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近红鮊

中文名称黑尾近红鮊

拉丁名称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

异名高尖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长江上游。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腹鳍基部至肛门间具腹棱。头尖,头背平直,头长小于体高。口亚上位,下颌比上颌稍长,上颌骨末端后伸达眼前缘之下方。眼较小,吻钝,吻长大于眼径。鼻孔下缘与眼上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鳃孔向前伸达眼后缘之下方。鳞中等大,体背鳞片较体侧为小。侧线鳞65-70。围尾柄鳞2224。侧线约位于体中轴上。第1鳃弓外侧鳃耙1820。鳔后室末端圆钝。背鳍游离缘平截,最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刺长大于眼后头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未端达到或超过腹鳍其部。臀鳍条3,23-28。体长300毫米。体背侧灰黑色,腹侧银白;尾鳍灰黑。

生活习性
中上层包类,主食小鱼。个体较大,常见者体长150-300毫米。数最不多。

相关阅读

短臀近红鲌


中文名称短臀近红鲌

拉丁名称Ancherythroculter wangi (Tchang)

异名麻尖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长江上游。

形态特征
体长形,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腹棱,尾柄长。头长而尖,头长为眼径的4倍以上。口亚上位。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口亚上位,下颌略长于上颌。眼较小。眼间距大于眼径。鳃孔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鳞中等大,背部鳞片较体侧鳞小。侧线鳞60-64。围尾柄鳞1820。侧线前部略下弯,后部平直。第1鳃弓外侧鳃耙1518。鳔后室末端圆钝。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刺长短于头长。胸鳍未端不达腹鳍。臀鳍条17-22。体长240毫米。体背侧呈灰黑色,腹侧银白;背鳍灰色。尾鳍暗红色,其边缘为黑色。

生活习性
适应于流水环境,数量不多。

短鳍近红鲌


中文名称 短鳍近红鲌
拉丁名称 Ancherythroculter wangi(Tchang)
地方名称 麻尖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近红鲌属
拉丁属名 Ancherythroculter Yih et Woo,196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7~22;胸鳍条1,14;腹鳍条1,8;侧线鳞60~64;下咽齿3行,244~532或244~542;鳃耙细长,外侧15~19,内侧21~25;脊椎骨44。体长为体高的4.0~4.6倍,为头长的3.9~4.3倍,为尾柄长的5.6~6.1倍,为尾柄高的10.0~11.2倍。头长为吻长的3.2~3.6倍,为眼径的4.3~5.1倍,为眼间距的3.5~4.2倍,为眼后距的2.0~2.2倍。体侧扁而矮。吻突出,口亚上位,斜裂,后端延至鼻孔后缘的下方。鼻孔较近眼前缘。侧线在身体前部略向下弯。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梭。肛门紧靠臀鳍。背鳍第3根硬刺发达,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末端仅伸至胸、腹鳍距离的2/3处,腹鳍末端远不达臀鳍。臀鳍也短。尾鳍深叉,下叶略长。鳔2室,后室显著比前室大。腹腔膜银灰色,肠管短,约为体长的0.8倍。背部灰褐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灰色,胸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尾鳍上、下叶暗红色,边缘黑色。

高体近红鲌


中文名称 高体近红鲌
拉丁名称 Ancherythroculter kurematsui(Kimura)
地方名称 大眼刁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近红鲌属
拉丁属名 Ancherythroculter Yih et Woo,1964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21~25;胸鳍条1,15;腹鳍条1,8;侧线鳞57~63;下咽齿3行,244~542或244一442,形似圆锥,尖端呈钩状;鳃耙细长,鳃耙外侧17~21,内侧23~26;脊椎骨43~44。体长为体高的3.4~4.3,为头长的3.9~4.3倍,为尾柄长的5.6~6.8倍,为尾柄高的10.0~11.4倍。头长为吻长的3.3~4.0倍,为眼径的3.3~3.9倍,为眼间距的3.2~4.2倍,为眼后距的2.2~2.4倍。体高、眼间距、眼后头长、头高、背鳍刺长都随体长的增长而相对增大;头长、眼径则相对减小。体侧扁。口端位,斜裂,末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眼大,眼间距较狭而平直。头后背部缓慢隆起。侧线位于体例中部,稍向下弯。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第3根硬刺发达,背鳍起点位于尾鳍基部至吻端的中点。胸鳍末端不达腹鳍基部,腹鳍末端不达臀鳍。鳔2室,后室长度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银灰色。体背部为浅灰色,并杂有黄绿色泽。体侧部和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在江河栖息的上层鱼类,以小型鱼类为食

红尾副鳅


中文名称红尾副鳅

拉丁名称Paracobitis variegatus (Dabry de Thiersant, 1874)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副鳅属

拉丁属名Paracobitis Bleeker,186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长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9;臀鳍Ⅱ-5;腹鳍Ⅰ-6;胸鳍Ⅰ-9。脊椎骨4+42-44。

体长为体高的7.8-8.8倍,为头长的4.7-5.6倍,为尾柄长的4.7-5.4倍。为尾柄高的10.0-10.8倍。头长为吻长的2.5倍,为眼径的7.5-10.0倍,为眼间距的4.0-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3倍。

体延长,圆柱状。尾柄侧扁而长。体前半部裸露无鳞,后半部具细鳞。上颌中央具一齿状突起。须3对。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3.5%-47%。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位于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下方,其末端不达肛门。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小于臀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尾柄皮褶稜发达。尾鳍截形,中央微凹。侧线完全。

体青灰色,腹部黄色。背部及体侧具15-20条深褐色横纹,较大的个体横纹不明显。背鳍间散布黑色斑点或成行列状排列。尾鳍红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黑尾[餐鱼]


中文名称 黑尾[餐鱼]
拉丁名称 Hemiculter nigromarginis Yih et Woo
地方名称 黑尾[餐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餐鱼]属
拉丁属名 Hemiculter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11~12;侧线鳞48~54;下咽齿3行,144-542或245-542,;鳃耙外侧22~24,脊椎骨42。体长为体高的4.1~5.1倍,为头长的4.2~4.8倍,为尾柄长的5.2~6.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5倍,为眼径的3.7~4.8倍,为眼间距的3.0~3.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1。
体细长而侧扁,但较肥厚。头背部平直。口端位,吻尖长,略长于眼径。眼间距约等于吻长。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曲,成一明显的角度,然后沿腹侧行至臀鳍上方再向上弯折而达于尾柄中线。腹棱自胸部一直到肛门处。背鳍具有光滑的硬刺,其起点在自吻端至尾柄基部距离的中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起点在眼后缘至臀鳍基部末端的中点。尾鳍深叉。腹腔膜在较大的个体中为白色,在幼小的个体中为灰白色。鳔2室,后室长,末端钝。肠管长约等于体长。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和腹部白色,在幼小的个体中为灰白色,仅尾鳍的边缘为黑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双线鳞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