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养殖宝典之鱼种池塘培育技术

M.yz023.com
鱼种培育是指从5厘米左右的小鱼种养成体长15~40厘米的大鱼种的过程。

1.池塘条件:鱼种培育用水泥池或是土池,在室内或是室外都可以培育。以室内或水泥池培育条件更好些。室外培育,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并且电力设施齐备。室外池塘面积以1~10亩为宜,水深1~2米,水质必须稳定,水体溶解氧量高,一般要达到6毫克/升以上,水温控制在20~22℃。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小,配备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2.清塘消毒: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清塘消毒,方法是将水排干,曝晒7~1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75千克/亩。对于难以将水排干的池塘,可带水清塘,每亩泼洒生石灰100~150千克,其步骤是池塘先进水15~20厘米即可,用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也可以用茶籽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籽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

池塘要设好进、排水管道,不要重复用水,即一个池塘的水排出后不可以进入到另一个养殖池塘中。

3.肥水:清塘消毒后池塘注水并施肥,每亩水面第一次施肥量为75~100千克,培育鲟鱼初入塘时所需的部分饵料。鱼种下塘初始水深为60~80厘米,此后保持在1米左右,随着鱼的生长,每周加水2次,每次增加水深6厘米左右,使水深逐渐保持在1.2米左右。

4.试水: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5厘米左右的鱼种10条左右放入小网箱中试水,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批量放入养殖。放苗时,慢慢使装苗容器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将苗种放入池塘中。

5.鱼种放养: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放养5厘米左右的鱼种90~100尾为参考。在溶氧充足(6毫克/升以上)、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可酌情提高放养密度。

在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鲟鱼生长差异性较大,小鱼种经过一个阶段的饲养会出现大小差异,必须将大小鱼及时分养,一般每10天左右要进行分养。分养时捕捞可带水或不带水,一般常采用带水捕捞以免伤鱼。方法是用围网让围住的鱼自动进入网箱,然后用手将不同规格的鱼小心分开,体长30厘米左右的鱼可转移到成鱼养殖池。其余的鱼种分别放入不同培育池中继续培育。

6.日常管理:高密度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疾病的预防特别重要。鲟鱼的主要病害大多集中在稚鱼期。气泡病的防止,要适当掌握施肥量及注意水池中浮游植物的变化量和天气情况。天气闷热、连续阴雨、突然放晴的时候注意发生气泡病或缺氧。寄生虫病的防治,重在防,进、出水不能循环使用、彻底清塘是关键。最为常见的病为小瓜虫病,危害也大,要注意预防。可用50毫克/升福尔马林溶液浸浴10~30分钟治疗小瓜虫病。

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鱼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检查调整。

投喂量可按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百分比进行计算。正常投喂时每天以5~6次为宜。

相关推荐

鲟鱼养殖宝典之鲟鱼的分布情况



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一种鱼类,从生物进化上说,鲟鱼存在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鲟鱼类现存有2科6属27种,隶属于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其中鲟属有17种,其中含有主要经济种类。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主要有3个分布密集区:

1.欧洲的东部,里海、黑海,咸海地区。

2.环绕北太平洋两岸的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区。

3.北美洲东海岸地区。

我国有8种鲟鱼,主要分布在长江、黑龙江和新疆3个区域:

1.长江:中华鲟、达氏鲟(长江鲟)、白鲟。

2.黑龙江:史氏鲟、达氏鳇。

3.新疆额尔齐斯河:西伯利亚鲟、小体鲟;新疆伊利河:裸腹鲟。

鲟鱼类多数属于温水性鱼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为亚冷水性鱼类,鲟鱼大部分为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喜栖息于寒带和温带盐度较低的水体。

在27种鲟鱼中产量最大的为俄罗斯鲟、闪光鲟、西伯利亚鲟及小体鲟;其次为大西洋鲟、高首鲟、湖鲟、史氏鲟、达氏鲟、中华鲟及匙吻鲟。

由于鲟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较晚,资源破坏后难以恢复,加上鲟鱼是世界上传统的高档鱼,鲟鱼的人工养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国际市场对鲟鱼产品特别是鲟鱼鱼子酱的需求日益高涨,给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刺激了世界鲟鱼养殖业的发展。

