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海豚链球菌病与烂尾病的防治方法


1、烂尾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等引起。

【主要症状】患病鱼漫游于水面,摄食减少或停食。初期尾柄皮肤发白,继而尾鳍分叉、腐烂(图1),直至尾柄肌肉溃烂(图2),严重时可见骨骼。

【流行情况】烂尾病多发生于养殖水质污浊、养殖密度过高的池塘中,在苗种拉网锻炼或分池、运输后,因操作不慎,尾部受损伤或被寄生虫损伤后容易发生。发病季节大多集中于春季与初夏。
该病常继发真菌感染。

【防治措施】①第一天全池泼洒“精品一元笑”或“水立爽”,第二天用“每立克”或“苯扎溴铵溶液”或“浓戊二醛溶液”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第三天全池泼洒“贵鱼康”或“聚维酮碘溶液”。②内服“服尔康(或恩诺沙星粉)+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3~5天。

2、海豚链球菌病

【病原】由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iniae)引起。链球菌属的细菌呈球形或卵圆形,在液体培养基中以成对或链状排列,无动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一些种能形成荚膜,兼性厌氧。海豚链球菌为胞内寄生菌。

【主要症状】患病鱼浮头、转圈、狂游,发病后期的鱼单边眼晴浑浊、突出,且全身大面积弥散性出血。解剖可见腹腔中有透明淡黄色液体,肝脏苍白、有出血点;肠道广泛性出血,部分鱼肠套叠;肾脏严重肿大。
【现场诊断】感染鱼类链球菌的鱼都呈相似的急性嗜神经组织病症。特征性症状包括:异常的螺旋状旋转游泳,在水面作头向上或者尾向上的转圈游动。身体呈“C”型或逗号样弯曲。

【防治措施】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溶液”或“顶典”等,口服“盐酸多西环素+服尔康+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7~10天。

【注意事项】①本病多发于夏季或水温高季节,高密度养殖环境中治疗后常会再复发;②治疗期间须减少投饵量;③增加水体溶氧,维护良好水质是预防该病的常用方法;④该病原菌为胞内寄生菌,口服药物的需7~10天以上。

相关推荐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在相当多的地区会爆发地方流行性的链球菌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在每年的510月里极为严重。本文就猪链球菌病从诊断、防治两大角度进行探讨。

一、简介该病及发病状态

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时间较为广泛,通常一年内都会发生,不论猪的年龄大小都会感染此病,但一般主要发生在奶仔猪及育肥猪身上。另外,如果是急性病的,无任何征兆第二日早晨便会死亡。如果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差等,各种诱因下就会使得动物的抵抗力下降,从而猪链球菌病就开使发作。所以,猪链球菌的流行性不仅损害了当地的经济损失,另外对人身健康也产生影响。

该病主要存在于仔猪、架子猪身上,发病猪身上会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另外,在四肢等处会出现大量血斑。眼睛周围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眼睑肿胀,眼结膜处出现潮红,在眼角部位会有一些浓性分泌物。之后会出现发抖的情况,经过数小时的发抖后就会身体软弱,两后肢将会交叉支撑,无法站立,行走只能依靠前肢进行爬行。会出现人为驱赶、触诊尖叫等,有的甚至会抽搐、空嚼等神经症状。在病症后期的话便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的状况,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便在短短几日内死亡。

二、检查

送诊的猪的体温普遍偏高,一般在41度以上,会出现粘液鼻塞,而在眼结膜的内部还会出现潮红、充血等。另外,大部分患该病的猪会出现共济运动失调的现象,即行走时它会前肢高踏;他的皮肤也会出现异状,如耳廓、鼻镜、四肢、臀部、腹下,均会出现颜色为暗紫红色的出血斑。逐渐后肢无法站立,行动只能依靠前肢爬行。

