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背鱼

中文名称长背鱼

拉丁名称Pterothrissus gissu Hilgenaorf

英文名称longback fish, deepsea bon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长背鱼科

拉丁科名Pterothrissidae

中文属名长背鱼属

拉丁属名Pterothris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海,日本 北海道函馆以南各海区以及东海较深海区。

形态特征
长背鱼体延长,腹部圆。头狭长,裸露,粘液管很发达。吻尖突眼大。口小下位,上颌缘仅由前颌骨组成。辅上颌骨1块,唇厚,上下颌各具1行小齿,犁骨和腭骨无齿,侧线鳞85-112。背鳍基很延长,鳍条55-65,鳃盖条6,椎骨约10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阅读

隆背青眼鱼


[学名]: Chlorophthalmus acutifrons
[资源名称]: 隆背青眼鱼
[外文名]: Greeneye
[别名]: 尖额青眼鱼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亚圆筒形或侧扁,后部侧扁。头略长而尖,稍平扁,眼甚大,口裂大,微斜,口裂仅由前颌骨组成,上颌骨末端宽大。具1辅上颌骨。两颌及腭骨具细尖牙,排列为带状,犁骨具2丛齿群。舌上具细锯齿,具侧线。 背鳍1个,较高大,基部短,起点在体中部,臀鳍短,后位,与脂鳍相对,尾鳍分叉。 本种鱼类与同属种的区别是眼小,眼径小于吻长,头体明显侧扁,背鳍前方隆起,背鳍前和尾鳍末端边缘不呈黑色,腹鳍无黑色横带.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南海、东海),日本;水深260-950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近海暖水性种类。最大个体可达30cm。

毛背鱼


中文名称毛背鱼

拉丁名称Trichonotus setigerus Schnei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毛背鱼科

拉丁科名Trichonotidae

中文属名毛背鱼属

拉丁属名Trichono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稍侧扁,被中大圆鳞,眼近背面。口大,前位,下颌突出。颌齿绒毛状。犁骨和腭骨均具齿。鳃孔宽。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侧线完全,背鳍1个,鳍条分节不分枝,无明显的鳍棘,背鳍和臀鳍的基底都很长。背鳍具5-7鳍棘39-41鳍条,臀鳍具1鳍棘34-36鳍条,侧线鳞52-55,椎骨49-51,体侧背部有10条褐色横带,后头部无黑斑,雄鱼背鳍和臀鳍均比雌鱼高,背鳍前部3枚鳍条呈丝状延长,雌鱼则无丝状延长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黑背蝴蝶鱼


中文名称黑背蝴蝶鱼

拉丁名称Chaetodon melanotus 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Blackback butterfly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蝴蝶鱼属

拉丁属名Chaet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浅海。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卵圆形。头小。吻稍突出。体被弱栉鳞,侧线不完全。体黄色,背侧黑色,头侧具1条窄的黑色横条,尾鳍中部也有1黑色横条,尾柄上、下各具1小黑斑。体侧各鳞具小黑点,形成多条规则的斜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黑背波鱼


中文名称黑背波鱼

拉丁名称Basbora atridorsalis Kottelat et Chu

异名小白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澜沧江水系。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腹部圆。吻稍长,其长度大于眼后头长。眼间距较宽,稍隆起。口小,亚下位下颌稍突出,其前端正中有一突起与下颌凹陷相嵌合。无须,腹部无棱,臀鳍具5根分枝鳍条。侧线完全,于胸鳍上方急剧向腹方弯折,后延伸至尾柄的下半部。背鳍短,其起点在腹鳍基部的后上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小于至吻端之距离。尾柄左右两侧线间横越背部有鳞7列。体长小于100毫米。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于水流稍缓的砂砾石底河段,单独或集小群活动,数量较少。

背点棘赤刀鱼


中文名称背点棘赤刀鱼

拉丁名称Acanthocepola limbat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赤刀鱼科

拉丁科名Cepolidae

中文属名棘赤刀鱼属

拉丁属名Acanthocepo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体长为体高的13倍以上,略呈带状,口裂宽大而倾斜。颌齿细弱,尖端微向后弯,前鳃盖骨隅角具1棘,下缘有4-8枚小棘,前颌骨与上颌骨间无黑斑,背鳍鳍条分节不明显,后端鳍条一般不分支,背鳍与臀鳍均甚长,向后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部鳍条上有1黑斑,背鳍101-104,臀鳍100-10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吻鱼


[学名]: Macrorhamphosus scolopax
[资源名称]: 长吻鱼
[外文名]: Longspine snipefish、egret-pipe
[别名]: 日本长吻鱼 Macrorhamphosus japonicus
 
