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斑点叉尾鮰池塘精养高产技术

斑点叉尾回是美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美国于60年代初开始商业养殖,70年代开始大规模养殖。近年来,斑点叉尾回产量跃居美国淡水养殖鱼类之首,占全美淡水养殖总产的一半以上。由于斑点叉尾回具有适应性强,易饲养,易起捕,个体大,生长快,易垂钓和肉味鲜美等特点,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养殖和游钓对象,先后被俄罗斯、南斯拉夫、日本等国引进。我国于1984年首次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结合我国国情,系统地进行了移植、驯化及养殖试验,1987年该鱼人工繁殖成功,斑点叉尾回养殖在国内20多个省市全面推广养殖。最近几年斑点叉尾回成为湖北省、广东省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2004年湖北仅宜都、长阳斑点叉尾回的出口额就达5亿元。在湖北省国外名优鱼类基地王佳喜研究员的主持下,2004年农业部已经批准投入巨资在湖北建设美国斑点叉尾回良种场。现基地向全国提供正宗的美国斑点叉尾回苗种。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斑点叉尾回俗名沟鲶,广泛分布于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中,其体形前部较宽肥,后部较细长,有触须4对,两侧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银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成鱼的斑点则逐渐变得不明显或消失。
2、生活习性:斑点叉尾回属底层鱼类。幼鱼阶段活动较弱,喜集群在池水边缘摄食、活动,随鱼体长大逐渐转向水体中下层活动。斑点叉尾回为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0-38℃,最适生长温度18-34℃。正常生长溶氧要求3毫克/升以上,PH值5-8.5之间均可生存,而以6.3-7.5为最适范围,盐度适宜范围为0.2-8.5‰。
3、食性:幼鱼主要摄食个体较小的水生生物,如轮虫、枝角类、水生昆虫等;成鱼则以浮游动物、各种蝇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大型水生植物、植物种子和小杂鱼为主食。在人工饲养下,各生长阶段均喜食人工饲料。斑点叉尾回日夜均摄食,且有集群摄食的习性,主要以底层摄食为主,但幼鱼有时也游到水面摄食。
4、生长:斑点叉尾回属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以上,当年鱼体长可达13-19.5厘米,2龄鱼可达26-32厘米,3龄鱼为35-45厘米,雄鱼的生长速度快于雌鱼。
5、生殖:斑点叉尾回雌雄性比约1:1,其标准性成熟年龄为3龄,体重1-4.5千克,从生产角度讲,亲鱼以4-5龄,体重2.5-3.5千克者为好。体重4.5千克的亲鱼可产卵约30000粒。产卵季节在湖北地区为5月底至7月底,广东等南方地区为5月初至7月初,产卵水温为20-30℃,在水温23-25℃,孵化时间约6-7天。刚孵化的仔鱼体长约10毫米。

二苗种培育

1、第一阶段培育(1.35-10厘米)
(1)池塘条件:注排水方便,池埂牢固,底质好、面积1-3亩、水深0.8-1米,鱼苗下塘前15-20天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施肥:鱼苗下塘前一周左右,向塘中注水70-80厘米,亩施粪肥300-500千克或绿肥300-400千克。
(3)鱼苗放养:经试水证实毒性消失后,亩放鱼苗2-2.5万尾。
(4)投饵和管理:投喂人工饲料为主。主要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组成的配合饲料,蛋白质约35-40%,每天投3-4次,先将饲料用水拌成团状,然后投喂。每天坚持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天气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约10厘米。
(5)出塘:经30-40天饲养,全长约10厘米,须拉网锻炼两次方能出塘。
2、第二阶段培育(10厘米以上鱼种)
(1)鱼池:鱼池条件与鱼苗池相似,以3-5亩为好,水深1.3-1.5米。
(2)夏花放养:放养时间一般7-8月,放养方式有单养及与鲢鳙鱼种混养,但以混养效果较好。一般每亩放养5000-7000尾夏花搭配500-1000尾规格相近的鲢鳙夏花。
(3)投喂及日常管理:①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或市售精饲料为主,投喂技术要点是“四定”,即:定位、定时、定量、定质。②每天上下午各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和鱼的活动情况,适时注水,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同时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三成鱼养殖

