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鲟苗种培育技术

1、基础设施

1.1玻璃钢盆圆形,直径1m,深度50cm,笛式表层供水,中央底层排水,垂直弯管控制水位,并能保持常流水。

1.2水泥池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是方形,方形是避免死角,面积以10m2~15m2为宜,深度为1m。要求进排水方便,有排污口,排水管能水位,并能保持微流水。

1.3充气泵空气压缩机,每个玻璃钢盆2个气泡石,罗茨鼓风机,每个水泥池一个代气管。

2、苗种生活环境

史氏鲟生活水环境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高要高于6mg/l,最适生长温度18℃~24℃,低于4℃或高于27℃时拒食人工配合饲料。温度变化不能过大,每天不得超过5℃。PH值7~8。

3、饲料

从仔鱼开口至苗种培育结束,全程使用配合饲料,粒径为0.2~2.5mm。前期为微颗粒饲料,后期为沉性饲料。仔稚鱼对蛋白质要求为46%-50%。幼鱼对蛋白质的要求为42%-45%。同时注意添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以满足营养需求。

4、培育方法

4.1史氏鲟按生长情况分为三个阶段

4.1.1仔鱼阶段刚破膜仔鱼移入玻璃钢盆中饲养,密度为2000-3000尾/m2,水位保持25cm左右,水流量为15升/分钟。仔鱼黑色素栓排出,标志着仔鱼从体内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开口摄食配合饲料,饲料粒径0.2-0.4mm。这时期的密度为1500-2000尾/m2,每天投喂次数为8-12次,日投喂是为体重的10%-12%。

4.1.2稚鱼阶段仔鱼长至3cm,初具成鱼形状,便视为进入稚鱼阶段。稚鱼人和3-5cm,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m2,水位保持在30cm,流是为20升/分钟。饵料粒径0.4-0.6mm,日投喂量为体重的7%-10%。鱼全长达5-10cm时,便移入水泥池中饲养,放养密度为400-800尾/m2,水位保持在35-40cm,流量为25升/分钟,饵料粒径为0.6-1mm,第天投喂6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

4.1.3幼鱼阶段鱼苗全长达10cm,视为进入幼鱼阶段,继续在水泥池中饲养,规格为10-15cm时放养密度为300-500条/m2,水位保持40-50cm,流量为30升/分钟。每天投喂次数减为5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7%,饲料粒径为1-1.5mm。鱼全长达15-20cm时,放养密度为250-300尾/m2,每天投喂4次,日投喂量为体和的4%-5%,饵料料径为1.5-2.0cm。

4.2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每天认真巡池观察,定期测定水质理化因子,第5天测量鱼体重和体长,以便确定饵实投喂量。每天测3次水温,水温最好控制在18℃-24℃。本着人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仔鱼阶段最好不用药,稚鱼阶段防止红嘴商的发和,采用“外消”和内服的方法。“外消”:全池泼洒食盐水,使池水浓度为5‰-7‰,连用3天。内服:饲料拌呋喃唑酮,每100kg鱼用药2.5克。幼鱼阶段预防细菌性出血商。“外药”:氟酸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2g,连用3天。内服:饲料中拌土霉素,每100.kg鱼用药3g,隔次投喂。

相关阅读

史氏鲟养殖


亲鱼来源包括野生采捕和人工培育两部分,一般性成熟年龄为雄鱼6~7龄,雌鱼9~11龄。使用LRH-A2对亲鱼进行催情注射。采用挤压法获得雄鱼精液保存待用;采用杀鱼取卵法或活体手术取卵法取得雌鱼鱼卵。然后用干法授精、脱粘,放入鲟鱼I号孵化器或尤先科氏孵化器进行孵化。孵化水温范围为17℃~23℃,最适水温为17℃~19℃。孵化过程中应及时清理死卵,并进行流水消毒,以防止出现水霉。经过100个小时左右的孵化,开始陆续出苗。
鱼苗采用水泥池流水培育,要求水质清彻、无污染,PH7~8.5,溶解氧6mg/L以上,水温为17℃~20℃。
鱼苗开口时首先投喂活饵料(水蚯蚓、水蚤、卤虫等)培育至1g左右,然后再加入配合饲料,并逐渐增加配合饲料量进行驯化,驯化时间约需2周,然后可全部投喂配合饲料。

