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植保无人机,顾名思义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该型无人飞机由飞行平台(固定翼、直升机、多轴飞行器)、导航飞控、喷洒机构三部分组成,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来实现喷洒作业,可以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成熟可靠的植保无人机少,不少厂商一味求大,忽视了植保作业的特殊要求。

2、买家盲目购买,作为一种新的喷洒技术,如果是想真正用于农林植保,买家应实地考察飞防作业,从技术层面多一些了解,而后入手。

3、培训及售后服务不到位,买家无人飞不敢飞,当成了摆设。

4、专用药剂知识不足,个人盲目勾兑药剂,容易出现农药残留过高、灭虫效果差等问题。

5、行业标准难制定,购机补贴难申请。

6、市场需求量大,准入门槛不高,专业化水平难提升。

相关阅读

河蟹养殖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放苗前准备工作
1、清塘。使用毒性大的药物(菊酯类、有机磷类药物等)清塘,没有进行彻底的换水、解毒就放苗,药物残留量大导致蟹苗中毒上岸、“撑爪”,甚至死亡。
建议:尽早药物泡塘以降低放苗时池塘的药残影响。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等药物泡塘一周后,使用大量生石灰来降解泡塘药物的毒性、解决池底酸化问题,最后排水暴晒。放苗前,使用“碧水安”多次解毒,减少药残对早期蟹苗成活率的影响。
2、水草种植。传统的种草方式都是采用挖坑成捆种植,其根茎与塘底接触面积小、扎根少,容易出现上浮后腐烂的现象,且前期水草长势好易导致水体透明度高,气泡病高发。
建议:深水位平铺种植水草,提前种草(放苗前种,前期水不易浑且青苔少,水草容易生长),种植伊乐草为主(伊乐草既可扎根生长又可漂浮生长,净水能力较强,相对于其它水草更容易种植,且不易被螃蟹破坏),也可根据池塘条件搭配其他水草(如苦草、竹节草、黄丝草等)。由于伊乐藻高温期生长受限,净水能力弱,为防止腐烂,应加强增氧且不能种植太多,并留好通风沟和采光沟。定期使用“活力碳”补充碳源,稳定水体、促进水草生长,预防水草上脏及腐烂。
二、放苗及早期池塘肥水
1、苗种选择及放苗密度。近年来河蟹苗种质量差导致放苗成活率低、养成规格不理想,尤其是外地苗的适应性差。
建议:优选自育苗,其次当地苗,再则选外地苗。选择规格整齐(60-80头/斤)、活力强的蟹苗,成活率高;放苗1000-1500只/亩为宜,根据苗种质量合理放养,保证成活率60%以上、亩产300斤左右;深水(80cm以上)放苗,通过加深水位稳定水体,降低环境变化对苗种的影响,减少蟹苗的应激反应。
2、早期池塘肥水。放苗前期,池塘水体较“清瘦”,合理的肥水既可以培养藻类保证水体溶氧,又可以丰富水体生物量、稳定水体环境,可有效控制青苔、防止水浑。使用大包肥、农家肥等肥料肥水,水溶性差,易污染水体,且易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高等现象。
建议:肥水前适当进水,提高水体容量、引进外源藻种;使用营养全面、溶解性好的有机肥“肥水肽”进行肥水,水体稳定性高、不易倒藻,适当补充碳源,促进肥水;选择晴天肥水,温度高,藻类生长快。
三、饵料
饵料选择及投喂方式。河蟹扣蟹培苗阶段,由于水温低,很多养殖户采取不投喂或少量投喂一些低蛋白饲料,导致蟹苗早期营养不足、体质差,出现蜕壳不遂、病害多发等现象。
放苗初期水温较低,河蟹摄食量偏少,河蟹饲料投喂要遵循尽早投喂、足量投喂、少量多次的原则,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一般放苗后即可开始投喂,饵料应选择高蛋白(40%以上为宜)的开口料,必要时配合投喂营养保健产品(如“利多精”、“营养快线”“LY-生命素”等),增强蟹苗体质。投喂地点多选择在河蟹常活动的区域(如深水区,因为深水区的水温变化相对较小、稳定,蟹苗大多数会在此区域活动)。配合饲料的投喂量按河蟹体重的1%-2%来计算,套养青虾池塘酌情增加。
四、养殖过程水质、底质管理
1、青苔。放苗前期池塘水体比较清瘦,肥料选择不当(农家肥、化肥等),青苔大量繁殖。
建议:前期加深水位、合理肥水(使用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肥水;肥水前,适当使用“碧水安”解毒),促进浮游藻类的繁殖,通过生物竞争关系,控制青苔的生长。尽量不要选择杀青苔药物,减少对河蟹及水草的副作用。
2、溶氧。河蟹塘相比于其他养殖品种,增氧能力普遍比较弱,往往造成河蟹养殖中后期池塘因溶氧不足导致水草不长或大量腐烂,尤其是高温期易暴发蓝藻、缺氧泛塘等,最终导致河蟹产量低。加大增氧,提高池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可改善塘底因有机质过剩大量滋生细菌、塘底“老化”等问题。
建议:河蟹塘增氧能力不低于0.3kw/亩,可通过增加增氧机设备、泼洒增氧剂、加大换水等方式保证溶氧。勤开增氧机,促进水体流动、解决晴天中午和晚上水体上下层溶氧不平衡、水温温差大等问题;定期使用“底居安”、“氧速保”等水质底质改良剂,降解塘底有机质、减少耗氧。
五、病害
1、蜕壳不遂。河蟹蜕壳期营养消耗大、体质差,容易感染病原菌发病,导致河蟹蜕壳不遂。
建议:前期喂料要跟上,宁多勿少,长期拌料投喂营养保健品,增强河蟹体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多元有机酸产品“碧水安”解毒,少用杀虫、杀藻等药物,避免河蟹应激反应导致蜕壳不遂;蜕壳高峰期外泼“活力钙”,帮助河蟹顺利蜕壳。
2、河蟹“水瘪子”。河蟹“水瘪子”出现在三壳以后,主要表现为河蟹肝胰腺坏死。诱发河蟹“水瘪子”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毒素、营养、气泡病、细菌病等对于河蟹“水瘪子”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前期泡塘药残及中期杀虫、杀藻等药物的使用导致河蟹慢性中毒,影响河蟹摄食,河蟹营养不足、体质差,后期易感染细菌发病,加重河蟹“水瘪子”的形成及死亡。
建议:尽量放养优质苗种,投喂高蛋白饲料,放苗后注重营养保健,拌喂“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诱食、保肝;定期使用“优肽”消毒,可有效控制有害菌的繁殖,蜕壳期可与“活力钙”混合外泼,防病效果好。

