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嘴红鲌

中文名称翘嘴红鲌

拉丁名称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

英文名称topmouth culter

异名翘嘴巴、翘壳、大鲌鱼、兴凯大白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Eryghrocu1ter Berg,190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1-24;侧线鳞80-92;下咽齿3行,244-542或244-532;鳃耙外侧23-30,内侧24-31;脊椎骨41-43。体长为体高的4.2-4.7倍,为头长的4.1-4.6倍,为尾柄长的5.3-6.6倍,为尾柄高的10.7-13.0倍。头长为吻长的2.4-4.8倍,为眼径的3.8-5.6倍,为眼间距的5.2-7.3倍。一般体高随身体的增长而相对增大,而头长、眼径则相对减小。体延长而侧扁。头背面几乎平直,头后背部微隆起。腹梭不完全,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口上位,口裂伸至鼻孔前缘的垂直线下方;下颌肥厚,突出于上颌前缘。眼大。侧线较平直,位于体侧中部下方。鳃耙细长。下咽齿顶端呈钩状。背鳍的第3根不分歧鳍条为光滑的硬刺,背鳍起点至吻端比至最后鳞片的距离稍近。臀鳍基部较长。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基部。腹鳍末端不达肛门。鳔3室,中室最长,后室最小。腹腔膜银白色。肠管较短,约为体长的0.89-1.20倍。背部及体例上部为灰褐色,腹部为银白色,各鳍灰色乃至灰黑色。

生活习性
翘嘴红鲌是生活在流水及大型水体的鱼类。一般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游动迅速,善于跳跃。成鱼是以小型鱼类为食的凶猛性鱼类,产卵后大多进入湖泊摄食或在江湾缓流区肥育。幼鱼喜栖息于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较缓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港湾里。冬季,大小鱼群皆在河床或湖槽中越冬。

翘嘴红鲌为内食性鱼类,随着生长和活动能力的增强,其食物组成也随着变化,幼鱼时期主要以昆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体长达15厘米即开始捕食[餐鱼]条、鮈类等。体长在25厘米左右则以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其食物鱼中,常见的有鮈类、[餐鱼]条和鲌类小鱼,其次是逆鱼和鲴在放养湖泊中的小规格鱼种也常遭其害。甚至成为主要敌害之一。

盐度范围(%):0.5-0.8;耐受温度范围(℃):1-32,适宜温度范围(℃):18-25;pH范围:5.5-9.2,淡水生。

繁殖习性
翘嘴红鲌3龄始达性成熟。根据洪湖资料,雄鱼比雌鱼早熟一年,2龄即达成熟。在长江所见最小成熟雌鱼体长为30厘米。

成熟雌鱼卵巢从冬季到初春为Ⅱ期阶段,5月才渐次发育到Ⅲ期,卵粒灰黄或浅灰色,已沉积卵黄,成熟系数为2.4-4.7,卵径0.4-0.7毫米;到6月中下旬卵巢发育到Ⅳ期,卵粒饱满,呈浅黄色,卵径为0.8-1.2毫米,成熟系数达5.4-64。此时,精巢也已达Ⅴ期,乳白色,把鱼提出水面即有精液流出。

翘嘴红鲌在江河湖泊皆可产卵,绝对怀卵量从1万多粒到53万多粒在洪湖一般从6月中旬开始产卵,卵具微粘性,产出的卵粒粘附在飘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茎叶上。因其粘性小,风浪波动后易脱落沉入湖底。产卵场集中在湖泊近岸带,水草稀疏,水深在1米左右的水域。上海淀山湖翘嘴红鲌产卵场则多在湖岸浅滩,水深不到1米的泥沙底质,水草很少的水域。在长江6月中下旬到8月,捞苗掠网中常出现翘嘴红用鱼苗,估计在缓流砂质浅滩也有翘嘴红鲌产卵。受精卵约2天孵出。

长江翘嘴红鲌仔鱼的特点:全长7.5毫米时,身体细长,透明无色素,只在眼鳔之间微带淡黄色。眼圆而小且黑,两眼相距较宽。鳔1室,呈灰色,比眼睛大9全长为11-12毫米时,体透明呈浅草黄色,身上色素绝大部份都呈星状放射形式,在头部的更大。尾鳍分叉,下叶长于上叶,背鳍、臀鳍开始出现鳍条,但未完全,鳍褶亦尚有残存。全长15毫米左右,鳔出现2室,背鳍、臀鳍鳍条完全,鳍褶消失,只在尾鳍基部尚有一些残余。全长在19毫米时,口开始移向上位,鳔出现第3室,由中室后端一个极小的突起所形成。当体长达40毫米左右,已完全具有成鱼的性状。