三、微生物检查

取血液、肝、脾制作涂片或触印片。通常情况下,要求涂片、触印片要干燥。涂片、触印片要用甲醇来固定,并以姬姆萨氏染色,在显微镜下都能观察到链状菌体。病料处理后在血液平板上进行其他测试,如药敏测试。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里进行培养。

四、诊断

1.对于一些突然发病,且体温持续在41度上,少食或绝食,另外精神不振的病猪,要进行治疗,否则会很快死亡。而皮肤数块地方出现紫黑色,这种颜色会随着病情的加重在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发生蔓延,这种大面积的紫红色出现加上跗关节肿大,出现这种临床症状的要及时进行采血,进行微生物学检查来确切诊断。

2.如果病猪身上的淋巴结开始水肿甚至出血时,且心包积液,淋巴肿块也出现紫黑色,虽然这是较为明显的一些病理解剖学变化,但是往往不同个体其变化是不同的,再加上混合感染的原因,使得病理解剖变化及其复杂多变,所以在诊治过程中,只能将这些病理变化作为参考,而不能完全依靠这些病理变化。

3.一般采取由该病病死的猪的肝、肾、淋巴结等,然后用革兰氏染色镜检进行检测诊断,会发现单个或、成排成列或链球状的阳性质球菌。另外,也可以直接取因链球菌病症而死亡的猪的肝、淋巴结直接触片,也可以用血液抹片,然后再革兰氏染色镜检下可观察到少量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而在血液图片上,可见多个链球菌,观察较为便利、可靠。

4.实验室诊断

4.1无菌采集患猪链球菌病而死亡的猪的淋巴结等来直接触片或用血液抹片,在通过镜检观察球菌。

4.2将冰疗接种在肉汤中,在37摄氏度的恒温箱里进行培养,24小时后会发现肉汤变得混浊,且底部会出现絮状物。若将病料在革兰氏镜检下观察,会看到大量长链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若将病料在其他平板上观察结果会不相同,例如将培养后的接种放在献血琼脂平板上,会观察到灰色的圆形的边缘整齐的具有一笑菌落的且外层有血环的菌体。但在SS琼脂平板上则无菌落成长。

4.3不同菌株的毒素、霉素也是不尽相同的,从而能反映出一些不同的理化特性。所以为了得出一些其他的理化特性,将纯培养物接种在微量糖发酵管和微量生化管内,然后进行观察。

4.4取四只条件相同的小白鼠分成两组进行试验。实验组小白鼠注射新鲜肉汤培养液,其中一只在皮下注射,另一只在腹腔注射;而对照组小白鼠都注射生理盐水。结果发现,对照组小白鼠仍活着,但实验组小白兔前者死于24小时另一个死于24小时。将实验组小白鼠进行解剖,进行无菌采集肝、淋巴、触片,心血抹片处理,然后进行镜检,会发现都大量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4.5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性的测量。由结果知,庆大霉菌不敏感,而氨苄青霉素极其敏感。

五、防治

1.预防

将患该病的猪进行隔离治疗,但母猪尽量不要。将该病猪居住的地方使用的物品用3%的苏儿液进行消毒,而对于急宰猪或在宰后发现有可以病变存在的猪身要在高温处理之后才能食用。另外为除去感染的因素,猪圈、饲槽的尖锐物品一律取走,新生的仔猪,既要用碘酊进行消毒外,还要进行无菌结扎脐带,对每头猪每头肌注入2-3份的免疫接种疫苗,并每四周再重新注入。如果在猪场类忽然出现该病,而且暂时没有相关菌苗,可将药物掺入饲料中进行搅拌喂食。通常加入125克左右的四环素,它可以有效的一直病情的发展。

2.治疗

对于该种病的发生的原因是存在一系列的病理因素,而卫生上面的原因更占大部分。所以应该加强养猪场、猪圈等生长地方及生长用品的卫生,要用0.5%的洗必泰水溶液进行消毒,要连续一周且每日进行消毒,每次消毒后30分钟之后,将所有门窗打开进行通风。另外,将出现临床病症的猪进行隔离治疗。而治疗价值较低的病情较重的猪将其淘汰,放弃对其的治疗。