目前人工养蝎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人工养蝎存在哪些问题?

(1)规模问题。

多年来,人工养蝎一直停留在农户家庭饲养水平上,国内极少有大规模养殖场。因蝎子需要在高温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许多农户因缺乏资金,一开始只能试探性地饲养几百条蝎子。在夏秋高温季节养殖尚可,一旦到了冬季需要加温时就觉得蝎子太少不值得为此付出加温成本,便任其自生自灭。而稍有规模的养蝎场大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技术问题。

我国从事蝎子的养殖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那时人们对蝎子的认识很浮浅,采用的只是民间一些落后的饲养方法,如缸养、盆养、坑养等。由于只是一些农户自主探索,不懂养殖技术,养殖成功率极低,至80年代末一直未形成大面积繁殖态势。近年来在科研机构及养殖户的不断努力下.养殖技术已有所突破,幼蝎成活率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蝎子价高利昂,许多人为牟取暴利又大肆炒起了蝎种,出现了一种很不正常的苗头。这些炒种者根本不懂得养蝎技术,在城市租一、二间门市部,在塑料盆里垒几块砖头瓦片放几条蝎子,欺骗人们说养蝎如何如何简单,一学就会,一看就懂。等卖掉种苗赚到大钱后便逃之天天,使许多养殖户得不到良好的技术服务和产品回收保证,养殖往往归于失败//致富经//,给人工养蝎这一星火计划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3)品种问题。

很多养殖户对于蝎种培育不大重视。也不懂得如何进行提纯复壮杂交优选。还有的直接从野外捉回野生蝎子做种蝎进行繁殖。因野生蝎子营养缺乏,仔蝎在母体内得不到良好的孵化发育,产出后体质虚弱,成活率低,死亡率高。因此,所养的蝎子品种不断退化,产仔量越来越少。

(4)心理问题。

蝎子不是宠物,是低级有毒小动物。过去有许多农民被蝎子蜇过,加上社会有毒如蛇蝎的说法,使人们提起蝎子就觉得毛骨悚然,浑身起鸡皮疙瘩。养殖虽然能带来经济效益,但却觉得不好玩,不能像养其他动物可以抚摸把玩,与其产生感情交流。再加上蝎子生长较慢,一些养殖户老觉得蝎子长不大,时间一长便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烦心理,管理也就松懈了。

河蟹养殖过程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处理方法



每年在高温到来的时候,河蟹池塘水质、病害问题突出,不过根据经验来看,高温季节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蓝藻池塘越来越多,一般以微囊藻、颤藻水华为主,个别出现鱼腥藻。
2、高温季节暴雨天比较多,池塘多水浑。严重的从早到晚一直浑水,轻微的早上和傍晚水浑。
3、河蟹发病逐渐上升,以肝脏坏死、水肿为主。
4、部分池塘水草上浮,有的腐烂。
这四个方面问题的针对性处理建议:
1、根据蓝藻的生物学习性,调节时以补充有益菌为主,需要适当加量,隔天连续使用。如“利菌多”、“净水三环”.可以在下菌前适当的处理风尾处蓝藻,结合改底、解毒。
2、下雨倒藻引起的水浑使用“碧水安”可以有效处理。若水浑严重,配合“速解安”、“底居安”较好。
3、发病河蟹应该以内服保肝(肝胆康+生命素)为主,根据死亡变化情况,结合外用消毒。
4、水草上浮池塘,应该及时适量补充营养(藻安生、利菌多)维持水草生长。
蟹塘水质浑浊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引起蟹塘浑水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两个,天气变化大会引起浑水,使用漂白粉或硫酸铜后水质也容易发浑。
有效的处理方案:使用碧水安2亩+速解安2亩全池泼洒明显好转,为了稳定水质再补充藻安生+三环-肥。
分析:1、天气不稳定变化大的时候,水变引起;尤其使用消毒剂后杀掉水中菌和藻类,净化能力更加下降,加重水浑;2、很多池塘处在伊乐藻开花时期,水体却营养。注:长时间水混池塘水草很脏,净水能力严重下降。此方法不明显。
河蟹池塘水草腐烂以后及易引起水质恶化,河蟹也容易爬坡,需要定期改底(底居安)和底部增氧(底加氧),以改善底部环境,防止河蟹爬坡引起死亡。
微囊在氮磷比例(12:1)失调的情况下容易大量生长,通常在下风口表现蓝绿或者浓绿色为主,颜色主要有藻类的多少决定。同时在下风口能闻到带有青霉素味道的气味。这时在处理藻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解毒稳水和后期藻类的培养。一般在下风口大剂量的撒底居安(粉)或者大剂量泼洒氧速保有效,同时用改底的药降解死亡的藻类,视情况连用2~3次后,解毒稳水(碧水安),然后接着下肥培养其他藻类即可(注意少下含磷的肥料)。

