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鳍鱼

中文名称后鳍鱼

拉丁名称Opisthopterus tardoore (Cuvier et Valencinnes)

英文名称tardoor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后鳍鱼属

拉丁属名Opistho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印度。

形态特征
体延长,很侧扁,腹部具强棱鳞。头小,头后背缘凸出。具脂眼睑。口上位。臀鳍条56-66。无腹鳍,背鳍始于臀鳍后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后鳍薄鳅


[学名]: Leptobotia posterodorsalis Lan and Chen in Chen and Lan, 1992
[资源名称]: 后鳍薄鳅
[形态特征]:
 
体细长,侧扁,尾柄长。头短小,侧扁,其长大于体高。吻长短于眼后头长。颅顶囟门不存在。口小,下位,马蹄形。颏部无一对突起。须短小,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其末端伸过鼻孔,但达不到眼前缘。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距约为眼径的2倍,头背面眼间呈弧形。眼下刺不分叉,其末端达到眼后缘下方。鳃孔狭小。侧线完全。体被稀疏细鳞,颊部鳞片不明显。 各鳍短小。背鳍位于体后半部,外缘凸弧形,最长鳍条约等于眼后头长。腹鳍起点远位于背鳍起点的前下方,其末端伸到或近达肛门。腹鳍基至肛门的距离约为腹鳍基至臀鳍起点距离的40%。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至尾鳍基的正中点,其末端伸不到尾鳍基。尾鳍短而宽,分叉,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上、下叶等长,末端圆钝。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环江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广西分布于柳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有一定水流的小河底层,以有机碎屑和底栖生物为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抗逆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石质、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观赏、娱乐
[资源状况]:分布区域窄,种群密度小,数量少

帆鳍鱼


中文名称帆鳍鱼

拉丁名称histiopterus typus 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帆鳍鱼科

拉丁科名Alepisauridae

中文属名帆鳍鱼属

拉丁属名histio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菲律宾、澳大利亚、夏威夷,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朝鲜。

形态特征
体高而侧扁,背部甚隆起,头背部颅骨裸露,具辐射状骨质突起,口小,吻突出,唇厚具细髭。颌齿圆锥形,犁骨无齿,背鳍高大,帆状,4背鳍25-29鳍条,以第3鳍棘最强大,臀鳍3鳍棘10-11鳍条,以第2鳍棘最强大。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绿鳍鱼


[学名]: Chelidomichthys kumu
[资源名称]: 绿鳍鱼
[外文名]: Bluefin gurnard、Red Gurnard
[别名]: 黑角鱼
 
[形态特征]:
 
背鳍IX-16;臀鳍15~16;胸鳍11+iii;腹鳍I-5;鳞式127~132。 体延长,稍侧扁,第一背鳍前方最高,向后渐细小,体长为体高4.6~4.7倍,为头长2.9~3.8倍。头中大,近长方形,背面较窄;背面与侧面被骨板,头长为吻长2.1~2.6倍。吻长,背面圆凸,前端中央微凹;吻突广圆形,具几个小棘。眼中大,上侧位,前上角有2短棘;眼间隔宽而稍凹。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约等于眼径。口大,端位,上颌较长,上颌骨后端末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牙群,腭骨无牙;上颌中央具一凹缺,无牙。舌宽大,圆形,不游离。前鳃盖骨下角具2棘,鳃盖骨具2小棘;颈棘平扁三角形,未伸达第一背鳍起点垂直线;肩胛棘大而钝尖。鳃孔大,鳃盖膜相连,跨越峡部,前延达前鼻孔下方。鳃盖条7。鳃耙短小,8~9个。具假鳃。 鳞小,圆鳞,侧线上方鳞127~132,侧线上鳞14~15,侧线下鳞53~57。头部及胸部和腹部前方无鳞。第一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9对;第二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15对。 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底上方,具9鳍棘,第一、第三鳍棘最长;第二背鳍长,具16鳍条。臀鳍长,无鳍棘与第二背鳍相对,具15~16鳍条,胸鳍宽大,圆形,后端伸达臀鳍第八鳍条上方,下方具3指状游离鳍条。腹鳍胸位,具1鳍棘,5鳍条,伸达肛门。尾鳍截形或浅凹。 体腔较大,腹膜无色。胃囊状,壁厚,盘曲2次,肠长于体长。幽门盲囊9,指状。鳔发达。 背侧面红色,腹面白色,头部及背侧面具蓝褐色网状斑纹。胸鳍前腹面灰蓝色,背面青黑色,具粉绿色斑点。第一背鳍后部近基底处具一暗色斑块;第二背鳍具暗色斑点两纵行;其余各鳍灰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南部,新西兰,澳洲,中国沿海,朝鲜,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产卵期在日本九州近海为12月一来年4月;在中国黄海、渤海为3月下旬~ 4月上旬。在黄海和东海的绿鳍鱼,冬季南下越冬,春天北上避暑,在日本近海的绿鳍鱼也是冬季南下,4-6月间北上。绿鳍鱼栖息于水深25-615米有贝壳生存的沙泥底,吃虾类、蟹类、虾蛄类和小鱼等。身长可达25一 35厘米。

粗鳍鱼


中文名称粗鳍鱼

拉丁名称Trachipterus iris (Walbaum)

英文名称deal fish, king-of-the-salm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月鱼目

拉丁目名Lampridiformes

中文亚目名旗月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Veliferoidei

中文科名粗鳍鱼科

拉丁科名Trachypteridae

中文属名粗鳍鱼属

拉丁属名Trachi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料非洲东岸到中国、日本,也见于地中海,我国现产于台湾海峡。

形态特征
体很侧扁,延长,前部较高,向尾端渐尖狭,头较短小,头背高陡隆起,吻短钝,眼大,上侧位,口小,前位,鳃孔大,体裸露。侧线发达,深弧形下弯,沿体腹缘伸达尾鳍基。背鳍1个,起点在眼中部上方,基底长,沿体背缘伸达尾鳍基,背鳍前方4鳍条稍延长。但不呈丝状,无臀鳍,胸鳍短,圆形,下侧位,腹鳍长大,直达头长,胸位,鳍条不呈丝状,尾鳍上叶上翘,很发达,呈扇状,下叶小,不明显,体色白色,体侧具数个黑色圆斑,各鳍浅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后鳍尖吻银鲛


中文名称后鳍尖吻银鲛

拉丁名称Harriotta opisthoptera Deng, Xiong Zhan, 1983

异名Harriotta raleighana Goode Bean, 1895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全头亚纲

拉丁亚纲名Holocephali

中文目名银鲛目

拉丁目名Chimaeriformes

中文亚目名银鲛亚目

拉丁亚目名Chimaeroidei

中文科名长吻银鲛科

拉丁科名Rhinochimaeridae

中文属名尖吻银鲛属

拉丁属名Harriot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深海,较罕见。

形态特征
吻平扁。齿冠面具嵴突和圆颗粒突,尾鳍上缘无盾鳞。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鳍[鱼舵]


中文名称长鳍[鱼舵]

拉丁名称Kyphosus cinerascens (Forskal)

英文名称Blue chub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鱼舵]科

拉丁科名Kyphosidae

中文属名[鱼舵]属

拉丁属名Kyph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上下颌牙多列,最外一列门牙状,末端不分叉,根部有一水平的齿根,其后有数列绒毛状牙。

生活习性
海洋草食性鱼类。摄食海藻,结群生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和岩礁岸边。体长一般为117-370毫米。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65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