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鲟养殖常见病肝性脑病防治技术


1.流行:该病发生集中在体重15~25克、全长15~20厘米的转食阶段。

2.症状:患病初期病鱼体色、体表正常,无明显病征,偶有头部前端和吻部的腹面表皮脱落,背面粉红,病鱼有跳跃、乱窜等极度兴奋行为,散游,独游,食量减少;后期处于昏迷、昏睡状态,停食,不日陆续死亡。

3.病理变化:肝脏紫色、褐色、灰色,肝糜烂肝组织颗粒变性由轻到重、空泡化,脂肪变性和水样变性、坏死,并表现出脑组织病变与肝病变的依赖性,只有肝病变后方有脑病变发生。胆囊及其它脏器正常,肠内无食物,肠壁正常。

4.防治方法:

(1)合理投饲,顺利转食,应研制全价鲟鱼配合饲料,并采取正确的投饲方法,做好从天然的动物性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工作,可有效预防鲟鱼肝性脑病。

(2)禁止饲用肝损害物质。合理用药,避免药源性肝损害以及肝病;合理使用添加剂和饲料原料,避免肝中毒和脂质代谢紊乱;合理添加维生素E和胆碱,有利于肝功能恢复,但维生素E添加过量会导致性早熟,还有损害作用。

(3)使用保肝、健脾、解毒等功效的中药复合制剂,提高鲟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可有效防治肝病及肝性脑病。

(4)使用对肝损害较小的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等治疗细菌性疾病。饲料中添加乳果糖或乳梨醇对史氏鲟肝性脑病有治疗作用。


相关知识

史氏鲟养殖


亲鱼来源包括野生采捕和人工培育两部分,一般性成熟年龄为雄鱼6~7龄,雌鱼9~11龄。使用LRH-A2对亲鱼进行催情注射。采用挤压法获得雄鱼精液保存待用;采用杀鱼取卵法或活体手术取卵法取得雌鱼鱼卵。然后用干法授精、脱粘,放入鲟鱼I号孵化器或尤先科氏孵化器进行孵化。孵化水温范围为17℃~23℃,最适水温为17℃~19℃。孵化过程中应及时清理死卵,并进行流水消毒,以防止出现水霉。经过100个小时左右的孵化,开始陆续出苗。
鱼苗采用水泥池流水培育,要求水质清彻、无污染,PH7~8.5,溶解氧6mg/L以上,水温为17℃~20℃。
鱼苗开口时首先投喂活饵料(水蚯蚓、水蚤、卤虫等)培育至1g左右,然后再加入配合饲料,并逐渐增加配合饲料量进行驯化,驯化时间约需2周,然后可全部投喂配合饲料。

史氏鲟苗种培育技术


1、基础设施

1.1玻璃钢盆圆形,直径1m,深度50cm,笛式表层供水,中央底层排水,垂直弯管控制水位,并能保持常流水。

1.2水泥池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是方形,方形是避免死角,面积以10m2~15m2为宜,深度为1m。要求进排水方便,有排污口,排水管能水位,并能保持微流水。

1.3充气泵空气压缩机,每个玻璃钢盆2个气泡石,罗茨鼓风机,每个水泥池一个代气管。

2、苗种生活环境

史氏鲟生活水环境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高要高于6mg/l,最适生长温度18℃~24℃,低于4℃或高于27℃时拒食人工配合饲料。温度变化不能过大,每天不得超过5℃。PH值7~8。

3、饲料

从仔鱼开口至苗种培育结束,全程使用配合饲料,粒径为0.2~2.5mm。前期为微颗粒饲料,后期为沉性饲料。仔稚鱼对蛋白质要求为46%-50%。幼鱼对蛋白质的要求为42%-45%。同时注意添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以满足营养需求。

4、培育方法

4.1史氏鲟按生长情况分为三个阶段

4.1.1仔鱼阶段刚破膜仔鱼移入玻璃钢盆中饲养,密度为2000-3000尾/m2,水位保持25cm左右,水流量为15升/分钟。仔鱼黑色素栓排出,标志着仔鱼从体内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开口摄食配合饲料,饲料粒径0.2-0.4mm。这时期的密度为1500-2000尾/m2,每天投喂次数为8-12次,日投喂是为体重的10%-12%。

4.1.2稚鱼阶段仔鱼长至3cm,初具成鱼形状,便视为进入稚鱼阶段。稚鱼人和3-5cm,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m2,水位保持在30cm,流是为20升/分钟。饵料粒径0.4-0.6mm,日投喂量为体重的7%-10%。鱼全长达5-10cm时,便移入水泥池中饲养,放养密度为400-800尾/m2,水位保持在35-40cm,流量为25升/分钟,饵料粒径为0.6-1mm,第天投喂6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

