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鲟鱼种培育

一、土池培育
(一)放养密度、规格
小体鲟鱼种对土池的要求不高,一般能养家鱼的土池也能养殖鲟鱼。鲟鱼鱼种的放养密度要根据土池的条件来决定,如果有流水或经常可补充水条件的可适当提高放养量,放养的规格20-30厘米,可以混养少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花、白鲢,但不能放鲤、鲫等与鲟鱼有饲料竞争的鱼类。

(二)养殖管理
小体鲟是下位口,与常规养殖的鱼类相比,是吃食行动比较缓慢的鱼类,投喂方法与家鱼有所区别,土池养殖应搭建饵料台,特别是池底不平整的鱼池,这样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饵料台应比较平,以利于鲟鱼吃食,一般一个3-4亩的鱼池应搭建4个饵料台。鲟鱼吃食活动晚间最强烈,白天不甚活跃,投喂也应以晚间为主,投喂量晚间与清晨占2/3以上,白天少量投喂即可。

一、 水泥池流水培育
(一) 水泥池结构
养殖鲟鱼的水泥结构有长方形与圆形两个主要类型。长方形鱼池是一端进水,一端出水,依靠水流将鱼排泄的废物与残饵冲到排水口,排出鱼池。从实际运行效果上看,在水微流的状态下,入水口两侧各有一个死角,这两个死角会淤积大量沉淀物,时间长就会变质,鲟鱼饲料含蛋白质较高,残余的饲料在水温高时很快变质腐烂,影响水质条件。另外,鱼池过长,水流无法将沉积物全部冲走,在水温20℃的情况下,10-15天就得清洗一次鱼池,无形中加大了劳动量。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圆形鱼池,这种鱼池也可以说是在总结长方形鱼池的优缺点之后改进的。圆形鱼池为中央排水,没有死角,水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将水中沉积物全部冲到排水口排出鱼池,这种鱼池的清洗时间可延长到2-3个月一次。从最大鱼载量上看,长方形鱼池为10公斤/米3左右,而圆形池可载20公斤/米3,效率提高了一倍。Yz023.CoM

(二) 放养密度、规格
在水泥池流水条件下,鲟鱼鱼种的放养密度与鱼种的大小和水流量有密切的关系,水流量在10-50升/秒,鱼种规格10-30厘米时,放养密度为长方形鱼池25-100尾/米3,圆形池为50-200尾/米3。养殖户养殖小体鲟时,放养密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应一味追求最高的密度,当水体达到所能载鱼的最大程度时,水中的各种因子也相应地达到极限,也是危险程度最大时,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同时鱼苗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鱼种培育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稀放,这样做一是给鱼苗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可以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二是有一个缓冲的区域,使事故的发生有一个处理的时间。

(三) 培育管理
小体鲟是目前水产养殖品种中抗病力较强的一种,一般达到40-50克以上时,很少发生鱼病,正常情况下养到商品规格的成活率在90%以上。这个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保证水源水质的稳定,这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所在。饲料的质量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原料的质量应该在加工前做检测,如是否变质、含菌数量等,变质的饲料一定不要投喂,含菌量高的原料也不能使用。例如河南信阳的一个养殖户,养了2万尾俄罗斯鲟,在商品鱼养成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有一个月使用了鲤鱼饲料,鱼得了肠炎病,死了2千尾鱼,饲料没有发现变质,据分析是饲料原料中含菌量过高造成的。

鲟鱼鱼种培育的日常管理与家鱼基本上一样,日常投喂量在1-3%,小体鲟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9-25℃,7-8℃时也吃料并且生长,生长速度已经非常缓慢,3-4℃时有部分鱼吃食,但基本上不生长。

相关知识

史氏鲟鱼种培育技术




(一)池塘要求鱼池可以用室外水泥池,单池面积300平方米左右,水深1.5-2米。最好使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井水。培育前进行池塘的清塘、消毒。

(二)、放养 放养规格为体长18-30厘米,体重50-90克。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整齐,大小一致,不同规格的鱼苗要分池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0尾。鱼入池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分钟,入池后第二天开始投喂。

(三)、饲养管理1、饲料此阶段可完全使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饲料的配方与前述相同,即粗蛋白37.82%、粗脂肪5.96%、粗纤维8.48%、灰分14.91%、无氮浸出物20.55%、水分12.28%,粒径2-3毫米。日投饵3次,日投喂鱼体重的2%左右。2、水质调节饲养期间,保持水深在1.0-1.5米之间、流水条件下饲养,水体的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水温在18-26℃之间,并经常吸除池底污物,保持水质清洁。

3、经常观察和检查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一是根据鱼的摄食情况调节每天的投饵量;二是及时清除病鱼及死鱼,防止疾病扩散。