中国鹅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养鹅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鹅的饲养数量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全国鹅的存栏数只有1.32亿只,到 1996年鹅存栏数1.88亿只.到2001年时鹅的存栏数达到2.08亿只,发展较快的地区有四川、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南等地。四川是我国养鹅数量最多的省份,2000年四川省鹅出栏8 068.93万只.占全国出栏总数的22.38%,而且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趋势。但我国鹅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鹅的研究、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优良鹅种的供种能力不足,而目前许多地方多数采用本地鹅种或杂种鹅进行饲养,影响鹅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发挥;长期以来,用于鹅种选育、鹅业生产及良繁工程建设等投入很少,我国优良鹅种的繁育体系一片空白;由于种鹅的产蛋量较低,种鹅饲养户的经济效益较低.这是制约我国鹅业规模化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但肉鹅饲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鹅的饲养方式多数是一家一户的散放饲养,规模化饲养程度低、规模化生产配套技术不完善;我国是世界养鹅生产和消费大国但鹅肉人均占有量仅0.3千克而且鹅肉、鹅肝的出口量很低。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市场上羽绒需求量的迅速增长,肥肝生产的兴起,以及鹅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养鹅业的发展呈现可喜的势头。

当前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肥牛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肥牛养殖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畜牧业的~个主要的经济项目,这个产业不仅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也是为广大人民提供食物来源。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肉类需求量的日渐上升,对牛肉的需求也随之快速攀升,养牛产业已得到显著提高.但若养殖不当则会使得养殖户损失严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育肥牛养殖仍存在较多问题,已对育肥牛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碍。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当前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肥牛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肥牛养殖业的回报挺丰厚,但是要养好肥牛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肥牛养殖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涉及到许多方面,受诸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从事在肥牛养殖的一线工作人员,我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了一些肥牛养殖的问题:

1.养殖人员素质低,缺乏肥牛养殖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

当前从事肥牛养殖行业的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肥牛养殖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依旧以传统的养牛方式来养殖肉牛。养殖人员作为肥牛养殖中十分关键的因素,与肥牛的质量有着直接联系,所以提升养殖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2..肥牛品种单一,缺乏高产肥牛品种的培育,肥牛生长缓慢

当前肥牛养殖中,大部分农户饲养以土牛为主的肥牛,品种单一,缺乏高产肥牛品种的引进,应扩大杂交牛的饲养,加速肥牛的生长过程,缩短肥牛的养殖周期。

3.肥牛喂养的饲料太过单一,不能满足肥牛的生长需求

由于肥牛养殖的人员大部分是农户,肥牛养殖中以象草、玉米秸秆、甘蔗等草料为主,肥牛缺乏营养摄入,所以草料不能满足肥牛生长的需求。

4.忽视肥牛生长环境的卫生状况,对蚊虫驱除工作没有做到位

肥牛养殖中,肥牛生长的环境对肥牛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蚊虫对肥牛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肥牛养殖中应改善肥牛生长的环境,加强驱蚊次数。

5.缺乏对肥牛身体状况的关注,忽视健胃工作

肥牛的消化系统对肥牛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肥牛养殖中缺乏健胃工作,这就影响了肥牛的生长速度。

6.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养殖与销售市场存在脱节问题

肥牛养殖户大部分是分散的农户,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没有有效的市场信息来源,通常以低廉的价格出售肥牛,所以肥牛养殖户没有获得好的利润回报。

7.在肥牛养殖中缺乏先进的设备,影响了肥牛养殖业的发展

当前肥牛养殖户大部分是农民,他们没有足够的意识去重视先进的养殖设备,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先进的设备来提高肥牛养殖生产率。

二、肥牛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面对肥牛养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肥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

肥牛养殖虽然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但也是一个回报较大的产业,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以及设备的支持力度,使肥牛养殖产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在肥牛养殖业中科学饲养,采用先进的生产流程

(1)加强养殖人员的肥牛养殖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肥牛的养殖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应定期对肥牛养殖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2)引进先进设备,提升肥牛养殖的效率

在当前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先进设备的引进有助于肥牛养殖,改善肥牛养殖的生产流程,提升效率。

(3)定期驱虫,及时健胃

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利用药物为肥牛清除体内寄生虫,将肥牛派出的粪便进行焚烧以便消除虫卵。驱虫后利用苏打水帮助肥牛健胃,改善其消化系统。

(4)加强饲料管理,适当补料

在肥牛养殖中应注重饲料的喂养,保障肥牛生长的需求,加强补料,使肥牛的生长速度加快。

3.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提升市场竞争力

针对当前肥牛养殖分散、信息不及、与销售市场存在脱节等问题,分散的肥牛养殖户应团结起来建立合作社,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强与市场的联系,获得准确市场需求信息,从而提升肥牛养殖户的利润。

小结:这篇文章中所介绍的肥牛养殖中面临的问题和有效解决措施,都是我从实际工作的观察和总结中获得的心得,希望这些意见可以促进肥牛养殖业的发展,为更多的肥牛养殖户提供经验和指导。

牲畜口蹄疫防疫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牲畜口蹄疫是在牲畜间进行传播的一种传染类疾病,它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牛、羊、猪等比较容易感染。口蹄疫对牲畜的影响很大,恶性的口蹄疫造成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因此对口蹄疫的防治一直受到我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在防治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在牲畜口蹄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自从1999年爆发连续的牲畜口蹄疫之后,我国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给猪、羊、牛等进行强制性的接种疫苗,这种预防为主的策略,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对口蹄疫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又遇到了新的困境,这需要我们采取新的措施进行全面防疫。本文就目前牲畜口蹄疫防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实施性的策略。