施氏鲟(史氏鲟)


中文名称 施氏鲟(史氏鲟)
拉丁名称 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
英文名称 Amur sturgeon
地方名称 七粒浮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鲟形目
拉丁目名 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 鲟科
拉丁科名 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 鲟属
拉丁属名 Acipenser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根据全长30~141厘米时测定58尾:背鳍38~55,臀鳍21~30,背骨板12~17,侧骨板32~46,腹骨板7~11,鳃耙35~38。
头长为全长的17.3~26.8%,尾柄长为全长的3.1~8.9%,尾柄高为全长的2.7~3.8%,吻长为头长的32.5~52.2%。

鲟鱼吻的形状有很大的变异,有的吻呈锐三角形,有的象矛头。头长、吻长和尾柄长均随着生长而缩小。

鲟鱼的体形很象蝗鱼。最明显的区别是口小,嘴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鳃膜不相连结。口的前方有二对须,横生并列。吻的腹面、须的前方生有若干疣状突起,由此得名七粒浮子。

背部为黑褐色或灰棕色,腹部银白色。

生活习性 黑龙江的鲟鱼不是洄游性鱼类,栖息于砂砾底质的江段,行动迟缓,喜贴江底游动,很少进入浅水区。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解冻时游往产卵场所。
依鱼的不同年龄而异。幼小个体主要以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幼虫为对象,成鱼除索食这些生物外,还食小型鱼类,甚至以蛙为食。性成熟的个体在产卵期索食强度很低,这是与鳇鱼不相同之处。解剖56尾鲟鱼,大部分是空胃。

史氏鲟的养成技术




只要是有冷水条件的地方均可养殖史氏鲟,而且精养和混养均可,但最好是精养。

一、精养

(一)室内水泥池精养

1、池塘条件及水质要求室内水泥池面积10-30平方米,圆形或方形、长方形均可,水深1-1.5米,在池的一端注水,另一端出水,形成长流水条件。要求水温控制在14-26℃之间,水体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水质无污染,附合渔业水质标准。

2、放养放养的鱼种规格最好体长为10-30厘米、每平方米放养量为1-2尾,即每公顷放养量为1.05万-3万尾之间,且要求所放养的鱼种大小一致,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活动及摄食正常。放养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20分钟进行体表消毒。

3、饲养管理饲养期间的主要管理技术:一是保持水质的清洁,经常清除池内污物,并控制好水温在14-26℃之间,最好是在18-25℃之间;二是投饲管理。从鱼种入池的第二天开始投喂,每天投饵3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并视鱼体的摄食情况而调节日投饵量,另外,每10天打样一次,测量鱼的生长情况,以此调节投饵量;三是适时分池饲养,因史氏鲟的个体生长差异较大,若不及时分池,会出现大的个体生长更快,而小的个体因抢不到食物生长缓慢。

(二)、室外水泥池精养

1、池塘条件及水源室外水泥池精养的基本要求是:池塘面积为0.2-0.3公顷,水深1.8米以上;水源无污染,附和渔业水质标准,水温控制在14-26℃之间,水体溶氧量在6毫克/升以上,有地下水经常注入的池塘更佳。

2、放养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为体长20-30厘米、体重在60-100克之间,每公顷放养量为4500尾左右,放养用5%的食盐水浸泡20分钟进行体表消毒。

3、投饲自鱼种入池后的第二天开始投饵,颗粒饲料的配方见前述,日投喂3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左右,根据鱼的生长情况,每10天调整一次投饵量。

二、混养

史氏鲟的混养一般在湖泊或水库中进行。由于其面积较大,水质较好,饵料丰富,水位深,很适合鲟鱼的混养。但所放养的鱼种重量最好在300克以上,适量搭配放养白鲢、鳙鱼及草鱼等,一般不需另外投喂饲料。