史氏鲟等是人工孵化和养殖的良好种类,现在进行人工孵化和工厂化养殖,被作为商品鱼进行规模化养殖新兴的养殖对象。

小体鲟鱼种培育


一、土池培育
(一)放养密度、规格
小体鲟鱼种对土池的要求不高,一般能养家鱼的土池也能养殖鲟鱼。鲟鱼鱼种的放养密度要根据土池的条件来决定,如果有流水或经常可补充水条件的可适当提高放养量,放养的规格20-30厘米,可以混养少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花、白鲢,但不能放鲤、鲫等与鲟鱼有饲料竞争的鱼类。

(二)养殖管理
小体鲟是下位口,与常规养殖的鱼类相比,是吃食行动比较缓慢的鱼类,投喂方法与家鱼有所区别,土池养殖应搭建饵料台,特别是池底不平整的鱼池,这样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饵料台应比较平,以利于鲟鱼吃食,一般一个3-4亩的鱼池应搭建4个饵料台。鲟鱼吃食活动晚间最强烈,白天不甚活跃,投喂也应以晚间为主,投喂量晚间与清晨占2/3以上,白天少量投喂即可。

一、 水泥池流水培育
(一) 水泥池结构
养殖鲟鱼的水泥结构有长方形与圆形两个主要类型。长方形鱼池是一端进水,一端出水,依靠水流将鱼排泄的废物与残饵冲到排水口,排出鱼池。从实际运行效果上看,在水微流的状态下,入水口两侧各有一个死角,这两个死角会淤积大量沉淀物,时间长就会变质,鲟鱼饲料含蛋白质较高,残余的饲料在水温高时很快变质腐烂,影响水质条件。另外,鱼池过长,水流无法将沉积物全部冲走,在水温20℃的情况下,10-15天就得清洗一次鱼池,无形中加大了劳动量。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圆形鱼池,这种鱼池也可以说是在总结长方形鱼池的优缺点之后改进的。圆形鱼池为中央排水,没有死角,水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将水中沉积物全部冲到排水口排出鱼池,这种鱼池的清洗时间可延长到2-3个月一次。从最大鱼载量上看,长方形鱼池为10公斤/米3左右,而圆形池可载20公斤/米3,效率提高了一倍。

(二) 放养密度、规格
在水泥池流水条件下,鲟鱼鱼种的放养密度与鱼种的大小和水流量有密切的关系,水流量在10-50升/秒,鱼种规格10-30厘米时,放养密度为长方形鱼池25-100尾/米3,圆形池为50-200尾/米3。养殖户养殖小体鲟时,放养密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应一味追求最高的密度,当水体达到所能载鱼的最大程度时,水中的各种因子也相应地达到极限,也是危险程度最大时,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同时鱼苗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鱼种培育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稀放,这样做一是给鱼苗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可以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二是有一个缓冲的区域,使事故的发生有一个处理的时间。

(三) 培育管理
小体鲟是目前水产养殖品种中抗病力较强的一种,一般达到40-50克以上时,很少发生鱼病,正常情况下养到商品规格的成活率在90%以上。这个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保证水源水质的稳定,这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所在。饲料的质量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原料的质量应该在加工前做检测,如是否变质、含菌数量等,变质的饲料一定不要投喂,含菌量高的原料也不能使用。例如河南信阳的一个养殖户,养了2万尾俄罗斯鲟,在商品鱼养成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有一个月使用了鲤鱼饲料,鱼得了肠炎病,死了2千尾鱼,饲料没有发现变质,据分析是饲料原料中含菌量过高造成的。

鲟鱼鱼种培育的日常管理与家鱼基本上一样,日常投喂量在1-3%,小体鲟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9-25℃,7-8℃时也吃料并且生长,生长速度已经非常缓慢,3-4℃时有部分鱼吃食,但基本上不生长。

史氏鲟鱼种培育技术




(一)池塘要求鱼池可以用室外水泥池,单池面积300平方米左右,水深1.5-2米。最好使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井水。培育前进行池塘的清塘、消毒。

(二)、放养 放养规格为体长18-30厘米,体重50-90克。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整齐,大小一致,不同规格的鱼苗要分池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0尾。鱼入池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分钟,入池后第二天开始投喂。

