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点棘赤刀鱼

中文名称背点棘赤刀鱼

拉丁名称Acanthocepola limbat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赤刀鱼科

拉丁科名Cepolidae

中文属名棘赤刀鱼属

拉丁属名Acanthocepo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体长为体高的13倍以上,略呈带状,口裂宽大而倾斜。颌齿细弱,尖端微向后弯,前鳃盖骨隅角具1棘,下缘有4-8枚小棘,前颌骨与上颌骨间无黑斑,背鳍鳍条分节不明显,后端鳍条一般不分支,背鳍与臀鳍均甚长,向后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部鳍条上有1黑斑,背鳍101-104,臀鳍100-10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赤刀鱼


中文名称赤刀鱼


拉丁名称Cepola schlegeli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赤刀鱼科

拉丁科名Cepolidae

中文属名赤刀鱼属

拉丁属名Cepo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西欧和西北非洲沿海、日本、中国,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体长为体高的10倍以上。口裂宽大而倾斜。颌齿细长而尖,尖端微向后弯,前鳃盖骨后缘无棘。前颌骨与上颌骨间膜具1黑斑。背鳍鳍条分节明显,鳍条一般分支。背鳍与臀鳍均甚长,向后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68-70,臀鳍60-74。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背棘鱼


中文名称 背棘鱼
拉丁名称 Notacanthus abbotti
英文名称 bigsnout spiny eel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背棘鱼目
拉丁目名 Notacanthiformes
中文科名 背棘鱼科
拉丁科名 Notacanthidae
中文属名 背棘鱼属
拉丁属名 Notacan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鳗形,侧扁。尾部呈带状,尾端细尖。头中大,侧扁。吻端圆,显著突出。眼圆形。口小,下位,横裂,每侧口角处具一尖棘,多少隐于唇褶中。上颌仅由前颌骨组成,齿细小,排列紧密;上颌齿一行,扁薄;下颌和腭骨齿1~2行。舌中大,游离。鳞孔宽大,与峡部分离。体被小圆鳞。背鳍由一行游离短棘(6~40棘)和不明显鳍条组成,或无鳍条。臀鳍基底长,前部为游离棘,后部为鳍条,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基部肉质。腹鳍腹位,常有皮膜相连。尾鳍不明显。
一般特征与科同。背鳍棘6~15。全长335.2~335.8mm,在东海深海水深780~979M处捕获。

另据《台湾鱼类资料库》记载:

体延长,如鳗形,偏扁。尾部呈带状,尾端细尖。吻端圆,显著突出。口小,下位;齿细小。体被小圆鳞。背鳍仅具分离之硬棘,共XII-XIII;臀鳍基底长,前部为分离棘,共XVII-XXII,后部软条与尾鳍相连;腹鳍小,具鳍条III-IV+6。体一致为白色而略带暗色素斑。

长背鱼


中文名称长背鱼

拉丁名称Pterothrissus gissu Hilgenaorf

英文名称longback fish, deepsea bon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长背鱼科

拉丁科名Pterothrissidae

中文属名长背鱼属

拉丁属名Pterothris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海,日本 北海道函馆以南各海区以及东海较深海区。

形态特征
长背鱼体延长,腹部圆。头狭长,裸露,粘液管很发达。吻尖突眼大。口小下位,上颌缘仅由前颌骨组成。辅上颌骨1块,唇厚,上下颌各具1行小齿,犁骨和腭骨无齿,侧线鳞85-112。背鳍基很延长,鳍条55-65,鳃盖条6,椎骨约10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欧洲鳗赤点病


病鱼于水面缓游或于池水死角处群集,不摄食,体表粘液脱落,全身尤其是腹部皮肤可见明显的细 杆状出血点,一般胸鳍、臀鳍及肛门处不会出血发红,肝脏和肾脏因充血而呈暗红色。

此病流行时间较长,病情延续时间也较长,但所引起的死亡率不是很高,主要是因影响生长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凭外部症状即可诊断,需要区别的是其他细菌性疾病也伴有体表出血.

防治

主要预防措施是排污彻底,保持水质优良,投饵量适中,对鱼体操作时要轻快,勿使鱼体受伤及粘液脱落,一旦发生此病,可用下列方法治疗

提高饲养水温至27度以上,保持一周。

泼洒浓度为1.510-6~23.510-6的优碘灵+310-6~510-6的呋喃唑酮2天:

浓度为3010-6~5010-6的福尔马林+310-6~510-6的呋喃唑酮,连续2~3天:

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为0.210-6~0.310-6,连续2~3天。

结合上述处理的同时,投喂添加量为110-3~210-3的抗生素及维生素的药饵一周。

赤梢鱼


[学名]: Aspius aspius(Linnaeus)
[资源名称]: 赤梢鱼
[别名]: 白条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腹部圆,两侧强烈收缩。头锥形。口端上位,下颌稍突出,前端呈凹状突起,口裂大。眼较大,位于头侧上方。鼻孔一对,中间有一隔膜突起。鳃孔宽。鳞较小,排列紧密,颏部至肛门部覆鳞。侧线鳞较完整,位置较下。咽齿呈尖钩状。背鳍在腹鳍基部之后,背鳍缘略凹。腹鳍基部有腋鳞。腹鳍至肛门有腹棱。尾鳍正叉形,尾叉深。背部暗灰色,两侧呈银白色。背鳍、尾鳍灰白色,末端色暗;其余各鳍粉红色。
 