史氏鲟的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鱼的选择及成熟度鉴定人工繁殖用的亲鱼一般采用黑龙江水域自然成熟的亲鱼。采捕时间为每年5-7月的繁殖季节。选择身体无病、无伤,雌性体重15千克以上,雄性体重20千克以上的个体,年龄为9-13龄。此鱼雌性个体生殖间期3-5年。非生殖期的雌、雄个体无明显特征。处于生殖期的雌、雄鱼体有所不同,但没有婚姻色及追星类的副特征。具体鉴别方法为:

(1)成熟欲产的雌性个体消瘦,吻尖,脊板尖,体表黏液多,腹壁薄而软,腹部膨大而富有弹性。

(2)用特制挖卵器从生殖孔中挖取卵巢中部的少许卵粒,检查卵的色泽、形状、极化程度等。成熟的卵细胞卵径3.1毫米以上,椭圆形,呈灰绿色或黑绿色,有光泽,有弹性,两极分化明显,动物极的极端出现白色无光泽的极斑。

(3)雄性个体体色、体形没什么变化,一般体重在20千克以上的个体大多已成熟。检查时,见鱼体尾部弯曲成“弓”状,用手轻压生殖孔有精液流出。此时的雄鱼即可作繁殖用亲鱼。

(二)、人工催产当水温升到16-24℃时即可进行人工催产。水温较低时,催产效应时间较长。催产剂多选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注射方法及使用剂量视亲鱼的成熟情况而定。基本剂量为每千克雌鱼体重用量为60-90微克。一般卵细胞极化指标达到1/30以上,即Ⅳ期中时即可催产。全部催产剂量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剂量的10%;当极化指标达到1/55以上时,折射剩余的剂量。雄性鱼使用雌鱼剂量的一半,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对于成熟度较好的雄鱼也可不注射。注射部位一般为胸鳍基部。

经过催产的亲鱼,雌、雄分池暂养,并予以流水刺激,注意观察亲鱼活动,定期检查鱼体变化。雌鱼开始排卵时游动活跃,频繁撞击水面,检查可发现卵巢有明显流动迹象,轻压腹部至生殖孔处有卵粒流出。此时即可取卵。取卵时间可掌握在90分钟以内,最多不超过150分钟,否则受精率将会受到影响。从时间与水温关系看,水温为16.5℃时,效应时间为18小时;平均水温为19℃时,效应时间为11小时左右。

(三)采卵与授精用挤压法采集精液。体重20千克的个体一次可排出精液30毫升左右,甚至更多。雄鱼可多次使用。优良精液呈纯牛奶状。

用剖腹法或手推法采集卵子。1尾15千克体重的个体可产卵2.5-3.5千克,约9万-12万粒。采取手术法获得卵子时,应在亲鱼的腹部切开一个7厘米左右的口,将大部分鱼卵取出后,再将创口缝合,并消毒,然后放入池塘中,经过20-30天的饲养,伤口便会愈合,亲鱼可继续培育再用。用半干法人工授精。精液用量为每1千克鱼卵10毫升。精液使用时,先用无菌水稀释。稀释比例为精液比水1:200。授精时,将精液放入鱼卵中,均匀搅拌3-4分钟,使精、卵充分结合,静置片刻,弃去污水,漂洗干净。

史氏鲟的卵为黏性,一般受精后5-6分钟出现黏性,15-18分钟达到最大黏度,故孵化前鱼卵需脱黏处理。脱黏剂多选用滑石粉或细黄泥。前者制成20%水溶液,后者制成10%的浓度。脱黏时将水溶液注入鱼卵上,不断搅动,使之不出现结块现象。当鱼卵全部呈分散颗粒状、静置时不再出现结块现象即为达到脱黏效果。脱黏时间一般需要30-60分钟。受精卵脱黏后即可进行孵化。

(四)孵化史氏鲟的卵粒较大,也较重,每千克约4万粒左右。孵化最好在微流水条件下进行,或对卵定时拨动。特制的专用孵化器规格一般为380厘米×65厘米×30厘米,有进、排水系统和定时拨卵装置的,一次可孵化史氏鲟卵40万粒;孵化时的进水量为50-60升/分钟,自动拨卵装置每分钟1次,孵化率为85%左右。

