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尾鮠

中文名称凹尾鮠

拉丁名称Leiocassis emarginatus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鮠属

拉丁属名Leiocassi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上、中游干流,上游支流皆产此鱼。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8-20;鳃把8;脊椎骨39-40。体长为体高的4.6-6.1倍,为头长的4.2-4.5倍,为尾柄长的5.0-6.2倍,为尾柄高的10.9-13.3倍,为脂鳍长的4.3-4.8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的2.9-3.0倍,为背鳍基部末端至脂鳍起点距离的4.7-5.2倍。头长为吻长的2.7-3.0倍,为眼径的7.1-7.7倍,为眼间距的2.6-2.8倍,为背鳍刺长的1.7-2.2倍,为胸鳍刺长的1.7-2.1倍,为上颌须长的1.5-1.9倍。体长,背鳍后稍侧扁。口下位,横裂。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吻近圆锥形,稍突出,上唇厚。眼小,侧上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较细,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末端达鳃膜。鳃孔宽阔,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肩骨显著突出,位于胸鳍之上方。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臀鳍起点的垂直距离。背鳍刺光滑。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发达,背鳍刺、胸鳍刺几乎等长。胸鳍长,其最长鳍条达胸、腹鳍基部间距的2/3处。脂鳍基等于或稍长于臀鳍基。腹鳍末端接近臀鳍。尾鳍内凹,尾鳍中部鳍条约等于其最长鳍条的2/3。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倍以上。体呈黄色,有不规则的黑斑块,背鳍、臀鳍和尾鳍为灰黑色,腹鳍浅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知识

凹螺


中文名称 凹螺
拉丁名称 Chlorostoma argyrostoma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p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 Trochidae
中文属名 凹螺属
拉丁属名 Chlorostom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体中小型,低圆锥形,壳高20mm,壳宽30mm,壳质厚重。壳面黑灰色,底面色泽稍浅。螺层5、6层,各层宽度自上而下渐增大,体螺层与螺旋部高矮略等,缝合线浅,体螺层周缘膨展。螺肋较细而多,相接较密,按每一螺层左向纵行分布,胁间有狭沟。底面微隆,仅具5、6条环肋,肋间有许多细纵纹。螺轴凹斜,轴唇生有一个小齿,基部较宽;外唇厚实,内壁平滑,具银色光泽。脐部绿色,滑层亮泽,中央部内凹,未形成脐孔,仅为一个浅窝。
分布 中国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日本房总半岛(约位于35oN)以南海域。
生活习性 暖水性强,生活区较广,在珊珊礁发达的热带澎湖列岛海域和亚热带浙南、闽、粤和日本南部海域均有发现,栖于潮间带至20m水深岩礁底。


长吻鮠喜欢生活于江河的底层,冬季栖息于靠岩石或有乱石的深水处,在湖泊等静水水域中极少发现。喜欢较清澈的水,常在水底借助口须的触觉觅食,性情较温顺。其分布于长江、辽河等水系,以长江中下游产量最高。

为肉食性鱼类,体长在20 cm以内的个体主要吞食各种虾类及水生昆虫幼虫,体长20 cm以上的个体摄食虾类和各种小杂鱼。

其性成熟年龄为4-5龄,最小为3龄,最小性成熟体长为50 cm左右,产卵期在4月至5月下旬,产卵场在砾石底的江河内。同一个体的卵子分两批成熟,怀卵量随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而增大,一般变动在10万-14万粒。受精卵具极强的黏性,黏附在石块上孵化,孵化期2-4d孵出后4d,可开口摄食, 10d具成鱼形态。

生长较快,1龄鱼平均体长19 cm,重70g,2龄鱼30 cm重300g以上,3龄鱼重近1 000 g, 4龄鱼可达60 cm,重 2.5 kg,以后生长减慢,其最大个体体长98cm,重86-70g。

凹鼻鲀


中文名称凹鼻鲀

拉丁名称Chelonodon patoca (Hamilton-Buchan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凹鼻鲀属

拉丁属名Chelon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到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及福建南部沿海。

