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背青眼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09

[学名]: Chlorophthalmus acutifrons
[资源名称]: 隆背青眼鱼
[外文名]: Greeneye
[别名]: 尖额青眼鱼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亚圆筒形或侧扁,后部侧扁。头略长而尖,稍平扁,眼甚大,口裂大,微斜,口裂仅由前颌骨组成,上颌骨末端宽大。具1辅上颌骨。两颌及腭骨具细尖牙,排列为带状,犁骨具2丛齿群。舌上具细锯齿,具侧线。 背鳍1个,较高大,基部短,起点在体中部,臀鳍短,后位,与脂鳍相对,尾鳍分叉。 本种鱼类与同属种的区别是眼小,眼径小于吻长,头体明显侧扁,背鳍前方隆起,背鳍前和尾鳍末端边缘不呈黑色,腹鳍无黑色横带.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中国(南海、东海),日本;水深260-950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近海暖水性种类。最大个体可达30cm。

相关知识

青眼鱼


中文名称 青眼鱼
拉丁名称 Chlorophthalmus albatrossis
英文名称 white greeneye, bigeye greeney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 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 青眼鱼科
拉丁科名 Chlorophthalmidae
中文属名 青眼鱼属
拉丁属名 Chlorophthal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亚圆筒形或侧扁,后部侧扁。头略长而尖,稍平扁,眼甚大,口裂大,微斜,口裂仅由前颌骨组成,上颌骨末端宽大。具1辅上颌骨。两颌及腭骨具细尖牙,排列为带状,犁骨具2丛齿群。舌上具细锯齿,具侧线。
背鳍1个,较高大,基部短,起点在体中部,臀鳍短,后位,与脂鳍相对,尾鳍分叉。

为近海暖水性种类。

眼大,眼径大于吻长,头体不明显侧扁,背鳍前方不隆起。下颌前端无强齿状突起。侧线鳞多于50,侧线上鳞5~9,鳃耙17~22,两腹鳍接近。

头小,体长为头长的3.5倍以上,上颌骨末端超过眼前缘,侧线上鳞7~8,鳃耙17~22。

大眼青眼鱼


中文名称大眼青眼鱼

关键词 大眼青眼鱼、海水鱼
拉丁名称Chlorophthalmus albatrossis Jordan et Starks

英文名称white greeneye, bigeye greeney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青眼鱼科

拉丁科名Chlorophthalmidae

中文属名青眼鱼属

拉丁属名Chlorophthalm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南海。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亚圆筒形或侧扁,后部侧扁,头略长而尖,稍平扁,眼甚大或中大,口大,口裂微斜,口裂上缘由前颌骨组成,上颌骨末端宽大,具1辅上颌骨。两颌及腭骨具细尖牙,排列为带状,犁骨具2丛齿群,舌上常具细齿,鳃孔宽大,鳃盖膜分离,与峡部不连,鳃盖条8-10,伪鳃发达,鳃耙细长。体被中大或细圆鳞,颊部具鳞,具侧线,背鳍1个,较高大,基部短,起点在体背中央前方,臀鳍短,与脂鳍相对,远位于肛门之后,肛门距腹鳍近,左右两腹鳍通常相距近,且位于背鳍下方,胸鳍大,中侧位,尾鳍分叉。鳞均较小侧腹线多于50,两腹鳍接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黑缘青眼鱼


中文名称 黑缘青眼鱼
拉丁名称 Chlorophthalmus nigromarginat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 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 青眼鱼科
拉丁科名 Chlorophthalmidae
中文属名 青眼鱼属
拉丁属名 Chlorophthal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前部亚圆筒形或侧扁,后部侧扁。头略长而尖,稍平扁,眼甚大,口裂大,微斜,口裂仅由前颌骨组成,上颌骨末端宽大。具1辅上颌骨。两颌及腭骨具细尖牙,排列为带状,犁骨具2丛齿群。舌上具细锯齿,具侧线。
背鳍1个,较高大,基部短,起点在体中部,臀鳍短,后位,与脂鳍相对,尾鳍分叉。

本种与同属的区别在于眼小,眼径小于吻长,头体明显侧扁,背鳍前方隆起,背鳍前和尾鳍末端边缘呈黑色,腹鳍中部有黑色横带。

背棘鱼


中文名称 背棘鱼
拉丁名称 Notacanthus abbotti
英文名称 bigsnout spiny eel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背棘鱼目
拉丁目名 Notacanthiformes
中文科名 背棘鱼科
拉丁科名 Notacanthidae
中文属名 背棘鱼属
拉丁属名 Notacant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鳗形,侧扁。尾部呈带状,尾端细尖。头中大,侧扁。吻端圆,显著突出。眼圆形。口小,下位,横裂,每侧口角处具一尖棘,多少隐于唇褶中。上颌仅由前颌骨组成,齿细小,排列紧密;上颌齿一行,扁薄;下颌和腭骨齿1~2行。舌中大,游离。鳞孔宽大,与峡部分离。体被小圆鳞。背鳍由一行游离短棘(6~40棘)和不明显鳍条组成,或无鳍条。臀鳍基底长,前部为游离棘,后部为鳍条,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基部肉质。腹鳍腹位,常有皮膜相连。尾鳍不明显。
一般特征与科同。背鳍棘6~15。全长335.2~335.8mm,在东海深海水深780~979M处捕获。

