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鲟受精卵运输及孵化技术

一、材料和方法

1.孵化工具:采用筛网式淋水孵化器进行孵化,该孵化器由尤先科孵化器经适当改装而成,共4台,孵化槽规格为380厘米×60厘米×30厘米,内设4个孵化箱,每个箱内有一筛网盛卵箱,箱内可收容受精卵10万粒,每个盛卵箱上面有一个淋蓬喷头。外箱低处有一进水口,另一侧高处为出水口,进排水量为每分钟50~60升,箱底部设有自动拨卵装置,每分钟拨卵一次,每台孵化器可一次孵化受精卵40万粒。

2.受精卵包装:采用尼龙袋双层包装后置泡沫箱中,用胶带包扎封口。尼龙袋规格为口径15厘米×底径38厘米×长边77厘米×短边60厘米×厚8微米;泡沫箱规格为29厘米×39厘米×59厘米,侧壁厚2.5厘米,顶和底层厚3.0厘米。每袋装运密度为3万~5万粒。

3.水源、水质:孵化用水采用经充分曝气后的深井水,取水水层距地平面以下186米,将水泵入蓄水池,经蓄水池中配置的2.5千瓦增氧机连续增氧曝气后再引入孵化器。

二、结果

1999~2001年三年中,共引进史氏鲟受精卵247.2万粒,实际成活230万粒,运输平均成活率为93%,孵化出苗195.5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5%。

三、讨论

1.关于史氏鲟受精卵运输问题

(1)用于长途运输的史氏鲟受精卵的受精率必须在85%以上,受精率较低的受精卵,在运输过程中极有可能因死卵破裂或霉变,污染水质和波及好卵,导致成活率降低,即使是受精率较高的受精卵,也应在运输前剔除死卵。

(2)准确把握好运输时机,一般说史氏鲟受精卵,从史氏鲟胚胎发育至第四卵裂后,到破膜前这段时间均可运输,但必须在破膜前到达目的地,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胚胎破膜引起水质变坏,且鱼苗脱膜后,对水质环境要求较高,运输过程中极易死亡。

(3)史氏鲟受精卵在运输过程中伴随着胚胎发育,而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在14~22℃,因此,史氏鲟受精卵运输应将温度控制在这一范围,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范围均会影响到后期的孵化效果。

(4)为保证运输质量,一般应在运输中途设立中转站,将史氏鲟受精卵由产地运到哈尔滨机场时,途中时间已达12小时以上,氧气袋中的氧气消耗量已经很大,且水质也受到了一定的污染,此时,将氧气袋打开换水冲氧重新包装,这样可取得最佳运输效果,但应注意内外水温应保持一致,操作时应小心谨慎,以免破坏卵膜。

(5)受精卵到达目的地后,必须作“缓卵”处理,即先将受精卵包装袋放入孵化器用水中进行水温调节,约半小时后将受精卵连同原水缓慢倒入容器中,并缓缓加入孵化用水,在进一步调节水温的同时,着重调节水质,使受精卵适应新的水体环境。缓卵的时间根据温差及水质情况而定,一般不应超过3个小时。

2.关于史氏鲟受精卵孵化问题

(1)水温控制:史氏鲟受精卵胚胎发育低于11℃发育缓慢,在发育中大多已停滞;高于24℃时,胚胎发育加速,但畸形率高,最终导致全部死亡。因此,必须调节孵化过程中的水温,使水温保持在14~22℃之间,并且要求在某一温度区间保持相对稳定。

(2)水量控制:水量控制的原则是保证孵化用水中有足够的溶氧,及时排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废弃物,同时还应确保拨卵器的定时动作。不同孵化器的供水量的要求各不相同,淋水式孵化器供水量一般要求每小时3米3左右,孵化前期,胚胎的呼吸量小,随着胚胎的进一步发育,呼吸量不断加大,到出膜前期最大,因此,水量的调整,应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由小到大逐步调整。

