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孔鲷

中文名称大鳞孔鲷

拉丁名称Scopelogadus mizolep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金眼鲷目

拉丁目名Bery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奇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Stephanoberycoidei

中文科名孔头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Melamphaidae

中文属名鳞孔鲷属

拉丁属名Scopelogad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各大洋的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从鳃盖后方到尾鳍基的纵列鳞少于17,鳞片不规则或不明显,两颌齿单行,背鳍II-10-12,臀鳍I-8-9,鳃耙(6-8)+(15-18),体长为头长的2.4-2.9倍,为尾柄长2.7-3.3倍,脊椎骨24-26。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阅读

斜鳞鲷


中文名称斜鳞鲷

拉丁名称Pinjalo pinjalo (Bleeker)

英文名称Pinjalo snapp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斜鳞鲷属

拉丁属名Pinjal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被小栉鳞,体侧鳞片排列呈斜行,均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背鳍及臀鳍鳍条基部被细鳞。吻钝。口小。两颌牙细小,上颌2行、下颌1行。犁骨及腭骨具绒毛齿带。前鳃盖骨后缘具微细锯齿,无凹刻。背鳍、臀鳍及尾鳍边缘黑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泥沙质海底。全长可达500毫米。拖网、钓钩捕获。海(水)生。

大鳞鮻


中文名称大鳞鮻

拉丁名称Liza macrolepis (Smith)

英文名称Borneo mullet,largescale mulle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鮻属

拉丁属名Liza Jordan et Swai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非洲南部及东部、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大洋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沿海及日本诸海中。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臀鳍Ⅲ-9;胸鳍Ⅰ-13-14;腹鳍Ⅰ-5;尾鳍Ⅱ-11-12-Ⅱ。纵列鳞31-34,横列鳞10-11,背鳍前鳞18-22。

体长为体高的3.4-5.0(平均4.4)倍,为头长的3.6-4.5(4.4)倍。头长为吻长的2.4-6.2(4.7)倍,为眼径的3.2-4.3(3.8)倍,为眼间距的2.2-4.3(2.7)倍。

体长形,较侧扁,体背部稍隆起,第1背鳍前正中无稜嵴。腹部凸出。头较小。吻短钝,吻长小于眼径。眼间宽,大于眼径,微凸起。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前、后部。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例上方,前鼻孔小,后鼻孔稍大。口较小,下位。上颌骨后端露出眶前骨之外。上唇发达,较厚5下唇薄,边缘锐利。颌无齿。鳃孔宽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分离。鳃把发达。具假鳃。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

两背鳍分离,第1背鳍始点距尾鳍基部较距吻端为近,两个背鳍间距较长。臀鳍始点在两背鳍的前下方,基部长大于第2背鳍。胸鳍小,侧中位。腹鳍小于胸鳍。尾鳍叉形。

体被大圆鳞,头部除吻端及两颌部分外均有鳞,吻部鳞片起于前鼻孔的背侧,各鳍除第1背鳍外均被细小鳞,其中又以第2背鳍、臀鳍及尾鳍基部为最多。胸鳍无腋鳞。第1背鳍及腹鳍基部两侧各具1长尖形腋鳞,其长为腹鳍最长鳍条的1/3左右。无侧线。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大鳞泥鳅


中文名称大鳞泥鳅

拉丁名称Misgurnus mizolep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泥鳅属

拉丁属名Misgurnus Lacepede,180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辽河、黄河、长江、元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6;臀鳍条Ⅱ,5;侧线鳞102-107。体长为体高的5.0-6.2倍,为头长的4.7-6.2倍,为尼柄长的5.9-6.3倍,为尾柄高的5.4-6.9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倍,为眼径的4.1-8.1倍,为眼间距的3.2-4.2倍。体长而侧扁。口亚下位。须5对,最长1对口须末端远超过前鳃盖骨后缘。鳞埋于皮下。背鳍不具硬刺,其起点约在前鳃盖骨至尾鳍基部距离之中点。尾柄较高,具有明显的皮褶棱。胸鳍距腹鳍很远。尾鳍圆形。肛门较近臀鳍起点。约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距离的3/4处。身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体侧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鳍及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大鳞白鱼


中文名称大鳞白鱼

拉丁名称Anabarilius macrolepis Yihet Woo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白鱼属

拉丁属名Anabarilius Cokerell,192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Ⅲ-9-11;胸鳍Ⅰ-8;腹鳍Ⅰ-14-15。鳃耙15-18(17)。下咽齿3行,2.4.5-4.4.2,尖端钩状。侧线鳞57[(12-13)/(3-V)]68。

体长为体高的4.3-5.1(平均4.8)倍,为头长的3.9-4.8(4.3)倍,为尾柄长的5.0-6.4(6.0)倍,为尾柄高的10.7-13.2(11.8)倍。头长为吻长的3.3-4.0(3.7)倍,为眼径的3.9-4.7(4.5)倍,为眼间距的3.1-3.6(3.4)倍。

体侧扁,头后背部明显隆起,身体最高处在躯干前部。头背面宽平。口端位,口裂向上,上颌缺刻小,下颌稍突出,后端达鼻孔正下方。侧线在胸鳍基部上方向下弯折至腹部向后延伸,至臀鳍基部末端又向上弯折入尾柄中线。腹稜自腹鳍基部至肛门。

背鳍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硬,仅末端柔软分节,起点位于吻端至最后鳞片的中点,或更近于尾鳍基。腹鳍起点略前于背鳍,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紧靠臀鳍基部。

鳔2室,后室末端钝圆,其长为前室的2倍。腹膜灰黑色。

福尔马林固定后,体背的鳞片边缘呈灰黑色,体下侧及腹部为灰白色。除尾鳍略带黑色外,其他各鳍也呈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大鳞鲑鱼


中文名称大鳞鲑鱼


拉丁名称Oncorhynchus tshanytscha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鲑形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鲑科

拉丁科名Salmonidae

中文属名大麻哈鱼属

拉丁属名Oncorhync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北太平洋。

生活习性
一般谓之鲑王,日本沿岸较多。为日本输入的高级食用鱼。肉食性,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