。客户在死鱼后的两天分别使用了二氧化氯消毒,跟抛洒了4包石灰。

【建议方案】

6号下午3点:抛洒解毒120(6包)。6号下午6点:3华扬达克菌+2链克菌+2板兰息毒敏(拌2包料)连续喂4天。7号上午:3瓶复合碘+11包盐酸多西环素泼水。

【使用效果】

7号,死亡数量在明显的减少,从当时的200斤减少到50斤左右。9号再次回访了一次,死亡数量在1条左右,已经没有问题了,吃料也恢复到之前的量。

【案例分析】

关于疾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的分析:

(1)每年的7-9月,是斑点叉尾鮰鱼的死亡高峰期,主要的死亡原因还是因为对投料的量把握不好,看到鱼肯吃就使劲的投喂,一般建议投喂程度在8成左右,保证20分钟吃完为最佳。

(2)一般建议客户每月内服预防一次,拌3天左右的内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客户的其他两张斑点叉尾鮰鱼塘,每月预防一次,至今为止鱼的死亡数量不到20斤。

(3)斑点叉尾鮰鮰鱼的死亡非常快,今天几条,明天就可能上百条,后天就有可能几百条,所以遇到有鱼死亡,赶紧正确的处理,能有效的减少损失。

(4)斑点叉尾鮰鱼这两年的价格都非常好,做好预防,控制喂料,有病早治,无病先防。后期的预防方案:建议一般20天左右进行水体的消毒:复合碘(1瓶4亩)或双菌组合一套3-5亩。内服方案:链克菌+优西林+应激宁拌50斤料连续3-5天一次,建议一个月喂俩次。

斑点叉尾鮰鱼出血病防治新技巧



高温季节斑点叉尾鮰鱼的出血病是来势凶猛的爆发性鱼病,发病迅速,治疗困难,损失巨大。更困难的是斑点叉尾鮰鱼是无鳞鱼类,抗应激能力很差,很多常用药物对斑点叉尾鮰鱼敏感,无法使用,即使安全的药物,也不能加大用量来提高药效,因为加倍用药会引起斑点叉尾鮰鱼的应激性死亡,损失更大。长期使用抗生素类和化学性消毒剂则会对肝肾造成毒害,影响生长,留下后患。

河南安进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的水产专家通过深入调查、使用安进公司的优质无抗无公害鱼药产品精心配伍,科学组方,推出治疗斑点叉尾鮰鱼出血病的新技巧。

首先重视水体解毒和稳定。使用“安进藻毒分解素”或“解毒应激灵”泼洒1-2次,用“安进巨能氧+底改酵素”消除鱼塘底质的毒素。再用“安进肥霸”稳定水体藻相水色,防止水体变瘦溶氧水平下降。
其次,要提高斑点叉尾鮰鱼的抗应激能力,防止治疗过程中水体变化和用药造成的应激性伤害。可以使用“安进复合免疫多糖+复合VC应激灵”泼洒1-2次。

同时使用安进公司独家的重磅武器“黄连康”拌料内服,每天投喂一次,连用2-3天;外泼安进公司的拳头产品“噬菌蛭弧菌冻干粉”消灭控制水体中的致病性细菌。就可以快速控制病情。

斑点叉尾鮰鱼出血病治愈后需要进行体质调节,肝胆保护,使斑点叉尾鮰鱼尽快恢复体质,进入快速生长状态。可以用“安进酶益添”或者“免疫促长素+肝胆利康散”拌料投喂5-7天。


文/安进程朝勋,
整理人/安进水产洋洋

斑点叉尾鮰柱状屈桡杆菌病防治技术



症状

鳃丝末端有褐色的坏死组织,严重时缺损,常有淤泥粘附其上面。

治疗

一、全池泼洒“鱼菌清系列、灭毒灵”等消毒剂。

(一)鱼菌清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消毒剂,对水中细菌、真菌、病毒等鱼类致病菌有杀灭作用,具有低毒、安全、杀菌速度快、药效长等特点。与我厂生产的内服药,对各种养殖鱼类的肠炎、烂鳃、出血、赤皮、打印、白头白嘴、水霉等多种常发的细菌性疾病有显著疗效。
用法:用少量水溶解,1000倍稀释后全池泼洒。
用量:治疗:5市两/亩?米(0.38ppm),每天一次,连用两天;预防:2.8市两/亩?米(O.21ppm),每半月一次。
贮存:存于阴凉避光处,保质期2年。
备注:1.用药期间,配合使用我厂生产的内服药,疗效更佳
2.用非金属容器装水溶解泼洒;
3.禁止在鱼浮头或浮头刚消失及中午前后阳光直射时使用;
4.准确计算池塘面积与水深,切勿擅自加大药量。

