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鳗鲡鳗苗驯养

鳗苗培育是鳗鱼生产的重要一环,要发展鳗鱼生产,首先必须抓好鳗苗种的驯养培育。鳗苗在自然环境中,它是昼伏夜出,分散觅食,以浮游动物、水蚯蚓等天然饵料为食。鳗苗驯养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食性,以符合大规模人工养殖的需要,即改变夜间摄食为白天摄食,改变分散觅食为集群摄食,改变食鲜活饵料为摄取配合饵料。驯养的成败是培育好鳗种的关键。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⑴池子消毒:鳗鱼驯养与培育一般采用水泥的一、二级池。初用时,要在放养前先注入新水浸泡,反复换水几次,使新建水泥池的pH值为7.4左右再使用。若是原来已经养过的水泥池,只要提前洗刷干净后,注入新水。放养前1015天,用3050ppm的漂白粉或生石灰泼洒清塘。放苗前23天打复水,注水时在进水口要用40目尼龙绢过滤大型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注水到5。

⑵工具准备:鳗苗箱、大小鳗苗网箱、鳗苗筐、鳗苗捞海、消毒药物等。该消毒的物品可用漂白粉或福尔马林消毒后待用。加热设备、增氧设备要检修,严防漏电。 ⑶水源水质的测定:溶氧、pH值、铵态氮、亚硝酸根离子、游离态氮等的指数,必须符合养鳗的用水标准,特别是深井水最好经过曝气后使用,防止鳗鱼产生气泡病。

2、放养及消毒

⑴加强鳗鱼对环境的适应性:从江河中捕捞到的鳗苗,经过长途运输后,体质比较衰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特别是水温变化,故需有一个适应过程。放养并将装有鳗苗的尼龙袋放于池水中,一般内外水温差不超过5℃,使池水与袋中的水温差逐渐缩小直到平衡。然后开袋(若用鳗苗箱运输的把箱置于池边,逐步用池水淋鳗苗箱,使鳗鱼体温与水温相接近),倒入鳗苗网箱,暂养0.51小时。开动增氧机,待活动正常时剔除污物、死苗后放养。放养结束4小时后,开始慢慢升温。

⑵水温与鳗苗生长的关系:鳗苗在20℃以下易患水霉病,25℃以上自愈且生长较好。但超过30℃时新陈代谢旺盛,呼吸次数急剧增加,最终会提高饲料系数,又会增加排泄物污染水质,甚至出现缺氧现象。所以鳗苗池的水温应控制在25℃以上为宜。据试验,在同等饲养条件下,不同水温鳗苗的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生活在28℃左右的鳗苗比在25℃左右的可增重1/4以上。试验表明:温度是鳗苗生长的重要因素,把温度控制在28℃左右,是促进长膘、缩短饲养周期的有力措施。必须指出,鳗苗对温度的变化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切忌大幅度突变。刚放养时,水温要逐日提高,第一天控制在20℃左右,第二天提高到22℃,第三天再提高到25℃,经23天后方可调整到2829℃。此外,排灌水也不要大起大落,排污前先把水温降下来,注进新水后再慢慢提高。

⑶放养密度:一级池放养鳗苗150250克/平方米,规格为65007000尾/公斤。

⑷鳗苗消毒:由于鳗苗在采捕、暂养、运输过程中,很易擦伤而感染细菌性疾病和水霉病。所以放养时必须进行消毒,药物见表3。

取大缸或大木桶洗净后放入300400公斤清水,然后将药物溶化在少量水中再倒入大缸或木桶中,开动曝气机,使之充分搅动。药物均匀后,称取5公斤左右的鳗苗,连鳗苗筐一起浸入药液中药浴,按规定时间出,即可放养。或在大容器的药液里铺上一张尼龙绢网,把称好的鳗苗倒在尼龙绢上,进行药浴。切莫让鳗苗逃出绢网。一次药液使用45次后要重新配制。全池泼洒药浴,先将药物溶于小容器后,均匀泼洒于一级池,同时开动增氧机搅水增氧。经过实践证明全池泼洒效果较好,安全系数大,成本适当。在鳗苗消毒时要注意所采用药物的特性不同,采取不同的配制法以免伤害鳗苗和影响药效的发挥,及时捞去鳗苗分泌出来的粘液浮沫。操作细心,保证鳗苗不受损伤。

