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鲈

中文名称花鲈

拉丁名称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英文名称sea perch,Japanese seaperch,Japanese seabass,Japanese seabass

异名鲈、寨花、花寨、鲈子、青寨、花鲈、七星鲈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鲈属

拉丁属名Lateolabrax Bleeker,185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中国沿海及辽河、黄河、钱塘江、闽江、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第1背鳍条Ⅶ,第2背鳍条Ⅰ,11-14;臀鳍条Ⅲ,7-9;侧线鳞77-95;鳃把外侧21-25;脊椎骨33-35;幽门垂12-16。体长为体高的3.6-4.3倍,为头长的2.8-3.9倍,为尾柄长的4.0-4.7倍,为尾柄高的9.1-12.0倍。头长为吻长的3.2-4.6倍,为眼径的4.5-6.1倍,为眼间距的4.5-7.2倍。体延长,侧扁。头中等大,略尖。口大,端位,斜裂。下颌长于上颌,上颔伸达眼后缘的下方,两颌齿细小,呈带状,犁骨及颌骨具绒毛状细齿,舌上无齿。眼中等大小,侧上位。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鳃盖骨后端具1刺。鳃孔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鳞小,均为栉鳞。侧线完全,平直。背鳍2个,仅在基部相连,第1背鳍鳍刺发达,一般为13根,第2背鳍具1鳍刺。体背部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例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腹部灰白色。背鳍及尾鳍边缘为黑色。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

生活习性
鲈鱼为浅海近岸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亦能生活于淡水中。鲜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主要摄食鱼类(鱭、鲻、银鱼等)和虾,其次为蟹和端足类等。鲈鱼随鱼体的增长,其食性也略有变化:体长在1.8-2.2厘米,全部吃桡足类(华镖溞)2体长在7.0厘米左右全部吃虾、等足类和端足类;体长在10.0厘米以上则转以鱼类为主要食料。

盐度范围(%):1.7-3.3;耐受温度(℃):-1-38,适温范围(℃):3-29;pH范围:7.5-8.5。海水/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雌性鲈鱼达性成熟最小个体,体长为49.6厘米,质量为1.64千克,最大个体,体长为94.0厘米,质量为10.2千克。1958年3-7月所解剖的27尾雌鱼,约有78.0%的卵巢是处于Ⅵ-Ⅱ期阶段,卵巢一般为紫红色,卵膜疏松,其中除绝大部分为第2时相的卵母细胞外,还夹杂有少量不规则的大卵粒(未产尽而将退化吸收的),成熟系数为0.48-1.10。其他尚有Ⅲ一Ⅳ和Ⅱ一Ⅲ期的卵巢,另外还有未达性成熟的个体。8月底卵巢均转为Ⅱ期,此时卵巢为粉红色,无充血现象,成熟系数为0.2-0.4。由此可见,鲈鱼卵巢由Ⅵ期恢复到Ⅱ期的时间较长。根据以上材料,鲈鱼的产卵季节有可能是在初春。

相关知识

紫鲈


中文名称紫鲈

拉丁名称Aulacocephalus temmincki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黄鳝属

拉丁属名Aulacocepha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北至日本、朝鲜。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稍长,甚侧扁,被细小栉鳞,头中大,颊部被细小栉鳞。口大,口裂斜,下颌稍突出。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齿。鳃盖骨具3棘。背鳍鳍刺部与鳍条仅基部稍连,具深缺刻,8鳍棘12-16鳍条,臀鳍2-3鳍棘12-14鳍条。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姥鲈


中文名称姥鲈

拉丁名称Enoplosus armatus (White, 1790)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姥鲈科

拉丁科名Enoplosidae

中文属名姥鲈属

拉丁属名Enopl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海域中,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甚侧扁而高,头短小,眼较大,口小,口裂斜,下颌甚突出,具辅上颌骨。眶前骨下缘具2尖棘。具假鳃,鳃盖条7,侧线完全,前端在胸鳍上方呈弧形弯曲,体被圆鳞,奇鳍基部被鳞,背鳍、臀鳍和腹鳍均甚延长,尾鳍小,后缘凹形,腹鳍胸位,1鳍棘5鳍条,长于胸鳍。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驼背鲈


中文名称驼背鲈

拉丁名称Cromileptes altiveli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异名老鼠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驼背鲈属

拉丁属名Cromilep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至日本、澳大利亚,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和头均侧扁,头背明显下凹,体长为体高的2.6-3.0倍。体被圆鳞。后鼻孔呈纵裂状,颌齿呈绒毛状,无犬齿。腭齿不明显。背鳍连续,无缺刻,Ⅹ-17-19,臀鳍Ⅲ-10。尾鳍圆形,侧线鳞53-56。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经济价值
食用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9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圆斑星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