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8

中文名称滩头鱼

拉丁名称Tribolodon brandit (Dybowski)

英文名称Far Eastern dac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雅罗鱼属

拉丁属名Leuciscus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黑龙江口,绥芬河、图门江。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头长,为吻长的2.7-3.6倍。吻尖,近圆锥形。吻皮突出于上颌前。口亚下位,弧形。背鳍居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背鳍与腹鳍各具3硬刺。幼鱼背部为浅褐色,两侧银白。产卵个体具鲜明的婚姻色,体侧有两条桔红色带纹,腹部为白色。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生。

繁殖习性
滩头鱼是唯一生活在海中的鲤科鱼类,仅在沿海水深5米处和淡咸水交界处生活,常生活在水的中、底层。如遇惊吓则跃出水面。产卵时的最适合水温为10-17℃。

绥芬河每年4月中旬,河流解冻后不久,第一批鱼即溯河而上,这批鱼群体数量多,但个体较小,体色鲜红,称之为金滩头,第二批在5月初溯河而上,个体稍大,但群体数量极少,体色较浅,谓之银滩头,第三批在5月中、下旬溯河而上,数量多,个体大,是滩头鱼的主要产卵群体,体色较暗,称之谓黑滩头。仔鱼在河湾肥育,到秋末降河入海,也有在河湾越冬,翌年春季解冻后才降河入海的,成鱼于产卵后随即返回海中。

滩头鱼的生长较慢,通常为体长250毫米的中小型鱼类,各年的生长如下:滩头鱼性成熟较早,雄鱼2龄时性成熟,雌鱼3龄性成熟。滩头鱼产卵时往往结成大群游到水深仅半米的岸边滩头,滩头鱼由此而得其名。产卵时雄鱼追逐雌鱼翻腾窜跃,浪花四溅,往往延绵长达百米。产粘性卵,卵大,卵径2.5-2.8毫米,受精卵膨胀后的卵径达3.6-4.0毫米,呈桔红色。卵粘附于河底石砾上孵化,水温在16℃时,约6天即可孵化,初孵仔鱼体长7-8毫米。平均怀卵量约为3万粒。

滩头鱼在海中生活的食饵为底栖零脊椎动物。在河流下游的食性十分复杂,食谱中有底栖寡毛类、虾蟹、田螺、摇蚊幼虫和蜉蝣、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以及金藻、甲藻和硅藻等。以季节而论,夏季以动物性食饵为主,而冬季则以植物性食饵为主。

相关知识

滩头雅罗鱼(三块鱼)


中文名称 滩头雅罗鱼(三块鱼)
拉丁名称 Leuciscus brandti(Dybowski)
英文名称 eastern redfin
地方名称 明滩头,银滩头,大红线,小红线,大黑盖,小黑盖,大白肚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雅罗鱼属
拉丁属名 Leuciscus Cuvier,181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7;臀鳍条III7;侧线鳞72~88枚;下咽齿2行,2o5~4o2,鳃耙13~15。
体长为体高的3.9~4.5(4.1)倍,为头长的3.7~4.1(3.9)倍。头长为吻长的6.1~6.5(6.4)倍,为眼径的6.0~7.3(6.4)倍,为眼间距的2.6~3.1(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1.6(1.5)倍。

体为纺锤形,稍侧扁,腹部浑圆。头较长,前端较尖细,略呈扁圆椎形。口亚下位,吻皮突出于上颌之前,口呈弧形,前缘略圆。眼间距较宽。鳞较小,圆鳞,边缘附有刺突。侧线完全,下咽齿左右不对称,外侧1行侧扁,末端弯曲略呈钩形。鳃耙短,末端较尖。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离等于至尾鳍距离。胸鳍腹鳍末端圆形。体色背部不褪色,体侧银白色,生殖期体侧有2条橘红色彩纹带,臀部橘红色,背鳍、尾鳍暗红色。