3、驯养的主要步骤

⑴引食饵料:鳗苗驯养的引食饵料,以丝蚯蚓的引食效果最好。也有采用牡蛎、蛤肉、鱼肉等捣碎成酱状引食的,也有采用红虫引食的,但效果不如丝蚯蚓。丝蚯蚓气味对鳗苗有较理想的引诱力,营养较好,个体细长,活动迟钝,便于鳗苗摄食,另外它生命力强,残留的丝蚯蚓不会死亡溃烂而影响水质。

⑵余饵料(一般较少)加入少量新鲜的饵料分撒在培育池的四周底部,分撒量一般为鳗苗重量的1第一阶段的驯养:驯养开始的引食饵料是丝蚯蚓,丝蚯蚓要提早1小时用30ppm痢特灵消毒,也可用高锰酸钾消毒,避免致病菌带入培育池内。驯养工作一般从晚上8点钟开始,每个一级池四周设置铁丝网制成的规格303010厘米的食台56个,在每个食台上方近水面处配置1525瓦白炽灯一盏(利用鳗苗对弱光有趋光性的特性进行灯光诱食),一般放养后第三天的夜里开始驯养。投食前5分钟将增氧机关停,待池水平稳后开灯投饲,第一天按鳗苗重量的5%试投,第一次投喂1/3,以后每隔三小时一次,最后一次要在天亮前投喂。投喂顺序按食场位置由近而远逐个投放。每次投喂丝蚯蚓不要一次投完,而是在1.5小时内吃完,若在1小时内吃完可适当添加一些。1.5小时内吃完后,无论饵料是否过剩,均应停食,取出多余的饵料,关灯,食台离开水面,同时开动增氧机。第二次投喂量一般是全天投饲量的1/51/6,根据第一次摄食情况略可增减,最后一次投喂结束后,将剩2%,便于没有上食台的鳗苗摄取。这样投饲34天后,一般能有80%的鳗苗到食台摄食,摄食量超过鳗苗重量的30%以后,开始将第一次投喂的时间逐渐向后推移。经过78天时间的引食,鳗苗能逐渐地适应白天摄食。另一种引食方法是在引食前几天,先将丝蚯蚓撒投在培育池的四周底部,让鳗苗自由摄取,待鳗苗对摄食丝蚯蚓有一定习惯后,再行食台投饲驯养。

⑶第二阶段的驯养:即将以丝蚯蚓投饲过渡到人工配合投饲的过程。当转为白天投喂丝蚯蚓后,由切断的丝蚯蚓逐渐改为整条投喂。丝蚯蚓的投喂量达到鳗苗放养重量的80%左右,就可以逐步向配合饲料投喂过渡,34天时即可达到完全投喂配合饲料。比例是以前一天的投饲量为基础,按丝蚯蚓与白仔鳗饲料的比,以第一天7∶3、第二天1∶1、第三天3∶7的顺序调配,即把丝蚯蚓捣酱掺入白仔鳗饲料,搅拌成浆糊状投喂,并逐步过渡到100%的白仔鳗饲料,日投饲率为910%。每天仍按投喂丝蚯蚓的时间投喂,每天四次。

鳗苗经过前段时间驯养,体色出现黑色素,从透明的白仔转为黑色不透明的黑仔,个体增大,这时可由远而近地逐渐减少食台,最后使鳗苗完全集中到食场摄食,并且把食台铁丝网目从0.3cm改换为0.4cm。避免鳗苗长大后,钻不进食台摄食或鳗苗摄食后饱腹钻不出食台而受损伤。