(3)霉菌控制:孵化水温正适合水霉发生、发展的需要,水霉的着生地是死卵,孵化过程中如出现死卵,必须及时将其清理出去。清理的方法,一是采用虹吸吸出法,盛卵糟内由于水流的作用,死卵会集中在上层的某一部位,此时可用虹吸法将这一部位整体吸出到容器中,进行二次挑选,将其中活卵再挑回到孵化器中;二是采用漂浮去除法,将盛卵槽整体移出,浸到苗种培育槽中进行漂洗,待绝大部分死卵和着菌卵漂浮出去后,再将漂出好卵挑回到孵化器中,此方法适用于水霉发生比较严重的情况。其次,应进行定时消毒处理,一般采用停水消毒法,孵化开始后,每6小时,用亚甲基蓝消毒一遍,消毒时关闭供水系统,将亚甲基蓝均匀泼洒到盛卵槽中,使水浓度为3毫克/升,并保持15~30分钟后,开启供水阀门,重新供水,必须注意,当胚胎发育至心动期后应停止用药。

(4)出苗管理:受精卵经过80~100小时左右的孵化时间(因孵化水温高低而不同),开始陆续出苗,及时收集出膜仔鱼是采用淋水式孵化器孵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当槽中出现仔鱼时,应用小碗或小抄网及时捞出,同时应注意整个出苗期应有较充足的水量,而且较平时要大些。此时卵、鱼的呼吸量都增大,要有较大量的氧气补充。此外水流量大也有利于鱼苗的收集。

相关推荐

史氏鲟的受精卵、仔鱼及幼鱼运输的注意事项




为保证史氏鲟的受精卵、仔鱼及幼鱼在运输过程中的高成活率,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一)原则上讲,史氏鲟的受精卵从脱黏到破膜前都可运输,但必须在破膜前运到目的地,以防止因运输途中受精卵破膜引起水质变坏而引起刚破膜的仔鱼死亡。用于运输的受精卵的受精率应在80%以上,因为低受精率的受精卵在运输中死卵容易破裂,从而污染水质,引起运输成活率下降,因此,低受精率的受精卵不宜进行长途运输。

(二)史氏鲟的仔鱼运输应选择在仔鱼进入底栖生活以前进行,这样有利于提高运输成活率。因为,当仔鱼进入底栖生活后,捞鱼等操作较困难,易于伤及鱼体,致使运输成活率不高。

(三)史氏鲟幼鲟的运输在运输的前一天停止喂食一天,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鱼体排泄物过多而污染水质。另外,因幼鱼阶段的史氏鲟已具备了成鱼的状态,身披五行坚硬的骨板,个体也已较大,故装运的容器不宜太大,以免因容器过大,装运得过多而造成鱼体的互相擦伤,进而感染疾病而造成运输死亡率上升;运输时选用的尼龙袋质地要结实或用双层的尼龙袋,防止被鱼骨刺破而造成鱼的死亡。

(四)无论是受精卵还是仔鱼、幼鱼的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均应采取降温措施,这是提高其运输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因在运输过程中,鱼的体力消耗较大,造成体质下降,因此,运到目的地之后,一定要进行缓苗处理。在缓苗处理过程中,水温与水质调节至关重要,一定要按技术要求将水温和水质调到鱼体最适范围内,防止因水温和水质的过大变化而引起短期内的大量死亡。

广东鲂受精卵孵化


(1)孵化合适条件
人工受精卵经脱粘剂处理后即可放入孵化环道池孵化。环道池的设计与家鱼的相同。最好为室内环道池。这样可以控制昼夜温差不致过大,减少畸型率。孵化的最适水温24~28℃,临界水温上限31℃、下限20℃。受精卵的密度以 80~100万粒/m 3 较合适。水流速原则上是能使胚胎半浮状流动。因广东鲂胚胎膜厚,水流速比家鱼孵化稍大。水进入环道池前需经筛绢过滤,以防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进入环道池。因广东鲂仔鱼个体比家鱼更细小,更容易受水蚤等敌害所伤。