另外,为了预防其他的猪也患上该病,一般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浓度的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等量的碳酸氢钠进行饲喂,一般要连续一周左右。而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一方面要注入萘夫西林钠,且一日两次,连续5天进行服用,另外,要根据自身体积的大小注入柴胡注射液,也是一天两次。若在服用数日后,病情逐渐减轻,再将其进行正常饲养。

六、总结

猪链球菌病症的存在对猪的健康成长起阻碍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对于饲养猪的农户而言,如果发现该病症要及时进行处理,进行诊断,防治。既要防止产生该病情的诱因存在,对于已经患有该病的病猪要进行隔离治疗,对于病情极其严重的,适当时要放弃,对于还未换该病的猪要进行预防。

山羊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羊类养殖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中,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畜。养羊可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还可调整膳食结构,提供丰富的肉食产品。羊类养殖可保证市场肉食品的供给,且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流行特点

山羊链球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疾病,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病菌是主要的致病菌。此种病症可通过患病羊、呼吸道、蚊虫叮咬以及皮肤损伤等方式进行传播,严重危害山羊的生命健康。系统分析,不难发现羊与携带细菌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另外,病死羊的尸体、羊毛同样可成为感染源。该病在利用呼吸道进行传播的同时,还会经皮肤损伤进行传播。当然,蚊虫叮咬也有利于感染病菌的传播。这种病症并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冬春季节发病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在冬春季节,气候较为寒冷,羊群抵抗力相对较低,导致此种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于从未感染这种疫情的区域,如果发生这种疾病,将呈现出流行趋势,但是大部分区域表现为散在性发作。

山羊链球菌病临床表现有潜伏期、最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羊的临床症状并不相同。如急性期的患病山羊,患病阶段体温持续上升,精神不振,常表现呆滞、垂头状,不少患病羊还出现食欲减退与停止反刍的现象。病羊出现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等情况。如果是怀孕的母羊感染这种疾病,阴门就会出现红肿,且存在先兆流产。通常在患病3天内死亡。慢性期的患病山羊,临床表现消瘦、发热、时有咳嗽、食欲不振等,不少羊关节存在发炎情况,病程相对较长。大部分病羊患病的时候普遍表现出目光呆滞、低头耷耳的状态,并且行动缓慢。

2.临床诊断

对于这种病症的危害性,需加强临床诊断,才能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在诊断患羊病情的时候,可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初步诊断。但为确诊病情还需利用实验室检查确诊。首先,实验室检查。将病死羊的内脏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可发现夹膜、双球状数个病菌相连存在。在此期间可进行试验,将病死羊的病理组织制作成生理悬浊液注入其他家畜体内。如果家畜在24h内死亡,检验发现与山羊体内病理组织相同,就可断定为山羊链球菌病。其次,鉴别诊断。在鉴别诊断中,发现山羊链球菌病很容易与羊炭疽、羊梭菌性痢疾、羊巴氏杆菌病混淆,非常容易误诊。羊链球菌和羊巴氏杆菌这两种致病菌引发的疾病,在临床上表现极为相似,唯有展开实验室检查才能够确诊。羊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链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与此同时,羊炭疽感染的病羊,肺部表现并无任何异常情况,而受到羊梭菌性痢疾感染的羊畜,脏器不会出血,同时也无高热表现。

3防治措施

为尽可能降低发病率,有必要为羊群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同时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避免引进外来羊群。如果必须要引进外来羊群,应做好检疫、防疫工作。

在日常养羊工作中,必须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特别是疾病高发区域,免疫接种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于羊背部皮下接种注射羊败血性链球菌灭活疫苗。但是需注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羊,接种疫苗的剂量与方式并不相同。如果是出生时间尚不满3个月,应分两次注射。首次注射疫苗的剂量为3mL,再在6月龄的时候进行接种,剂量仍然是3mL,如果山羊出生时间超过半年,就可一次性注射SmL,免疫期限通常是半年。