[形态特征]:
 
背鳍Ⅶ~Ⅷ-12,臀鳍19~20,胸鳍15,腹鳍5,尾鳍7~8+9+7~8。鳃耙4~6+11~13。 体长为体高3.9~4.2倍,为头长2.1~2.2倍。头长为吻长1.4~1.5倍,为上颌长1.8~2.0倍,为眼径5.8~6.9倍,为眼间隔6.0~7.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0~1.5倍。 体侧扁,长圆形。头尖而长。吻长管状。眼较大,上侧位。眼间隔稍圆凸,其宽稍小于眼径。鼻孔2个,紧接,均位于眼前方。小,位于吻端。上颌骨后部宽。无牙。鳃孔大,向前达眼前缘下方,假鳃发达。鳃耙短小,栉状。鳃盖条骨4。 头、体密被小鳞,鳞面具多条纵棱,后缘锯齿状。眼球表面上下及后缘具多行小鳞。尾鳍被鳞。头;体有骨质棱板多条,前鳃盖骨边缘1条;眼上方和前方各土条,向前延伸;胸鳍上方有2条纵棱,具间有3条斜行横棱。腹面白峡部至肛门有1行骨板。 背鳍2个,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由几枚游离小棘相连,均位于体后部。第一背鳍起点至鳃孔后缘距离大于第一背鳍起点至第二背鳍基底后端距离。第一背鳍棘短小,第二鳍棘强大,头长为其长1.6~1.9倍,其后侧缘下半部各有1行向上小棘,后方各鳍棘短小。第二背鳍起点在臀鳍第九~十鳍条上方,基底短。臀鳍基底长。胸鳍中侧位,最上方鳍条短小。腹鳍小,腹位,基底完全在背鳍前方,两腹鳍紧靠,纳于腹中线的腹沟内,鳍端达腹鳍和肛门中间。尾鳍后缘凹入,尾鳍前副鳍条发达,尾鳍中部鳍条鳍端宽扁。背鳍、臀鳍、胸鳍、尾鳍及腹鳍第一鳍条均不分枝。 生活时体红色,腹侧银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太平洋日本本州中部以南及印度洋和大西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在大陆棚上,发现在海底与中层水域之间,在沙子之上。 稚鱼发现于海洋表面水域了; 成鱼通常接近底部生活。群居的。 稚鱼主要捕食大洋性的无脊椎动物, 主要地桡脚类的动物, 成鱼吃底栖无脊椎动物.

长麦穗鱼


中文名称 长麦穗鱼
拉丁名称 Pseudorasbora elongata Wu
英文名称 Slender top-mouth gudgeon
地方名称 笔杆鱼、墨笔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麦穗鱼属
拉丁属名 Pseudorasbora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2;腹鳍Ⅰ~7。鳃耙8。下咽齿5~5。侧线鳞44[5.5/(4~V)]45;背鳍前鳞16~17;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4.5~5.2(平均4.8)倍;为头长的4.5~4.7(4.6)倍;为尾柄长的4.5一5.0(4.7)倍;为尾柄高的8.2~9.7(8.8)倍。头长为吻长的2.4~2.5(2.4)倍2为眼径的4.5~4.8(4.7)倍;为眼间距的2.5~2.8(2.7)倍;为尾柄长的1.0~1.1(1.0)倍;为尾柄高1.8~2.0(1.9)倍。

体极修长,呈圆筒形,尾柄高,略侧扁。头长而尖,上下平扁,头高与头宽几相等。吻及平扁,前端尖细,吻甚长,眼后头长约与眼间距等长。口小,上位,下颌向前突出,口裂几呈垂直,上颌后端不达鼻孔前缘。无须。鼻孔小,至眼的距寓近于至吻端的距离。眼大,几乎占据头侧面中间的大部分位置。眼间宽阔且平,眼间宽度远超过眼径。鳃耙稀疏。下因齿稍侧扁,末端呈钩状。侧线平直,横贯体侧中轴。

背鳍短小,无硬刺,后缘圆弧形,其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间距离的中点。胸、腹、臀鳍均甚短小。胸鳍末端圆,长度不达或刚达自其起点至腹鳍基间距离之半;膀鳍起点略前于背鳍起点,至胸鳍基与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相等;臀鳍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上下叶末端尖。肛门位置紧靠臀鳍起点。

脊椎骨4十40。鳔2室,前室小,壁较厚,但不为膜囊包被。后室壁薄,末端尖细,为方室长的2.O倍左右。肠粗短,不及体长,约为体长的0.7倍左右。腹膜白色,上具小黑点。