(2)环道池仔鱼的管理
仔鱼孵出后尚需在环道池经数天培育才能出池转入池塘培育(俗称出花)。由于广东鲂仔鱼十分娇嫩易死,故在鱼花阶段的操作管理与家鱼有较大的不同:

①据实验分析,广东鲂仔鱼发育过程有一个内、外源营养混合期。即在肉眼尚未能分辨仔鱼出膜点(鳔)时,仔鱼已开始摄取外源营养物(卵黄囊尚未完全消失)。这时应在环道池投喂熟蛋黄浆(经过滤),喂后不久可见仔鱼体中部出现黄点,一般投喂2~3d,早、中、晚各1次。待腰点明显后第二天才将鱼花出池(按以往对家鱼鱼花认为这是属于老花)。经这样处理的鱼花体质特别健壮,可大大降低鱼花出池死亡率;

②收集鱼花时不能用网布拉收,否则鱼花过度密集会大量死亡,而应先把环道池的水位降低些,然后用小盆将鱼花舀出一部分,待环道池鱼花密度减少后才让鱼花随水放出,流入接花池的网箱内;

③装运鱼花时不能在吊花网池中密集鱼花用小杯等过数,否则鱼花因缺水密集而很快大量死亡,只能带水装入尼龙袋充氧运输,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受精卵在水温24~28℃条件下,28~37小时孵化出膜。当鱼花能活泼游动,腰点明显,就可进行鱼花运输和鱼苗培育。广东鲂鱼性娇嫩,鱼花更甚,很易死亡。出鱼花时要谨慎操作。据笔者实践做法,当鱼苗刚出腰点,就应在环道中投喂蛋黄,1天2-3次,以增强体质,可大大提高鱼花出池成活率。出鱼花时,不宜密集,这与家鱼花的处理有很大的不同。

黄鳝受精卵的人工孵化技术



刚产出的卵呈黄色或橘红色,比重比水稍大,无黏性。卵吸水膨胀后,直径3.8~5.2毫米,卵重35毫克左右。成熟较好的卵吸水后呈球状,卵黄集中底部,吸水40分钟后,胚盘清晰可见。而成熟不好的卵,吸水后不呈球状,有的形成巨形卵,卵黄与卵膜界线不清,卵内可见不透明雾状物。

人工孵化最好在孵化缸或孵化瓶中进行。一个容积为0.25立方米的孵化缸可放入受精卵20万~25万粒。黄鳝受精卵的比重比水大,在天然条件下。受精卵借助于亲鳝吐出的泡沫浮于水面孵化。所以在人工孵化时,水流从孵化器底部进入,从上部溢出,使卵不致于沉入孵化器的底部。水温保持在25~30℃,温差应控制在±3℃以内。孵化期间,卵在孵化器中要避免堆积,以免被压在下层的受精卵窒息死亡。

胚胎在25℃水温下经18~22小时发育后,进入原肠期,便可观察卵的受精情况。但由于鳝鱼卵的卵黄丰富,若不经任何处理,很难用肉眼或显微镜看清,所以要待鉴别液透明后再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鉴别液的配方是:福尔马林5毫升,甘油6毫升,冰醋酸4毫升,用蒸馏水配至100毫升即可。观察时,取出鳝卵,在鉴别液中浸泡3分钟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如囊胚向下延伸,原肠形成,即可判断卵已受精。

在25~3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6天左右可孵化出膜。刚出膜的仔鱼,体长10~20毫米,侧卧于水底,出膜后5~7天,体长达到25~30毫米时,卵黄囊基本消失,色素布满头部,胸鳍、腹鳍退化消失,仔鱼开始正常游动和摄食,即可转入幼鳝池进行人工培育。

