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鳞鲷

中文名称斜鳞鲷

拉丁名称Pinjalo pinjalo (Bleeker)

英文名称Pinjalo snapp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斜鳞鲷属

拉丁属名Pinjal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被小栉鳞,体侧鳞片排列呈斜行,均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背鳍及臀鳍鳍条基部被细鳞。吻钝。口小。两颌牙细小,上颌2行、下颌1行。犁骨及腭骨具绒毛齿带。前鳃盖骨后缘具微细锯齿,无凹刻。背鳍、臀鳍及尾鳍边缘黑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泥沙质海底。全长可达500毫米。拖网、钓钩捕获。海(水)生。

相关推荐

细鳞斜颌鲴


细鳞斜颌鲴又名沙姑子、黄尾刁、黄板鱼等,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它是鲴属鱼类的一种,主要分布和长江流域。鲴类是中小型鱼类。这类鱼病害少,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食物链较短,主要摄食水体中比较丰富的、大多数经济鱼类不能利用的底生藻类和腐屑,与其他主要养殖鱼类没有食物矛盾,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放养量,充分利用水体的天然饵料取得相当高的群体生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细鳞斜颌鲴体背部及体侧上部灰黑色,腹部白色,鳃盖后边缘有明显的橘黄色斑块,臀鳍淡蓝色,尾鳍橘黄色,其他各鳍浅黄色。体形侧扁,体长而略高,腹部稍圆。头小而尖,呈锥形。吻钝,口小,下位,呈弧形。下颌的角质缘比较发达,常用于刮取食物。鳞片细小,排列紧密。侧线鳞71~84片,咽喉齿3行。背鳍具有不发达的硬刺;腹棱明显,其长度约等于肛门至腹鳍基后端的距离。鳔2室,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3倍,腹腔膜黑色。

1、习性:细鳞斜颌鲴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等较开阔的水体里,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适应流水生活,性格较活跃。有集群摄食和活动的习性,一般冬季群栖于开阔水面的深水处,春季天暖后分散活动、觅食。

2、食性:细鳞斜颌鲴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底腐殖质、硅藻、丝状藻等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为食物,通过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水底刮取而获得。

3、年龄与生长:细鳞斜颌鲴在1~2龄时生长最快,一般1龄鱼体重可达150~200克,2龄鱼体重可接近500克、平均479克,2龄以后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同龄鱼,雄鱼比雌鱼个体稍小。常见个体体重在300~500克,最大个体可达1~2公斤。

4、繁殖:细鳞斜颌鲴通常2龄性成熟,初次性成熟的亲鱼一般体重在400~500克,成熟雌鱼的体重范围在415~1100克。细鳞斜颌鲴没有同定的产卵场,自然繁殖的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有一定的流水刺激,即使流速在0.2米/秒左右也可产卵。产卵期为5~8月初,以5月中旬至6月初为产卵盛期,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0~28℃,产黏性卵,呈浅黄色。此鱼种产卵是分批进行的。

斜带钩鳞鲀


[学名]: Balistapus rectangulus
[资源名称]: 斜带钩鳞鲀
[外文名]: Patchy triger fish、Wedge-tail triggerfish
[别名]: 矩形锉鳞鲀Rhinecanthus rectangulus (Bloch Schneider, 1801)、斜带皮剥鲀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尾柄较细圆,略侧扁。头、体全被骨板状中等大的棱形鳞片。眼前方、鼻孔下方无纵凹沟。上下颌均有具凹缺的楔状齿。鳃孔后方有数枚骨板状大鳞;第一背鳍的第3棘甚小,藏在背缘的凹沟内。 体背部褐色,腹部白色;有一黑带从眼睛越过鳃裂到胸鳍基部,再向后偏折变宽至肛门及臀鳍基的前半部,此黑带上缘有金色线,金色线在体中央分叉延伸至第二背鳍基中央;眼间隔有一宽蓝带,上有三条细黑线;尾柄有三角形黑斑,前缘镶金线。第一背鳍色深,第二背鳍、臀鳍与胸鳍白色;尾鳍深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到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我国产于南海及台湾沿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浅礁区或,一般被发现于水深50公尺内的水域,领域性强。主要以藻类、碎屑、海胆、甲壳类等小型甲壳类、海绵、蠕虫、软件动物、卵及小鱼等为食。 为热带珊瑚丛中较常见的暖水性种类,生活水层在20米以内,体长一般200~300mm,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大鳞孔鲷


中文名称大鳞孔鲷

拉丁名称Scopelogadus mizolep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金眼鲷目

拉丁目名Bery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奇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Stephanoberycoidei

中文科名孔头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Melamphaidae

中文属名鳞孔鲷属

拉丁属名Scopelogad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各大洋的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从鳃盖后方到尾鳍基的纵列鳞少于17,鳞片不规则或不明显,两颌齿单行,背鳍II-10-12,臀鳍I-8-9,鳃耙(6-8)+(15-18),体长为头长的2.4-2.9倍,为尾柄长2.7-3.3倍,脊椎骨24-26。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褐斜鲽


中文名称褐斜鲽

拉丁名称Plagiopsetta glossa Franz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褐斜鲽属

拉丁属名plagiopset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侧扁。眼间隔甚窄,呈嵴状,或两眼紧相邻。口小,头长为上颌骨长2.6-3.4倍。左右侧两颌及颌齿同样发达,颌齿小,绒毛状,呈狭带状排列,背鳍始于眼的前方,前部鳍条无甚延长,全部鳍条不分支,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臀鳍鳍条不分支,不被鳞。仅有眼侧具胸鳍,鳍条均延长而不分支。腹鳍基底延长,有眼侧的略前,鳍条延长,尾鳍鳍条全部不分支,有眼侧被小形强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近直线状,无颞上支,侧线鳞60-66,背鳍73-81,臀鳍50-57。腹鳍无甚延长,尾鳍中部鳍条分支,胸鳍鳍条7-10,体被栉鳞。体有黑色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尖头斜齿鲨


