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氏鱥

中文名称洛氏鱥

拉丁名称Phoxinus lagowskii Dybowski

英文名称Amur minnow, fat minnow

异名柳根池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M.yz023.COM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鱥属

拉丁属名Phoxinus Agassiz,18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辽河和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7,侧线鳞为83-87,鳃耙8-9,下咽齿二行。2.4-4.2(2.5-4.2)。

头长为体长的25.2%-28.3%,体高为体长的19.3%-20%,尾柄长为体长的24.4%-28.7%,尾柄高为体长的10.2%-12.6%,吻长为头长的25%-34.6%,眼径为头长的15.3%-20.8%,尾柄高为尾柄长的22.2%-27.7%。

体长稍侧扁。头长而尖,显著大于体高。吻长向前突出,口大斜裂,口裂后延至眼下缘。口为半下位,呈弧形。尾柄细长。背鳍起点位于腹鳍基部之后。胸鳍条较长,约为胸鳍至腹鳍间距的65%左右。臀鳍为截形。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稍圆。

腹腔膜白色。鳔二室。

背部和体侧灰褐色,有许多小黑点,体侧中轴有一条黑色纹带。腹部灰白色。

生活习性
拉氏鱥是栖息于水流较急而清晰、水温较低的河道中,一般大麻哈鱼属进入产卵的支流,必有数量众多的拉氏鱥。不进入静水湖泊,游泳敏捷。

拉氏鱥食动物性的鱼类,以昆虫幼虫为主。

淡水生。

繁殖习性
拉氏鱥体长7厘米达性成熟,怀卵量740-1744粒,成熟卵的直径为2毫米左右。产卵期为5月末至6月中旬,水温18℃时产卵。产卵于哨口的下段水流稍缓的河段,卵粘着于河底的石砾上。当水温18℃时,5天孵出,胚体怕光,隐蔽在石砾隙间。

相关知识

东北尖头鱥


中文名称东北尖头鱥

拉丁名称Phoxinus lagowskii oxycephalus (Sauvage et Dabry)

英文名称sharped minnow,Chinese minno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鱥属

拉丁属名Phoxinus Agassiz,18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图门江、绥芬河、鸭绿江、辽河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 7-8,臀鳍Ⅲ7。侧线鳞83-87,第一鳃弓上鳃耙为8-9个,头长为体长(至尾鳍基部)的22%-28%,平均为25.3%;眼径为体长的4.0%-6.5%,平均为5.6%;吻长为体长的6%-9%,平均为7.9%;眼后距为体长的11%-15%,平均为12.6%;吻宽为体长的8%-13%,平均为10.1%,最大体高为体长的17%-24%,平均为20.1%;最小体高为体长的10.0%-13.0%,平均为11.7%;尾柄长为体长的23%-32%,平均为27.5%;吻至背鳍长为体长的51%-55%,平均为52.7%;胸鳍始端至腹鳍开始处长为体长的21%-28%,平均为23.9%;背鳍基底长为体长的8%-15%,平均为11.6%,背鳍高为体长的16%-23%,平均为18.5%;臀鳍基底长为体长的8.5%-11.0%,平均为9.7%;臀鳍高为体长的14%-19%,平均为16.6%;胸鳍长为体长的14%-21%,平均为17.3%;腹鳍长为体长的13%-18%,平均为15.0%。体侧的暗色条纹一般表现不明显,体侧不是白色,而是以浅黄和浅绿的色彩为主,且有小的按色斑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奈氏鳕


中文名称 奈氏鳕
拉丁名称 Nezumia proxima(Smith et radcliffe)
英文名称 shorttail grenadier, spiny grenadi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鳕形目
拉丁目名 Gadiformes
中文科名 长尾鳕科
拉丁科名 Macrouridae
中文属名 奈氏鳕属
拉丁属名 Nezum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具2棘,8~9鳍条;胸鳍20~22;腹鳍9~10。外侧鳃耙0~1+7~8,内侧鳃耙2+6~7。
全长为体高6.7~7.5倍,为头长5.2~6.4倍。头长为吻长3.5~3.7倍,为眼径3.0~3.7倍。

体延长,侧扁,体高较低,躯干较短;尾部侧扁,向后渐细小,约为头和躯干合长3倍余。头中大而侧扁,头部粘液腔不太发达。吻稍突出,端部钝尖,具2个瘤状小突起,吻前下缘斜位,吻长较短,约等于或稍小于跟径。眼大,侧位,近圆形,眼间隔窄而平坦,约为眼径2/3,