4、日常管理

⑴水质管理:在温室培育鳗苗,由于池子小,放养密度大,加之温度高,鳗苗新陈代谢旺盛,水质变化频繁,判断水质优劣,主要是看水中悬浮物多少,增氧机打出来的水泡是否很快消失,以及鳗苗的活动状态。如果池水清净,悬浮物少,水泡很快消失,鳗苗摄食正常,上台率高,则水质良好。有条件的地方,可定期进行水质化验,水质良好的指标是:水温2829℃,pH值79,溶氧量5.5ppm以上,氨氮2ppm以下,亚硝酸盐0.1ppm以下,轮虫个数每毫升1个以下。水质管理工作,主要是在每天上午投喂完毕即进行洗池,使池中污物尽量排出,清洗结束注入新水,一般换水30%。如果天气变化,气压降低,水中溶氧减少或因药物等化学因素影响,鳗苗出现吐食或浮头现象,说明水质恶化,应及时增加换水量。增氧机在水质管理中十分重要,它除了增氧作用外,还能促进有机物分解,并使残饵污物集中到池底中心,利于清除。增氧时要求水泡多,水流则不可太强,一、二级池设一台0.30.5千瓦增氧机即可;三级池则需设一台0.75千瓦增氧机。其运行时间,除投饵时暂停外,要求全天运行。也可通过引种培养以微囊藻为主的水质,使好气性细菌附着生长,使鳗鱼池的氨和有机物顺利分解。微囊藻一方面促进了溶氧量的提高,同时也起到了净化水质作用,水质稳定有利于苗种的生长发育。引种一周后水质由清变黄绿色,这时每天换水量要根据透明度来掌握,透明度保持在1520厘米。

⑵防病治病:鳗苗体质娇嫩,因此做好防病工作相当重要,池水必须严格消毒,彻底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一般采用0.50.7%食盐或0.20.5ppm呋喃唑酮杀灭水体中的致病菌和原生动物、寄生藻类。饲料要新鲜,营养全面,特别是引食时的丝蚯蚓,丝蚯蚓生活于有机质丰富的污泥水中,必须严格地漂洗消毒。适当的时候在配合饲料中加入0.10.2%呋喃唑酮连续投喂46天。

相关推荐

日本鳗鲡鳗苗的暂养


到目前为止,鳗鲡的人工繁殖还没有成功,鳗苗靠天然捕捞而获得。我国海岸线漫长,鳗苗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鳗苗2030吨。每当鳗苗汛期来临时,沿海和河口开始进行捕捞,捕捞到的鳗苗集中暂养后再运输到养殖场。

(1)网箱暂养法。是目前暂养苗和转运站停放鳗苗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较简单,效果较好。一般箱为长方形,置于木架框内而半浮于水面,其大小视实际需要和便利操作而定。箱布宜用3040目的尼龙筛绢或丝绢,过密不利箱内外水的流通,易造成缺氧;过稀则要逃苗。为减少昼夜水温差幅度和提高暂养能力,箱深要1米以上。使用时,箱上沿离水面至少有30厘米的距离,防苗爬出。苗入箱后要加强管理,每天洗刷箱布一、二次,以免脏物阻塞布孔,并及时捞除箱内的死苗和脏物。下雨天苗很活跃,要防止其沿箱布爬出。暂养密度在水质清新、箱内外流通良好的情况下,每立方米水体为68公斤。此法既经济又简便,但暂养时间不能过长。

(2)淋水法。少量鳗苗短期暂养,可用水桶、木盆等日常容器,或用尼龙筛绢等用作暂养箱,在温度5-10℃时,一个容器放苗0.5Kg左右,每隔3小时-5小时用淡水淋洗一次,但容器内不能积水。

(3)暂养池。用水泥建造,适用于大量暂养。池面积几十至几百平方米不等,深1.0-1.2m,用空气压缩机或龙头喷水增氧。当水温17℃时,每平方米暂养3Kg-4Kg,进出水口均要安装30-40目的滤水纱窗,严防逃苗。运输前要停食暂养2-3天。

日本鳗鲡鳗苗的筛选和分养


鳗鲡养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0.11克白仔培育到2克的黑仔叫白仔培育阶段;从2克黑仔培育到10克鳗种为黑仔培育阶段;把鳗种培育到20克左右幼鳗叫鳗种培育阶段;把20克左右的幼鳗养殖成250克以上的商品鳗叫成鳗养殖阶段。

鳗苗由于健康状况不同,摄食机会有异,经过一段时间饲养,造成个体差异很大,尤其是一级池,若鳗苗个体大小悬殊,会出现弱肉强食,饥饿时还会互相残杀。同时,由于体重的增加,相对密度增大,若不及时分养,势必影响小规格鳗鱼种的生长率和成活率。而不同规格的鳗苗种,在饲养管理上也不尽相同,故分养选别以后就能更好地饲养和管理。鳗鱼种的选别分养,一般1520天进行一次,露天池分养到9月份为止。在炎热的夏季,应在早晨利用气温降低时的有利时机进行。为了防止鳗苗种在分养操作中由于腹中有食物而容易受伤,在分养前必须停食。一级池和二级池中体重1克以下的鳗种由于苗小体弱,只要在分养前一天下午停食即可;分养较大规格的鳗种要停食一天。