鲟鱼养殖宝典之鱼种池塘培育技术



鱼种培育是指从5厘米左右的小鱼种养成体长15~40厘米的大鱼种的过程。

1.池塘条件:鱼种培育用水泥池或是土池,在室内或是室外都可以培育。以室内或水泥池培育条件更好些。室外培育,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并且电力设施齐备。室外池塘面积以1~10亩为宜,水深1~2米,水质必须稳定,水体溶解氧量高,一般要达到6毫克/升以上,水温控制在20~22℃。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小,配备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2.清塘消毒: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清塘消毒,方法是将水排干,曝晒7~1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75千克/亩。对于难以将水排干的池塘,可带水清塘,每亩泼洒生石灰100~150千克,其步骤是池塘先进水15~20厘米即可,用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也可以用茶籽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籽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

池塘要设好进、排水管道,不要重复用水,即一个池塘的水排出后不可以进入到另一个养殖池塘中。

3.肥水:清塘消毒后池塘注水并施肥,每亩水面第一次施肥量为75~100千克,培育鲟鱼初入塘时所需的部分饵料。鱼种下塘初始水深为60~80厘米,此后保持在1米左右,随着鱼的生长,每周加水2次,每次增加水深6厘米左右,使水深逐渐保持在1.2米左右。

4.试水: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5厘米左右的鱼种10条左右放入小网箱中试水,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批量放入养殖。放苗时,慢慢使装苗容器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将苗种放入池塘中。

5.鱼种放养: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放养5厘米左右的鱼种90~100尾为参考。在溶氧充足(6毫克/升以上)、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可酌情提高放养密度。

在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鲟鱼生长差异性较大,小鱼种经过一个阶段的饲养会出现大小差异,必须将大小鱼及时分养,一般每10天左右要进行分养。分养时捕捞可带水或不带水,一般常采用带水捕捞以免伤鱼。方法是用围网让围住的鱼自动进入网箱,然后用手将不同规格的鱼小心分开,体长30厘米左右的鱼可转移到成鱼养殖池。其余的鱼种分别放入不同培育池中继续培育。

6.日常管理:高密度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疾病的预防特别重要。鲟鱼的主要病害大多集中在稚鱼期。气泡病的防止,要适当掌握施肥量及注意水池中浮游植物的变化量和天气情况。天气闷热、连续阴雨、突然放晴的时候注意发生气泡病或缺氧。寄生虫病的防治,重在防,进、出水不能循环使用、彻底清塘是关键。最为常见的病为小瓜虫病,危害也大,要注意预防。可用50毫克/升福尔马林溶液浸浴10~30分钟治疗小瓜虫病。

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鱼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检查调整。

投喂量可按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百分比进行计算。正常投喂时每天以5~6次为宜。

俄罗斯鲟、小体鲟和闪光鲟鱼苗培育技术




鱼苗培育是鲟鱼养殖生产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培育难度较大的一个阶段,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苗种大量死亡,直接影响苗种成活率。鱼苗可以在天然水体中培育,但天然水体不易控制,若管理不当,娇弱的鱼苗会因水中敌害生物过多、饵料不足、温度变化过大、溶氧情况不稳定且含量低等原因造成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仅为10%左右。若有条件可采用玻璃钢水槽工厂化培育鲟鱼苗,苗种成活率可大幅度提高,一般可超过50%,甚至可达70%-80%。现将水槽培育方法加以介绍。

一、准备工作

(一)培育设备玻璃钢水槽或用混凝土砌成方形水槽(2米×2米),底部有一定坡度,排水口处最低,排水口设置拦鱼栅(由铁框架和40-60目的网布制成)。要求池壁光滑,无粗糙面与转角,以防碰伤幼鱼。也可用圆形水槽,直径约1-2米,排水口设在中间。此外,还可用一些养殖场现有的家鱼产卵池与孵化环道进行培育。

(二)饵料刚开口的鲟鱼苗主要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在鱼苗开口前,应储存足够的适口饵料,以便鱼苗适时吃到开口饵料,否则将严重影响鱼苗的成活率。最简便的方法是用小水面培养浮游动物,或用卤虫卵培养卤虫,以备随时捞取,亦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储存。投喂时,切碎饲料。此外,还应备有一些配合饲料,以补充维生素,弥补天然饵料的不足,保证鲟鱼苗的全面营养,获得较高的成活率。若天然饵料不足,也可以从仔鱼开口至苗种培育结束阶段完全使用人工配合饵料,人工配合饵料的粒径为0.2-2.0毫米。

配方要根据鱼的营养需求设计,除蛋白质和脂肪要达到标准外,各种氨基酸之间要尽量达到平衡。对鲟鱼而言,赖氨酸和色氨酸的需求量比其他鱼类略高,同时要注意添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三)机电设备培养鲟鱼苗,保证足够的溶氧量很重要,水槽要不断进行水交换,且一般使用增氧去氮机(不采用充气增氧设施),这样既能保证水中充足的溶氧,又能防止水中多余的气泡导致气泡病。常用机电设施还有水泵、发电机等。