鼻孔2个,紧接,位于眼前方的凹窝内,前鼻孔圆形,后鼻孔半月形。口下位,弧形,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后缘下方。两颌牙细小而密,排列成牙带,上颌外侧牙明显扩大,呈犬牙状。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下颌具l短须,其长稍大于眼径1/2。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鳃盖条7。

 体被薄而带棘的鳞,呈六边形,后区露出部小棘尖细锐利,形似菊瓣而朝向鳞的后缘中央,小棘的数目随鱼体增长而加多,鳞的两侧区具网目状结构。头部背面均被鳞,腹面除部分吻区无鳞外也大部被鳞,侧面眶下棱和眼窝下侧边缘上分别具1列与2列的变形鳞,其间隔着一窄条无鳞沟。腹面正中的发光器位于腹鳍基底后端的连线上或稍后,椭圆形。侧线连续,前部稍呈弯曲,后部平直。

 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底稍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较长,等于或稍大于头长,前缘具排列稀疏面尖锐的棘齿。第二背鳍始于臀鳍8~10鳍条上方,背鳍间隔约为第一背鳍基底长1.5~2.0倍。臀鳍位于肛门后,肛门与臀鳍之间的距离明显短于肛门与腹鳍基底之间的距离,但在最小个体两者等长,即肛门介于臀鳍与腹鳍的正中间。

体暗褐色,胸腹部蓝黑色,各鳍暗色。

达氏鲟


中文名称达氏鲟

拉丁名称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英文名称river sturgeon

异名长江鲟、鲟鱼、鳇鱼、沙腊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软骨硬鳞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hondrostei

中文目名鲟形目

拉丁目名Acipe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鲟科

拉丁科名Acipenseridae

中文属名鲟属

拉丁属名Acipenser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水系,沱江、牡丹江,长江中、上游,尤以宜昌至宜宾间的干流江段为多,在上游金沙江、沧江、嘉陵江等支流和洞庭湖。

形态特征
背鳍条49-59;臀鳍条29-39;背前骨板8-13,一般为10-12;背后骨板1-2;背侧骨板28-39/29-37,一般为32-34/31-33;腹侧骨板8-15/9-15,一般为10-12/10-12;臀前骨板1-28鳃把外侧33-54。体长为体高的5.5-8.5倍,为头长的3.2-4.8倍,为尾柄长的8.0-11.0倍。头长为吻长的2.0-2.7倍,为眼间距的2.6-3.6倍。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随个体大小的不同而有变化。体延长,梭形,横断面略成五边形。头楔形,吻端尖细,稍向上扭。尾部细长,胸部平直。头部背面追布细小的乳头状突起,十分粗糙;在幼小个体则具有极其明显的小刺。眼小,侧位。鼻孔大,位于眼的前方。口下位,横裂,能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细小的乳突。须2对,位于吻的腹面。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身体被有5行骨板,背部的一行骨板最大。各行骨板之间的表皮遍布颗粒状的细小突起,触摸粗糙,在幼小个体更为显著。鳃弓肥厚,鳃耙细小呈薄片,排列紧密。背鳍位于身体后部,起点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距离的中点的垂直上方。胸鳍位于胸部的腹面。尾鳍至形,上叶特别发达。肛门靠近腹鳍基部。鳔大,一室。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背部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各鳍呈青灰色。

生活习性
是一种淡水鱼类,在长江中、上游的深水区生活。性成熟的个体就在长江上游繁殖。

长江鲟的食物是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物组成有摇蚊幼虫、蜻蜒幼虫、蜉蝣幼虫和蛹、蜆、寡毛类、高等植物碎屑、硅藻及丝状藻类等。少数个体也摄食鱼苗和幼鱼。主要的食物是摇蚊幼虫和蜻蜒幼虫,占食物总质量的90%以上。

繁殖习性
一般质量2.5-5.0千克的个体,性腺发育为Ⅱ期,肉眼已能分辨雌雄,个别个体的卵细胞已经开始沉积卵黄。7.5千克以上的个体多数性腺能发育至Ⅲ期。雄鱼达到性成熟的个体较雌鱼为小,一般质量达5千克左右便性成熟。一般说来,长江鲟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很小,5-10千克便能成熟。每年春季在重庆,沪州、宜昌等地均能捕到性成熟的沙腊子。估计生殖季节是在春季,产卵场分布在重庆至宜宾的江段。

格氏鮠


中文名称格氏鮠

拉丁名称Leiocassis herzensteini Berg

英文名称hesenstein's catfish

异名黑龙江鮠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鮠属

拉丁属名Leiocassi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仅分布于黑龙江上游和大兴凯湖。

