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鳅鮀

中文名称中间鳅鮀

拉丁名称Gobiobotia intermedia Banarescu et Nalban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鳅鮀属

拉丁属名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钱塘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2;腹鳍条1,7;臀鳍条2,6。第一鳃弓外侧无鳃耙,内侧鳃耙10-12。下咽齿2行,3.5-5.3。侧线鳞36[5.5/(3-V)]38;背鳍前鳞13;围尾柄鳞12。

标准长为体高的4.9-5.4(平均5.2)倍,为头长的3.8-4.2(4.0)倍,为尾柄长的5.3-6.4(5.7)倍,为尾柄高的11.4-11.6(11.5)倍。头长为吻长的2.5-2.6(2.5)倍,为眼径的3.6-4.2(3.8)倍,为眼间距的3.9-4.5(4.2)倍,为尾柄长的1.3-1.6(1.4)倍,为尾柄高的2.8-3.0(2.9)倍。

体长,前部稍圆,头胸部腹面平坦,尾柄侧扁。头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稍尖而扁,被有微细皮质颗粒,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鼻孔后方稍隆起。眼大,侧上位,瞳孔圆形,眼径大于眼间距。眼间平坦,其上以及颊部被有皮质条纹一口下位,弧形,口宽约等于吻长。上唇边缘具皱褶,下唇光滑。须4对,较短,口角须末端仅达眼前缘下方;第一对颐须起点与口角须起点同一水平或稍后,向后稍过第二对颐须起点;第二对颐须末端可达眼中部下方;第三对颐须末端达鳃盖骨中部下方。颐须基部之间有许多小乳突,鳞圆形,棱脊不明显。腹鳍基部以前的胸腹部裸露无鳞。

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前。胸鳍第三根鳍条最长,稍突出鳍膜,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距胸鳍起点较距臀鳍起点为远,而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臀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与尾鳍基部间的中点。尾鳍叉形,下叶稍长。肛门位于腹鳍起点与臀鳍起点间的前1/3处。

下咽齿匙形,末端钩状。鳃耙细小。脊椎骨4+33。鳔小,前室横宽,狭长,中部较窄,分为左右侧泡,包于骨囊内,骨囊除在侧泡前部边缘为坚硬骨质外,其余部分均为一层较薄的膜骨;后室细小;无鳔管。腹膜灰黑。

体背黄褐色,腹面灰白,头部及鳃盖为褐色。体背部布有小斑点,体侧正中有一条不明显的浅黑色条纹,条纹上有7-9个黑色斑块。背鳍和尾鳍基部稍黑,无明显的斑点和条纹,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推荐

异鳔鳅鮀


中文名称 异鳔鳅鮀
拉丁名称 Gobiobotia boulengeri Tchang
地方名称 燕尾条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鳅鮀属
拉丁属名 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7;臀鳍条2,6;侧线鳞44;下咽齿2行35一53;鳃耙外侧退化,内侧6~7;脊椎骨37。体长为体高的4.6~5.5倍,为头长的3.1~3.8倍,为尾柄长的6.4~7.0倍,为尾柄高的8.2~9.0倍。头长为吻长的2.1~2.4倍,为眼径的7.5~8.7倍,为眼间距的4.0~4.5倍。体延长,后部侧扁,腹部扁平。头大,略扁,头长大于体高。口下位,弧形。吻钝圆,向前突出。眼极小,位于头侧上方。须4对,口角须可达眼后缘之下方;颐须3对,前2对较短,后1对较长,可伸达鳃盖后缘之下方;颐须基部之间有不规则的沟纹将表面分裂成许多圆形、长圆形及条形的突起。鳞小,侧线鳞稍大,无核脊。腹面在胸鳍胶部至臀鳍起点之间无鳞,体例在侧线下方亦有部分无鳞。背鳍起点在吻端与尾鳍基的中点。胸鳍发达,第2根分枝鳍条最长,少数个体末端可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距臀鳍起点较距胸鳍起点为近,臀鳍短,其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与尾鳍基部之中点。尾鳍深叉,末端长而尖,肛门位于腹鳍起点与臀鳍起点间之中点或稍近臀鳍。鳔2室,前室横宽,中部不狭窄,略呈长方形,两端具向后突起的侧泡,包于坚硬的骨囊内;后室较发达,其长度约等于前室侧泡长,与前室中部后方相连,游离于腹腔内;具鳔管,自后室前端与食道相通。体背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上半部有6~8个黑色斑点,横跨背部有6~7个黑色斑块。背鳍、尾鳍基部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生活于江河的流水环境中。