4.1.3幼鱼阶段鱼苗全长达10cm,视为进入幼鱼阶段,继续在水泥池中饲养,规格为10-15cm时放养密度为300-500条/m2,水位保持40-50cm,流量为30升/分钟。每天投喂次数减为5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7%,饲料粒径为1-1.5mm。鱼全长达15-20cm时,放养密度为250-300尾/m2,每天投喂4次,日投喂量为体和的4%-5%,饵料料径为1.5-2.0cm。

4.2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每天认真巡池观察,定期测定水质理化因子,第5天测量鱼体重和体长,以便确定饵实投喂量。每天测3次水温,水温最好控制在18℃-24℃。本着人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仔鱼阶段最好不用药,稚鱼阶段防止红嘴商的发和,采用“外消”和内服的方法。“外消”:全池泼洒食盐水,使池水浓度为5‰-7‰,连用3天。内服:饲料拌呋喃唑酮,每100kg鱼用药2.5克。幼鱼阶段预防细菌性出血商。“外药”:氟酸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2g,连用3天。内服:饲料中拌土霉素,每100.kg鱼用药3g,隔次投喂。

鲢鱼养殖常见病鲺病防治技术



1.病原体:日本鲺。

2.症状: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鳍和鳃盖内侧,肉眼可见虫体。似钯钉般地吸附在鱼体上,或在寄生处到处爬行,并用腹面的倒刺、口刺、大颚,刺伤、撕破鱼体,致使病鱼呈现极度不安,群集水面跳跃、狂游,鱼体消瘦,大量寄生时引起鱼类死亡。

3.流行情况:此病流行广,南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6~8月为流行盛期。流行水温16~30℃。鲺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对大鱼仅妨碍生长,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对鱼种危害极大,少量寄生就能引起死亡。

4.防治方法:

①每立方水体用晶体敌百虫0.5~0.7克全池泼洒。

②每立方水体用强力灭虫精0.3~0.4克全池泼洒。

③用枫杨树或樟树叶浸沤,每公顷水深1米用150~225千克扎成7~8捆,浸沤在食场周围,每周换1次。

④马尾松浸沤,每公顷水深1米用300千克扎成束,浸沤于池中,每周换1次。

⑤每立方水体用马尾松和苦楝树15~18克(1:1)全池泼洒(先将其切碎混合煎汁后再泼洒)。


施氏鲟(史氏鲟)


中文名称 施氏鲟(史氏鲟)
拉丁名称 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
英文名称 Amur sturgeon
地方名称 七粒浮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鲟形目
拉丁目名 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鲟科
拉丁科名 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 鲟属
拉丁属名 Acipenser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根据全长30~141厘米时测定58尾:背鳍38~55,臀鳍21~30,背骨板12~17,侧骨板32~46,腹骨板7~11,鳃耙35~38。
头长为全长的17.3~26.8%,尾柄长为全长的3.1~8.9%,尾柄高为全长的2.7~3.8%,吻长为头长的32.5~52.2%。

鲟鱼吻的形状有很大的变异,有的吻呈锐三角形,有的象矛头。头长、吻长和尾柄长均随着生长而缩小。

鲟鱼的体形很象蝗鱼。最明显的区别是口小,嘴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鳃膜不相连结。口的前方有二对须,横生并列。吻的腹面、须的前方生有若干疣状突起,由此得名七粒浮子。

背部为黑褐色或灰棕色,腹部银白色。

生活习性 黑龙江的鲟鱼不是洄游性鱼类,栖息于砂砾底质的江段,行动迟缓,喜贴江底游动,很少进入浅水区。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解冻时游往产卵场所。
依鱼的不同年龄而异。幼小个体主要以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幼虫为对象,成鱼除索食这些生物外,还食小型鱼类,甚至以蛙为食。性成熟的个体在产卵期索食强度很低,这是与鳇鱼不相同之处。解剖56尾鲟鱼,大部分是空胃。

史氏鲟的养成技术




只要是有冷水条件的地方均可养殖史氏鲟,而且精养和混养均可,但最好是精养。

一、精养

(一)室内水泥池精养

1、池塘条件及水质要求室内水泥池面积10-30平方米,圆形或方形、长方形均可,水深1-1.5米,在池的一端注水,另一端出水,形成长流水条件。要求水温控制在14-26℃之间,水体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水质无污染,附合渔业水质标准。