(三)、饲养管理1、饲料此阶段可完全使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饲料的配方与前述相同,即粗蛋白37.82%、粗脂肪5.96%、粗纤维8.48%、灰分14.91%、无氮浸出物20.55%、水分12.28%,粒径2-3毫米。日投饵3次,日投喂鱼体重的2%左右。2、水质调节饲养期间,保持水深在1.0-1.5米之间、流水条件下饲养,水体的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水温在18-26℃之间,并经常吸除池底污物,保持水质清洁。

3、经常观察和检查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一是根据鱼的摄食情况调节每天的投饵量;二是及时清除病鱼及死鱼,防止疾病扩散。

草鱼种池塘养殖技术


示范点在大宗淡水鱼类体系建设西安综合试验站合阳、大荔两个示范县,这两县是陕西省的渔业大县,以池塘养殖为主,集中分布在黄河滩。池塘面积约为3700hm2,笔者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在合阳、大荔基地进行草鱼种养殖高产试验,每667m2产草鱼种产量达1300kg以上、利润达5000万元以上,该技术因其高产高效的优势,在合阳、大荔养殖基地就推广养殖了800hm2,全省草鱼种精养面积超过1500hm2。现将2012年试验池养殖情况和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1试验池养殖情况
1.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为8hm2,水深1.5~2.5m,池底泥深在50cm左右,水源以地下渗水为主,pH值在7.5~9.0之间。
1.2放养和养殖情况
2主要技术措施
2.1清塘消毒要彻底
在放草鱼夏花前15~20d,抽干塘水,每667m2用150kg生石灰清塘消毒,并彻底杀灭池塘中未清干净的鱼类。
2.2注水时间要合理
没有地下渗水的池塘,放草鱼夏花前7d加水;对于有地下渗水的池塘,根据渗水情况,鱼苗下塘时水深控制在0.5~0.8m,有利于水温提升。
2.3施足基肥,确保草鱼夏花在水蚤高峰期下塘
放草鱼夏花前5~7d投施发酵好的鸡粪或牛粪,每667㎡投放200~300kg。这样草鱼夏花下塘时,水蚤成团,但不呈红色。鸡粪或牛粪应提前2~4个月开始发酵,发酵时,每立方米粪便加250g安琪酵母效果会更好。
2.4放养模式
草鱼种精养的放养模式:每667㎡放草鱼夏花1.5万~2万尾、鲢鱼夏花3000尾、鳙鱼夏花3000尾、鲤鱼夏花600尾(鲫鱼夏花500尾)。
2.5草鱼夏花提早单独下塘,配养吃食性鱼推迟放养
为缓解草鱼夏花和配养鱼之间在饵料、水质、空间上的矛盾,草鱼夏花必须提前单独下塘。配养鱼在达到计划出塘规格的前提下尽量晚下塘,配养鱼可集中在另一鱼池中囤养一段时间,以进一步增强草鱼苗争食能力。采用此法,可大大增加鱼种池的混养种类,提高鱼种池的产量,减少鱼种池的占用面积。
2.6鱼种药浴消毒
在要放养的鱼池中,放1~3个容器,现场配制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下塘的夏花,待鱼苗浮头受惊不下沉时(约20min),将药液和鱼苗一起倒入池中(严禁用手或捞海捞取鱼种)。
2.7投喂技术
草鱼夏花下塘7d后开始驯化投喂,投喂要求四定:一是定时。必须让鱼类在池水溶氧高的条件下吃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通常宜在上午9时左右开始投饵。根据天气、水温和季节可适当调整投喂次数,每天投喂2~4次,生长旺季的7~10月每天投喂4次,其余时间2~3次,每次投喂时间要在1h以上,每天投喂时间要固定;二是定质。饲料质量一定要保证,要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名牌全价饲料,合阳养殖基地以通威、正大饲料为主,效果不错。开口饲料蛋白质须保证在36%以上,试验点用鲤鱼开口饲料,随着鱼苗生长,饲料蛋白质逐步降到26%左右;三是定量。每日的实际投饵量主要根据当天的水温、水色、天气和鱼类吃食情况(四看)而定,投饵量不能忽多忽少,以80%草鱼吃饱游走为量,应尽量避免吃食性鱼类时饥时饱,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这样易引起鱼病发生;四是定位。鱼类对于特定的刺激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固定投饵地点有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了解鱼类吃食情况和食场消毒。要在池边搭建投饵台,投饵时应事先给予特定刺激(如声响等),使鱼集中在投饵台附近,然后再投饵,根据鱼集中情况,投饵频率灵活掌握,应为慢快慢,切忌投喂过量,八成饱即可。
2.8加强鱼病防治
草鱼种养殖成功与否,鱼病防治是关键,要始终坚持防重于治的观念。市场上渔药品种很多,也很杂乱,要尽量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名牌渔药,根据各自防治鱼病的经验和效果对症下药,切忌乱投药,避免造成药害。
养殖草鱼种规格在5g以前,以调水生态预防为主。此阶段主要是肥水,辅以复合菌稳定藻相,增加天然饵料的数量,增强鱼苗体质。
草鱼种规格在5g以上,以科学管理、适量精准投喂、积极预防、加强水质管理为主,虫菌兼防,先杀虫再杀菌,15d左右预防1次,用药量与治疗相同,不可减半。
2.9加强池塘管理
(1)经常巡视池塘,观察鱼类动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黎明是一天溶氧最低的时候,要特别检查鱼类有无浮头现象。巡塘时要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水色变化和鱼类活动情况,有异常的应及时采取措施。
(2)做好池塘水质管理工作,及时加注新水,防止鱼类浮头和泛池,合理使用增氧机,采用水质改良剂,充分利用塘泥。
(3)严格按照五项登记、两项制度做好池塘管理记录和统计分析。
3试验结果
2013年3月8日,清塘售鱼,总产鱼种15386kg,每667m2产草鱼种103.48kg,平均规格79g/尾,每667m2利润为544.65元。
4注意事项与建议
(1)加水及施肥时间要严格把握,确保草鱼夏花在水蚤高峰期下塘。
(2)草鱼夏花先下塘,一次放足。
(3)加强鱼病防治,防重于治,前期以防虫为主。减少渔药用量,从而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和效益。
(4)合理使用增氧设备,这对改善池塘水质、提高养殖产量、增加养殖效益非常重要。池塘养殖过程中缺氧,主要是池塘底层缺氧,建议用池塘底层微孔增氧设备,这样产生的溶氧量大、分布均匀,可以对底层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进行氧化,而且,比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节约耗电80%。
(5)做好池塘水质管理工作,7月下旬和9月上旬对池水各进行1次清换,每次换水量不少于1/2。
(6)由于沿黄池塘碱性大,pH值在8.0左右,养殖过程中应尽量不用或少用生石灰。