在筛选之前,先用网箱将鳗苗集中起来,一般在水泥池饲养的可一次性放干池水,让鳗苗随水流进预先套在排水口的袖网(或三角网)之中,然后再移往事先搭好的网箱内。另一种办法是用饵料把鳗苗吸引到食台后,反复几次用手抄网将鳗苗捞起,余下的再放干池水捕获。筛选工具可用竹制的鳗筛、选别网和木制的选别器

日本鳗鲡越冬池培育鳗种


上海市宝山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开拓外向型经济,在上海水产大学共同合作下,因陋就简,对原有的越冬房和福寿螺养殖池稍加改造,配以蔬菜塑料大棚和小型茶水炉保温,组合成简易的封闭式自来水循环养鳗池,获得鳗种培育成功。

该站利用简易越冬池进行恒温培育鳗种的主要技术措施是:用6只面积为9平方米、水深0.5米的小水泥池,养15.195千克(规格为每公斤6600尾)白仔鳗,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28千克;用容量为0.6立方米的茶水炉和蔬菜塑料大棚加温、保温,使水温保持在2527℃,水源为经过去氯处理的自来水,循环过滤使用。饲养期间重视夜间引食,投喂水蚯蚓少量多次,灯光诱苗;白天加强饲养管理,控制水质,并辅以药物防治病害。经过三个来月的饲养(3月10日6月10日),鳗种平均规格为1.02克,成活率达91.4%,并当年回收所有投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日本鳗鲡


中文名称日本鳗鲡

拉丁名称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Japanese eel

异名青鳝、白鳝、鳗鱼、鳗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鳗鲡目

拉丁目名Anguil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鳗鲡亚目

拉丁亚目名Anguilloidei

中文科名鳗鲡科

拉丁科名Anguillidae

中文属名鳗鲡属

拉丁属名Anguilla Shaw,180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沿海及沿海江河,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珠江水系,海南岛,台湾。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16.0-20.7倍,为头长的6.9-7.8倍。头长为吻长的4.4-5.5倍,为眼径的10.7-13.7倍,为眼间距的4.8-6.0倍,为胸鳍长的2.9-3.4倍。脊椎骨108-110。身体细长,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长而尖,约等于或稍大于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垂直间距。口较大,端位,口裂后端仲达眼后缘,上下颌具细齿,唇厚,为肉质。眼很小,位于口角之上方。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左右分离。侧线完全,鳞细而长,隐藏于表皮内。背鳍很低且长,其起点至尾鳍基部为至吻端距离的2.2倍左右,后端与尾鳍相连。脚鳍短圆,位于体侧正中,贴近鳃孔。无腹鳍。臀鳍低而长,与尾鳍相连,尾鳍末端较尖。鳔1室,较小,壁厚,有一管沿其腹面通至食道。胃有盲囊。体腔膜白色。体背部暗褐色,腹部白色,无斑点。

生活习性
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每年春季,有大批幼鳗(也称鳗线)成群自海进人长江口。雄鳗通常就在长江口成长,而雌鳗则逆流上溯进入长江的干、支流和与江相通的湖泊中,有的甚至跋涉几千千米到达长江的上游各水系,如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地区。它们在江河湖泊中生长、肥育、昼伏夜出。到了一定的年龄(成熟年龄约5-8年),在秋季又大批降河,游到长江口会同在长江口一带的雄鳗继续游到海洋中进行繁殖。

常在夜间捕食,食物中有小鱼、蟹、虾、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动物腐败尸体,更有部分个体的食物中发现有高等植物碎屑。摄食强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一般以春、夏两季为最高。池养的鳗鲡在盛夏摄食强度降低。

海水/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鳗鲡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发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在淡水中生活的雌鱼。性腺发育停留在早期阶段,在2-4月间,45.0厘米以下的鳗鲡往往连精,卵巢也难以区别。5月间在波阳湖捕获的鳗鲡,体长45.0厘米以上的个体,雌鱼卵巢为Ⅱ期,卵巢外缘呈锯齿状分叶,透明无色。只有个别个体的卵巢可发育到Ⅲ期。雌鳗鲡的性腺发育成熟是在降河洄游入海后才得以完成。但鳗鲡在太平洋什么区域产卵,现在还不太清楚。卵孵出后成为一种全体透明的柳叶状的仔鳗(叶状鳗),漂流于暖流海面以下,以浮游生物为食。经过变态发育最终成为鳗线,主动游向近岸寻找河口,钱塘江的三江口即以产鳗线著名。

