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鱼种感染小瓜虫大量死亡


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一主养斑点叉尾鮰鱼种池塘,面积10亩,水深1.5米,2台3kW叶轮式增氧机(图1)。7年没有清淤,2016年5月放斑点叉尾鮰乌仔20万尾,当年投喂13吨饲料,预计鮰鱼存塘1.5万斤,规格7-8尾/斤。当年9月鱼吃食不好,采用多种方法处理没有明显效果,10月发生一次细菌性败血症,死鱼500斤左右,规格10尾/斤。花白鲢在12月已经出售,存塘少量花白鲢,规格在0.5-1斤/尾。

2017年3月12日塘主带鱼到药店检查,反映连续2个月每天死鱼3-5尾,水温16℃,塘口观察发病鱼在水面呆滞缓慢游动(图2)。检测水质指标:氨氮0.6mg/L、亚硝酸盐0.05mg/L、pH值8.0。肉眼观察病鱼异常瘦弱(图3),体表有针尖状白点(图4);剪开鳃盖,鳃丝贫血,有点状出血(图5)。刮体表白点,镜检可见黑色运动虫体(图6),中部有马蹄形核(图7);剪取鳃丝镜检,也有同样的虫体,根据虫体形状和寄生部位(体表和鳃),鉴定为多子小瓜虫。解剖病鱼观察肠道无食、胃萎缩、脂肪微黄偏少(图8)。当天塘主外用生姜、辣椒粉每亩水体各150g处理。

3月16日再次带鱼到店检查,小瓜虫有增多的趋势,死亡量每天十几尾。塘主当天先用“碧水安(5kg)”解毒,后使用“氧速保”+“福地安”各2瓶处理,连续使用2次。

3月24日回访,每天继续死亡10-25尾,鱼还是不吃食。继续使用“福地安”2瓶改底。

3月25日再次使用同上剂量的生姜、辣椒粉。当天死鱼30余尾。

3月26日死鱼40余尾。

3月27日死鱼60余尾,再次使用同上剂量的生姜、辣椒粉。

3月28至3月31日,每日死鱼约1500尾左右,水温20℃左右。3月31日使用“苯扎溴铵”+“戊二醛”各3L全池泼洒,晚上撒“底加氧(1kg)”3袋。

4月1日死鱼11桶,每桶30斤,约240尾/桶,合计约2500尾。

4月2日死鱼15桶,约3500尾。

4月3日死鱼9桶,约2200尾。下午2点测得水温20.8℃、溶解氧9.13mg/L。

4月4日死鱼43桶,约10320尾。

4月5日死鱼42桶,约10100尾。

4月6日死鱼25桶,约6000尾。晚上撒“底加氧(1kg)”3袋。

4月7日死鱼7桶,约1500尾。

4月8日死鱼2桶,约500尾。

4月9日死鱼100余尾。

4月10日死鱼20余尾。

4月11日死鱼10余尾。

4月12日死鱼10余尾。上午使用“碧水安(5kg)”1瓶+“福地安(500g)”2瓶解毒、改底。

4月20日塘主反映最近死鱼2-5尾/天,吃食逐渐恢复正常,水温在25℃左右。整个发病过程持续一个月,死鱼约5000斤,约4万尾鮰鱼鱼种。

分析:1、老塘多年不清淤,池底有机污染重,适合小瓜虫繁殖。体质弱的鱼种极易感染小瓜虫,影响摄食导致病鱼营养不良、体质更弱,最终死亡。

2、对小瓜虫病目前没有安全有效的处理药物,一般外用消毒剂、中药等刺激性强的药物会因为应激或缺氧而增加死亡。建议通过改善底质、水质环境和内服保健提高免疫力来减少死亡。(利洋水产药店通海口店雷亮提供2017.07.27)

相关知识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


疾病名称小瓜虫病

为害对象 斑点叉尾鮰苗种
疾病概述 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 小瓜虫侵袭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和鳃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可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组织增生,出现白色点状囊泡。病鱼体表粘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

发病规律 水温15-25℃,即每年的春末夏初和初冬,是该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用1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全池或全箱泼洒,每隔2天1次,6天为1疗程。

(2)用0.02%-0.03%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30-40分钟.