对于农村小规模的养鳝户来说,这是一种获得鳝苗的好办法。在每年的5~8月份是黄鳝的繁殖季节,稻田、沟渠、湖泊浅滩杂草丛生的地方及成鳝养殖池内,常可见到一些泡沫团状物漂浮于水面,即是黄鳝产卵的孵化巢,此时可用瓢、勺或桶等容器将其轻轻捞起,装在带淡水的桶中运回家中,在水缸、大木盆或其他大容器里进行静水孵化。孵化期间水温保持在25~30℃,并保持水质清新,6天左右可孵化出苗。


斑点叉尾鮰的受精卵孵化




斑点叉尾鮰受精卵的发育要比鲤科鱼类缓慢得多。水温在25.5~29℃时,出膜时间需115小时25分钟,从仔鱼到稚鱼期结束约需10天左右。受精卵要进行流水孵化,常用设备有环道、孵化槽和流水孵化水泥池等。目前我国常采用孵化槽。

孵化槽是一种长方形的带搅拌装置的孵化工具。该设备是根据天然水体中斑点叉尾鮰繁殖习性而设计的,采用水车式搅水器、转轴上带螺旋式叶片分布,转速每分钟28~30转,使槽内水体波动,借以增加溶氧及使卵块轻微摆动,还使水体内有机物随水波动向溢流管外排,并不断从进水阀中以10升/分的流速加注新水。孵化时要把卵块用12目左右铝丝网布编制的孵化篓盛装,悬挂水体中,每只孵化篓能容纳1500克左右的卵块。

孵化水温为20~30℃,最适水温为23~28℃,要求溶氧为6毫克/升以上,pH在6.5~8.0之间,孵化槽流速为10~15升/分,流水水泥池为20~25升/分。

孵化过程中要防止阳光直接照射鱼卵,应在环道和流水水泥池上盖上竹席、草席等,孵化槽应放在室内或工作棚内。卵块超过500克重时,应分开卵块,以免中间的卵粒缺氧窒息死亡,死卵、未受精卵要及时剔除,防止发霉。受精卵块的药物消毒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眼点出现之前,每天上午要进行消毒一次。方法是将消毒液放入1个容器内,然后将盛有卵块的孵化篓放入液中浸洗,消毒后用新鲜水清洗一下后放回孵化槽中继续孵化。斑点叉尾鮰鱼卵消毒用药及时间为:细菌病用3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10~15秒;霉菌病用10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浸洗240~300秒。


红鳍东方鲀亲鱼及受精卵的运输


捕捞或收购的亲鱼,应立即放入帆布桶中暂养,待达到一定数量后,可用车船运回育苗场。若是长 途运输,应在途中充气或换水。密度以8~10千克/米为宜。因红鳍东方鲀较凶猛,加上捕捞过程 中受惊吓、不适应环境等,很易引起相互撕咬,从而受伤。

在捕捞或收购到性腺已发育到第5期的亲鱼时,卵子已经分离,经长途运输,因对环境条件的不 适,很可能会在途中引起流产。因此,可在现场进行人工采卵、授精,再将受精卵运回育苗场孵化。应用干净的海水淘洗受精卵3~4次,将多余精液洗净,然后装入已准备好的尼龙袋中,经充氧后封口。具体操作为:每个尼龙袋装干净海水1/3,充氧2/3,然后将尼龙袋装入塑料泡沫箱中封好,用车、船等交通工具运输。途中应防止温度变化过大。