形态特征
体稍长形,头部粗圆,体背腹部均被小刺,鼻孔1个,前后缘具1个皮瓣突起,前鼻瓣小,呈尖叶状,后鼻瓣大,呈花瓣状,边缘具缺刻。背鳍9-10,臀鳍8-9,前方2鳍条不分支。胸鳍15-17,尾鳍截形,脊椎骨18-19。体背侧及侧上方黄褐色,具许多比眼稍小的圆斑或长圆斑,眼间隔处具黑色横带,胸鳍上方、背鳍基底及尾柄后部各具一大规则状的黑褐色横带,体侧下方黄色。

生活习性
肉食性,摄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等。海水/咸水生。

粗吻鮠(粗唇鮠)


[学名]: 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unther
[资源名称]: 粗吻鮠(粗唇鮠)
[外文名]: Cuchunwei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5~18;鳃耙外侧9~11;脊椎骨40~41。体长为体高的3.9~5.3倍,为头长的4.2~5.2倍,为尾柄长的4.5~5.7倍,为尾柄高的11.2~16.0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的2.8~3.2倍,为背鳍基部末端至脂鳍起点距离的4.6~6.3倍。头长为吻长的2.6~3.2倍,为眼径的6.1~9.0倍,为眼间距的2.1~2.6倍,为背鳍刺长的1.1~1.8倍,为胸鳍刺长的1.3~1.8倍,为上颌须长的1.5~1.9倍。雌鱼一般短胖,雄鱼则细长。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雌鱼的体高、尾柄高、胸鳍刺长、背鳍刺长以及鳍条长也相对增大;尾柄则相对减少。头部在眼之前稍平扁,头顶部盖以较厚的皮,自背鳍后体侧扁,吻柔软而圆钝。口下位,横裂,唇较肥厚。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眼中等大。须4对,鼻须达眼之中点,上颌须超过眼后缘而接近鳃膜;颐须外侧一对较上颌须短,肩骨突起,位于胸鳍之上方。鳃孔宽阔,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刺后缘有细小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12~19枚。脂鳍基长于臀鳍基,其起点约于肛门相对,末端游离。腹鳍末端接近臀鳍。尾鳍深叉形,体裸露,侧线平直。生活时体侧灰色,鳍条深灰色,腹部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湖北等  [原产地区]:南充、洪湖等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长江干、支流颌附属湖泊  
[水域环境]:淡水  

巨目鮠


[学名]: Leiocassis macrops Nichols
[资源名称]: 巨目鮠
[别名]: Leiocassis crassilabris macrops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4.2-5.2倍,为头长4.O一4.1倍。头长为吻长2.7-3.1倍,为眼径4.2-6.4倍,为眼间隔2.1-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2-2.5倍。 体延长,前部略平扁,后部侧扁。头中大,头顶为皮膜所盖。吻圆钝,突出。眼中大,上侧位,为皮膜所盖;无游离眼缘。鼻孔每侧2个,前后鼻孔相距颇远;前鼻孔短管状,位近吻端;后鼻孔裂缝状,位于吻侧中部。口下位,腹视浅弧形。上颌突出。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带。唇颇厚,口角唇褶发达,上下唇沟明显。头部具须4对:后鼻孔前缘具鼻须一对,细小,伸达眼中部;上颌须一对,细长,伸达鳃盖膜;颏须2对,细短。鳃孔宽阔。左右鳃盖膜在腹面前端相连,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短。肛门位于臀鳍与腹鳍的中间,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起点为近。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平直,沿体侧中部伸达尾鳍基部。 背鳍较小,基部短,具2鳍棘,第一鳍棘短小,埋于皮下,第二鳍棘尖长、锐利,外缘光滑,内缘具细小锯齿;背鳍起点距脂鳍起点较距吻端为近。脂鳍起点几与臀鳍相对,略长于臀鳍,后端游离。臀鳍基部较长,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胸鳍起点为近。胸鳍下侧位,位于肩骨下方,远离腹鳍,具一宽扁鳍棘;棘长约与背鳍棘相等,外缘光滑,内缘具强锯齿。腹鳍末端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圆钝。 体灰黄色,腹部浅黄色。各鳍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  [原产地区]:长江干支流及附属的湖泊、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长江干支流及附属的湖泊、珠江和闽江、晋江、交溪等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底栖鱼类。多生活在江河草丛、岩洞及水流缓慢的河岸边,白天潜伏水底或洞穴内,入夜出来觅食。摄食水生昆虫、水生寡毛类、软体动物、虾、蟹和小鱼。秋季在河边草丛中产卵。卵粘性,粘于水草上孵化。一龄鱼体长达100毫米,最大的个体可达400余毫米。肉质细嫩,味鲜美,脂肪含量多,骨刺少,为淡水中小型的经济鱼类之一。鳍棘有毒。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生活区域]: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其它