(3)用成都时新鱼病防治所生产的杀虫灵治疗,方法及剂量同大口鲶小瓜虫病。

斑点叉尾鱼鮰小瓜虫病防治探讨


小瓜虫病在春秋季时有发生,危害严重,现以一例供探讨。

安徽市网箱养殖斑点叉尾绑今年5月发生病害,经诊断为小瓜虫病,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很快得到控制。本文将发病情况及治疗措施总结如下。

一、养殖基本情况

1、养殖环境网箱设置于自然水域,水质清新无污染,透明度120厘米,pH7.0-7.2,水域内水生植物覆盖率较高,浮游动物饵料丰富。

2、养殖生产情况4月中旬从本地购进2万尾规格50克/尾的斑点叉尾绑鱼种分别以相同条件投放到10个网箱中,入箱前所有鱼种用15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网箱在鱼种入箱前10天设置好,以便网衣在水中附着藻类,从而降低对鱼种的操作;鱼种入箱第二天开始驯化摄食,由于当时没有颗粒饲料,采用豆饼投喂,一周后投喂斑点叉尾绑专用颗粒饲料,并添加了适量维生素。

3、发病情况鱼种入池第三天各箱均出现个别死亡现象,到4月底5月初出现集中死亡。

二、发病症状

根据对几个网箱病鱼进行诊断,发现发病鱼规格在50克左右,其症状为:①病鱼体质差,消瘦,反应迟钝,缓游水面,喜溜箱边。②病鱼皮肤、鳍条上肉眼可见布满小点状白色囊泡,部分病鱼眼角膜已变白,经镜检确诊为小瓜虫病,寄生严重的鱼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灰白色的膜。③病情严重的鱼鳃丝发白,且溃烂,黏液多,镜检鳃丝上附着大量硅藻。④解剖观察,肠道内充满透明液体或黄色黏液,肠管透明,未见食物。

三、治疗方法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及时杀虫、控制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①发现病鱼及时捞出隔离治疗,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水体。②在彩用市售杀虫药物进行药饵治疗效果不佳情况下,采用中草药治疗,每箱用辣椒和生姜按2:1比例煮水泼洒,每亩采用干辣椒1000克、生姜500克煎煮成20千克汁水泼洒,连续三天,效果十分明显。用药量可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增减。③采用氯杀王治疗烂鳃等细菌性疾病,每亩200克,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病情基本控制。

四、小结与讨论

为防止病害发生,应挑选体质健壮、规格略大的鱼种放养,运输过程小心操作,防止鱼体表受伤,尽量减少操作次数。鱼种驯化摄食,营养一定要保障充分,斑点叉尾绑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32%-35%,早期喂养不良,鱼体质差会诱发疾病发生。

4月中旬放养鱼种时间较迟,水温已回升,病原体开始繁殖,而鱼种经越冬后体质虚弱,体表极易受伤,病原生物容易乘虚而入使鱼患病。而在3月份前放养,天气凉爽,水温较低,即使有部分鱼种体表受伤,也因病原生物处于不活跃状态而使鱼种免受其害并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待水温回升时,鱼种便可提早开食,很快进入生长期,增强了鱼体抗病能力。



春季斑点叉尾鮰成鱼大量死亡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神山地区卢老板,有一个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面积14亩,平均水深1.6米,4台1.5kW的叶轮式增氧机(见图1),白天开2台,晚上开3-4台。该塘多次卖鱼又补放鱼种,存塘量不明确,现平均规格1斤左右,投喂本地厂家的罗非鱼料。

2018年2月17日,“回南天”,见鮰鱼死亡5尾,减少投喂,每天晚上6点喂一餐,80斤沉水料。

2月21日,死亡量增加,每天死亡20多尾,当天使用聚维酮碘消毒剂。

2月22日,死亡30多尾,加河涌水30-40公分。

2月24日,低压闷热,死亡400多尾,使用“碧水安(5kg)”3瓶。

2月25日,低压闷热,死亡400多尾,使用“速解安”8包。

2月27日,低压闷热,死亡达到高峰,超过1千尾,再次使用聚维酮碘消毒剂。

2月28日,低压闷热,死亡超过1千尾,打电话咨询利洋水产药店,下午4点到塘口用简易测试盒检测水质指标pH值8.0,氨氮0,亚硝酸盐0.2g/L,使用哈希溶氧仪测得溶解氧7.3mg/L,水温22.5℃。98%的氟苯尼考50克药拌80斤沉水料,连续拌料内服5天。