在羊类养殖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羊感染链球菌,就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将羊圈中的粪便清洗干净。在放牧的时候需要将病羊进行隔离,避免病羊与健康羊群接触。处理病羊在防治该病时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发现病羊,需展开药敏实验。根据药敏实验的最终结果,选择恰当措施治疗病羊,同时遵循抗菌、抗病毒的原则。对患病山羊肌肉注射头孢曲松0.2g/kg,每天2次。有效的治疗措施对防止病情蔓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结语

在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防止出现漏诊与误诊的现象发生。做好疫苗接种和病畜处理,才能够有效抑制疫情的扩散,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美国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综合防治


随着斑点叉尾蛔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疾病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斑点叉尾鱼回烂尾病(Tail-rotdis-easeofchannelcatfish),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给斑点叉尾鱼回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2002年9—10月,我县几处养殖场均发生斑点叉尾蛔烂尾病,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此病得到控制,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就斑点叉尼蛔烂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治进行探讨、总结,以供养殖户参考。
一、病原 

斑点叉尾蛔烂尾病病原体为嗜纤维菌(Cytophagecolum-nari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通常是在池塘淤泥挝多,池塘水质不良,池塘施用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或在捕捞、运输等过程中操作不慎引起鱼体受伤等诱因存在时,才会感染发病。

二、主要症状 
 
1.病鱼特征: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反应迟钝,食欲不振,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病鱼与水面垂直作挣扎状游动,病鱼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黏液,病灶处粘脏,肌肉红肿,继而尾鳍分支,尾柄肌肉溃烂脱落,细菌经创伤处组织感染全身,使病鱼伴有烂鳃及胸鳍、臀鳍充血现象。

2.死鱼症状:外部特征主要表现躯体消瘦,尾柄细长,体表有星状粘液布满全身,胸鳍、臀鳍呈现充血性浮肿,鳃盖及口腔充血,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

3.剖检报告:内脏器官肝脏、肾脏肿大,肠道无食物或有少许食物,肠道壁充血,心脏水肿,部分鳃丝溃烂。 

三、流行病理学探讨

1.发病季节:斑点叉尾蛔烂尾病主要流行于春夏及秋季,冬季发生少,尤以立秋前后发病更为显著。在天气多变,水温20~25℃左右易发病。

2.危害个体:主要危害6—15厘米规格的鱼种,而成鱼不常见。

3.发病率:一般在60%~70%,高的司达80%,死亡率通常在70%,严重时可达80%以上。

4.病因分析
①拉网及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损伤或饲养过程中换水太急、水量大,造成鱼体冲撞受伤,感染发病。
②养鱼塘淤泥多、水质差,清塘不彻底或不及时消毒,水中有大量病原体,直接引起鱼体感染。
③饵料供应不足或者饵料单一,营养成份不全,造成机体营养不良,致使鱼体抵抗力减弱。
④放养密度大致使投饵量大,排泄量大造成养殖水体、底质严重恶化,诱发感染。

四、诊断
 
斑点叉尾蛔尾部皮肤黏液脱落,色发白、溃疡、粘脏,肉眼可见尾部皮肤溃烂可初诊。尾鳍充血,刮取尾部体表黏液于制片镜下观察,可见大量杆状细菌或短杆菌能确诊。

五、治疗方法

1.发病初期用0.2~0.3毫克/升强氯精全汕泼洒,隔天再泼洒一次。
2.用大黄、氨水溶液3毫升/米3全池泼洒,连用两次,具体方法是:1千克大黄用0。3%氨水20千克浸泡12~24小时,药液呈棕红色后将药液和药渣用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间隔两天再用一次。
3.食盐0.5%~0.7%与土霉素10—15毫克/升—浸浴48小晌。
4.内服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每千克饵料含1-2克),连续投喂5—7天。
5.施药7—8天后全池泼洒20克/米3的生石灰浆调节水质。