池塘养殖大闸蟹之培育优质蟹种新技术



1、控制放养时间。近年来,绝大部分的人工繁殖蟹苗出池时间都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用这部分蟹苗培育一龄蟹种,由于放养时间过早,生长时期过长,通常蟹种的出池规格都在20克/只以上,且有相当一部分蟹种性腺发育成熟。培育一龄优质蟹种,应用5月份出池的繁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放养。长江口天然蟹苗发苗时间通常在5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这些蟹苗培育蟹种最好,应充分利用。
2、控制放养密度。一般情况下蟹苗放养密度过大,蟹种生长速度缓慢,出池规格越小。培育一龄优质蟹种,每亩蟹池可放养蟹苗0.3~0.5千克,必要时还可以多放。只要蟹苗质量好,饲养管理得法,不仅蟹种出池规格可以达到要求,而且回捕率可达10%以上。
3、控制饲料质量。优质蟹种的培育,首先应通过施足基肥,栽好水草,培育基础饵料来满足蟹种摄食需要。同时根据蟹种生长速度和基础饵料状况,适时适量投喂。饵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日投喂量按在池蟹体重的4%~6%统筹安排。生长后期,为了促进蟹种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增强体质安全越冬,可以适量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
4、调节池水水质。在控制蟹苗放养密度和控制投喂量的情况下,搞好水质管理十分重要。一是调节好培育池的水位。放养初期,为提高水温、培养好基础饵料,水深保持在0.5米左右即可。以后逐步将水位增加到0.8~1米,并保持水位相对稳定。二是调节好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8.5,透明度40厘米左右,水质清新活爽。三是搞好水动态管理。根据天气、水质变化以及蟹种吃食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7~9月份高温季节,定期冲水或换水,通常每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三分之一。定期泼洒生石灰水,调节水质。
5、调种池塘水草。栽种水草以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水花生、蕹菜等为好。水草移栽要求在蟹苗下塘前20~30天栽好,平时加强管理,及时补栽,确保水草覆盖面积始终占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满足蟹种隐蔽和摄食需要。
6、调整管理措施。各项管理措施一定要到位。蟹种池要有完整的防逃设施,严防蟹种逃逸。平时通过换水、控料等措施,促进蟹苗、蟹种蜕壳基本保持一致,避免相互干扰。大批蟹蜕壳后,多投喂一些优质饲料,同时做好蟹病预防和治疗工作。
通过上述方法,保证蟹种培育有适当的单产水平,每亩蟹种产量达到80~120千克;适当的出池规格,每千克80~160只;适当的出池时间,12月中下旬起捕。

