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鱼养殖常见病口丝虫病防治技术


该病常与原生动物寄生虫的感染同时发生。

1、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口丝虫。从鱼苗到亲鱼均能感染此病,但对幼鱼的危害最大。此病秋末至春季流行,条件适宜,病情发展极为迅速,3~5天之内病鱼可大量死亡,各地均有病情发生。

2、症状:体表具过多黏液,形成灰白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病情严重的病鱼,感染区发红出血,鳍条折叠,呼吸困难,食欲丧失,鱼体消瘦,体色发黑。行动迟钝,出现昏睡,病程发展极快,造成急性死亡。

3、防治方法:①放养前将鱼放入8毫克/升硫酸铜溶液中浸泡20~30分钟或至鱼开始浮头,也可用15~25毫克/升福尔马林溶液浸洗至浮头,以防止发病。②治疗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以5:2配比混合泼洒全池,使池水达到0.7毫克/升的浓度。③将病鱼在2%的食盐溶液中浸浴5~15分钟。④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根据不同水温决定浸浴时间。水温10~20℃,浸泡20~30分钟;水温20~25℃时,浸泡15~20分钟;25℃以上,浸泡10~15分钟。


相关推荐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烂尾病防治技术



1、病原

嗜水气单胞杆菌是烂尾病的主要病原菌。

2、症状及流行

发病初期尾柄皮肤变白,失去黏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受损,尾柄肌肉溃烂脱落,严重时尾部骨骼外露,游动缓慢,常游于池边,摄食减少,鱼体消瘦,最终因衰竭而死亡。感染鱼规格多为5~6厘米鱼种。

20世纪90年代,湖北某渔场池养斑点叉尾鮰鱼种发生烂尾病,曾造成大批鱼种死亡。同期,广东也发生过烂尾病。

3、防治方法

①土霉素药饵,剂量为每千克体重60~80毫克,连续投喂5天;全池泼洒0.1毫克/升鱼虾安消毒池水;或每亩施用15千克生石灰改善水质,预防烂尾病有明显作用;②发病初期用漂白粉消毒池水及投喂土霉素药饵,连续3~5天,能有效控制该病;③高锰酸钾浸洗,10~20毫克/升,15~30分钟;④用0.2~0.3毫克/升优氯净全池泼洒;⑤福尔马林,20毫克/升全池泼洒。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烂鳍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与流行情况

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从当年鱼到产卵亲鱼均会患此病,以个体较大的鱼发病较为常见。而对于大规格鱼种(体长6~15厘米)的感染也较为普遍。一旦发病,将造成批量死亡,直接影响商品鱼的产量,损失较大。

2、症状

初始阶段,病鱼的鳍条边缘出现乳白色,然后尾柄部的皮肤发白、黏液消失、肌肉红肿;严重时,鳍条残缺不全,尤以尾鳍受损更甚,常连膜一起被破坏,形成帚状的分枝分叉,肌肉溃烂脱落,骨骼外露,甚至整个尾鳍烂掉。游动迟缓,常因运动受阻而呆滞池边,摄食减少,体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全池泼洒鱼虾安,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克,或每亩用15千克生石灰,以预防烂尾病的发生。
②每千克饲料拌土霉素1克做成药饵,连续投喂5天,摄食将恢复并增加。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泼洒全池。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水霉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水霉菌。水霉菌专寄生鱼体伤口,斑点叉尾鮰是无鳞鱼,捕捞等操作时极易损伤鱼体,尤其是胸鳍刺相互刺伤引起感染,或由于寄生虫破坏鳃和皮肤,再则因水温过低皮肤冻伤等,水霉菌的孢子趁机侵入机体。若此时伤口继发感染细菌,将加速病鱼的死亡。水霉病全年存在,是常见多发病,从鱼卵、苗种到成鱼都有发生,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水霉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宽,在10~32℃内均能生长繁殖,每年的2~6月及10~12月是其流行季节,特别是密集的越冬池最易发病。亲鱼受伤患上水霉病后,身体日趋衰弱,怀卵量大大减少,卵的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孵化率。鱼卵孵化过程中,常由于温差变化、溶氧不足、胚胎发育不正常或夭折而发生水霉病。此病流传广,危害较大。