体呈银灰色,略带黑。体侧中轴自吻端至尾鳍分叉之处具有1条较宽的黑条纹,其宽度约与3个鳞片(包合侧线及侧线上下各1行鳞片)的宽度相当,在体侧两条宽条纹之间29条纵行的细条纹,自头后至尾鳍基部。各鳍略呈透明,在背、尾鳍上具少量零星的小黑点,尾鳍中央分叉处的鳍条上也有黑斑。

生活习性 通常喜栖息于水草丛中。太湖地区的麦穗鱼,1龄鱼即达性成熟。产卵期持续时间较长,为4~6月份。卵椭圆形,具粘性。卵粒密集地粘附于竹桩、木桩及其它附着物上,排列整齐。在并列的数排卵粒中发育期常不一致,可能产卵是断续进行的。在孵化期,雄鱼常有守护习性。在水温22.5~24.5℃左右时,约经3天胚胎即可孵出,刚孵出的仔鱼体长为4.4~4.6毫米,具有36对肌节。以浮游生物为主,其中挠足类和枝角类最多,在太湖可占食物总量的90%;其次为藻类和水草,也吃昆虫。

长须[鱼晏]


中文名称长须[鱼晏]

拉丁名称Exostoma vinciguerrae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鮡科

拉丁科名Sisoridae

中文属名[鱼晏]属

拉丁属名Exostoma Blyth,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贡山县独龙江、腾冲县大盈江的伊洛瓦底江水系。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黑背圆鄂针鱼


[学名]: Tylosurus melanotus
[资源名称]: 黑背圆鄂针鱼
[外文名]: Keel-jawed needle fish、blackfin longtom
[别名]: Tylosurus acus melanotus、黑背圆颌针鱼
 
[形态特征]:
 
背鳍23~25;臀鳍20~21;胸鳍13~15;腹鳍6;尾鳍15。侧綫鳞249~295。 体长687~1040毫米。体呈长圆柱形,较侧扁,尾柄后部平扁,体长为体高的12.3~13.8倍,为体宽的14~16.5倍。头长,体长为头长的3.3~3.5倍。吻特别突出。 由前上颌骨及下颌延长形成一细长的喙。眼较大,呈长椭圆形,侧位较高,眼间隔宽,大于眼径,微凹。鼻孔大,呈三角形,紧位于眼前方额部侧缘上。口大,水平状,两颌近等长。颌上具细尖锐的绒毛状牙带,内侧各具-行大犬牙,排列稀疏,舌上具细小颗粒状牙。鳃4个、鳃孔宽大、鳃丝发达,无鳃耙,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5。肛门紧位于臀鳍的前方。体上被细小的圆鳞,排列很不规则,头上仅前鳃盖及鳃盖部及额部具鳞,余皆裸露无鳞。侧綫较低,近腹缘,前方起于峡部后方,于胸鳍基部的前方侧綫向上伸出一条分枝,侧綫鳞于尾柄的后部,尾鳍基都的前方形成-綫状隆起嵴。 背鳍很长,最前2鳍条不分歧,位于背部的远后方,起点在臀鳍第二不分歧鳍条或分歧鳍条1~2条基部的上方。背、臀鳍以2~3为最长,后部鳍条逐渐变短。胸鳍较短,约等于眶后头长,侧位较高。腹鳍较短,位于眼中部至尾鳍基部的中间。尾叉形,下叶长于上叶。 新鲜标本,体背方呈暗绿色,头顶部及各鳍鳍条呈淡翠绿色,体背方正中綫上具-较窄的深绿色纵带,起于后头部背鳍的前方,颌上大犬牙为翠绿色,背鳍及臀鳍的前部,胸鳍后半部及尾鳍后缘及上叶均呈淡黑色,体侧及腹面均为银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日本琉球,印度尼西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琉球,印度尼西亚,澳洲等诸海中。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发现于外海与沿岸水域了。 主要吃小鱼。 市场上大部份生鲜地销售。 肉是有好品质的。卵生的. 卵可能被发现于在卵的表面上的卷须水依附于目标。

长鳍[鱼舵]


中文名称长鳍[鱼舵]

拉丁名称Kyphosus cinerascens (Forskal)

英文名称Blue chub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鱼舵]科

拉丁科名Kyphosidae

中文属名[鱼舵]属

拉丁属名Kyph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上下颌牙多列,最外一列门牙状,末端不分叉,根部有一水平的齿根,其后有数列绒毛状牙。

生活习性
海洋草食性鱼类。摄食海藻,结群生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和岩礁岸边。体长一般为117-370毫米。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80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保山四须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