鲟鱼规模化池塘养殖技术


鲟鱼池塘养殖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种苗培育阶段是关键。现将规模化池塘养殖鲟鱼技术介绍如下:

种苗培育

1、苗种获得 从黑龙江购进受精卵,自行人工孵化。受精卵卵径约2毫米,沉性卵,在水温保持在19·5℃—20·6℃之间,约经80—120小时,便可全部孵化出仔鱼。孵化率为80%。在整个过程中,孵化器内仔鱼出膜有一定时间差,因而在第一条仔鱼出膜那一刻,便专人收集刚孵出的带有卵黄囊的鱼仔到孵化盘分批培育。

2、幼苗的培育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阶段一:刚孵出来的仔鱼放在孵化环盘内采用微流水培育。放养密度为6000尾/平方米,此阶段鱼苗无摄食行为,其间要保证充足的溶氧,日常操作要格外小心,过4—5天,待鱼苗卵黄囊吸收2/3以后,可投喂饵料。由于属驯化阶段,往往出现幼苗大量死亡的情况。针对这种常见现象,笔者配制出S1、S2、S3号粉末状饲料,(粗蛋白含量≥45%),结合丰年虫、水蚤投喂(不用红虫),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半个月达到45%的转饵率,此时鱼苗已长至3厘米左右,可完全用饲料S3投喂。

阶段二:3厘米以上鱼苗要转移至培育池培育,此阶段培育池设计为3米×1米×0·5米,池的四周光滑,设有进、排水口,池顶进水,排水孔通过垂溢排管排水,池上部要盖顶,以防日光直射、暴雨等危害鱼苗。

投饵量按鱼体重的25%—45%投喂,依照少量、多次原则,日投喂8次,每次投饵前先去污、停气、停水。

阶段三:当鱼苗长至10厘米以上时,移至6米×4米×1米规格池培育。移入池之前,水泥池先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刷洗干净,搬移鱼苗时用10ppm痢特灵浸洗鱼体3—4分钟,然后下池,当鱼种长至25厘米以上,50—100克重时,鲟鱼种培育阶段算成功了,此时可放心下大塘养殖。

池塘养殖

2000年11月,笔者在广东鹤山利用80亩池塘,用涧水养殖杂交鲟(史氏鲟×达氏鳇)。经过180天饲养,平均亩产达831·25公斤,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1号塘养殖过程要点总结如下:

1、池塘及水质 池塘规格为4亩,塘底为沙质,每口塘设有独立进排水口及固定投饵点,投饵点底部为水泥混凝土底,并抹光滑,面积以6—8平方米为宜,上面设有遮荫网。每口塘配备有2台0·9千瓦(EORO—2型)意大利式增氧机。水源为自流山涧水,周年水温在18℃—24℃,且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

2、放养 放养前每口塘用石灰彻底消毒,经试水安全后才投放鲟鱼种,放养密度为700尾/亩,放养的当日要用30‰食盐溶液泡鱼体消毒。

3、管理 鲟鱼个体下塘已长至25厘米以上,可以摄食沉水性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5%),投喂前先用毛刷涮干净食台地板。在投喂过程中,要定期在饲料中添加0·5%大蒜素和土霉素(50公斤饵料拌100克),投饵率为:鱼体重50—200克,投饵率为10%—4%;鱼体重200—1000克,投饵率为4%—2·5%;1000克以上为2·5%—1%,以20分钟内吃完为宜。

鲟鱼对溶氧要求比较高,对急剧温差变化适应性较差。在日常管理,要确保水中溶氧高于5ppm,水质要清爽。遇到暴风雨,温差骤变,气压降低,要多加巡塘、观察,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池塘养殖鲟鱼过程中,要每隔30天,用网捕捞一次,把那些瘦弱的鲟鱼选出来,专池专料培育复壮,之后再下塘养殖,这是保证鲟鱼池塘养殖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经过专池培育,瘦弱的鲟鱼可达到70%开口食料并复壮。