(四)必要的用具和药品鱼苗培育期间常用的工具和药品有:小捞网、小网箱、刮污板、排污吸管、天平、温度计、福尔马林及高锰酸钾等。

鲮鱼种培育


鱼种塘的要求基本相同,但面积要求较大,一般2~5亩,水深1.3~2.0米。鱼塘的清整和施肥方法也和前述的基本相同。到鱼种阶段,可以进行适当的搭配混养,但鲮鱼与鲢的食性相近,故不宜混养。当然也可单养,或前期单养至5~6厘米后进行混养。如放养规格3厘米。每亩放养7~8万尾,其余混养草鱼1000尾,鳙鱼2000~3000尾。单养的每亩放养 27500尾,规格 3厘米,或放养规格 5.8厘米;每亩放养 9000尾,饵料主要是用有机肥料培育浮游生物,辅以人工饵料。单养池,每天每万尾投喂花生麸0.3于克。放养后两个月,每隔15天投放大草100~150干克。总的来说,投饵量要根据水温、天气、水质等。各方面的因素适当变动。另外,由于鲮鱼在水温10℃下便会冻死,应做好防寒工作。

月鳢鱼种培育


在水泥池或20目的网箱中培育,面积几平方米至几十平方米,水深0.5~1米,每平方米水体放养规格为2.5厘米左右的鱼种3000~5000尾,投喂的饲料由鲜活饲料转为人工混合饲料,其中粗蚤的含量在40%~45%。有条件的也可以全部投喂鲜活饲料。每天投喂次数与鱼苗培育相同,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6%,这一阶段鱼体由黄色逐渐转为灰色。由于大量投喂高蛋白饲料,池水中的氨态氮含量往往较高,在高温季节容易导致水质败坏,所以控制好水质便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池水透明度35厘米左右,pH值7.0~8.0,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除了不定期的适当换水以外,还可以每3~5天向池中泼洒1次浓度为3亿~5亿个细胞/毫升的光合细菌,每次泼洒量为20~30毫升立方米,能有效控制池水中的氨态氮的含量,保持水质的清新。

经40天左右的培育,一般可长至4.5~5厘米。

颖鲤鱼种培育


1.食性转变
期鱼苗长到3厘米左右,其食性开始发生转变,由摄食浮游生物为主转变为以底栖动物或商品饲料为主。这时可进行分塘饲养,进行大鱼种培育或搭配在其他鱼。的苗种塘中饲养成商品鱼。

2.鱼种池的准备和放养
鱼种池需经清塘、整修、施基肥培育水质等准备阶段。具体作法同鱼苗发地池。

鱼种放养密度主要依据培育目标、池塘条仲、肥料及饲料供给情况以及养殖技术水平等综合考虑。一般情况可参考表3-9。

以饲养鲤鱼为主的池塘,鲤鱼放养比例可占70%,鲢、鳙占20%,团头鲂占10%。在饲养鲢、鳙或草鱼为主的池塘中,可套养鲤鱼种20%左右。

3.饲养管理
由于鲤鱼种规格达到3厘米左右时,其食性开始转变,因此在饲养中应采取精料和肥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喂养。每天至少投喂两次,一般日投饵量为体重的8一10%。同时也应依据天气和鱼种摄食状况酌情增减。鲤鱼常在池底沿边活动,投饵时可离岸稍近,並要定时定量定位。在投精料过程中,应注意结合适当施肥,使水域保持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活性饵料来源,这是鲤鱼种生长阶段必不可少的饲料。肥料中以有机肥的效果较好,一般每次投绿肥100-150公斤,或粪肥150-200公斤,每7-10天施一次肥。

4.鱼种越冬
在长江流域,一般11月中下旬水温逐渐下降到10℃以下,鲤鱼摄食量明显减少。这时可并塘越冬集中管理。若冰封期较长的地方,还应采取一定的越冬措施。
(1)越冬池的选择;越冬池应选择210亩,水深1.52米的池塘。背风向阳,靠近场房为好。越冬池的水应保持中等肥度。
(2)越冬密度:鱼种按不同大小和品种过数分池越冬。越冬密度视鱼池条件和鱼体大小而定,一般为;每亩可越冬1015厘米鱼种2万尾,1720厘米鱼种11.5万尾。北方冰封期较长,一可适当减少越冬密度。
(3)越冬饲养管理:鲤鱼在冬季虽然摄食量减少,但并不停止摄食。因此在越冬期间应每星期投喂一次,以保持体重少掉膘。有的地方为了保温防寒,在向阳深水处投放树枝,並盖上杂草或稻草,防止风浪,有利于鱼类越冬。在有冰冻的地方,应经常打开冰眼,增加池水溶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翘嘴红鲌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