1、池塘条件:成鱼的池塘靠近水源方便的地方,周围没有高大树木房屋等,以东西方向长方形的为好。面积5-15亩,水深2-3米。
2、鱼种放养:
(1)时间和规格:放养时间应在8-9月或将鱼种并塘越冬后翌年春季放养,放养规格在10厘米以上,要大小一致。
(2)放养方式和密度:可采用单养和混养,适宜与斑点叉尾回混养的鱼类有鲢、鳙、罗非鱼等。单养密度一般每亩为800尾,亩净产500千克以上。混养每亩放斑点叉尾回300-400尾、花白鲢300-350尾、鳊100-150尾、亩净产斑点叉尾回150-300千克。
3、投饲及管理:
(1)饲料:可投喂含蛋白质35-38%的颗粒饲料(参考配方:其中鱼粉10%,豆饼粉30%,菜饼或棉饼或花生饼20%,三等粉15%加其它原料),沿海地区可完全使用小冰鲈鱼饲喂。每天投喂二次,晚上7:00-8:00投喂第二次。斑点叉尾回有夜晚摄食的习性,所以第二次投喂应多些。由于斑点叉尾回有集群摄食的习性,近的来很多地方采用少量、多次、延续时间比的投喂方法效果很好,即上午8-11时,晚上8-11时投喂,每次持续3-4小时,每次用人工或自动投饲机投入少量,让鱼群摄食后再投。这种方法省料,鱼类生长快。
(2)管理:(1)成鱼养殖池每8亩配3千瓦增氧机一台;(2)定期换水,注入新鲜水;(3)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或强氯精对鱼池进行消毒。
(四)捕获上市:0.4-0.8公斤的斑点叉尾回上市肉味最嫩,应在此间捕捞上市。起捕方法有流水诱集,钩钓、网捕等。

相关知识

美国斑点叉尾鮰的池塘养殖技术介绍



一、生物学特性

斑点叉尾鮰属于底栖、杂食性淡水鱼类。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取,也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摄食方式在体长10厘米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体长10厘米以上以吞食为主,兼滤食。适宜生长水温为0℃~38℃,最适生长温度18℃~34℃。正常生长水域的pH值为6.5~8.9,适应盐度范围为0.2‰~8.5‰。

二、池塘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是一个适应性较强的优良品种,在池塘养殖中,既可主养,也可以同我国传统的饲养鱼类混养,但放养鲤鱼、鲫鱼会影响斑点叉尾鮰的生长,另外,最好不要与草鱼混养。

1.池塘条件与家鱼养殖的池塘条件基本相同。在鱼种进塘前10天左右,选晴天中午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0公斤进行清塘。池塘面积以1/3公顷~2/3公顷为宜,水深2米左右。池塘水质优良,无工业污染,溶氧在每升3毫克以上,并彻底清塘除野。

2.鱼种放养可采用单养和混养。单养鱼种规格每尾长8厘米~10厘米。每667平方米放养800尾~1000尾。混养每667平方米放养斑点叉尾鮰鱼种350尾~400尾、花白鲢300尾~350尾、鳊鱼100尾~150尾,搭配花白鲢有利于净化水质。

3.饲养管理 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在整个成鱼饲养阶段,既可以投喂配合饲料,也可以投喂单一的小麦、大麦、稻谷、鱼粉及各种饼粕。其中投喂颗粒配合饲料效果为佳。斑点叉尾鮰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28%~32%,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应视水温而定,一般水温在5℃~38℃情况下均可投喂,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4%,日投2次。鱼种进池时的水深可控制在1米~1.5米,随着水温升高和饲料投喂量的增加,可每半月加注新水,每次加注10厘米深,直到水深在2米左右为止。在高温季节要加强冲水、换水以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4.成鱼起捕该鱼具有集群活动的特点,所以只用拉网捕即可。一般第1网起捕率可达50%,3网几乎可将鱼全部捕起。

三、疾病防治

1.毛管虫病病鱼鳃部组织肿胀,贫血,严重时腐烂。用0.007‰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水霉病鱼体伤口处向外生长出像棉毛状的菌丝,并与伤口的坏死组织缠绕粘附一起,使鱼体负担加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浮于水面,最后瘦弱而死亡。防治措施:①苗种分池及运输到达放养的鱼池后,用3%~4%的食盐溶液浸洗鱼体5分钟~10分钟。②若病情严重可将池水放浅,按每升水用3毫克~5毫克治霉灵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肉眼可见病鱼皮肤、鳍条上呈现白色点状囊泡,病鱼消瘦活动迟钝,常漂浮水面。用0.015‰福尔马林合剂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汤汁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1次,用二三个疗程。

 
 

美国斑点叉尾鮰用料优化方案


一、网箱和池塘快速上市方案:

1、100克以上阶段:638成鱼料(蛋白≥33%)/Φ4;