(二)灭毒灵(鱼用)是我厂研制的新型消毒剂,其特点为安全、低毒,特别适用于对其它消毒剂敏感的鱼类。
适用对象:鳜鱼、鳗鱼、加洲鲈、生鱼、塘虱、大口鲶、甲鱼等。
适应症:
1.对各种养殖品种非寄生虫性烂症有显著疗效;
2.对加洲鲈,生鱼的烂身病有较好的疗效;
3.对鳜鱼的病毒性暴发病,甲鱼鳃腺炎,生鱼暴发病,鳗鲡狂游病,开口病等病毒性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用法:先用少量水稀释,然后全池均匀泼洒。
用量:预防500毫升/亩?米,每月2—3次。治疗:500毫升/亩?米,可视病情连用2—3天,对鳜鱼,甲鱼,鳗鲡的病毒性传染病,用量增加一倍。
贮存:置阴暗干燥处保存。
备注:配合使用我所生产的“桂花3号”、“强克99”、“农福3型”、“鱼疾宁系列”、“蟹必康’、“鳖必康”等内服药物,效果更好。

二、投喂“强克99”或“鱼疾宁2型”、“农福3型”、“鱼能生”等。

(一)强克99是根据科研成果而精心研制的内服抗菌特效药。
用途:用于防治鱼类细菌性出血,烂身,烂鳍,烂鳃、白皮、白头白嘴,肠炎、肝肾肿大,腹水等疾病。
用法:把饲料喷洒少量水,与药物拌匀后投喂。
用量:预防:每1000公斤鱼每次用药500克,每月2次。治疗:每500公斤鱼每天用药500克,连续3—5天(第一天用药量加倍)。
备注:1.上市前15天停止使用;2.结合泼洒“鱼菌清”系列消毒剂,疗效更佳。
贮存:阴凉干燥处保存,保存期二年。

(二)鱼疾宁2型主治细菌性鱼病。经多年的大面积应用证实,有显著疗效。且使用方便,无副作用,若配合鱼池水体消毒,疗效特佳。
适应症:主治加州鲈烂嘴、烂鳃,冬至春季出现的烂身病及草鱼、桂花鱼、鳗鱼、斑点叉尾鮰的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赤皮病、爱德华氏病、口腔溃烂等病害,对四大家鱼的暴发病亦有很好疗效。
用法:本品已含粘合剂,可直接与各种饲料粘合后投喂。
用量:1.预防:每1000市斤用药半包,每月1—2次,连服3天。2.治疗:每1000市斤鱼每天用药一包,可分上、下午两次投喂,第2—5天药量可减半。
备注:1、上市前15天停止使用;2、结合泼洒“鱼菌清”系列消毒剂,疗效更佳。
储存: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保存期二年。

(三)农福3型是根据科研成果而精心研制的内服中西复方抗菌药物,具抗菌力强,使用方便,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等特点。
用途:用于防治鱼类细菌性出血,烂鳃、白皮、白头白嘴,肠炎、腹水等疾病。
用法:把饲料喷洒少量水,与药物拌匀后投喂。
用量:预防:每1000公斤鱼每次用药500克,每月2次。治疗:每500公斤鱼每天用药500克,连续3—5天(第一天用药量加倍)。
备注:1.上市前15天停止使用;2.结合泼洒“鱼菌清”系列消毒剂,疗效更佳。
贮存:阴凉干燥处保存,保存期二年。

(四)鱼能生为新一代广谱,高效、低毒鱼用新药。具有鱼体利用度高,吸收快,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
适用对象:淡水类:鲈鱼、桂花鱼、塘虱、生鱼、叉尾鮰、青蛙、蟹及四大家鱼等养殖品种;海水类:石斑鱼、红鲅(海鲤)、鲳鱼、鲈鱼、狮鱼(章红)、立负、鲍鱼等品种。
适应症:烂身、烂鳃、烂鳍、白尾、腐皮、疖疮、肝肾肿大、肠水、肠炎、出血等多种常发的细菌性疾病。
用法:将本药均匀混入干状粉料或粒料中,喷洒少量水后搅匀,让药充分粘附在调料上投喂;投喂湿饲料(冰鲜鱼浆、红虫等)时,将本药混入饲料搅匀后投喂。
用量:1.预防:每1000市斤鱼每天用药50克,或100市斤饲料加50—100克药粉拌匀后投喂,连用2天。每个月1—2次。2.治疗:每1000市斤鱼每大用药100克,或100市斤调料加200克药粉拌匀后投喂,连用3—5天。
规格与储藏:200克/包。阴凉干燥处保存。保存期二年。
备注:1.服药期间,配合使用我厂生产的消毒剂—“鱼菌清”消毒水体,杀灭病原菌,可增加疗效。2.摄食活饵料鱼的鱼类,先用2倍药量拌饲料投吧饵料鱼后,再将活饵料鱼投喂给病鱼。