形态特征
体长17.3-18.2厘米;背鳍Ⅰ6-7,臀鳍18-19。

头长为体长的23%-24.6%,体高为体长的20.4%-22.7%,吻长为体长的8.2%-8.6%,眼径为体长的2.9%-3.3%,尾柄长为体长的18.4%-20.4%,尾辆高为体长的6.1%-6.5%。

体型与乌苏里鮠相似,不同之处是:眼大,偶鳍长,背鳍至脂鳍间距长,为体长的18.8%(乌苏里鮠仅为体长的12.9%)。尾鳍分叉较浅。

体色灰绿色。

生活习性
格氏鮠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溪流中。

淡水生。

托氏毛蚶


中文名称 托氏毛蚶
拉丁名称 Scapharca trooscheli(Dunker)
生物代码 580020030010080008
拉丁门名 软体动物门
中文纲名 Mollusca
拉丁纲名 双壳纲
中文目名 Bivalvia
拉丁目名 蚶目
中文科名 Arcoida
拉丁科名 蚶科
中文属名 Arcidae
拉丁属名 毛蚶属
分布类型 Scapharca
形态特征 海水,半咸水
分布 贝壳中等,壳质坚厚,近三角形或方形,壳高28.8mm,壳长31.6mm,壳宽25.3
mm。两壳不等。自贝壳顶斜向后腹缘有一条隆起脊。壳表被棕绒毛状壳皮。壳表具有放射肋约24条,左壳肋有明显的结节。壳内面白色。铰合齿跃40枝,中间2枝和两端的齿较大。

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间带附近。

居氏银鱼


中文名称 居氏银鱼
拉丁名称 Salanx cuvieri(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 whitefish,white bait,Cuvier's icefish
地方名称 白饭鱼(广东)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银鱼科
拉丁科名 Salangidae
中文属名 银鱼属
拉丁属名 Salanx Cuvier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Ⅱ~10~11;臀鳍Ⅱ~24~26;腹鳍Ⅰ~6;胸鳍Ⅰ~7~8。鳃耙1~2十1十6~8=8~11。
体长为体高的12.3~15.9(平均14.2)倍,为头长4.9~6.2(5.4)倍,为尾柄长8.8一10.6(9.5)倍。头长为吻长的2.2~2.4(2.3)倍,为眼径7.3~8.9(8.0)倍,为眼间距3.2一4.1(3.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5~4.0(3.5)倍。

体细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扁平。吻尖长,其长雌鱼等于眼后头长,雄鱼小于眼后头长。眼圆,与眼部头高相等

田氏鲨


中文名称田氏鲨

拉丁名称Deania calcea (Lowe)

英文名称shovelnose spiny dog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角鲨目

拉丁目名Squaliformes

中文亚目名角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qualoidei

中文科名角鲨科

拉丁科名Squalidae

中文属名田氏鲨属

拉丁属名Dean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我国主要在东海和台湾东北海域,近底层栖息。

形态特征
吻长现时平扁,吻长于头长之半,大于口至胸鳍起点距。上下颌齿异形,上颌齿小,尖刺三角形,基底星形。体暗灰或黑色。本种第一背鳍低而长,基底长大于从背鳍后缘至第二背鳍起点距。盾鳞中大,体灰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卵胎生。

布氏蚶


中文名称布氏蚶


拉丁名称Arca boucardi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蚶目

拉丁目名Arcoida

中文科名蚶科

拉丁科名Arcidae

中文属名蚶属

拉丁属名Ar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于潮间带至数十米水深的浅海区,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渤海和黄海产量大,为我国北方沿海常见种,南方沿海较少;日本(北海道至九州)、朝鲜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近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其外形颇似前种。壳高17.5毫米,壳长32.1毫米,壳宽16.9毫米。壳顶部凸,壳顶位于近前方约为壳长的1/3处,两壳顶距离远;韧带面宽大、棕色,上面有密集的菱形韧带沟,其随着个体生长而逐渐增多。贝壳前端短圆,后端延伸,末缘斜截状,由壳顶斜向后腹缘有一条较尖锐的龙骨状突起,腹缘近中部稍凹,为足丝裂孔。壳表被棕色壳皮,边缘密生棕色毛状物,龙骨状突起上有一列翘起的棕色片状物;放射肋较细密,同心生长线不显著。贝壳内面白色或淡紫色、后端多为紫色;铰合部直、狭长,两侧齿较大,倾斜,中间齿小而直立;前、后闭壳肋痕均略凸起,并有一丝丝纹痕。本种韧带沟密而多,呈菱形;放射肋上的小结节不甚明显;贝壳外皮,尤其腹缘和龙骨状突起上生有棕色毛状物和片状物;铰合部狭长,前、后端齿较长而倾斜;前、后闭壳肌痕稍凸起,并有丝状痕迹。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8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