相关阅读

翘嘴红鲌苗种生产


1.亲鱼培育
兴凯湖翘嘴红鮊在自然环境中摄食鱼虾,4年性成熟,在人工养殖环境中摄食工饲料,性腺发育较差,5年才能性成熟。

(1)亲鱼选择:4月份越冬池出池时选择健康发育良好的亲鱼按1∶1的雌雄比例进行重点培育。

(2)亲鱼的培育:兴凯湖翘嘴红鮊在自然环境中产卵期为7月,水温24~26℃。在人工养殖环境中6月初将水温升到水温24~26℃,培育15天左右就可进行人工繁殖。培育池可以用土池或底质是细沙的水泥池。养殖密度为8~10组/100m2。水中溶解氧要求在5mg/L以上,每天按鱼体重的1.5%投喂亲鱼饲料(亲鱼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高于40%),每3天按亲鱼体重的5~7%投喂一次活鱼饵。

2.人工繁殖
兴凯湖翘嘴红鮊在自然环境中在有风浪的环境中产卵繁殖,人工养殖的池塘环境中必需进行人工催产才能产卵。

(1)人工催产:人工催产时间为6月中旬,在水温24~26℃的环境下进行,催产药物为宁波激素厂生产的HCG.雌鱼注射剂量为1000~1200UI/Kg。雄鱼注射剂量为300~500UI/Kg。一次性注射。由于产卵期亲鱼鳞片易脱落,注射催产剂后应减少检查亲鱼的次数。效应时间为13~16小时,发现排卵后,马上进行采卵、授精。

(2)采卵、授精:采卵操作方法为一人双手抱住鱼的头部和尾柄部,鱼头部向上,腹部朝下,生殖孔对准多孔采卵盆。另一人用手从腹部顺着生殖孔方向,由上往下挤压,如此重复数次。整个采卵过程要动作精确,避免将鱼的粪便、血液混入卵中和防止鱼受伤。

精液采集方法和采卵方法一致。可直接挤入卵中使鱼卵受精,也可提前采集保存。在14℃下4小时精子活力不变,如果采用充氧方法,则存活时间可延长达24小时。一般采出的精液应保存在14~18℃的温度中。

授精采用干法授精,5万粒卵,加入10毫升精液,快速而均匀地搅拌,使精卵充分接触,再加入少量清水,继续搅拌一两分钟,使卵迅速受精,确认精子已全部丧失使卵受精能力后,再换水数次,换水时继续搅拌,并去除过量的精子、卵皮、血块等,直至水清澈透明为止。再移入孵化器中。整个采卵授精过程应在无直射光照条件下进行。

(3)孵化:兴凯湖翘嘴红鮊产半沉性卵,卵径1.0~1.1cm,吸水后澎长到1.4~1.6 cm,在水流作用下,可漂浮起来。用12.5L有机玻璃锥形桶中流水孵化较果较好。受精卵在25~28℃水温下孵化,30~34小时孵出。

3.苗种培育
(1)仔鱼的培育:兴凯湖翘嘴红鮊刚孵出仔鱼全长为4~5mm。这期间仔鱼贴卧水底,其发育完全依靠卵黄囊的营养,遇堆积过多或水流不畅易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应继续在有机玻璃锥形桶中流水养殖,25~28℃水温下养殖3~4昼夜后卵黄襄吸收完,长到6~7 mm后,投喂2~3次蛋黄水后,可以下塘进行稚鱼培育。。

(2)稚鱼的培育:兴凯湖翘嘴红鮊稚鱼开口摄食浮游植物、轮虫,5~7天后摄取浮游动物。稚鱼培育以肥水发塘效果较好,100平方米的池塘可放1500~1800尾。15~20天后可长到2~3厘米,分塘进行鱼种培育。

(3)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池通常为1~2亩的微流水池塘,保持水深为60~80cm,放养密度为6~8尾/平方米。苗种可驯化摄食全价苗种人工饲料,规格按鱼体长确定,日投喂量为体重的2~5%(依水温、体重而定)。鱼苗初期索食不积极,必需由面到点的驯化。经80~90天养殖,可达长15~17cm,重15~20g的苗种。越冬后,就可进行商品鱼养殖。

松花江翘嘴红鲌


中文名称松花江翘嘴红鲌

拉丁名称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sungarinensis Yih et Chu

异名大白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Eryghrocu1ter Berg,190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嫩江等河道中,松花江中下游数量较多。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21-25,侧线鳞85-89,鳃耙25-28,下咽齿三行,2.4.4-5.4.2(2.4.5-4.4.2)。

头长为体长的17.9%-19.7%,体高为体长的21.4%-25%,尾柄长为体长的15%-18%,尾柄高为体长的7.9%-9.7%,吻长为头长的20%-22.5%,眼径为头长的15.2%-18.7%。