此外,也可用双层网箱孵化。网箱规格为80厘米×60厘米×50厘米,每次孵化卵1千克。方法是:将网箱固定浮置于水质清澈、水流速为0.8-1.5米/秒的江湾处,每20分钟翻动1次卵,孵化率也在85%左右。

孵化温度为16-24℃,最适温度19-22℃。在此范围内,水温高时出膜早,且出苗集中;水温低时出苗晚,且出苗时间长。在平均水温17℃时,约105小时出膜;平均水温21.5℃时,约81小时出膜。

史氏鲟鱼种培育技术




(一)池塘要求鱼池可以用室外水泥池,单池面积300平方米左右,水深1.5-2米。最好使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井水。培育前进行池塘的清塘、消毒。

(二)、放养 放养规格为体长18-30厘米,体重50-90克。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整齐,大小一致,不同规格的鱼苗要分池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0尾。鱼入池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分钟,入池后第二天开始投喂。

(三)、饲养管理1、饲料此阶段可完全使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饲料的配方与前述相同,即粗蛋白37.82%、粗脂肪5.96%、粗纤维8.48%、灰分14.91%、无氮浸出物20.55%、水分12.28%,粒径2-3毫米。日投饵3次,日投喂鱼体重的2%左右。2、水质调节饲养期间,保持水深在1.0-1.5米之间、流水条件下饲养,水体的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水温在18-26℃之间,并经常吸除池底污物,保持水质清洁。

3、经常观察和检查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一是根据鱼的摄食情况调节每天的投饵量;二是及时清除病鱼及死鱼,防止疾病扩散。

匙吻鲟苗种培育技术


仔鱼暂养

匙吻鲟孵化出后,全长8-9毫米。形态似蝌蚪。具有很大的卵黄囊,在水中作间歇性的垂直游动。依靠卵黄囊营内源性营养。虽然匙吻鲟幼鱼培育与常规培育苗种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如果将刚孵化出的匙吻鲟仔鱼放入鱼苗池中培育,将发生大量的死亡,因为此时仔鱼易受其他生物如剑水蚤的侵袭。应将仔鱼放入水族箱或小水池内暂养,一般暂养2到4天。此阶段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在7.0到7.7毫克/升之间。其次,及时清出暂养池内的污物和死鱼。再次,及时开口投饵,仔鱼暂养3到4天后,各种器官逐渐发育,此时应及时开口投饵,开口饵料以小型枝角类为好,也可用卤虫,且投饵要保持一定的密度,这是提高暂养期间存活率的关键。第四,暂养期间温度保持在16-28℃,如超过29℃有可能导致仔鱼的大量死亡。

稚鱼养殖

1、培育池条件可用小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培育。水槽形状不限,要求糟壁光滑,设有进水、排水和防逃设施。水源需要经过过滤才能入槽,要求水质良好,无污无毒无敌害,水量充足,保持微流水。水温调节在16-28℃,培育水溶氧必须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2、技术管理

(1)匙吻鲟放养密度一般开始时300至400尾/平方米,结束时为150尾至200尾/平方米。

(2)开口饵料应供经60目筛绢过滤后的浮游生物,每日投饵四次以上,以水槽中饵料略有剩余为度,待鲟鱼苗长到2厘米后,可直接喂大型水蚤。

(3)喷水增氧或充气增氧,防止缺氧。

(4)经常洗刷排水管、溢水管与过滤网,防止漫水逃鱼。

幼鱼培育

匙吻鲟幼鱼的培育有四种方式:土塘单养、水泥池单养、市内集约化饲养和池塘混养。

1、土池单养在掌握了匙吻鲟的食性及温度的适应性之后运用我国传统的科学养鱼方法,完全可以把5到8厘米的匙吻鲟鱼苗培育成20至30厘米的鱼种,其技术要点如下:

(1)池塘条件:

面积2000到3000平方米(5至6亩),水深1.5至2厘米。排灌水方便,每池配备1.5千瓦增氧机一台。

(2)清塘消毒:

用生石灰带水清塘,用450至600克/平方米,杀灭杂鱼,水草,病菌和敌害。

(3)放苗:

鱼苗下塘前3到4天施足底肥,施大草或粪便600至750克/平方米,并增泼豆浆7.5克/平方米,促使枝角类大量繁殖后即可放苗。一般投鲟鱼苗1.5至2.25尾/平方米。

(4)培育时的管理措施:

为保证培育期间幼鱼有足够的饵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追肥,可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追肥时要注意池中溶氧的变化,当溶氧低至4毫克/升以下时,立即停止施肥。幼鱼窒息点较高,容易泛池死亡,必须加强早晚巡塘,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增氧措施。

2、水泥池单养第一阶段从3至4厘米养到12至14厘米。在暂养容器中养10天左右,仔鲟已长到3至4厘米,移入水泥养殖池(400至600平方米)养殖,放鱼前认真地进行清池消毒,在鱼池一角用牛粪和大草堆肥,引入枝角类使之在池中繁殖,使池中枝角类保持较大密度。鱼苗的放养密度为5.5尾/平方米。每天全池泼洒2千克黄豆浆培育浮游生物,大约经过15天养殖。幼鲟大多长到12至14厘米。这一阶段既要控制鱼池水质,又要保持池水有较大的浮游生物密度。匙吻鲟对溶氧要求很高,稍有缺氧便很快死亡。养殖鱼池溶氧量要一直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浮游生物的密度是保证匙吻鲟幼仔生长,提高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养殖池中应一直保持成团的水蚤供匙吻鲟摄食。在养殖中缺乏食物而处于饥饿状态的匙吻鲟幼仔(3至15厘米)会互相吞噬。

第二阶段是12至14厘米的幼鱼养到25厘米左右。其养殖密度为每公顷6000尾,放鱼前池应消毒,培肥使池中有较高的浮游生物密度,经过20至30天的养殖,幼鲟可以长到25厘米。

3、集约化饲养这是在市内的水箱中用人工饲料喂养的方式。匙吻鲟鱼苗刚入箱时用水蚤投喂,以后逐渐过渡到使用人工饲料,饲料以悬浮状的最好。鱼苗的放养密度约8尾/升。随着鱼体的增大,可适当稀疏密度。经过一个夏天的生长,成活率可达42%,全年可达25厘米以上。当密度过大时,匙吻鲟幼鱼会出现浮头或咬尾现象,这可通过稀疏密度来解决。集约化饲养的整个过程都可观察到匙吻鲟的活动情况,但喂养和管理相当繁琐,花费也很大。

匙吻鲟集约化饲养所用的一例实用配方如下(%):鱼粉32;肉骨粉7;血粉18,脱脂奶粉5;饲料酵母10;豆饼9;葵花仔粉8;预晶物1.5;鱼油9;食盐0.5。该饲料的能量含量13兆焦/千克,粗蛋白40;粗脂肪12;粗纤维1.1;赖氨酸2.6;蛋氨酸0.9;色氨酸0.6。

4、池塘混养在美国本土,通常是与沟鲇混养。饲养沟鲇投喂的是商品饲料。沟鲇吃剩的食物作为肥料促进了浮游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将匙吻鲟苗种与沟鲇鱼种混养,池塘不必另施肥。混养的匙吻鲟成活率差异很大,为2%至77%。笔者建议在中国不宜采用该种培育匙吻鲟幼鱼的方式,而采用其他三种方式以保证较高的成活率。

史氏鲟受精卵运输及孵化技术


一、材料和方法

1.孵化工具:采用筛网式淋水孵化器进行孵化,该孵化器由尤先科孵化器经适当改装而成,共4台,孵化槽规格为380厘米×60厘米×30厘米,内设4个孵化箱,每个箱内有一筛网盛卵箱,箱内可收容受精卵10万粒,每个盛卵箱上面有一个淋蓬喷头。外箱低处有一进水口,另一侧高处为出水口,进排水量为每分钟50~60升,箱底部设有自动拨卵装置,每分钟拨卵一次,每台孵化器可一次孵化受精卵40万粒。