2、50-100克阶段:632叉尾小鱼料(蛋白≥39)/Φ2;

3、2CM-50克阶段:

黑仔鳗料(蛋白47%)→660A零号料/Φ0.8(蛋白46%)→651尖吻鲈/Φ1.2(蛋白45%)→631叉尾幼鱼料/Φ1.2(蛋白40%),根据鱼之大小选择。

二、鱼塘低密度养殖:

1、100克以上阶段:638料或616塘虱料/Φ4/Φ5,大规格鱼上市前7-10天用685料;

 2、100克以下阶段:660A/Φ0.8→661鱼花1#(蛋白39%)→662鱼料2#(38.5%);

 3、与罗非混养,可选608A(蛋白38%)→609(蛋白35%)→609A(蛋白33%)→609C(蛋白30%)→609B(蛋白26%)。

斑点叉尾鮰的“八字精养法”


斑点叉尾鮰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无肌间刺,加工方便,出口形势比较好。运用“八字精养法”的基本原理,在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突出“水、种、饵”的基础上,将“密、混、轮”作为健康养殖手段,加强“防、管”的力度,养殖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确保养殖鱼符合出口要求,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水”。鮰鱼养殖基地必须集中连片,周围无工农业污染物进入,生产环境指标符合GB/T18407.4-2001的规定。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符合NY5051-2001标准。渔池面积6670平方米(10亩)左右,水深1.8米~2.5米为宜。池底平坦,沙质土或壤土,保持5厘米~6厘米厚底泥。养殖过程中,每天早、晚巡塘1次,观察池塘水色和水位变化,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定期测定水质指标,适时注换新水,定期泼洒生石灰或复合微生物制剂,保证池水溶解氧在3.5毫克/升~7毫克/升、pH值6.8~8.5,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

“种”。鱼种最好自育配套,在选购鱼苗前必须查看苗种场的生产资格,由有资质的检验检疫部门出具检测报告。外购鱼种必须是无公害基地生产的,并经检疫消毒。鮰鱼种要求游动活泼,体质健壮,体表光滑,黏液丰富,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规格50克/尾左右。放养宜在2月~3月进行,下池前用2.5%~3%食盐溶液浸浴鱼体5分钟。

“饵”。选择厂家规模大,质量稳定的专用配合饲料,饲料厂必须经商检部门注册备案,饲料质量符合NY5072-2002标准。饲料中使用添加剂种类和用量符合GB13078标准。饵料投喂做到投匀、投足、投好,不得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率根据水温调整,一般水温8℃~15℃为1%~1.5%,15℃~20℃为2%~2.5%,20℃~25℃为3%~3.5%,25℃~32℃为4%~4.5%。其中上午9时投总量的60%,下午3时投总量的40%。

“密”。从健康养殖的角度考虑,鮰鱼种放养量应在1.2万尾/百平米~1.5万尾/百平米范围内。放养密度过高,会导致管理上困难,造成水质恶化,难以承受天气变化产生的不利因素,超过了池塘的承受能力。

“混”。斑点叉尾鮰以单养为主,但可适当搭配少量鲢、鳙鱼种。一般鮰鱼种放养后10天,混放100克/尾鲢、鳙鱼种3000尾/百平米~6000尾/百平米。

“轮”。养殖鮰鱼的池塘经过2年~3年养殖后,改为养殖其他水产品,这也是防止鱼病暴发的一个重要举措。

“防”。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对病害的防治,推广健康养殖技术。使用渔药必须符合NY5071-2002和NY5072-2002标准。

鱼种尽量避免机械损伤,长途运输或干塘、转塘要用食盐水浸浴,以防止皮肤病的发生。经常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等绿色药品用来预防肠道性疾病,定期用浓度为15毫克/升~25毫克/升的生石灰、或0.3毫克/升~0.5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以预防鱼病和调节水质。发现鱼病,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渔药使用尤为要慎重,必须由资质人员开具处方,忌私自乱用药,否则商品鱼销售将“一票否决”。

“管”。除生产管理外,重点要抓好:①环境管理。对基地及周边地区有可能造成污染的因素进行重点监控,杜绝生活污水、农田用水以及“三废”污染。同时委托有关部门定期对土壤、大气、水质进行抽样检测。②用药管理。按照《兽药管理条例》规定,配备渔药监督员,建立用药处方制度。③档案管理。对塘口清整、苗种放养、水质状况、饲料及渔药使用情况等都要求作详细记载,并明确专人定期检查,建档保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32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