与典型翘嘴红鲌的区别是:头较长,眼径小;侧线居于中轴线下方;背鳍高,约与头长相等;胸鳍达至或超过腹鳍基部。

腹腔膜银白色。鳔三室。体为银白色,上部色较深,鳍略带土黄色,边缘灰黑色。

生活习性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松花江翘嘴红鲌是生活在江河或与江河相通连的湖泊水域中的一个区域性种群,喜栖息于水的上中层。在大江深处越冬。每年春天成熟的个体集群溯江而上进行产卵洄游,产卵后并不全部进入湖泊肥育,有相当多的数量仍在河道岸边素食。

仔鱼无疑是以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为食,10厘米的个体除吃食浮游动物外,开始捕食其他种鱼类;成鱼主要以其他鱼为食。在蜉蝣大量出现时,松花江翘嘴红鲌大量贪食蜉蝣。被食的鱼类有雅罗鱼、银鲴和鲫鱼。

淡水生。

繁殖习性
松花江翘嘴红鲌的性成熟需6年。溯河而上的产卵群体有8个年龄组成,其中 8-1 龄鱼为主体,占74.5%。雌雄比为1∶12。

根据体长56.9-73.5厘米的15尾雌鱼测定,怀卵量为138 868-459 316粒,平均为277 340粒。成熟卵径0.9-1.1毫米,吸水膨胀后的膜径增至3.5-4.2毫米,为漂浮性卵。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受精卵当水温23-24℃时,经44小时孵出,胚体长4.35毫米,7.5天卵黄囊吸收,进入鱼苗阶段。

翘嘴鲤


中文名称翘嘴鲤

拉丁名称Cyprinus i1ishaestomus Chen et Hwang

英文名称topmouth carp

异名龙眼鲤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鲤属

拉丁属名Cyprinus Linnaeus,187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杞麓湖。

形态特征
背鳍Ⅳ-16-19;臀鳍Ⅲ-5;胸鳍Ⅰ-8-9;腹鳍Ⅰ-14-17。鳃耙19-23(平均21)。下咽齿3行,113-311。侧线鳞36[(6-7.5)/(4-5-V)]40(37.7);背鳍前鳞13-16;围尾柄鳞16-17。

体长为体高的3.6-4.3(平均3.9)倍,为头长的2.9-3.5(3.1)倍,为背鳍基部长的3.4-3.9(3.7)倍。头长为吻长的2.7-3.1(2.9)倍,为眼径的4.0-6.4倍,为眼间距的3.9-4.7(4.2)倍,为下颌骨长度的2.1-2.5(2.36)倍,为尾柄长的1.6-2.0(1.9)倍,为尾柄高的2.7-3.4(3.1)倍,为头宽的2.2-2.7(2.5)倍。

体延长且扁薄,背部隆起,体的最高处在背鳍与鳃盖之间。头较窄而长,头长大于体高。鼻孔前方显著地隆起。吻部长。口上位,口裂倾斜,下颌突出于上颌之前;口裂顶端在眼中部水平线之上。唇薄。无须。下颌骨长度大于头的厚度。眼较大。眼间较窄。前鳃盖骨长,其水平部分与直立部分约等长。鳃耙短,三角形。下咽骨长而难,长为宽的4.1-5.3倍,其前臂长于后臂;下咽齿主行第一枚齿为光滑的圆锥形,比第二枚齿略小;其余齿为臼齿状,齿冠有2-3道沟纹。

背鳍基部中等长,其长度小于头长。背鳍起点稍在腹鳍起点之后,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柄基的距离为远,其最后且根硬刺后缀具锯齿。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臀鳍起点与背鳍倒数第三至第五根分枝鳍条相对,其最后1根硬刺的后缘亦具锯齿。

脊椎骨4+34。鳔2室,前室稍大于后室。肠管长为体长的1.0-1.4倍。

身体为黄绿色,但体例较浅,腹部为银白色;鳍为淡黄绿色,胸鳍带有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主要栖息于水草较多的深水处。杂食性,主食虾和小鱼,兼食水草。个体较大,一般体长为170-300毫米。