史氏鲟养殖


亲鱼来源包括野生采捕和人工培育两部分,一般性成熟年龄为雄鱼6~7龄,雌鱼9~11龄。使用LRH-A2对亲鱼进行催情注射。采用挤压法获得雄鱼精液保存待用;采用杀鱼取卵法或活体手术取卵法取得雌鱼鱼卵。然后用干法授精、脱粘,放入鲟鱼I号孵化器或尤先科氏孵化器进行孵化。孵化水温范围为17℃~23℃,最适水温为17℃~19℃。孵化过程中应及时清理死卵,并进行流水消毒,以防止出现水霉。经过100个小时左右的孵化,开始陆续出苗。
鱼苗采用水泥池流水培育,要求水质清彻、无污染,PH7~8.5,溶解氧6mg/L以上,水温为17℃~20℃。
鱼苗开口时首先投喂活饵料(水蚯蚓、水蚤、卤虫等)培育至1g左右,然后再加入配合饲料,并逐渐增加配合饲料量进行驯化,驯化时间约需2周,然后可全部投喂配合饲料。

史氏鲟苗种培育技术


1、基础设施

1.1玻璃钢盆圆形,直径1m,深度50cm,笛式表层供水,中央底层排水,垂直弯管控制水位,并能保持常流水。

1.2水泥池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是方形,方形是避免死角,面积以10m2~15m2为宜,深度为1m。要求进排水方便,有排污口,排水管能水位,并能保持微流水。

1.3充气泵空气压缩机,每个玻璃钢盆2个气泡石,罗茨鼓风机,每个水泥池一个代气管。

2、苗种生活环境

史氏鲟生活水环境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高要高于6mg/l,最适生长温度18℃~24℃,低于4℃或高于27℃时拒食人工配合饲料。温度变化不能过大,每天不得超过5℃。PH值7~8。

3、饲料

从仔鱼开口至苗种培育结束,全程使用配合饲料,粒径为0.2~2.5mm。前期为微颗粒饲料,后期为沉性饲料。仔稚鱼对蛋白质要求为46%-50%。幼鱼对蛋白质的要求为42%-45%。同时注意添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以满足营养需求。

4、培育方法

4.1史氏鲟按生长情况分为三个阶段

4.1.1仔鱼阶段刚破膜仔鱼移入玻璃钢盆中饲养,密度为2000-3000尾/m2,水位保持25cm左右,水流量为15升/分钟。仔鱼黑色素栓排出,标志着仔鱼从体内营养期转入混合营养期,开口摄食配合饲料,饲料粒径0.2-0.4mm。这时期的密度为1500-2000尾/m2,每天投喂次数为8-12次,日投喂是为体重的10%-12%。

4.1.2稚鱼阶段仔鱼长至3cm,初具成鱼形状,便视为进入稚鱼阶段。稚鱼人和3-5cm,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m2,水位保持在30cm,流是为20升/分钟。饵料粒径0.4-0.6mm,日投喂量为体重的7%-10%。鱼全长达5-10cm时,便移入水泥池中饲养,放养密度为400-800尾/m2,水位保持在35-40cm,流量为25升/分钟,饵料粒径为0.6-1mm,第天投喂6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

4.1.3幼鱼阶段鱼苗全长达10cm,视为进入幼鱼阶段,继续在水泥池中饲养,规格为10-15cm时放养密度为300-500条/m2,水位保持40-50cm,流量为30升/分钟。每天投喂次数减为5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7%,饲料粒径为1-1.5mm。鱼全长达15-20cm时,放养密度为250-300尾/m2,每天投喂4次,日投喂量为体和的4%-5%,饵料料径为1.5-2.0cm。

4.2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每天认真巡池观察,定期测定水质理化因子,第5天测量鱼体重和体长,以便确定饵实投喂量。每天测3次水温,水温最好控制在18℃-24℃。本着人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仔鱼阶段最好不用药,稚鱼阶段防止红嘴商的发和,采用“外消”和内服的方法。“外消”:全池泼洒食盐水,使池水浓度为5‰-7‰,连用3天。内服:饲料拌呋喃唑酮,每100kg鱼用药2.5克。幼鱼阶段预防细菌性出血商。“外药”:氟酸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2g,连用3天。内服:饲料中拌土霉素,每100.kg鱼用药3g,隔次投喂。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5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湘鲫亲鱼培育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