2、放养放养的鱼种规格最好体长为10-30厘米、每平方米放养量为1-2尾,即每公顷放养量为1.05万-3万尾之间,且要求所放养的鱼种大小一致,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活动及摄食正常。放养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20分钟进行体表消毒。

3、饲养管理饲养期间的主要管理技术:一是保持水质的清洁,经常清除池内污物,并控制好水温在14-26℃之间,最好是在18-25℃之间;二是投饲管理。从鱼种入池的第二天开始投喂,每天投饵3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并视鱼体的摄食情况而调节日投饵量,另外,每10天打样一次,测量鱼的生长情况,以此调节投饵量;三是适时分池饲养,因史氏鲟的个体生长差异较大,若不及时分池,会出现大的个体生长更快,而小的个体因抢不到食物生长缓慢。

(二)、室外水泥池精养

1、池塘条件及水源室外水泥池精养的基本要求是:池塘面积为0.2-0.3公顷,水深1.8米以上;水源无污染,附和渔业水质标准,水温控制在14-26℃之间,水体溶氧量在6毫克/升以上,有地下水经常注入的池塘更佳。

2、放养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为体长20-30厘米、体重在60-100克之间,每公顷放养量为4500尾左右,放养用5%的食盐水浸泡20分钟进行体表消毒。

3、投饲自鱼种入池后的第二天开始投饵,颗粒饲料的配方见前述,日投喂3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左右,根据鱼的生长情况,每10天调整一次投饵量。

二、混养

史氏鲟的混养一般在湖泊或水库中进行。由于其面积较大,水质较好,饵料丰富,水位深,很适合鲟鱼的混养。但所放养的鱼种重量最好在300克以上,适量搭配放养白鲢、鳙鱼及草鱼等,一般不需另外投喂饲料。

甲鱼养殖常见病蠕虫病防治技术



一、病原
由蠕虫寄生在鳖肠道内,引起鳖肠穿孔或肠堵塞而死亡。这类蠕虫有6种:①贝居腹盾吸虫,血红色,虫体大小(1.5~4.5)毫米×(1.16~2.57)毫米,常寄生在鳖肠壁内,造成肠壁穿孔,穿孔处用镊子一挤可挤出虫体。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炎;②东方簇盾吸虫,虫体淡红色,圆筒状,前端稍细削,后端钝圆,肉眼可见,虫体大小6.5毫米×2.5毫米;③短肠细孔吸虫;④福建细孔吸虫;⑤链蛇后穴吸虫;⑥绦虫。
二、流行情况
绦虫病在河南有发现,盾腹吸虫病在浙江、湖北、湖南均有发现。其它蠕虫引起的病在各地也有发现。它们的传播媒介是软体动物,所以投喂螺蛳的池塘多发此病,已发现因吸虫大量寄生而堵塞肠道,使肠穿孔的病例。
三、病症
寄生蠕虫的病鳖外观一般无明显症状,但行动迟缓,反应迟钝,食欲不振或拒食。解剖可见肠肿胀或穿孔,穿孔处周围组织发炎,用镊子或手可挤出虫体,剖开肠道,可见虫体完全堵塞肠道,长的虫体可达30~50厘米。
四、防治措施
1.预防办法:①不从疫病区引种;②池水放养前要彻底消毒,养殖期间要定期消毒;③入池水源要用筛绢网过滤;④池底不要留有大量螺蛳或小螺;⑤不喂鲜活螺蛳,改为煮熟投喂。
2.治疗方法:①病情严重的鳖填喂肠虫清,剂量为每次每千克鳖体重喂0.2克,共喂2次,间隔7~10天,用药后1周可见效;②发病池拌饵投喂敌百虫,每天每千克鳖体重用量为0.1克,连喂6天。

鲢鱼养殖常见病打印病防治技术



1.病原体: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鱼体背鳍和腹鳍基部以后的躯干部分。患病部位先是鳞片脱落,皮肤出现肌肉腐烂,病灶部位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好似鱼体表盖有红色印章,故称“打印病”。病情严重时相继死亡。

3.流行情况:此病流行广泛,各地均有发生,是鲢、鳙成鱼和亲鱼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80%,虽致死较缓慢,但严重影响亲鱼的生长发育。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主要流行7~8月,水温23~32℃时为流行高峰。

4.防治方法:

①用石灰彻底请塘,在夏季注意水质,经常适量加注新水,可防止或减少此病的发生。

②任选以下一种药物全池遍洒:漂白粉(每立方水体用1克),五倍子(每立方水体用2~4克);三氯氯氰尿酸(每立方水体用0.3~0.5克),苦参(每立方水体用3~4克,先加水煮沸后再泼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4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