一、目前牲畜口蹄疫防疫存在的问题

1.疫苗的不良反应

有的牲畜在注射了疫苗之后,出现了很多的不良反应。比如有的牲畜会出现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等问题,这样就需要畜主话费费用为牲畜进行治疗;有的母畜会出现流产、死胎的严重后果,大大的降低了母畜的生育能力,给畜主造成了很多损失,浪费金钱和精力;更有甚者,会引起牲畜的死亡。这些不良反应出现后,会使畜主的情绪激动,对防疫人员进行人身攻击等。

2.免疫不彻底,密度较低

按照规定,牲畜应该在一年内注射两次疫苗,才能产生免疫效果,如果只注射一次,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有的牲畜因为客观条件不能进行二次注射,比如说,有的牲畜在注射第一次疫苗之后,在怀孕后为了避免疫苗注射引起的流产,就不能进行二次注射,这样就相当于没有注射疫苗,不能产生防疫的功能。注射一次疫苗的牲畜还是很容易发病,发病后进行强制防疫,牛和羊需要在一年内注射四次,这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就导致了牲畜口蹄疫的发病率还是很高。

3.有效补偿的机制不健全

因为注射疫苗产生的不良反应还是很严重的,而因不良反应造成的花销,国家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补偿。有些畜主认为不注射疫苗还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注射疫苗之后产生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很多畜主就拒绝给牲畜注射疫苗。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项的资金对疫苗产生的副反应进行补偿,因为强制注射疫苗遭到很多畜主的拒绝,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

4.政府和群众对防疫工作认识不足

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注射一次两次就结束的。长期的防疫工作会让政府工作人员与动物防疫工作者产生懈怠与侥幸的心理,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而群众认为反复的防疫,是动物防疫部门变相的收取费用,也不采取配合的态度,导致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5.缺乏动物防疫的长效机制

对牲畜注射疫苗需要一定的费用,畜主不愿意接受,政府也没有专项的拨款进行疫苗的注射,因此很难形成长期的牲畜口蹄疫防疫的工作机制。乡镇的牲畜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由于资金问题,基层的防疫条件也非常差,工作人员不能够进行稳定的防疫工作。对好多只进行了一次疫苗注射的牲畜不能进行有效的追踪,比如对孕后的牲畜不能能够补充注射,导致长期的防疫工作根本不能够建立。

二、牲畜口蹄疫防疫的对策

1.改进疫苗的质量

在之前疫苗注射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疫苗注射后产生的副作用较大,甚至会引起牲畜的死亡。而且疫苗的注射周期较短,一般的牲畜一年就要注射两次,这样就增加了疫苗注射的成本,反复注射也会使畜主产生抵触心理,不配合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因此,国家应加大对疫苗研制工作的资金投入,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疫苗中抗原的含量,研发出更好的抗原,免疫时间长,且产生的毒害作用小,不需要进行多次注射疫苗。从而解决在实践中疫苗产生的各种问题,降低注射疫苗的成本,维护畜主的利益。

2.加大对防疫工作的投入

对牲畜口蹄疫的防疫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应该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对防疫工作的投入资金应该纳入国家财政开支的一部分,各级政府都应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动物防疫。首先要对疫苗的费用、消毒的药品以及防疫的器械等进行报销,保证防疫物资的充足;其次,要按时支付防疫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将他们的工资纳入国家财政支出,稳定防疫工作人员的队伍,以实现长期的防疫工作机制;另外,对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造成的损失要进行合理的补偿,如出现死胎、流产、死亡等比较严重后果的,国家尽量进行全额的补偿,对比较轻微的状况,也要给予一定的补偿,以减轻畜主的经济压力,从而让畜主更好的配合防疫工作,也能增加防疫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

要制定科学的免疫规程,严格的规定每个免疫过程,对防疫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确保每个工作人员熟悉工作的流程。注射疫苗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特别注意疫苗的注射剂量,防止因为过量引起的免疫副反应,或者剂量太小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在注射疫苗的同时,也要注意动物的养殖安全,防止染疫动物随意转移,从而引发动物间大面积的传染。国家以及政府也要加强对防疫工作的法律宣传,提高群众对牲畜防疫的意识,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确保各项防疫工作都落在实处。

4.加大对防疫的监管力度

要加大对动物防疫的监管力度,对没有进行防疫的牲畜,严禁流入市场进行交易。加强对牲畜防疫的监督制度,做好跟踪检疫工作,防止没有免疫标识的牲畜的屠宰、流通。从根本上做到切断传染源。

5.建立长期的防疫机制

加大对防疫工作资金的投入,加强对基层防疫设施的建设,完善牲畜防疫以及疾病控制的体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防疫工作队伍,真正的形成长期的防疫机制。完善关于动物防疫的相关法律法规,使防疫工作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总结

综上,针对目前我国牲畜口蹄疫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防疫工作的人员以及畜主,都应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口蹄疫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的做到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从根本上防治口蹄疫。

规模养殖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省规模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对策,以及它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规模猪场养殖的优势,接着从六个方面展现防疫上存在的问题,再指出防疫对经济发展,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最后从政府,市场,猪场三个角度找到相应的对策。