黑凹螺


中文名称黑凹螺

拉丁名称Chlorostoma nigerrima (gmelin)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Trochidae

中文属名凹螺属

拉丁属名Chloro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福建、广东沿海,海南岛文昌、琼海沿海。日本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坚厚,壳高22.3毫米,壳宽26.0毫米。纵肋较密,螺层约6层,下三层宽度、高度骤然增大,放射肋与生长纹较细,互相交错。壳棕黑色,底平,具纵走花纹和由壳面伸延至底部的肋痕。壳内具珍珠光泽,有几条邹襞,内唇基部具1-2个钝齿,有脐孔小而深,并被?胝部遮盖部分,厣角质。

生活习性
生活于中潮带以下的岩石间。海水/咸水生。

凹鳍鲬


中文名称凹鳍鲬

拉丁名称Kumococius detrusus (Jordan et Seale)

异名Kumococius rodericensis (Cuvier, 182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六线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Hexagrammoidei

中文科名鲬科

拉丁科名Platycephalidae

中文属名凹鳍鲬属

拉丁属名Kumococ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中国,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平扁,向后渐圆锥状,头平扁,背面及两侧棘棱发达,头每侧有2纵棱,眶睛棱等具棘突,背面无锯齿状和颗粒状突起,眼中大,上侧位,眼无皮质突起,虹膜肛向瞳孔背侧发出一圆形大突起,前鳃盖骨有3棘,鳃盖骨2小棘,间鳃盖骨有皮瓣,体被栉鳞,侧线鳞有1小管,仅前端数鳞各有1小棘,背鳍2个,分离,Ⅸ,11,第二鳍棘短于第三鳞棘,臀鳍基底稍长于第二背鳍基底,有12鳍条,胸鳍短圆,后缘凹入,腹鳍亚胸位,尾鳍圆形。胸鳍18-20,侧线鳞46-55,鳃耙2+(6-9),前鼻孔无皮瓣,前鳃盖骨最上的棘十分延和,最下的棘退化。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鮠的产卵与孵化


1.成熟度较好的雌鱼,到了催情药物的效应时间其卵子通常很容易挤出,而且往往能挤空。雄鱼的精子不得不采,用杀鱼取精的办法获得。用13液或生理盐水做精液稀释液,用羽毛搅拌受精卵2-8min 使之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黏附在着卵板或棕片上。置于微流水的水槽里孵化。也可脱黏后放人孵化桶内孵化。孵化用水的溶氧要求在7 mg/L以上,水温为22-26℃,pH值在8左右,氨氮控制在0.03 mg/L以下。

2.长吻鮠的成熟卵遇水就会产生极强的黏牲,卵膜吸水膨胀,然而只有受精卵的这种黏性能一直保持到鱼苗出膜,未受精卵、过熟卵和未成熟卵几小时后就会变白,失去黏性,或因附生了大量水霉而粘连在一起。连续孵化16 h后测定受精率。当胚胎发育到胚体扭动前期先剔除死卵,然后把着卵板放人小网箱中继续孵化,直至鱼苗出膜。孵化时间的长短与水温关系十分密切,水温在25-28℃时,孵化时间为40 h左右,水温在23-24℃时,孵化时间为60 h左右,水温在18-22度时,则孵化时间为100 h左右。最适孵化水温为24-26度,且温差不超过3℃。其胚胎发育的敏感期有2个,即原肠期和脱膜期,故人工孵化时应特别注意这两个发育阶段的水质、溶氧、流速及温度的调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3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小四须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