日本鳗鲡池塘单养


将鳗种养成为商品鳗供应市场或提供出口的鳗鱼都称之为成鳗。我国(包括香港地区)吃鳗喜欢愈大愈好,而日本却以250~350克/尾的最受欢迎,价格也较高。目前我国成鳗多出口日本,故规格一般要求在每公斤3~4尾之间。成鳗养殖的过程如下:
1.鳗种放养
在鳗种放养前必须清整鳗池,对池子进行消毒。方法是向池中注少量水使池底浸没为止,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30~50克消毒,或者用生石灰清塘,除去池中的有害生物。然后在放养前23天,把清塘后池中积水排出,换入新鲜水。如果水源是河水,必须用维尼伦筛绢(60~80目)过滤,并且每立方米水须用0.5克晶体敌百虫消毒,杀灭水蚤、锚头蚤等有害生物。鳗种必须经过消毒后才可放养,方法和采用的药物与鳗苗消毒相同。
2.鳗鱼投饲四定法
鳗鱼投饲必须掌握四定法,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⑴定时、定位能养成鳗鱼定时定位摄食的习惯。鳗鱼在适温条件下,摄食配合饲料后6~8小时,食物从胃移至肠,但完全被消化吸收和排出粪便则需20小时。所以成鳗每天只投饲一次,一般在每天上午8~9时投给。早春、晚秋的早晨水温较低或阴雨天水中溶氧较低时,可推迟1~2小时投饲;而盛夏水温超过30℃以上,要提早1~2小时投饲。这样可提高鳗鱼的摄食量。当鳗鱼养成定时、定位摄食的习惯以后,一到投饲时间,把食台放入水中,鳗鱼就从各处峰拥而至,甚至早在食场等候。这样对减少饵料的流散,提高摄食量,降低饲料系数都有好处。
⑵定质是指要保证饲料的质量。配合饲料不能受潮、变质。制成的饲料要软硬适度,太硬了鳗鱼不易取食,太软了又容易流散而污染水质,一般成鳗配合饲料加水1.1~1.3倍,幼鳗饵料1.5~1.7倍。为了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配合饲料在调制中要添加油脂,一定要选用好的鱼油或植物油,已经氧化的油脂不能用。油的添加量随水温不同而有所增减。水温28℃时添加油脂重量为饵料量的6%,水温下降到2025℃时,油的添加量减为3%~4%,水温降到20℃以下时,油的添加量减为2%~3%,或者不添加油脂了。
⑶定量就是根据鳗鱼的摄食、消化情况,投给适量的饲料。成鳗投饲量因鳗鱼规格大小、天气、水温、溶氧、浮游生物组成等不同而相差很大。当天气晴朗,露天池的水温29℃,池水中微囊藻生长良好,透明度20厘米左右,溶氧在每升水5毫克以上时,鳗鱼的摄食量就较大。故一般体重20~30克的鳗种日投饲率为2%~4%(饲料干重占鳗鱼重量的百分比),40~80克的鳗种为3%~5%,100克以上的为4%~8%,但实际上的投饲量还应根据鳗鱼吃食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掌握在投饲后10~30分钟内吃完为适量。
3.天然止水式成鳗池的日常管理
成鳗池由于放养的密度较大,通过一段时间饲养,鳗鱼重量每平方米达到1.5公斤以上,鱼病也较幼鳗时多。因此,做好池塘的日常管理工作就十分重要。成鳗池的日常管理归纳起来就是:一勤、二早、三看、四防。
一勤:就是勤巡塘。
每天巡塘三次,凌晨巡塘注意鳗鱼有否浮头,中午巡塘注意鳗鱼吃食后的情况,晚上巡塘注意有无浮头先兆。特别是连续阴雨天,如鳗鱼聚集增氧机旁,就是缺氧的预兆。
二早:就是早放养、早开食。