一、河南规模猪场养殖的地理区位优势

河南省距离北方环渤海经济圈较近。比如北京,天津等地,这些地区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猪肉需求大。随着近几年高速公路,高铁的快速发展,我省到达到北京,天津的时间大幅缩短。所以交通运输的便利有利于我省的猪场规模养殖。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出台多项措施,保证市场猪肉供应不断档,不脱销。我省劳动力丰富。我省养殖由来已久,养殖技术发达。但是我省在规模猪场防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我省的竞争力。

二、河南规模猪场防疫存在的不足

1.养殖思维落后

我省养殖业历史悠久,但设备更新慢,使用周期长,养猪场的规划布局不科学产生了人畜同在屋檐下的现象,这样很容易导致人畜之间的疾病传播。

2.规模养猪场的疫苗接种混乱,规格不统一

不同的猪种需要不同的疫苗,而且注射疫苗的时间也不会统一。部分猪场将已经受疫的猪种却没有标记免疫标识的猪卖给散养农户。散养农户很有可能会注射第二次。这样不仅造成了疫苗的浪费,而且会使得猪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的失败。再有,每个猪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他们也会在不一样的时间引进不一样的猪种。养殖户容易忽视其猪场的独特性而按普遍规律注射疫苗。引进后备猪种和自留后辈猪种也会因为猪种的不同需要接受不一样的疫苗。注射疫苗的针头长度也是按照猪的品种和大小有着不同的标准。

3.疫苗市场的混乱

养殖场有多种渠道来购买疫苗。有的是从有质量保证的动物防疫部门购买,有的是从都买饲料,猪种的地方购买,更有甚者自行配置。近年来,多起与之相关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之所以养殖场会购买了不合格的疫苗导致生猪大量死亡,追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养殖场忽视疫苗的重要性;二,养殖场因为压低成本而选择购买劣质疫苗。

4.养殖场滥用抗生素

任何商家都想尽可能赚更多的钱。为了使自家的猪快速增长,快速增肥,许多养殖场会选择给猪注射大量的抗生素。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影响疫苗的效果,并且降低猪肉的品质。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猪种的大量死亡。而养殖场又有可能将死去的病猪猪肉进行再加工让它成为百姓的口中的美食。这种行为严重不利于消费者的健康。

5.养殖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不高

饲养员专业养殖技术的不足,其养殖思维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这也是对猪场养殖不利的。

6.养殖环境不达标

猪场养殖环境脏乱差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或者打扫不彻底,导致细菌繁衍,疫情爆发。

三、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猪场需要规模发展,提高效益的首要前提就是做好防疫工作。养殖场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做好防疫工作,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需要做好防疫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做好防疫工作。一旦疫情爆发,不但养殖场受到冲击,而且还不利于到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规模猪场防疫工作的有效实施不仅仅为了保护动物健康,促进规模养殖发展,也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许多动物体内含有的病毒也可以传染给人,使人患病。规模猪场养殖户从经济利益出发,重视猪的饲料和体重,忽视了防疫方向的重要性。一旦疫情爆发,生猪会死亡,饲养员甚至也感染上病毒。还有,养殖户引进带有病毒的猪种,传染整群,造成全场生猪大量死亡,为养殖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制定完善相关的防疫制度,预防,控制和扑灭疫情,对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大作用。健全的疫病防控体系,对养殖业发展,产品安全,农户增收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均有重大意义。

四、规模猪场防疫的对策

1.政府

动物防疫局应建立完善防疫制度,向猪场无偿的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补贴,制定有关部门防疫卫生责任制,指挥传染病,普通病的预防工作,有效地控制和消灭。工商部门执法必严,坚决打击不合格疫苗的销售渠道。畜牧局加大对饲养场户的监督力度,引导养殖场户科学养殖,加强管理,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重大疫病基础免疫,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强化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强化应急准备,果断处理突发疫情,积极推进种猪场垂直传播疾病监测净化工作。

2.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也存在不足。一些黑心企业为紧压成本,以劣质材料当作高端产品。商家将过期的,破损的,不达标的疫苗卖与养殖户以追求最大利益。所以企业应遵守相关部门所颁布的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身竞争力,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养猪场

养殖场作为直接的受益人,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养殖场管理人员应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布局,将日常生活区与工作区区别开来。猪场设立严格的管理系统,闲车勿进。饲养员应遵守相关卫生制度,定期打扫卫生和做大扫除,及时更换消毒药液和处理粪便,做到消毒彻底。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车间都要消毒,以免携带病菌入场。饲养员应遵守生产流程规章制度,勿偷懒忽视某些程序。养殖场负责人须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猪种,确保猪种的健康与优良。养殖场应积极学习科学的防疫技术,掌握相应的系统理论知识,吸引人才,合理规划养殖场格局,引进良种,优化饲料搭配,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做到人畜分离,自觉遵守防疫制度,为爆发疫情做好充足的准备。

洮北区肉羊产业存在的问题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洮北区以促进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肉羊养殖是洮北区农民的传统产业,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洮北区肉羊养殖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项朝阳产业。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洮北区肉羊产业存在的问题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1、洮北区肉羊产业基本情况

洮北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吉、黑、蒙“两省一区”的交界处,白城市区所在地,全区幅员面积2568.8平方公里,总人口50.9万,辖10个街道、11个乡镇和镇南种羊场,总人口50.9万。洮北区是国家商品粮生产重要基地,依托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区牧业部门2014年三季度数据显示,全区羊饲养量62.81万只,存栏数41.7万只,出栏21.11万只。肉羊改良主推品种为小尾寒羊、萨福克、乌珠穆沁、夏洛莱、杜伯羊,对本地绵羊改良,提高肉羊品质和生产性能,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洮北区有肉羊交易市场1个,养羊合作社15个。肉羊交易市场位于洮北区镇南境内,该市场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羊舍面积0.6万平方米,设计年交易量20万只,完备的市场功能,搭建了养殖户与客商之间的产销平台,成为养殖户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信息,搞活畜产流通的重要渠道,肉羊销往多个省份,洮北区现有肉羊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1个,集肉羊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化经营,建设完成了年屠宰能力20万只肉羊产品加工生产线。洮北区肉羊养殖模式趋于专门化,肉羊生产呈现出繁殖型和育肥型两种养殖模式,繁殖型养殖模式多为小型散养户,以饲养母羊繁殖为主出售羔羊和淘汰羊,占养羊户数的大多数,育肥型养殖模式是以收购羊只进行专门化育肥生产的场(户),散养户为育肥羊场提供了羊源,育肥羊场也为散养户拓展了销售市场,形成了肉羊产业化生产格局。