3月1日,低压闷热,死亡700多尾,使用“福地安”4瓶。

3月2日,低压闷热,死亡500多尾。3月3日,转风,死亡500多尾,使用“氧速保”3瓶,“福地安”4瓶,加水30公分。

3月4日,低压闷热,死亡600多尾。

3月5日,低压闷热,死亡400多尾,停料。

3月6日,转风,死亡200多尾。

3月7日,阴天,死亡40多尾,上午9点到塘口,测定水体pH值8.0,氨氮0.6mg/L,亚硝酸盐0.1mg/L,溶解氧6.8mg/L,水温21℃。观察病鱼,有的下颌和鱼鳍基部红肿,体表溃疡(见图2),有的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褪色斑(见图3);解剖见病鱼肝脏花肝或有出血斑点,脾脏发黑、肿大,肾脏肿大,胃、肠出血,有的肠套叠(见图4、图5)。取4尾病鱼的肝、脾、肾、溃疡处肌肉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做细菌分离培养,并取肝、脾、肾用95%的酒精固定做病毒检测,另取肝、脾、肾、肠用波恩氏液固定,做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3月8日,阵雨,死亡20多尾。

3月9-15日,每天死亡10-20尾。

检测结果显示,四尾病鱼的肝、脾、肾、溃疡处肌肉都分离出细菌,其中三尾鱼分离出气单胞菌,另外一尾也分离出迟缓爱德华氏菌(见图6);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气单胞菌对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较敏感,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常规抗菌药物不敏感;PCR检测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结果均呈阴性(见图7);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肝组织变性、细胞肿胀为主;脾组织淤血、出血严重,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肾组织变性、水肿,有坏死;肠组织多量淋巴细胞浸润,肠上皮断裂有坏死(见图8)。

分析:1、近几年广东、湖北、江苏等地斑点叉尾鮰养殖地区在春季都会出现斑点叉尾鮰大量发病死亡,发病水温约15-25℃,症状基本相同,本病例初步诊断病因为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等细菌引起的败血症。

2、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致病菌对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发病后及时确定敏感性药物内服是控制死亡的关键,同时发病池塘的水质状况也是决定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根据水质情况调水、改底、解毒,对病情控制有一定作用。(利洋水产药店三水店杨奉财技术部肖艳翼吴佳燕王林锁提供2018.03.22)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

是由多子小瓜虫钻入鳃或皮肤引起危害较严重的寄生虫病。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过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容易感染并造成大批死亡。

2、症状及流行

该病主要危害10厘米左右的苗种。流行水温15~25℃,在广东的流行季节主要是春冬两季;患病死亡有时高达80%以上。小瓜虫病借助孢囊及幼虫传播,在水温24~26℃下,细胞分裂异常迅速,在7~8小时内能分裂成1000~2000个纤毛幼虫,当它接触到寄主时便寄生在鳃或皮肤表面,刚孵出的幼虫水温15~25℃时侵蚀力最强,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病灶处往往形成不足1毫米的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头、躯干、鳃、鳍、口腔处都布满白点,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体色发黑,游动异常,呼吸困难。

3、防治方法

治疗小瓜虫病比较困难,必须强调以预防为主。①20毫克/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天一次,共2~3次;②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和20毫克/升福尔马林合剂浸洗;③每亩、水深1米用500~600克辣椒粉和1000~1200克捣烂的生姜一起煮沸半小时,充分搅拌均匀后稀释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泼2次。注意泼药宜选择晴天中午进行,效果更好。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多子小瓜虫。

2、症状:小瓜虫侵袭上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和鳃部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的组织增生,出现点状囊泡。病鱼体表黏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小瓜虫主要侵袭斑点叉尾鮰鱼种,常引起大量死亡。水温15~25℃是该病的流行季节。在这种温度下,若遇上阴雨绵绵,水质较清瘦,更是容易发生此病。各地均有发生,在室内的水泥池和水族箱中也时有发生。

3、防治方法:

①目前仍无有效预防方法,养鱼种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②使用“杀虫灵”,按每亩每米水深1~2瓶的浓度全池遍洒,连续重复施用5天(每天1次)。用3次后可见到病鱼体表小瓜虫数量显著减少。第5次用药完毕后绝大多数病鱼的体表小瓜虫全部消失,病鱼恢复正常。