宜昌鳅鮀


中文名称 宜昌鳅鮀
拉丁名称 Gobiobotia ichangensis Fang
地方名称 石虎鱼、沙胡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鳅鮀属
拉丁属名 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2,7;臀鳍条2,6;侧线鳞42;下咽齿2行,35~53;鳃耙外侧退化,内侧8;脊椎骨36。体长为体高的5.4~5.6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5.4~5.7倍,为尾柄高的13.0~14.0倍。头长为吻长的2.4~2.5倍,为眼径的6.0.倍,为眼间距的4.2倍。体长,尾柄细,腹部在腹鳍基之前扁平。头较长,且大于体高,头背部较平扁。日下位,弧形。眼较小。两鼻孔间隔处稍凸出。上唇边缘有皱纹,下唇光滑。须4对,口角须1对,末端超过眼径的中点,颐须的中间2对稍短,另一对末端约达胸鳍基部,颐须基部之间有许多小乳头状突起。鳞较大,在体背及体侧上半部的每个鳞片上有一条皮质按脊。腹面在胸鳍胶部至腹鳍基部裸露无鳞。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之前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胸鳍的第2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末端成丝状,并超过腹鳍起点。臀鳍短,起点在腹鳍起点和尾鳍基部的中点或稍近腹鳍起点。尾鳍分叉深。侧线平直。嫖小,前室横宽,中部极狭窄,分为左右侧泡,包在骨囊内、后室极小,为白色小泡)连接于前室狭部之后。腹腔膜黑色。体背部暗褐色,腹部银白色。头背及体背部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体侧中轴有12~13个黑色斑块。背鳍、尾鳍上有许多黑色斑点。胸鳍呈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江河的沙石底上。

海南鳅鮀


中文名称 海南鳅鮀
拉丁名称 Gobiobotia kolleri Banaresu et Nalbant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鳅鮀属
拉丁属名 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形态特征 体近圆筒形,尾柄侧扁.头中等大,前部平扁,后部稍隆起;头宽大于头高.纹平扁,前缘广弧形,在鼻孔处稍凹陷;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吻部有皮质颗粒.眼较大,眼径大于眼间隔;眼间隔较窄,稍内凹.眼间隔与颊部有明显的皮质细棱.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在眼的前方,距眼小于距吻端.口马蹄形,口裂稍小于吻长,伸达鼻孔下方.鳃盖膜与峡部仅在前端相连,下咽骨较狭,下咽齿齿面侧扁,齿端钩状.在胸鳍前方的腹部均裸露无鳞,背鳍前方侧线以上鳞片均有弱棱.侧线后部伸达尾鳍基.体背侧褐黄色,腹部浅灰色;体背有7~8个,体侧有8~9个黑色的斑块.背鳍和尾鳍黑褐色,其余各鳍浅白色.

短身鳅鮀


中文名称 短身鳅鮀
拉丁名称 Gobiobotia abbreviata Fang et Wang [Progobiotia abbreviata Fang et Wang]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鳅鮀属
拉丁属名 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2;腹鳍条1,7;臀鳍条2,6。第一鳃弓外侧无鳃耙,内侧鳃耙4~5。下咽齿2行,3.5一5.3。侧线鳞38[6/(3~4~V))40;背鳍前鳞13~14;围尾柄鳞12。
标准长为体高的4.3~5.4(平均4.8)倍,为头长的3.9~4.3(4.1)倍,为尾柄长的5.7~6.3(6.0)倍,为尾柄高的11.8~13.2(12.5)倍.头长为吻长的2.4~2.8(2.6)倍,为眼径的4.3~4.6(4.4)倍,为眼间距的3.3~4.1(3.6)倍,为尾柄长的1.3~1.6(1.5)倍,为尾柄高的2.9~3.2(3.1)倍。

体较短,尾柄细而侧扁.头前端圆钝,后部横切面稍呈方形,头背面在鼻孔以后稍隆起,腹面平坦,头宽大于头高.吻圆钝,突出,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眼较大,位于头侧上方,瞳孔圆形,眼间距稍宽,平坦.口下位,弧形,较宽,口宽约等于眼后头长.上唇边缘具皱褶,下唇光滑.须4对,较短;口角须1对,末端仅达眼中部下方;颐须3对,第一对颐须很短,起点与口角须起点位于同一水平,末端接近第二对颐须起点;第二对颐须到达眼后缘下方;第三对颐须稍长,向后约到达鳃盖骨的中部.各颐须之间有许多明显的小乳突.鳞片圆,侧线平直.背鳍前方的背部鳞片具有微弱的皮质棱脊.腹鳍基部以前的胸腹部裸露无鳞.