2、症状:刚开始时肉眼不易察觉,当肉眼可见时,菌丝已长入肌肉,且蔓延扩展,很快向外长出绒絮状的白色菌丝体,与伤口坏死组织缠绕并黏附在一起,使该患处的肌肉腐烂。行动缓慢,食量减少,且常浮于水面,最终极度瘦弱至死。

3、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捕捞等作业时小心操作,尽量避免损伤鱼体。越冬前,根据镜检结果用药物杀灭寄生虫,可有效防水霉病。②放养之前,将鱼种浸泡于3%食盐溶液中3~5分钟,可以预防。③用食盐和碳酸氢钠(1:1)的合剂以40毫克/升的浓度泼洒全池。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

是由多子小瓜虫钻入鳃或皮肤引起危害较严重的寄生虫病。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过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容易感染并造成大批死亡。

2、症状及流行

该病主要危害10厘米左右的苗种。流行水温15~25℃,在广东的流行季节主要是春冬两季;患病死亡有时高达80%以上。小瓜虫病借助孢囊及幼虫传播,在水温24~26℃下,细胞分裂异常迅速,在7~8小时内能分裂成1000~2000个纤毛幼虫,当它接触到寄主时便寄生在鳃或皮肤表面,刚孵出的幼虫水温15~25℃时侵蚀力最强,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病灶处往往形成不足1毫米的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头、躯干、鳃、鳍、口腔处都布满白点,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体色发黑,游动异常,呼吸困难。

3、防治方法

治疗小瓜虫病比较困难,必须强调以预防为主。①20毫克/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天一次,共2~3次;②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和20毫克/升福尔马林合剂浸洗;③每亩、水深1米用500~600克辣椒粉和1000~1200克捣烂的生姜一起煮沸半小时,充分搅拌均匀后稀释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泼2次。注意泼药宜选择晴天中午进行,效果更好。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柱形病防治技术



1、症状

柱形病的病状变化较大,这也许与不同菌系的致病力有关。一般症状为:发病初期,在头部、躯干部或鳍条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下的肌肉组织,随后可因细菌败血症而造成病鱼死亡。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鳃部损伤的特征是:开始在鳃丝末梢出现褐色的坏死组织,后逐步扩展至基部。

2、危害性及流行情况

此病的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这种病菌的传染性很强,可感染各种鱼类,而斑点叉尾鮰是最敏感的鱼类之一。在适宜的致病条件下,流行迅速,可在出现病症1~2天内造成大批死亡。病原的感染常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高温、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幼鱼更易于感染,并会引发批量死亡,而对年龄较大的鱼危害性相对较小。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鱼的年龄、抵抗力及外界环境因素等。发病季节多在春末至秋初,尽管大多情况下是在水温高于20℃时才出现流行情况,但在低温期间亦可发病,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3、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池前用1%~3%的食盐水溶液洗澡。至鱼出现浮头时为止。

(2)用2~3毫克/升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3)用每100千克饲料含180克土霉素的药饵喂10~14天。

(4)患病亲鱼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土霉素55毫克。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常见病之肠炎病防治技术



1、病原

根据现阶段的研究,肠炎病病原主要有肠型产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氏菌。长期投喂霉变饲料,是斑点叉尾鮰感染肠炎病的主要原因。

2、症状及流行

该病是目前我国养殖鱼类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5~6月和8~9月,水温25~30℃时为多,主要危害成鱼,感染率有时可达30%以上。病鱼行动迟缓,无食欲,头部发黑,腹部膨大,并出现红斑,肛门红肿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血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出现紫红色,肠内无食物,含有许多黄色黏液或脓,其他部位如肝脏也有出血,呈红色斑点状淤血。

3、防治方法

①注意饲料卫生,长期投喂霉变饲料是鮰肠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②每千克鱼体重60~80毫克土霉素粉拌饵投喂,连喂5天,对治疗斑点叉尾鮰肠炎病疗效明显;③投药饵的同时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20~25千克/亩;④投生石灰的第二天,再用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浓度为1克/立方米,连续2天。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对四种药物的敏感顺序依次为敌百虫>硫酸铜>甲醛>食盐。敌百虫不宜作为饲养斑点叉尾鮰时全池遍洒的治疗药物。高锰酸钾亦不宜作为斑点叉尾鮰的浸洗药物。虽然斑点叉尾鮰的抵抗力强,疾病少,但管理不善也会导致水霉病、孢子虫病、烂鳃病等发生。尤其是早春,鱼体受伤后易患水霉病,因此操作时应小心谨慎,避免鱼体受伤,并注意预防。斑点叉尾鮰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如下:

1、水霉病

①用3%~4%的食盐水浸洗5min;或用0.5%~0.6%的食盐水浸洗1h以上;

②在密网箱内,用浓度各为0.04%的食盐和小苏打溶液,浸洗2~4d。

2、孢子虫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要注意预防。每亩用150kg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

3、烂鳃病

①用0.03mg/L的呋喃西林全池遍洒,效果较好;

②每100千克鱼用呋喃西林35g制成药饵投喂,6d为一个疗程。

4、三代虫病

①用25mg/L的甲醛溶液药浴;

②用0.5~0.7mg/L硫酸铜溶液药浴。

5、车轮虫病

①0.8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15min后注入新水;

②用25mg/L的甲醛溶液药浴30min。

6、肠炎病

每50kg鱼用呋喃西林粉剂2g拌饲料投喂,连续3d即可治愈。


无公害养殖斑点叉尾鮰常见病之水霉病防治技术



1、病原:水霉菌。

2、症状:同其他常见养殖鱼类水霉病的症状,即鱼体伤口处长出棉毛状的菌丝,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水霉病是一种真菌性鱼病,斑点叉尾鮰各种年龄的鱼(包括鱼卵)均可被感染。此病终年可见,尤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此病还可与斑点叉尾鮰的其他疾病并发,如鱼种的烂尾病等,这给养鱼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3、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发生。要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日常养殖操作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在斑点叉尾鮰鱼卵孵化过程中,坚持每天用3%~4%的食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能有效地防止卵块感染上水霉病,以保证正常孵化出苗。

②全池泼洒食盐及小苏打合剂(1:1),使池水呈8克/立方米的浓度。

③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呈2~3克/立方米的浓度,隔2天泼洒1次。

④用3%~4%食盐水浸泡病鱼5分钟,或用0.5%~0.6%食盐水浸泡病鱼1小时。

⑤每亩,水深1米,用苦楝子(烤黄)1000克,碾粉用温水浸泡8小时,再加碳酸氢钠250克,食盐500克,兑水全池遍洒。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多子小瓜虫。

2、症状:小瓜虫侵袭上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和鳃部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的组织增生,出现点状囊泡。病鱼体表黏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小瓜虫主要侵袭斑点叉尾鮰鱼种,常引起大量死亡。水温15~25℃是该病的流行季节。在这种温度下,若遇上阴雨绵绵,水质较清瘦,更是容易发生此病。各地均有发生,在室内的水泥池和水族箱中也时有发生。

3、防治方法:

①目前仍无有效预防方法,养鱼种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②使用“杀虫灵”,按每亩每米水深1~2瓶的浓度全池遍洒,连续重复施用5天(每天1次)。用3次后可见到病鱼体表小瓜虫数量显著减少。第5次用药完毕后绝大多数病鱼的体表小瓜虫全部消失,病鱼恢复正常。

③注意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这是因为斑点叉尾鮰系无鳞鱼类,又喜集群,它们互相挤擦引起的皮肤伤口而被小瓜虫侵袭。

④辣椒干250克、鲜生姜500克,研碎后煎汁泼于1亩的水体,治疗效果较好。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腐皮腐防治技术



又名柱形病。腐皮腐是斑点叉尾鮰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

1、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由于该菌以成团柱状相缠绕生长,因此,引起的鱼病又称柱形病。柱状屈挠杆菌的传染性很强,鱼类在水温15~25℃最易受感染,春秋季常见,其间若遇合适的致病条件,流行极为迅猛,在病症出现的1~2天内会引起大量死亡。患病的多为亲鱼。在患病期间,食欲明显减退,鱼体消瘦,对性腺发育影响较大。

2、症状:主要症状是受感染的部位,头、躯干、鳍条出现灰白色的或稍呈充血状的腐烂区。严重时,受感染区域出现严重坏死,皮肤受损,表皮被破坏,导致广泛溃疡,肌肉发炎裸露。鳃部损伤,从鳃丝末梢开始出现坏死组织,呈现为褐色,逐渐扩展至基部。

3、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鱼体受伤,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注意勤换水。②用2%~3%食盐溶液浸洗。③食料中添加土霉素,每100千克饲料添加180克土霉素制成药饵饲喂,治疗7~10天。④亲鱼按每千克体重注射55毫克土霉素。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35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