蒙古红鲌


中文名称 蒙古红鲌
拉丁名称 Erythrocu1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Basilewsky)
英文名称 Mongolian redfin
地方名称 红梢子、蒙古鲌、尖头红梢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 Eryghrocu1ter Berg,190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9~21;侧线鳞74~79;下咽齿3行,542一244或442~245;鳃把外侧18~21,内侧20~23;脊椎骨47~49。体长为体高的3.9~.4.5倍,为头长的3.6一4.4倍,为尾柄长的5.5~6.6倍。头长为吻长的3.2~3.8倍,为眼径的5.3~6.7倍,为眼间距的3.0~3.8倍。一头长和眼间距。随体长增长而相对增大。体延长而侧扁,头部背面平坦,头后背部微隆起。吻略突出,口端位,口裂稍斜,后端伸至鼻孔后缘正下方,下颌比上颌略长。下咽齿顶端呈钩状,鳃耙细长。背鳍第3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硬刺,起点至吻端稍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最长鳍条比头短。胸鳍短,仲达胸、腹鳍间距的1/2~2/3处。腹鳍不达肛门。尾鳍分深叉。鳔3室,中室最大,后室细长,伸至体腔后部。腹腔膜银白色,肠管长约和体长相等。身体上半部浅棕色,下部银白色,杂有虹彩光泽。背鳍灰白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淡黄色,尾鳍上叶淡黄色,下叶为鲜红色(体长在8.0厘米以下的幼鱼仍为淡黄色)。

生活习性 捕食小鱼的凶猛性鱼类,行动迅速,平时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中的中、上层栖息,活动较分散,繁殖季节常群集产卵。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处或湖泊的深潭越冬。
蒙古红鲌幼鱼和成鱼的食性有显著差别,体长在3~10厘米时基本上仍摄食浮游动物(枝角类)和水生昆虫,随着个体的增长,其食物中开始有塑条和虾虎小鱼出现,到25厘米左右则多以鱼类为主要食料,捕食小型鱼的种类和数量随索食地区的鱼类组成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放养湖泊中,蒙古红鲌也常猎食小规格放养鱼种。

红鳍鲌(短尾鲌)


中文名称 红鳍鲌(短尾鲌)
拉丁名称 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英文名称 redfin culter
地方名称 短尾鲌、黄掌皮、黄尾鲹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鲌属(=短尾鲌属)
拉丁属名 Culter Basilewsky,185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小型鱼,常见体长10~20厘米,最长30厘米。体延长,侧扁。头小。眼大。口小,上位,下颌向上翘,口裂和身体纵轴几乎垂直。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被细小白色薄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腹棱完全。背鳍短小,具粗壮的硬棘。胸鳍末端接近腹鳍。尾柄较长。尾鳍深叉形。背部青绿,微带黄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体例上半部鳞片后缘有小黑斑。尾鳍、胸鳍呈浅黄红色,臀鳍橘红色。
生活习性 红鳍鲌喜栖息在水草繁茂的湖泊里。在江河中通常生活在缓流里。幼鱼常群集在沿岸带觅食,冬季在深水处越冬。幼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成鱼则主要捕食小型鱼类,亦食少量水生昆虫、虾和枝角类

尖头红鲌


中文名称 尖头红鲌
拉丁名称 Erythrocu1ter oxycephalus(Bleeker)
英文名称 sharphead culter,humpback
地方名称 鸭嘴红梢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 Eryghrocu1ter Berg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6,侧线鳞68;鳃耙外侧22~23;下咽齿3行, 2o4o5-4o4o2。头小,吻尖,口亚上位,眼较小,头后背部隆起。胸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鳍起点位于身体中部,具有硬刺,臀鳍长,其起点于背鳍基部相对称,无硬刺,尾鳍深叉。鳔3室,腹腔膜银白色,肠管短,前端膨大。背部灰褐色,体侧银白色,尾鳍下叶呈桔红色,有黑色边缘。
生活习性 主要以小鱼和虾为食

拟尖头红鲌


中文名称 拟尖头红鲌
拉丁名称 Erythrocu1ter oxycephaloides(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地方名称 鸭嘴红梢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红鲌属(=红鳍鲌属)
拉丁属名 Eryghrocu1ter Berg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3~26,侧线鳞75~84;鳃耙外侧19~21,内侧21~26;下咽齿3行,2o4o5-4o4o2(2o4o4-5o4o2)。体长而侧扁,头部小而尖,头背面扁平,形似三角形。头后背部隆起。口亚上位,口裂斜向上,口裂末端延至眼前下方,下颌稍长于上颌。鳞片细小,腹棱从腹鳍基部至肛门处,肛门紧接臀鳍起点。背鳍起点位于身体最高处,其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有3根硬刺。臀鳍长,其起点在背鳍基部后;胸鳍末端在胸鳍基部至腹鳍基部距离的3/4处;腹鳍不达肛门;尾鳍深叉。鳔3室,中室2最大,呈圆筒状,后室细长,长度等于或稍短于第1室,腹腔膜银白色,杂有金黄色色泽,肠管稍短于体长,前端明显膨大。背部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或白色,尾鳍桔红色,具有黑色边缘。
生活习性 主要捕食虾类、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5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银方头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