中文名称尖头斜齿鲨

拉丁名称Scoliodon sorrakowah (Cuvier)

英文名称sharphead dog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真鲨目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猫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cyliorhinoidea

中文科名真鲨科

拉丁科名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斜齿鲨属

拉丁属名Scoli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西印度太平洋;是栖息在热带暖水性近岸大陆架的小型鱼类。

形态特征
恨圆形,瞬膜发达。喷水孔消失,口宽大,深弧形,唇褶不发达。上下颌齿外斜,边缘光滑,基底无小齿头。鳃孔最后1-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第二背鳍小于臀鳍,起点后于臀鳍起点,臀鳍基底长比第二背鳍基底长2.5倍或以上。我国产量不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胎生,有柱形胎盘,1-2龄性成熟,最多可活5-6龄。

斜口裸鲤


[学名]: Gymnocypris scolistomus Wu et Chen
[资源名称]: 斜口裸鲤
[别名]: 湟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吻尖而略平扁。口端位或亚上位。口裂斜向上,自前鳃盖骨前开始斜至吻端,呈30~45度仰角。上颌与下颌平齐,稍前或略后。下颌正常,无锐利角质覆盖物。唇细狭,下唇稍厚;唇后沟中断。无须。体表几乎完全裸露,仅肩带部有2~3行不规则鳞片,臀鳞每列20~25枚。头、背部青绿色,具黑色斑点,腹部银白色。体侧具许多环状、点状或条状斑纹。背鳍、尾鳍各有小黑点数行。脊椎骨数50枚。肠长为体长的1.81~1.93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青海省  [原产地区]:青海省久治逊木措湖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仅见于青海省久治逊木措湖。  
[生活习性]:
栖息于青海高原海拔3800m的湖泊中,常见于湖边或湖滩,集群摄食。以浮游生物为食。7月份为主要产卵期,卵橙红色。 

鹿斑斜口鲾


中文名称鹿斑斜口鲾

拉丁名称Secutor ruconius (Hamilton-Buchanan)

异名鹿斑鲾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鲾科

拉丁科名Leiognathidae

中文属名鲾属

拉丁属名Leiogna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甚侧扁,被细小圆鳞,头部裸露无鳞,常有骨质棱和项刺。口小,伸出时呈向上斜,向前或向下斜的口管,颌齿细小,排列呈绒毛状齿带,前端缝合处两侧有1-2对犬齿。犁骨和腭骨均无齿。前鳃盖骨下缘具细锯齿。鳃盖条5。鳃盖膜与峡部相连,无假鳃。侧线完全。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Ⅶ-Ⅸ-15-17,臀鳍Ⅲ-13-15,两鳍基部具鳞鞘。腹鳍胸位,具1鳍棘5鳍条,尾鳍叉形。口裂甚斜,几呈垂直状,上下颌伸出时成1向上斜的口管,颌齿细小,一般只1行,但亦有多行,无犬齿,第1背鳍8-9鳍棘。体较短,体长不及体高的2倍。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细鳞鲑(细鳞鱼)


中文名称 细鳞鲑(细鳞鱼)
拉丁名称 Brachymystax lenok(Palla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鲑科
拉丁科名 Salmonidea
中文属名 细鳞鲑属
拉丁属名 Brachymystax Gunther,186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0~11;臀鳍条ⅲ,9~10;侧线鳞127~173枚,鳃耙数19~25枚,鳃弧骨数11~13枚,幽门垂数54~81枚,脊椎骨数57~59枚。体长/体高为3.9~5.2倍,体长/头长为4.4-~5.1倍 ,头长/吻长为3.1~4.5倍,头长/眼径为4.4~5.8倍,头长/眼间距为2.5~3.6倍,尾柄长/尾柄高为1.1~1.7倍。体长而侧扁。吻钝,口亚下位,上颌超过下颌,上颌骨后缘在眼中垂直线之前。具口齿,眼大,鳞小,具脂鳍。体色暗紫红色,散布有许多黑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温较低的江河中,春季溯河游向上游,秋季向大江大河中迁移。性贪食,肉食性。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3龄于开始性成熟,生殖期在5-6月,在水流湍急、水深1-1.2米、水温7-8℃,水底为砂砾的产卵场产卵。卵沉性,卵径4.0-4.1毫米。

经济价值
个体大,肉肥美,含脂量高,为很好的食用鱼类。卵味美,颇名贵。可作养殖品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叶鲷


中文名称叶鲷


拉丁名称Glaucosoma hebraicum Richards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叶鲷科

拉丁科名Glaucosomidae

中文属名叶鲷属

拉丁属名Glaucos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管卵圆形,侧扁而高,头大,眼大,侧上位,为吻长的1.7-1.8倍。口大,前位,口裂斜,下颌微突出,上颌骨被鳞,不被眶前骨所遮盖。具辅上颌骨。颌齿细小,呈带状排列。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鳃孔大。前鳃盖骨边缘光滑或具细齿。鳃盖骨具2扁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假鳃发达。体被粗糙栉鳞,头部除吻端及上下唇外,均被以鳞片,侧线完全,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具8鳍棘11-14鳍条,以第1枚鳍棘最短。Ⅷ-11,臀鳍Ⅲ-9-10,鳃耙6-10+14-18,侧线鳞49-57,体侧具7-10条纵纹。

生活习性
食用鱼类。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5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扬子鳄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