六、预防措施

1.定期对鱼池进行加水,保持良好水质,经常开动增氧机防止鱼体浮头,增强机体抵抗力。
2.拉网及运输过程中,细心操作,勿使鱼体受伤。
3.对水体定期消毒,可用生右灰30--40克/米3或强氯精0.3克/米3对鱼池全池泼洒,每10天一次,防止水中病原体的蔓延。
4.使用的鱼具要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合理投放,避免饲养密度过大,一般亩放养3~5厘米左右斑点叉尾蛔苗种2万—2.5万尾为宜,且不宜搭养其它鱼类。

七、注意事项

斑点叉尾蛔发生烂尾病后,使用高浓度的强氯精、二氧化氯等含氯药物,只能保持每天死鱼数量不增加,不能治愈此病,要采取综合治疗的办法,在水体消毒的同时进行内服药饵或药液浸浴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办法效果较显著。

治疗烂尾病期间,应避免操作不当引起损伤,当外观症状消失后还应使用药物控制病原体或对皮肤加以保护,确保病鱼皮肤恢复正常后再停止用药。

气泡病引起斑点叉尾鮰鱼种烂尾防治方法



湖北省仙桃通海口地区,一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鱼苗,水面8亩,水深1.2米,放养规格60~80尾/克的斑点叉尾鮰“卵黄苗”16万尾,估计下塘后大量死亡;5天后又补放规格40尾/克的斑点叉尾鮰“下塘苗”;套养规格1cm左右的花鲢5000尾,白鲢2000尾;草鱼寸片1000尾左右。

2011年8月17日天气晴好,气温28~35℃,有20多尾鮰鱼种死亡,规格10~15cm/尾。上午养殖户带鱼问诊利洋水产药店,检查,体表完好,部分鱼种下颌充血(见图1),鳃丝贫血、发白(见图2),鳃部粘液增多,镜检尾鳍组织内有较多气泡(见图3)。下午外用:“激活+速解安”,并加注新水,加开增氧机。

8月18日晴好,气温27~36℃,鮰鱼种死亡60多尾(大部分为前一天死亡,今天飘浮上来),经检测大多死亡的鮰鱼种严重烂尾(见图4),镜检发现鳃部血管内有大量气泡(见图5),鳃丝糜烂(见图6);池塘水色嫩绿(见图7),水体以膝口藻与小型鞭毛藻为主;上午9:00左右,在池塘用简易测试盒测定水深20cm处溶氧4mg/L,pH值8.6,氨氮、亚硝酸盐基本没有,池水透明度约20cm。

 上午外用:“激活+速解安”,适当加注新水;内服:“LY-生命素+鳃肤康”4天。

 8月19日晴好气温28~35℃,死亡30多尾,外用:“慧碘”(5亩/瓶)+“菌毒出血康”2.5亩/包。

 8月20日多云,气温24~35℃,死亡20多尾。

8月21日多云,气温24~32℃,死亡9尾。

 8月22日阵雨,气温22~28℃,死亡2尾。

 分析:1、鮰鱼烂尾病是养殖鮰鱼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在湖北8、9月份高温期鮰鱼种的烂尾病危害很大。尾鳍是气泡病最容易损伤的部位之一,大量气泡损伤尾鳍血管和组织,严重的细菌感染后很快烂掉。不严重的损伤后逐渐细菌感染,慢慢溃烂。这种情况在草鱼种也经常发生(每周一例[病例101])。因此气泡病造成尾鳍损伤后的细菌感染可能是鮰鱼种烂尾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2、本病例由于气泡大量栓塞鳃部血管导致鳃部血液循环障碍,鳃丝发白、烂鳃,直至部分鮰鱼种急性死亡。(利洋水产药店通海口店林海朝提供2011.8.25)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3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