③注意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这是因为斑点叉尾鮰系无鳞鱼类,又喜集群,它们互相挤擦引起的皮肤伤口而被小瓜虫侵袭。

④辣椒干250克、鲜生姜500克,研碎后煎汁泼于1亩的水体,治疗效果较好。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的水质管理



良好的水质是确保鱼种生长的重要条件,水质最明显的指标是溶氧。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阶段的池水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3毫克/升以下将会大大影响生长,同时也会影响到食欲和降低鱼的免疫抵抗力,所以在鱼池中应备有增氧设施,并做到适时开机增氧。高温季节应做到经常充注新水,一般1~2周充水一次,保持良好的水质。水质过肥,发现异味,水质败坏应及时换水,可先排后进或边排边进,换水量一次最大也只能20厘米左右,可多次逐步调好水质,切忌大排大灌造成水质急剧变化而引起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引发病害发生。
在饲养过程中应掌握好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过量投喂不但浪费饲料,而且会影响水质。
池中发生青苔等有害藻类和其他敌害均要及时清除、杀灭,保持池水清洁,池边无杂草、杂物。出现水草的池塘可亩放10~15尾20厘米规格的草鱼,以控制水草的生长。
斑点叉尾鮰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病害,如果亲鱼不是带病害、鱼苗体质健壮、水质等环境条件好,饲料营养全面,投喂科学,生产操作谨慎,细致轻快,避免损伤鱼体,一般是不会生病的。
当鱼出现摄食量下降、吃食能力差、行动迟钝、体表出现红点、疱疹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进行诊断,对症治疗。
鱼种出池如需长途运输,应在起运前适当暂养,使其粪便等排泄物排出体外,以免在运输途中产生废弃物消耗溶氧,败坏水质,影响运输成活率。

斑点叉尾鮰大规格鱼种培育管理技术



1、增氧

大规格鱼种池必须像成鱼、亲鱼池一样配置增氧机,才能保证整个养殖过程的安全。

2、适时注水

由于投饵量大,排泄物多,在高温季节池水极易过肥,因此,每10~15天应加水一次,可改善水质,预防缺氧泛池,促进鱼类生长。

3、水质消毒

每10~20天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鱼池和食场进行消毒和水质调节。

4、保持环境卫生

主要工作是定期清除各种有害生物,如蝌蚪、有害昆虫,驱赶水鸟,杀灭水蛇等;随时清除池内污物、杂草等,保持池塘环境卫生。

5、巡塘

每日清晨巡塘一次,观察水色和鱼的活动,特别是浮头情况,如浮头较严重应及时开机增氧和加注新水。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掌握施肥、投饲的效果。下午应结合投饲检查吃食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做好病害防治

苗种饲养阶段是病害最易流行时期,此时,预防病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过3个月左右的精心培育,斑点叉尾鮰大多已生长到30~50克,应转入越冬阶段,为第二年成鱼养殖做准备。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的鱼苗放养



1、培育池

培育池面积2~5亩为宜,水深1.5~2米,备有进、排水系统,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新。鱼苗下塘前清整消毒鱼池,过滤进水。鱼苗入池前5天每亩施用200~500千克有机肥进行肥水,以保证鱼苗下塘后有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


2、鱼苗下塘

上浮苗经过10天以上强化培育,这时已能摄食人工饲料,可以下塘进行培育。鱼苗下塘前应进行试水,确定一下清塘药物药性是否消失,再行放养,放苗时的水深0.5米左右,随着鱼体的增长逐步加深池水。同一池塘放养的鱼苗应是同一批苗,以保证鱼苗的规格整齐。鱼苗放养宜选择早晨,此时水温较低,利于操作,放养成活率高。放养操作应轻快,以防损伤苗体,确保放养质量。放养前,池塘中最好放置一些隐蔽物,如带黑色塑料膜的木框,隐蔽物可以提高鱼苗成活率,也便于鱼苗聚集摄食。
经长距离运输的鱼苗下塘时应注意装运鱼苗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温差,温差过大应先实施调温措施,再行放养,温差控制在2℃以内。

(1)一次性培育
从鱼苗一次性育成鱼种,亩放鱼苗量8000~12000尾,进排水方便、有增氧设施的塘口可适当多放,每亩可放15000尾左右。结合各自的生产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也可适当调整量。养殖到年底出塘规格50~60克/尾,亩产300~500千克。