2、当前肉羊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乡村对促进畜牧业发展相关政策和《畜牧法》中“畜禽规模养殖场(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的规定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发展规模化养殖缺乏总体规划,规模化养殖占地难的现象十分突出,制约了规模化养殖场发展。

很多地方养殖场(小区)存在着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及生产条件落后,场区布局缺乏科学规划,生活区、养殖区、饲料储备加工区、粪污处理区不分离,净、污道不分,圈舍建设标准低,防疫消毒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很难为畜禽健康生长营造适宜环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养殖污染现象。

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不足,作用发挥有限,畜禽养殖存在着无序性,受市场影响因素较大,市场行情好时养殖量剧增,行情低时陡减,时常出现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现象,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

畜禽规模化养殖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一些养殖户由于财力有限,小额农贷额度偏低,难以对发展规模养殖提供支持,再生产性投入不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3、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在养殖场户集中的村屯积极培育农村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社,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引领养殖户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壮大整体实力,增强规避市场风险能力。

养殖场(小区)要科学规划,场区合理布局,建立规范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制度,完善畜禽养殖档案,详实记录养殖档案中规定的各种内容,规范畜禽养殖行为。

牧业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着力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推行“公司十基地十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密切龙头企业和养殖场(小区)的利益关系,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紧密连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带动养殖场(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制定鼓励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资金、用地、融资、风险等突出问题,引导畜禽散养户退户人园,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

洮北区肉羊产业蓬勃发展
肉羊养殖数量增加。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激发了一大批农户投身肉羊养殖业,全区肉羊养殖数量大幅飙升,据区牧业部门三季度数据显示,全区羊饲养量62.81万只,存栏数41.7万只,出栏21.11万只。
肉羊养殖规模增大。肉羊产业发展形势向好,吸引了有经济实力的养殖户融入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产业,全区现有备案在册规模化养羊场58家,其中存栏在500至1000只的养羊户有38家,存栏量5万只,养殖规模超千只场(户)15家,存栏量2万只。洮北区现有肉羊产品集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1家。
肉羊养殖科技含量提高。一是品种改良实现良种化。洮北区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化工程,肉羊改良主推品种为小尾寒羊、萨福克、乌珠穆沁、夏洛莱、杜伯羊,对本地绵羊改良,提高肉羊品质和生产性能,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动物防疫程序化。群众对养殖防病意识明显增强,积极主动开展圈舍消毒和羊只疫苗接种免疫,有效防控疫病发生;三是育肥羊养殖舍饲化。通过畜牧部门的广泛宣传、示范引导,肉羊舍饲养殖在洮北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圈舍结构布局逐渐走向规范化,为肉羊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四是饲料配比科学化。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使传统粗放饲养方式逐渐转变成精心喂饲,按照羊不同生理阶段进行合理的日粮配合,羊增重快,饲养周期短,商品率高。
肉羊养殖模式趋于专门化。洮北区肉羊生产呈现出繁殖型和育肥型两种养殖模式,繁殖型养殖模式多为小型散养户,以饲养母羊繁殖为主出售羔羊和淘汰羊,占养羊户数的大多数,育肥型养殖模式是以收购羊只进行专门化育肥生产的场(户),
散养户为育肥羊场提供了羊源,育肥羊场也为散养户拓展了销售市场,形成了肉羊产业化生产格局。
肉羊养殖组织化经营意识显现。伴随着肉羊产业化发展,各乡镇涌现出各类农村养殖协会、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对提高广大农民组织化程度,引领养殖户发展生产,增强闯市场整体实力发挥重要作用。
肉羊养殖产销兴旺。位于洮北区镇南境内的羊交易市场2014年初挂牌运营,该市场占地面积10公顷,设计年交易量30万只。完备的市场功能,搭建了养殖户与客商之间的产销平台,成为养殖户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信息,搞活畜产流通的重要渠道,肉羊远销多个省份,红火的市场交易,拉动肉羊产业繁荣兴旺。
肉羊养殖设备简单,饲料来源广泛,投资少,见效快,羊肉市场需求旺盛给肉羊养殖带来了无限生机,国家实施的强农惠牧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发展肉羊养殖热情,强劲的肉羊产业发展正成为加速洮北区畜牧业扩能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在动力。

我国养鸭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时性我国养鸭业的现状

养鸭生产 ,包括种鸭生产、蛋鸭生产和肉用仔鸭生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全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8亿多,养鸭是农户为增加收入经营的项目之一。养鸭生产,尤其是商品蛋鸭和肉用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所需设备,场地在农村也好解决。如四川、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的农户,利用将、河、湖泊和鱼塘等水面养鸭提供的产品,占市场份额的 60%-75%.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AFO)统计,2003年世界鸭存栏量10.86亿只。其中我国鸭存栏量达到6.61亿只,占世界总存栏量的60.9%。2003年世界鸭肉总产量为331.3万吨,我国鸭肉产量为219.3万吨,占世界鸭肉总产量的.2%。 203年我国羽绒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量的50%左右,2002年我国出口羽绒制品约7万吨,创汇6.5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羽绒生产国。据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鸭产品的年产值已接近30亿人民币。产品远销欧盟、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养鸭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增加经济收人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鸭产品的消费市场将从城市向广大的农村扩展,所以这个市场的空间还会不断的扩大。特别作为世界水禽第一生产大国,在养鸭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种资源优势。