养殖结果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共投喂颗粒饲料8722公斤,合计饲料系数为1·4。经抽样检查,池塘养殖杂交鲟,最快月增重0·4公斤,平均月增重0·2公斤。最终效益分析如下:1号塘投入成本共计91205元,其中鱼种50400元,饲料21805元,其它费用20000元,产值合计152950元,利润61745元,亩利润15436元。

养殖心得

1、鲟鱼对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多数鲟鱼死因都是缺氧或闭口、身体消瘦而死的,在养殖管理过程中,每隔半个月用生石灰(每亩用10公斤)全塘泼洒,个别病鱼用3%盐水浸泡10—15分钟,在饲料中定期添加促进生长和提高抗病力的营养剂,可有效预防鱼病发生。

2、在鱼种培育阶段,发现有气泡病、畸型弯体病。气泡病主要是孵化受精卵时取到氧气过饱和的深层地下水而引发。畸型弯体病则是鱼苗刚出膜时遇到水温骤变而形成。在广东地区为保持孵化循环用水在19—23℃之间,经常要补充冰块。

3、鲟鱼最适生长温度在19—23℃之间,在养殖场选择水源最好是山涧水或地下次表层沙滤水。

4、在池塘养殖商品鲟鱼过程中,群体中经常有2%—10%的鲟鱼因水体、饵料等原因而闭口、消瘦以至死亡,因而在养殖过程管理中,要每隔一段时间,拣那些瘦弱鱼放在水泥池专料培育,诱其开口摄食,这是规模化池塘养殖鲟鱼的重要环节。

鲟鱼养殖之运输方法介绍



鲟鱼养殖中有时需要对受精卵、仔鱼和幼鱼的长途运输,运输中均要采取降温措施,这是提高运输成活率的重要手段。将鱼先放在略高于10℃的水中缓慢降温,再移至6℃左右的水中降温,装箱并在运输中继续用冰块保持低温。鲟鱼苗种的运输通常使用一些韧性比较好的塑料袋。

到达目的地后,一定要做缓苗处理,做好水温调节和水质各项主要指标的调整工作,防止由于水温及水质的突然变化而引起鱼苗在短期内大量死亡。

鲟鱼成鱼运输采取塑料袋充氧运输。由于成鱼的骨板比较锋利,可用纱布将鲟鱼的鳍条包好,用纱布条将整条鱼体进行包裹,这样既不损伤鱼体,又不致因鱼游动而使纱布脱落。然后装入塑料袋,每袋装鱼2~4尾,充氧密封即可。成鱼有时也可采用麻醉剂配液运输或乙醚麻醉运输,使鲟鱼在运输过程中处于昏迷状态,此时鱼的代谢强度和耗氧量减低,有利于运输中鲟鱼体能的保持。

运输前一天应不喂或少喂,其目的是使成鱼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多余的粪便和因消化食物而过多的消耗水中溶氧,以提高运输的成活率。

鲟鱼经长途运输,或多或少都会受一点损伤,且鱼体受伤后易继发水霉病,所以在放养前应对所有鲟鱼消毒,用浓度2%~3%的食盐水浸洗3~5分钟,或用10~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3~5分钟,能有效防治鲟鱼继发感染。


鲮鱼种培育


鱼种塘的要求基本相同,但面积要求较大,一般2~5亩,水深1.3~2.0米。鱼塘的清整和施肥方法也和前述的基本相同。到鱼种阶段,可以进行适当的搭配混养,但鲮鱼与鲢的食性相近,故不宜混养。当然也可单养,或前期单养至5~6厘米后进行混养。如放养规格3厘米。每亩放养7~8万尾,其余混养草鱼1000尾,鳙鱼2000~3000尾。单养的每亩放养 27500尾,规格 3厘米,或放养规格 5.8厘米;每亩放养 9000尾,饵料主要是用有机肥料培育浮游生物,辅以人工饵料。单养池,每天每万尾投喂花生麸0.3于克。放养后两个月,每隔15天投放大草100~150干克。总的来说,投饵量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质等。各方面的因素适当变动。另外,由于鲮鱼在水温10℃下便会冻死,应做好防寒工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46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