2.受精卵包装:采用尼龙袋双层包装后置泡沫箱中,用胶带包扎封口。尼龙袋规格为口径15厘米×底径38厘米×长边77厘米×短边60厘米×厚8微米;泡沫箱规格为29厘米×39厘米×59厘米,侧壁厚2.5厘米,顶和底层厚3.0厘米。每袋装运密度为3万~5万粒。

3.水源、水质:孵化用水采用经充分曝气后的深井水,取水水层距地平面以下186米,将水泵入蓄水池,经蓄水池中配置的2.5千瓦增氧机连续增氧曝气后再引入孵化器。

二、结果

1999~2001年三年中,共引进史氏鲟受精卵247.2万粒,实际成活230万粒,运输平均成活率为93%,孵化出苗195.5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5%。

三、讨论

1.关于史氏鲟受精卵运输问题

(1)用于长途运输的史氏鲟受精卵的受精率必须在85%以上,受精率较低的受精卵,在运输过程中极有可能因死卵破裂或霉变,污染水质和波及好卵,导致成活率降低,即使是受精率较高的受精卵,也应在运输前剔除死卵。

(2)准确把握好运输时机,一般说史氏鲟受精卵,从史氏鲟胚胎发育至第四卵裂后,到破膜前这段时间均可运输,但必须在破膜前到达目的地,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胚胎破膜引起水质变坏,且鱼苗脱膜后,对水质环境要求较高,运输过程中极易死亡。

(3)史氏鲟受精卵在运输过程中伴随着胚胎发育,而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在14~22℃,因此,史氏鲟受精卵运输应将温度控制在这一范围,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范围均会影响到后期的孵化效果。

(4)为保证运输质量,一般应在运输中途设立中转站,将史氏鲟受精卵由产地运到哈尔滨机场时,途中时间已达12小时以上,氧气袋中的氧气消耗量已经很大,且水质也受到了一定的污染,此时,将氧气袋打开换水冲氧重新包装,这样可取得最佳运输效果,但应注意内外水温应保持一致,操作时应小心谨慎,以免破坏卵膜。

(5)受精卵到达目的地后,必须作“缓卵”处理,即先将受精卵包装袋放入孵化器用水中进行水温调节,约半小时后将受精卵连同原水缓慢倒入容器中,并缓缓加入孵化用水,在进一步调节水温的同时,着重调节水质,使受精卵适应新的水体环境。缓卵的时间根据温差及水质情况而定,一般不应超过3个小时。

2.关于史氏鲟受精卵孵化问题

(1)水温控制:史氏鲟受精卵胚胎发育低于11℃发育缓慢,在发育中大多已停滞;高于24℃时,胚胎发育加速,但畸形率高,最终导致全部死亡。因此,必须调节孵化过程中的水温,使水温保持在14~22℃之间,并且要求在某一温度区间保持相对稳定。

(2)水量控制:水量控制的原则是保证孵化用水中有足够的溶氧,及时排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废弃物,同时还应确保拨卵器的定时动作。不同孵化器的供水量的要求各不相同,淋水式孵化器供水量一般要求每小时3米3左右,孵化前期,胚胎的呼吸量小,随着胚胎的进一步发育,呼吸量不断加大,到出膜前期最大,因此,水量的调整,应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由小到大逐步调整。

(3)霉菌控制:孵化水温正适合水霉发生、发展的需要,水霉的着生地是死卵,孵化过程中如出现死卵,必须及时将其清理出去。清理的方法,一是采用虹吸吸出法,盛卵糟内由于水流的作用,死卵会集中在上层的某一部位,此时可用虹吸法将这一部位整体吸出到容器中,进行二次挑选,将其中活卵再挑回到孵化器中;二是采用漂浮去除法,将盛卵槽整体移出,浸到苗种培育槽中进行漂洗,待绝大部分死卵和着菌卵漂浮出去后,再将漂出好卵挑回到孵化器中,此方法适用于水霉发生比较严重的情况。其次,应进行定时消毒处理,一般采用停水消毒法,孵化开始后,每6小时,用亚甲基蓝消毒一遍,消毒时关闭供水系统,将亚甲基蓝均匀泼洒到盛卵槽中,使水浓度为3毫克/升,并保持15~30分钟后,开启供水阀门,重新供水,必须注意,当胚胎发育至心动期后应停止用药。