(2)分级培育
先行培育夏花,待规格达到3~4厘米再行分塘培育鱼种。培育夏花的鱼苗放养量可结合要求出塘的时间亩放养5万~8万尾。最多不超过10万尾。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的投饵管理技术



鱼苗下塘后即可开始投喂,如水质培育得好,天然饵料生物充足,鱼苗下塘后的前3~4天可适当少喂。

鱼苗和小规格鱼种食欲旺盛,下塘半个月内,每天投喂三次,以后每天改投两次。投喂斑点叉尾鮰专用配合饲料,粒径为1毫米,蛋白质含量40%。饲养至体重1.5克、体长4~5厘米后,饲料粒径1.5毫米,当鱼体长达到6厘米后,饲料粒径可提高到2毫米,当体长7.5厘米、体重5克后,粒径可提高到3.3毫米,体长15厘米、体重30克后,可投喂粒径4.5~4.8毫米的饲料。在实际操作中,饲料颗粒大小应以能让最小的鱼吞食为宜,这样才能保证培育的鱼种规格会均匀一致。

饲料的日投喂量可按池鱼体重的百分比计算,当然投喂量也与鱼体规格和水温有关,一般鱼苗下塘l周内日投喂量为池鱼体重的1%,第二周开始可逐步提高到6%。通过引食驯化定点投喂后,可根据引食时间的投喂量投喂。要求投喂后15分钟左右基本吃完,此量即为投喂量,以后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投喂。在饲养早期,可以稍微过量投饲,以保证所有鱼苗都能获得足够的食物。

浮性饲料和沉性饲料都可用于饲养鱼种,沉性饲料成本低,浮性饲料便于观察鱼种摄食情况,浪费少,但价格较高,通常是将二者结合使用,既能观察到鱼种摄食情况,又可降低饲料成本。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斑点叉尾鮰因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品质好、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通常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两种。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是以斑点叉尾鮰鱼为主,占总产量的80%,适当配养一部分滤食性鱼类,一般占总产量20%的一种养殖方式。该养殖方式,一般每亩可产斑点叉尾鮰400公斤,滤食性鱼类100公斤,每亩可获利1500元以上。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是指在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用1—8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一种养殖方式,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产斑点叉尾鮰100—150公斤,净收入300—500元。

二、技术要点

1.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

(1)池塘条件要求池塘面积为5—10亩,水深1.5—2米,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每5亩水面配套一台1.5千瓦的增氧机,

(2)放养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清塘消毒。鱼种放养时应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放养时水温应低于8℃。

(3)鱼种质量、规格及放养量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主养鱼放养规格为25—50克,配养鱼放养规格为50克以上。斑点叉尾鮰的放养量为800—1000尾/亩、配养鱼(滤食性鱼类)100尾。

(4)饲料投喂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质含量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2%。饲料以配合配合颗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率为3%,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气候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每次投饲量以达90%鱼饱食度即可。饲料投喂要做到“四定”。

(5)水质管理应定期加注薪水,及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时,每半个月要换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时加新水。同时,每15天应用生石灰15公斤/亩,化浆全池泼洒,调节水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和阴雨天气要严防缺氧,及时开启增氧机补充池水氧气。

(6)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在池塘养殖中病害较多,危害性比较大,疾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要。应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春季主要是寄生虫危害较大,可用硫酸铜、甲醛等药物防治,夏秋季细菌、病毒易流行,可用生石灰、氯制剂等药防治。

2.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

(1)水域选择与网箱设置选择水流缓慢、水深3米以上的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设置网箱。网箱面积一般以1-8平方米、网目2-3cm为好。网箱排列呈“品“字形,便于水体交换。

(2)放养鱼种的放养规格、质量、放养要求均同于池塘养殖。放养量一般200-300尾/米2。

(3)饲料营养质量要求和投喂要点均同于池塘养殖。

(4)饲养管理每天应注意观察鱼类摄食和活动情况,经常在网箱周围泼洒氯制剂药物预防鱼病。发现鱼病药用药物采用浸泡方法治疗鱼病。每天要检查网箱是否破漏,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每三天应洗刷一次网箱的周围,便于水体充分交换。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21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