另据《台湾鱼类资料库》记载:

体延长,如鳗形,偏扁。尾部呈带状,尾端细尖。吻端圆,显著突出。口小,下位;齿细小。体被小圆鳞。背鳍仅具分离之硬棘,共XII-XIII;臀鳍基底长,前部为分离棘,共XVII-XXII,后部软条与尾鳍相连;腹鳍小,具鳍条III-IV+6。体一致为白色而略带暗色素斑。

长背鱼


中文名称长背鱼

拉丁名称Pterothrissus gissu Hilgenaorf

英文名称longback fish, deepsea bone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长背鱼科

拉丁科名Pterothrissidae

中文属名长背鱼属

拉丁属名Pterothris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海,日本 北海道函馆以南各海区以及东海较深海区。

形态特征
长背鱼体延长,腹部圆。头狭长,裸露,粘液管很发达。吻尖突眼大。口小下位,上颌缘仅由前颌骨组成。辅上颌骨1块,唇厚,上下颌各具1行小齿,犁骨和腭骨无齿,侧线鳞85-112。背鳍基很延长,鳍条55-65,鳃盖条6,椎骨约10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日本拟隆头鱼


中文名称日本拟隆头鱼


拉丁名称Pseudolabrus japonicus (Houttuyn)

异名粗似隆头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拟隆头鱼属

拉丁属名Pseudolab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分布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吻钝尖。口小,前位,略能伸出,颌齿1行,锥状,前端各具1-2对犬齿,前鳃盖骨光滑,体被中大圆鳞,颊部具数行小鳞,侧线完全,侧线鳞23-28。背鳍Ⅸ-10-11。臀鳍Ⅲ-10。尾鳍圆形。前者隆头鱼3行,体侧有1纵带。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生活费珊瑚礁区。

海(洋)生。

毛背鱼


中文名称毛背鱼

拉丁名称Trichonotus setigerus Schnei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毛背鱼科

拉丁科名Trichonotidae

中文属名毛背鱼属

拉丁属名Trichono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稍侧扁,被中大圆鳞,眼近背面。口大,前位,下颌突出。颌齿绒毛状。犁骨和腭骨均具齿。鳃孔宽。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侧线完全,背鳍1个,鳍条分节不分枝,无明显的鳍棘,背鳍和臀鳍的基底都很长。背鳍具5-7鳍棘39-41鳍条,臀鳍具1鳍棘34-36鳍条,侧线鳞52-55,椎骨49-51,体侧背部有10条褐色横带,后头部无黑斑,雄鱼背鳍和臀鳍均比雌鱼高,背鳍前部3枚鳍条呈丝状延长,雌鱼则无丝状延长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细拟隆头鱼


[学名]: Pseudolabrus gracilis
[资源名称]: 细拟隆头鱼
[外文名]: Slim wrasse、Slender wrasse
[别名]: Suezichthys gracilis (Steindachner et Doderlein, 1887)
 
[形态特征]:
 
背鳍IX-11;臀鳍III-10;胸鳍12;腹鳍I-5;尾鳍14。侧綫鳞22。 体较长,侧扁,体长为体高5倍,为头长3.7倍;体背腹缘弓状弯曲均不大;尾柄侧扁,尾柄长大于其高。头较小,头长为吻长3.5倍,为眼径3.1倍。吻较尖,前端微呈圆锥形。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稍凸起,眼间隔宽小于眼径。鼻孔2,前鼻孔具瓣膜,后鼻孔呈卵圆形,位于眼前上缘。口较小,稍倾斜,上颌骨稍能向前伸出。上下颌约等长。前颌骨短,为眶前骨所遮蔽,其后端达鼻孔的前下方。 两颌牙一行细小,圆锥形;上颌前端有较大犬牙一对,下颌前端有犬牙二对。唇厚,内侧有绒褶,最内纵褶的边缘呈锯齿状。前鳃盖边缘无锯齿。左右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横过峡部形成一皮褶。鳃耙短而尖,5+9。 体被薄圆鳞。头部在颊部与鳃盖部被鳞;背鳍前具鳞7~8。侧綫完全,位靠背方背缘平行,至背鳍最后鳍条下,折向尾柄中央,达尾鳍基底。 背鳍一个,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起点在胸鳍基底前上方,背鳍鳍棘细尖,短于背鳍鳍条,背鳍鳍条长,末端略呈丝状,鳍条部后缘稍尖。臀鳍起点于背鳍鳍条部起点下方,具3鳍棘,以第二鳍棘为最长。胸鳍短,后缘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第一鳍条作丝状延长,末端可达肛门。尾鳍圆形。 体呈淡褐色,背部色较暗,自吻部经过眼径沿体侧中央上方有一暗色纵带,此纵带在体前部较明显,带的边缘色较重,过胸鳍后渐消失不明显。背鳍中央有一淡色纵条,其它各鳍灰色,无斑点及条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  [原产地区]:中国南海及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南海及东海,朝鲜,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出现在水浅且有遮蔽的沙地中以及珊瑚与岩石周围。吃食片脚类动物,小型甲壳动物与多毛类动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26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