(4)出苗管理:受精卵经过80~100小时左右的孵化时间(因孵化水温高低而不同),开始陆续出苗,及时收集出膜仔鱼是采用淋水式孵化器孵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当槽中出现仔鱼时,应用小碗或小抄网及时捞出,同时应注意整个出苗期应有较充足的水量,而且较平时要大些。此时卵、鱼的呼吸量都增大,要有较大量的氧气补充。此外水流量大也有利于鱼苗的收集。

俄罗斯鲟苗种培育方法


俄罗斯鲟在俄国养殖历史悠久,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养殖技术,我国于近几年开始引进俄罗斯鲟并进行养殖,取得了成功。

1.仔鱼培育
利用圆形水泥池或玻璃钢槽,池(槽)高30~60厘米,水泥池为二层池壁,外壁有溢水口和排水口,内壁直径2.5~3米,与完整的外壁区别有6个大小为24厘米34厘米的网窗,以阻拦鱼苗及饵料,池底光滑呈锅底形,进水管为水平笛式管,中心出水管罩有网状圆简。玻璃钢槽直径为2~3米,槽心有笛式注水管,中心排水孔罩有网罩,仔鱼放养量25~30尾/升,水流速控制在0.1米/秒以下,破膜仔鱼以内源性营养期经过混合营养期过渡到主动性营养需13天左右。开始每1000尾仔鱼投喂3~5克切碎的寡毛类和少量的小型浮游动物,每日投喂2~3次。白天投喂寡毛类,夜间投喂水蚤,当鱼长至70~80毫克时,寡毛类无需切碎投喂。

2.稚鱼阶段
流水培育池面积为5~20平方米,一般为圆形池,池上喷淋注水;长方形水池也可,水位在20~30厘米,水流量为20升/分,放养密度为鱼体重0.04~0.5克时为3000~7000尾/4方米,0.6~1.0克为2000尾/平方米,1.1~3.0克为500~800尾/平方米。用自虫无节幼体、寡毛类、枝角类并添加部分人工饲料进行投喂鲟鱼,每天投喂8~12次(活饵3~4次),投饵率为10%~20%,水温为20~22℃。水温19~21℃时,鲟鱼苗经60天饲养,平均体重达5克。

3.幼鱼阶段
在水泥池中养殖鱼池一般为长方形,面积5~20平方米;池水深1米,备充氧设备,各地用散气石充氧,进排水方便,流水养殖,流水量为20~50升/分,放养密度为90尾/平方米。用人工饲料喂养,饵料粗蛋白含量为40%,投饵率为2.5%~10%;以20分钟内吃完为宜,每日投喂10~12次,水中溶氧量3毫克/升以上。如果是静水每天应换水1/2。

中华鲟苗种培育方法


通常采用工厂化水池培育法。水池有水泥池和玻璃钢池两种,直径为1~3米,水深30~40厘米,水泥池瓷砖贴面,供水方式双笛式管供水,中心排水孔溢排为佳,也有表面供水,底层虹吸排水。水交换量8~19升/分钟。水流减小到最小程度,防止因鱼苗顶流消耗体力衰竭死亡,溶解氧要求5毫在/升以上。
中华鲟目前均采用活饵进行仔稚鱼培育,然后用人工饲料进行转口。活饵主要为水生寡毛类、枝角类和卤虫。

中华鲟各阶段放养密度
(1)仔鱼期 体重0.03克 640尾/平方米
(2)稚鱼期 体重0.05克 160尾/平方米
体重1.0克 100尾/平方米
(3)幼鱼期 体重2.0克 70尾/平方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6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