提倡隔冬放养,开春后随时注意鳗鱼上食场觅食的现象,当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就开始试食,水温18℃以上就正式开始投饲了。
三看:就是看吃食、看水色、看天气。
看吃食主要看鳗鱼是大量集中在食场还是散乱,是否抢食或吐食。要研究其原因,调整投饲量或采取措施。看水色主要看池水水色变化,了解浮游生物变化情况,微囊藻是否占优势,浮游动物情况如何等,决定换水数量及微囊藻引种。看天气主要看当时气象情况、并预测变化趋势,便于采取有效措施。
四防:就是防嚎、防病、防逃、防水变。
防嚎就是防止鳗鱼缺氧浮头。鳗鱼浮头往往出现在连绵阴雨、雷雨之前或凌晨。池水中水蚤大量繁殖时,白天鳗鱼也会缺氧浮头。当发现有浮头迹象时,要开增氧机或注入新水增氧,并在增氧机前装网捞除水蚤。
防病就是防止鳗病,要随时注意鳗鱼摄食和活动情况,如发现鳗鱼摄食量降低,且有离群缓游或死鳗的,要检查研究病况,采取防治措施。
防逃就是防止逃鳗,池塘注水管口要包筛绢,既防止杂物或小鱼虾进入池中,又防止鳗鱼从进水口逃逸。还要注意池塘水位不能过高,防止鳗鱼从池壁上方逃出。发现排水口拦鱼栅、网破损应及时修理。
防水变就是防止池水变恶。露天池水色最好为蓝绿色,上下水色一致,若发现池水水色分层(表层蓝绿、底层灰白)或池水变清、变棕黑色等,都要研究水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4.防止温室养鳗池老化
温室养鳗池经长时期使用后,往往会出现老化现象,养鳗池老化即池水水质不稳定而易恶化,造成鳗鱼生长不良,病害频频发生。养鳗池老化是由于饲养管理中忽视清池消毒工作,致使池塘严重污染所造成的。老化的池水pH偏低、氨氮及亚硝态氮含量高、溶氧量低,在缺氧的情况下还会产生有害气体(沼气、硫化氢等)。在这样的池水环境中,鳗鱼易罹病,而且由于重复感染,治疗效果往往不好。所以对于池塘的老化现象必须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防止温室养鳗池老化的措施如下:
⑴利用筛选分池的间隙时间清池:养鳗池除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排污换水外,还应利用筛选分池、干池的间隙时间进行清池,把附着在池壁和池底的腐败藻类、苔藓植物以及其他污物彻底洗刷干净,如果是沙底池,还要用水枪进行深层翻冲,直到看不见污水为止。
⑵使用水质改良剂:如果养鳗池面积大,池水污染不很严重,可以在养殖期间使用水质改良剂改善养殖环境,一般在水深0.8~1米时,每1000平方米泼撒碳酸钙30~40公斤,氧化铁剂10~15公斤,或每1000立方米水体泼洒石灰7~9公斤。
⑶交替彻底清池消毒:养鳗时间长的池子,要交替地进行彻底清池清毒,除进行冲洗、干池曝晒外,还要用生石灰较长时间地满水浸泡,一般水深0.8~1米的池,每平方米用90~100克生石灰浸泡15~20天,同时使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5%)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20~30mg/kg。如果每年都能进行一次清池消毒,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池塘的老化便可得到控制。