2.我国养鸭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养鸭业从上世纪08年代开始兴起和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肉鸭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其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但时至今日,一些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暴露或者被忽略的问题正在被业内人士重视,例如樱桃谷鸭在南方如何适应高温气候和增强抵抗力;人工授精技术如何才能得到更广范的推广,这不只是生产者的意识问题,而是关系到与饲养模式的矛盾问题;又比如鸭作为水禽,是不是一定要实施水面养殖模式,华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塘边养鸭、塘中养鱼、塘基种果的立体种养模式,但如果要朝集约化方向发展,势必面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还有深加工问题,它已经与养鸭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甚至成为发展的瓶颈等等。这些都是养鸭业要由天,到强发展必须面对并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国养鸭业还面临以下几大主要问题:

一是鸭产业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在禽蛋和禽肉的结构上,鸭产品所占比例较小。据统计,鸭肉占禽肉的比例为14.7%,鸭蛋仅山禽蛋的9.8%

二是鸭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我国商品化养鸭业起步迟、投人少,种鸭场规模小、生产设施简陋、育种手段落后,导致供种能力不足,生产性能不稳定,存在着部分种鸭场不按规定程序制种和使用商品禽留种,影响发展。

三是鸭饲养研究上作严重滞后。我国目前尚无肉鸭、蛋鸭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要的国家标准,鸭专用饲料占我国配合饲料比例小,一些鸭场只能用蛋鸡料或肉鸡料代替,与现有的养鸭生产规模不相适应。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养鸭生虽然我国鸭产品丰富多样,但大部分是以传统手工作坊式加工生产,在产品质量、卫产从供种、供料、技术服务、产品加工、流通等主要生产环节,产业链相互脱节,产供销信息不灵,产销矛盾突出,利益分配不均,造成市场波动大,生产起伏不平,严重影响了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和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3.我国养鸭业发展的趋势

第一肉鸭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肉鸭业在禽肉中的比例还偏低,预计到2010年禽肉总产量将达到160 万吨左右,按鸭肉占禽肉的20%计算,鸭肉产量应达到320 万吨,还有120万吨的发展空间。在饲养方式上,利用江、河、湖泊和鱼塘等水面养鸭,鱼塘和养鸭相结合的模式,仍然是肉鸭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国家已推出3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国家政策扶持的规模养鸭企业将会有所增加。

第二配套系的利用将逐步增加。目前蛋鸭生产上饲养的品种还是以单一的地方品种为主,生产性能相对落后。今后将要更多专门化品系进行配套杂交或经济杂交,加快遗传资源的利用。由于青壳蛋蛋壳厚度和强度均优于白壳蛋,青壳蛋鸭品种的饲养量将逐步增加。

第三产品加工将成为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鸭蛋主要是通到叻口工成皮蛋、咸蛋等产品上市。同时,鸭胭体可以加工成雀钾鸟、卤鸭等美味食品。因此,鸭产品加工将会得到高度重视。

第四鸭用疫苗的研制力度将加大。目前国内疫苗生产以猪、鸡、牛疫苗为主,只生产很少几种鸭用疫苗,对鸭病的研究落后于生产的需求。今后将加大投入,尽快使实验有效的疫苗和药品达到标准投人生产,以满足养鸭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猪场免疫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对策


猪场免疫是给猪体注射疫苗,使猪群获得特异性抵抗力的技术常规措施,以达到增强猪体免疫力,抵抗疾病的目的。然而,猪场免疫受疫苗、猪群、病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免疫失败的原因导致猪群发病的事例经常发生。下面笔者就影响免疫效果的常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场免疫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对策。

1、免疫存在的问题

疫苗质量。比如,疫苗含毒量不符合要求,免疫效价低、佐剂不佳、疫苗纯度不高以及活苗中病毒丧失等,都能引起免疫失败。

运输、保存和使用疫苗的方法不正确。疫苗的化学成分大部分是蛋白质,若是长时间将疫苗暴露在强光和高温环境中,会导致其失去效力。使用疫苗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将疫苗稀释之后长时间不进行注射;有的没有用专用稀释剂对疫苗进行稀释;工作人员以及接种用具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而将其他病原微生物带入;免疫剂量和接种时间不准确等,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猪群体质状况包括母源抗体的干扰和猪群患免疫抑制性疾病两个方面。母源抗体,就是猪只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其含量高低的直接影响,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能够增强。但是首次免疫效果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特别是弱毒疫苗。体内没有消失的母源抗体中和了注射的疫苗,仔猪主动免疫的产生会受到影响。母源抗体具有一定的消长规律,当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给猪只进行免疫接种,以期能够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免疫注射之后,猪群产生抗体之前,猪群处于某种疫病的潜伏期,机体对免疫应答的反应降低,未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对疫病加以防御,证明此次免疫失败。

免疫程序不合理。首先,在给猪群进行免疫之前,没有对疫情进行监测,选择的免疫时机不合适,没有发现病猪。其次,没有重视二次免疫,很多疫苗都要经过2次以上的重复接种,对于猪只的免疫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达到加强免疫的效果。

环境应激因素包括高温、寒冷等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抑制,抗原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降低疫苗免疫保护力。