[气候带]:寒温带
[地理分布]:原分布于欧洲北海、波罗地海、黑海、里海和咸海等水域,主要栖息于平原河川中。1958年原苏联鱼类工作者,将赤稍鱼从乌拉尔河移植于巴尔喀什湖,1969年形成群体。我国境内在1973年发现赤稍鱼。1978年成为伊犁河三道河附近上下15公里河段中的捕捞对象。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两种类型,一种为半溯河性的赤稍鱼群,为了产卵进入河川;另一种为常年生活在河川的定居性的赤稍鱼群,后者群体小。

隆背青眼鱼


[学名]: Chlorophthalmus acutifrons
[资源名称]: 隆背青眼鱼
[外文名]: Greeneye
[别名]: 尖额青眼鱼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亚圆筒形或侧扁,后部侧扁。头略长而尖,稍平扁,眼甚大,口裂大,微斜,口裂仅由前颌骨组成,上颌骨末端宽大。具1辅上颌骨。两颌及腭骨具细尖牙,排列为带状,犁骨具2丛齿群。舌上具细锯齿,具侧线。 背鳍1个,较高大,基部短,起点在体中部,臀鳍短,后位,与脂鳍相对,尾鳍分叉。 本种鱼类与同属种的区别是眼小,眼径小于吻长,头体明显侧扁,背鳍前方隆起,背鳍前和尾鳍末端边缘不呈黑色,腹鳍无黑色横带.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南海、东海),日本;水深260-950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近海暖水性种类。最大个体可达30cm。

毛背鱼


中文名称毛背鱼

拉丁名称Trichonotus setigerus Schnei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毛背鱼科

拉丁科名Trichonotidae

中文属名毛背鱼属

拉丁属名Trichono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稍侧扁,被中大圆鳞,眼近背面。口大,前位,下颌突出。颌齿绒毛状。犁骨和腭骨均具齿。鳃孔宽。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侧线完全,背鳍1个,鳍条分节不分枝,无明显的鳍棘,背鳍和臀鳍的基底都很长。背鳍具5-7鳍棘39-41鳍条,臀鳍具1鳍棘34-36鳍条,侧线鳞52-55,椎骨49-51,体侧背部有10条褐色横带,后头部无黑斑,雄鱼背鳍和臀鳍均比雌鱼高,背鳍前部3枚鳍条呈丝状延长,雌鱼则无丝状延长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黑背蝴蝶鱼


中文名称黑背蝴蝶鱼

拉丁名称Chaetodon melanotus 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Blackback butterfly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蝴蝶鱼属

拉丁属名Chaet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海。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卵圆形。头小。吻稍突出。体被弱栉鳞,侧线不完全。体黄色,背侧黑色,头侧具1条窄的黑色横条,尾鳍中部也有1黑色横条,尾柄上、下各具1小黑斑。体侧各鳞具小黑点,形成多条规则的斜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甲棘鱼


中文名称 甲棘鱼
拉丁名称 Indostomus paradoxus prashad et mukerj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刺鱼目
拉丁目名 Gasterosteiformes
中文科名 甲刺鱼科
拉丁科名 Indostomidae
中文属名 甲棘鱼属
拉丁属名 Indosto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尾柄细长,头较小,吻部延长似管状,眼小,体被骨甲。口小,上颌不能伸缩,鳃盖骨后缘有6枚棘刺,无肋骨,鳃或多或少呈簇状丛,无后匙骨和后翼骨。背鳍前方有5~6游离的棘,6鳍条,臀鳍无棘,有6鳍条,位置与背鳍鳍条部相对,位于体之中部,胸鳍23,腹鳍4,亚胸位,无鳍棘,尾鳍圆形,头每侧1个鼻孔,鳃盖条5,脊椎骨21,鳔存在,无鳔管。

黑背波鱼


中文名称黑背波鱼

拉丁名称Basbora atridorsalis Kottelat et Chu

异名小白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澜沧江水系。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腹部圆。吻稍长,其长度大于眼后头长。眼间距较宽,稍隆起。口小,亚下位下颌稍突出,其前端正中有一突起与下颌凹陷相嵌合。无须,腹部无棱,臀鳍具5根分枝鳍条。侧线完全,于胸鳍上方急剧向腹方弯折,后延伸至尾柄的下半部。背鳍短,其起点在腹鳍基部的后上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小于至吻端之距离。尾柄左右两侧线间横越背部有鳞7列。体长小于100毫米。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于水流稍缓的砂砾石底河段,单独或集小群活动,数量较少。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7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多鳞铲颌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