美国斑点叉尾鮰指环虫防治法


斑点叉尾鮰指环虫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疾病,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感染率和传播速度较快,可引起批量死亡,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指环虫病的病原体是指环虫,主要寄生在鱼鳃上,也可寄生在鱼的皮肤、鳍或口腔、鼻腔等处。寄生少量时,症状不明显;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受到后固着器的刺激和破坏,肿胀或贫血呈苍白色,分泌大量粘液,有的发生变性、坏死、萎缩或增生,有的整个鳃部没血色或感染真菌。病鱼呼吸困难,游泳缓慢、鳃盖难以闭合,最后窒息而死。嘉鱼蜀湖努力打造叉尾鮰第一品牌!防治措施1、预防措施(1)降低养殖密度,以减缓此病蔓延速度,降低发病强度。(2)养殖网箱勤换洗,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改善网箱中的水环境,又可减少网衣上的附着物,保持网箱清洁。(3)每天要勤捞飘浮在网箱内外的垃圾、杂物,死鱼不能随意丢弃入水,要集中后统一处理。(4)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选择鲜度好、适口佳的饵料投喂,并在饵料中定期添加复合维生素,增强鱼体质和抗病能力。(5)在养殖水域水流较缓,且水质较肥、透明度低时,要增加增氧机数量,这样既可增加水中的溶氧,又可加强水流动性,改善水环境。同时还会提高饲料的转换率和利用率。2、治疗方法(1)每个网箱(3×3m)吊挂敌百虫一瓶或用10—20×10-6浓度药浴5min左右。也可视鱼体质情况适当加大药物浓度和延长药浴时间。(2)用3—5%的盐水浸洗3—5min,具体时间可视鱼体质情况而定。(3)用20—30×10-6浓度的高锰酸钾药浴10min左右,具体时间也可视鱼体质情况而定。上述几种治疗方法中,敌百虫与高锰酸钾浸浴效果较理想,80%以上的虫体都脱落,但要注意掌握好浸浴时间,且浸浴时要打开增氧机防止整体缺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高盐水浸洗效果也较好,但由于鱼体对其适应较差,往往浸浴时间太短,效果不太理想。

斑点叉尾鮰鲇爱德华氏菌病防治方法



【病原】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ictaluri),也称为鮰爱德华氏菌,革兰氏阴性、发酵型的杆菌,以周生鞭毛运动,兼性厌氧。该菌很易通过肠粘膜。鲇爱德华氏菌是一种细胞内病原菌,即胞内菌。其感染鱼类的途径有三个:①经鼻孔侵入嗅神经,然后进入脑内,最后侵害颅骨和皮肤;②经肠壁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③经鳃感染。

【主要症状】鲇爱德华氏菌有时感染鱼脑,导致病鱼头追尾狂游打转,或头上尾下竖立在水中,且一旦感染就不再摄食或者食量锐减。感染初期,病鱼胸鳍两侧有直径3~5mm的坏死(图1),随之逐渐扩大;有的病鱼体表有小的红斑(图3);腹腔积水导致腹部膨大,眼球突出;肝脏出现红色或白色坏死区(图2);肌肉、肠道及脂肪组织充血,鳃丝苍白。
患病鱼的症状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常见的肠道感染后发生急性败血症(图4),体表、肌肉可见充血、出血斑(图5、6),眼球突出,在肝脏及其它器官有出血点和坏死点分布;二是慢性感染,通过嗅神经感染而呈现倦怠和不规则游动,后期为典型的“头穿孔”症,可见头背颅部裸露出脑组织(图7)。
【流行情况】鲇爱德华氏菌主要感染鲇形目鱼类。该病是一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当水温在20~28℃的条件下发生流行,每年的5~6月和9~10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在此温度范围以外,也可能发生,但其死亡率很低,且多呈慢性经过,隐性感染的斑点叉尾鮰肠道内常有病原菌存在。
该病对斑点叉尾鮰的各个生长阶段均能感染,但对鱼种危害最大,饲养管理不良、水质差、放养密度高、水中有机质过多等都可能诱发该病的发生。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确诊须从靶组织内分离到病原菌并进行鉴定。

【并发症】该菌常与迟钝爱德华氏菌(邓显文等,2008)、嗜水气单胞菌(刘堂水等,2006)等病原菌同时感染或继发感染,而使症状表现为多样性。

【防治措施】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溶液”或“浓戊二醛溶液”或“中博红”,同时口服“服尔康+盐酸多西环素+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或“恩诺沙星粉+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5~7天。

【特别提示】①一旦确诊该病,需及时投喂药饵,因为随着病程发展,鱼类的摄食量会急剧下降;②该病原菌为胞内细菌,口服药物时间通常在5天以上,患病鱼停止死亡后仍需继续投药饵2天;③对出口的养殖鱼类选择药物防治其疾病时必须注意对药物残留检测;④患病鱼多为无鳞鱼类,因而外用药物选择应尽量避开刺激性大的药物如漂白粉、强氯精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32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