2、处理方法

对疫苗质量加以认真的检查。猪场给猪只进行免疫接种的时候,要逐个对疫苗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瓶体是否存在破损变质、破乳分层情况,封口的严密性和标签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日期、使用方法、头份登记是否进行清楚记录。

正确对疫苗进行运输、保存和使用。通常都采取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对大部分的活疫苗进行冻干和保存,这样能够将疫苗的保存时间延长,使疫苗的效价得到保持。油佐剂灭活疫苗中的油佐剂,可以使疫苗中的抗原物质进行缓慢的释放,继而疫苗的作用时间得到延长。这类疫苗应该保存于2~8℃的环境中,要严格防止其发生冻结。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控制疫苗的使用剂量。采用专用的稀释剂或者是生理盐水对疫苗进行稀释,现用现配,通常要求在3h内用完。严格的对接种用具进行消毒,通常会用75%的酒精或2%~3%的碘酊进行消毒。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实际的临床生产中,规模较小的猪只饲养场通常会完全照搬其他饲养场制定的免疫程序,或者是在出现问题以后对免疫程序进行随意的调整,个别猪只饲养场甚至没有制定免疫程序,仅凭借饲养者的主观意识给猪群进行防疫,特别容易导致免疫失败。每个饲养场都应该在每个季度内对空怀或是超期未配的母猪进行一次口蹄疫和猪瘟疫苗的集中免疫注射。猪场如果制定了合理的免疫程序,就可以抵抗传染病的侵袭,保障生猪健康发展;可是如果猪场没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生猪就得不到有效的免疫保护,有可能感染发病。虽然不同饲养场的免疫程序都不相同,但是如果确定了免疫程序,应该保持1~2年内的程序相对稳定,并且严格进行执行。不提倡给大型猪场进行季节性的免疫,而是应该按照生产流程,分猪群、分阶段、分批次的进行规律性的免疫。

保证环境安静并且卫生,降低应激刺激。改善猪舍的饲养环境,确保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无害化处理病猪的粪尿和病死猪,避免疫情流行。将猪群的饲养密度降低。冬季猪舍要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降温,猪舍保持安静,降低应激刺激。

一、免疫存在的问题

(一)疫苗本身质量问题比如,疫苗含毒量不符合要求,免疫效价低、佐剂不佳、疫苗纯度不高以及活苗中病毒发生失活等原因均可能导致免疫失败。

(二)疫苗在运输、保存和使用操作中方法不当疫苗化学成分多为蛋白质,如果长时间在强光和高温环境下,就会失效。在使用过程中,稀释后长时间不注射;一些疫苗没有使用专用稀释剂;由于接种人员及接种用具消毒不严带入其他病原微生物;免疫剂量和注射时间不准确等等都可能成为免疫失败的原因。

(三)猪群体质状况

1.母源抗体干扰。母源抗体是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这样可以增强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但是母源抗体可干扰首次免疫的效果,尤其是用弱毒疫苗。体内未消失的母源抗体与注射疫苗中和,影响了仔猪主动免疫的产生。母源抗体有一定的消长规律,需待母源抗体水平降到一定程度时,方可进行免疫接种,否则不能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

2.猪群患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注射后,猪群产生抗体之前猪群处于某种疫病的潜伏期,其机体对免疫应答反应减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来防御疫病,表现免疫失败。例如,猪群感染圆环病毒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后,病毒主要攻击动物的淋巴系统,使免疫能力降低,注射疫苗后不产生免疫应答。

(四)免疫程序不科学猪场未根据当地猪病流行规律和本场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盲目免疫。一是免疫前,没有开展疫情监测,免疫时机选择不当,未能发现病猪。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等,由于病毒主要攻击动物的淋巴系统,造成免疫应答降低,免疫接种后不能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二是不重视二次免疫。许多疫苗需经过二次以上的重复接种,可提高免疫力达到加强免疫的目的。例如口蹄疫、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疫苗需经过二次以上的免疫接种,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

(五)环境应激因素高温、寒冷、惊吓等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急能抑制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抗原免疫应答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疫苗免疫保护力下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认真检查疫苗质量在进行防疫接种时,应逐瓶检查有无破损变质、破乳分层、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完整,有效日期、使用方法、头份等记载是否清楚。

(二)正确运输、保存和使用疫苗按照我国《兽医生物制品规程》运输、保存要求,避免高温、强光和重金属的影响。大多数的活疫苗都采用冷冻真空干燥的方式冻干保存,可延长疫苗的保存时间,保持疫苗的效价。油佐剂灭活疫苗中的油佐剂能使疫苗中的抗原物质缓慢释放,从而延长疫苗的作用时间。这类疫苗2℃~8℃保存,严防冻结。剂量的使用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稀释疫苗要使用专用稀释剂或者生理盐水,现用现配,一般在3小时内用完。严格消毒接种用具,一般消毒用75%的酒精或2%~3%的碘酊。

(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应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畜禽种类、年龄、饲养管理水平、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的特性、免疫途径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制定,并加强监测,及时调整,实行“以监定免”。例如,猪瘟免疫时,要进行母源抗体水平监测,以确定首免时间。定期监测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等病的血清抗体,以确定猪群免疫力和野毒感染情况。在生产实际中,一些规模较小的养猪场往往盲目照搬它场的免疫程序,或发生问题后随意调整免疫程序,一些养殖场甚至没有免疫程序,完全凭生产者的主观意识去防疫,这些都很容易造成疫苗的免疫失败。

(四)保持环境安静、卫生,减少应激改善猪舍饲养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做好病猪粪尿和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以避免疫情传播。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保持猪舍的安静,减少应激发生;用具和环境定期消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62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