日本鳗鲡家鱼混养


 1.池塘准备
池塘靠近河道,灌排方便,水源清新。池塘不渗漏水,面积10亩以上。进水口设于排水口的对面,并高于池面,引水管口伸入池内20~30厘米,进排水口配有闸门和防逃网。放养前清塘除野,过滤进水,施足基肥。
2.鱼种放养
家鱼鱼种放养以草鱼及鳊鱼为主,其放养量占家鱼总放养量的50%~60%,鲢鳙鱼放养量占30%~40%,鲤鲫鱼放养量占10%。放养规格宜大,要有70%以上的斤两鱼种,亩放养量为600~800尾,3月初放养结束。鳗鱼鱼种的放养规格和数量视鳗鱼种的来源和市场价格而定,一般每亩放养规格为10~20尾/公斤的鳗种30~50尾,再放入少量规格为500尾/公斤左右的黑仔鳗,培育成大规格鳗种,用于下一年放养,整个放养在4月底以前结束。
3.饲养管理
⑴调节水质
早春浅水,控制水位在1.3米左右,根据水质状况适当追肥,一般每周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入碳铵2.5公斤,磷肥1公斤。5月下旬起,逐渐提高水位,到6月份使水位达1.8米左右,高温季节适当换注新水,一般两周注水一次,换水量约为池水的1/6,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⑵投喂饲料
①主要投喂水草、旱草,也投喂适量菜籽饼、棉仁饼等商品饲料。鳗鱼以捕食小杂鱼及摄食池塘中的碎屑等为主,也要适当投喂一些小鱼及轧碎的螺蚬肉,或在池塘中放养少量罗非鱼亲鱼,让它繁殖出小鱼苗,供鳗鱼捕食。②在池边设几个铁丝制成或竹制笼式食台,网目大小以鳗鱼能自由出入,而家鱼则无法进入为准。开始投喂黑仔饲料,诱集鳗鱼到食台摄食,几天后改用成鳗饲料,家鱼投喂传统饲料。
⑶防治病害
家鱼鱼种在放养前进行药物浸浴,饲养过程中,定期投喂药物饲料,定期消毒食场。鳗鱼鱼种放养前用1%的食盐水或0.1%的晶体敌百虫溶液浸浴5~10分钟,59月期间,每月全池泼洒12次晶体敌百虫药液,用量为使池水呈0.1~0.2mg/kg。

日本七鳃鳗


中文名称 日本七鳃鳗
拉丁名称 Lampetra japonica(Dybowski)
英文名称 Japanese lamprey,Arctic lamprey,River eighteye,Lam
地方名称 七星子、八目鳗、七星鳗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圆口纲
拉丁纲名 Cyclostomata
中文目名 七鳃鳗目(完腭目)
拉丁目名 Petromyzoniformes
中文科名 七鳃鳗科
拉丁科名 Petromyzonidae
中文属名 七鳃鳗属
拉丁属名 Lampetra Gray,1851
形态特征 体长为升身高的10.7-23.3(18.2)倍,为头长的8.0-19.7(10.6+2.8)倍,为头长+鳃长的4.3-6.0(4.9+0.4)倍,为背鳍前距的1.4-2.2(2.0+0.1)倍,为第一背鳍的高的27.6-71.2(51.9+10.3)倍(180尾)及83.0-203.0(159.3-36.7)倍(39尾),第二背鳍高的13.3-38.6(27.9+6.6)倍(180尾)及41.5-83.0(39.4+10.2)倍(36 尾),为第一背鳍至第二背鳍距离的16.6-106.0倍,头长为吻长的1.1-2.8(1.79+0.27)倍,为眼径的3.3-10.3(5.9+1.54)倍。
体圆筒形,细长,后半部稍侧扁。吻部腹面为漏斗状吸盘,洗盘内侧有许多角质口味与吸盘的中央,口上下各有唇板,使唇板齿2枚,位于两端,下唇板齿大多数为6枚,两端的齿尖分成二叉,中间的4枚大小均一(齿式为1+4+1),少数个体的下唇板齿为7枚(1+5+1),也有极少数为8枚(1+6+1)的。口两侧各有齿3枚,每齿为双齿尖。上唇板为方有较小的上唇齿,排列不规则,总数约14-20枚左右;下唇齿板下方有1行细的下唇齿,约为9枚左右。头两侧眼后各有7个外鳃孔,与眼连续排列似8对眼,故称八目鳗。皮上有透明皮膜覆盖。鼻孔1个, 位于两眼前缘之间,体表裸露,无鳞。侧线不发达。背鳍2个,第1背鳍起点位于全长的中点,第2背鳍较第1背鳍长而高,呈三角形,两背鳍间略有距离。躯干部无偶鳍,尾鳍为圆型, 呈箭头状。

尾鳍上叶与第2背鳍相连,臀鳍小,退化成皮褶,臀鳍起点在肛门之后,与尾鳍下叶连接。体色青绿或灰褐色,腹部色浅。雄体一般较雌体略小,头相对较大。两背鳍间距离雄体较雌体为小,雌体的第1背鳍球较低,雄体则较高。泄殖乳突雌性者粗,雄性者较细。以上性征的区别在生殖季节颇明显。

生活习性 为洄游性种类,成体营海中生活,溯河产卵繁殖,性成熟的亲体于秋冬季溯河。幼体与成体很不相同,幼体细小,眼不甚发达,上面覆盖有皮膜,日间隐在泥沙中,故又称为沙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62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