生活习性 属溯河性洄游鱼类,在河口水域生活,性成熟后,从日本海溯河生殖,幼鱼在秋季降河。产卵期为4月10日~5月上旬,产卵水温7~14℃。

墨头鱼(东坡鱼)


中文名称 墨头鱼(东坡鱼)
拉丁名称 Garra pingi pingi(Tchang)
地方名称 墨鱼、鸟棒、黑鱼、鮇鱼(《本草纲目》)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墨头鱼属
拉丁属名 Garra Hamilton,182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0;臀鳍条3,5;侧线鳞50;下咽齿3行,245一542;脊椎骨45。体长为体高的4.8倍;为头长的5.1倍,为星柄长的5.8倍一为尾柄高的8.4倍。头长为吻长的1.8倍,为眼径的5.4倍,为眼间距的1.8倍。体长,稍呈圆筒形,腹面在腹鳍之前较平,尾部侧扁。头宽而扁平。吻钝,前端有角质突起。口下位。无须。一上唇吻皮向腹面包下,其边缘分裂呈栉状,下唇宽大,一呈椭圆形吸盘,中央有一肉质垫,周缘游离,上有小型乳状突起,其前缘与肉质垫之间有一深沟相隔。眼小,位置较高。鳞中等大,腹鳍前腹面的鳞片埋于皮下。背鳍边缘凹形,起点在腹鳍之前。偶鳍呈水平位置。尾鳍分叉深。体褐色,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黑色。
生活习性 喜栖息在水流湍急、水底多岩石的环境中,常以吸盘吸着在石块上,为底栖性鱼类。主要以着生藻类、植物碎届为食,有时也吃水生昆虫的动虫。

剑尾鱼


学名 剑尾鱼
拉丁名 Xiphophorus helleri
英文名 Swordtail.
俗名 红剑鱼
分类地位 鳉形目花鳉科
原产地 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
形态特征 小型鱼,成年个体全长7~10cm,体纺锤形、头尖尾长。红剑鱼遍体通红,是水草缸中的调色者,俗话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它的写照。另外,雄性携长剑、雌性着圆裙(圆形尾),性别特征分明,也是其它鱼类少见的。
生活习性 性情温和而活泼,动静适度。喜欢弱碱(PH7.5~9.0)性的硬水(10~15DH),水温20~28℃。以卵胎生形式繁殖,6~8个月性成熟,雄鱼的臀鳍第一鳍条特化为交配器,进行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孵化出苗后被产出。有性转化的习性,当群体中没有了雄性的时候,会有最强壮的雌鱼转化为雄性,该雄鱼有完全正常的雄性功能。这种性转化是单向的,即不会从雄性转化为雌性。
主要养殖技术 容易养殖的入门鱼,使用曝气的自来水,加一些盐,再往缸里放一些珊瑚砂,或者用珊瑚砂作为过滤器内的滤材,即可获得理想的水质。投喂碎的干饲料,或者小型动物性饲料如水蚯蚓、枝角类、摇蚊幼虫等。可与体格相近的其它热带鱼混养。

蝰鱼


中文名称蝰鱼


拉丁名称Chauliodus sloani Schneider

英文名称viperfish, Sloan's viperfish, Sloan's fangfish, fanged viperfishv, deepsea viper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蝰鱼科

拉丁科名Chauliodontidae

中文属名蝰鱼属

拉丁属名Chauliod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各大洋,我国产于南海及东海外海。

形态特征
背鳍起点在头的后方,远位于腹鳍前方。体上有5纵行六角形区,每一六角形区有易脱落的鳞。上颌不能伸缩。两颌齿大而尖长。前颌骨上有4牙齿,其中第二齿最长,颏须短小或不存在。前颌骨第三齿短于第四齿,眶后发光器圆形,在眼后缘下方,背鳍5-8鳍条,臀鳍10-13鳍条,胸鳍9-14鳍条,腹鳍7鳍条,下腹发光器62-72,前下侧发光器41-49,脊椎骨53-62;蝰鱼体暗银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1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花胡椒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