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前.胸鳍末端圆钝,到达胸鳍基部与腹鳍基部间的后1/3处或延至腹鳍基部.腹鳍起点位置在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的中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稍远或相等.臀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至尾鳍基部间的中点.尾鳍叉形,下叶稍长.肛门距腹鳍基部稍近于臀鳍.

下咽齿匙形,末端尖,稍呈钩状.鳃耙细小.脊椎骨4+33。鳔不发达,前室为横置椭圆形,中部不狭窄,包在韧质膜囊内;后室细小,无鳔管。腹膜灰白。

体背部灰黑色,腹面白色.体侧中轴上方有一条暗灰色纵纹。横贯全身,纹上分布有7~8个黑色斑块,横跨背部有6个较大的黑色斑块。各鳍均有零星的黑色斑点,以背鳍和尾鳍为显著。

生活习性 栖息于底质为沙石的江河流水环境。

长须鳅鮀


[学名]: Gobiobotia longibarba longibarba Fang et Wang
[资源名称]: 长须鳅鮀
 
[形态特征]:
 
背鳍 ⅲ-7;臀鳍 ⅲ-6;胸鳍 ⅰ-12~13;腹鳍 ⅰ-7。侧线鳞37~39(少数40);背鳍前鳞11~13;围尾柄鳞12。第一鳃弓外侧无鳃耙,内侧鳃耙8~10。下咽齿2行,35-53或25-52。脊椎骨4+34~36。体长为体高的4.3~6.6倍,为头长的3.4~4.3倍,为尾柄长的5.6~7.0倍,为尾柄高的10.4~14.2倍。头长为吻长的2.0~2.6倍,为眼径的4.4~5.0倍,为眼间距的3.8~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1倍。体长圆筒形,后部略侧扁。头大,略低,头宽约等于头高。头背部具发达的皮质颗粒和条纹。吻部在鼻孔之前稍下陷,吻钝圆,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弧形。唇稍厚,上唇边缘具褶皱,下唇光滑。眼大,侧上位,眼径约等于或稍小于眼间距,眼间显著凹陷。须4对,较粗长,其发达程度有较大的变异(小个体较不发达)。成熟个体,口角须可超过眼球中部到达眼后缘垂直下方;第一对颏须起点约与口角须起点相平或稍前,向后延伸接近第三对颏须的基部;第二对颏须末端可到达或超过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第三对颏须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颏须基部之间有许多小乳突。体被圆鳞,体背鳞片具不显著皮质棱脊,发达程度有一定的变化。腹鳍基部之前的胸腹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鳍基部。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与到尾鳍基部的距离约相等。胸鳍较长,向后延伸末端接近腹鳍起点,较小个体可超过腹鳍基部,鳍条稍突出鳍膜。腹鳍起点约位于胸鳍起点和臀鳍起点间的中点。肛门约位于从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的前1/3处。臀鳍短。尾鳍叉形,上下叶等长或下叶稍长。下咽齿细长,冠部匙状,末端钩曲。鳃耙细弱,呈乳突状。鳔小,2室,前室横宽,中部狭缢,分为左右侧泡,包在由第四脊椎腹肋形成的骨囊中,骨囊腹面脆而薄;后室细小,连于前室缢部。肠管较短,体长约为肠长的1.5倍。腹膜灰白。固定标本,体背棕灰色,腹面灰色。横跨体背有5~6个显著的黑色斑块,体侧正中有7~8个不显著的黑斑。背部及体侧上部每个鳞片基部有1黑点。背鳍及尾鳍具有由黑色斑点组成的2~3道条纹,其中尾鳍基部的黑纹尤为显著。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浙江、安徽、福建建等省  [原产地区]:浙江嵊县、建德、兰溪、桐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曹娥江、钱塘江和闽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小型底栖鱼类,常栖息于江河流水处底层沙石面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7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背点棘赤刀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