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倒刺鲃

中文名称云南倒刺鲃

拉丁名称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 Tsu

异名青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倒刺鲃属

拉丁属名Spinibarbus Oshima,191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上源云南的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

形态特征
背鳍Ⅲ-9(很少8);臀鳍Ⅲ-5;胸鳍Ⅰ-9-10;腹鳍Ⅰ-14-16;尾鳍Ⅰ-17-Ⅰ。鳃耙10-13。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32[(5.5-6.5)/(3-3.5)]39;背鳍前鳞13-15;围尾柄鳞12-14。

体长为体高3.2-3.8(3.5)倍,为头长4.2-4.8(4.4)倍,为尾柄长5.5-6.3(6.0)倍,为尾柄高7.9-9.0(8.3)倍。头长为吻长2.6-3.3(3.0)倍,为眼径4.8-6.3(4.9)倍,为眼间距2.2-2.6(2.4)倍。尾柄长为其高1.3-1.6(1.4)倍。

体长,稍侧扁,腹圆无稜,背缘和腹缘弧度相当。头中等。吻端钝圆。鼻孔离眼较离吻端为近。眼侧上位,眼间宽。口亚下位,上颌包盖下颌。口裂呈深马蹄形,前端约与眼下缘同一水平,伸达鼻孔和眼前缘之间的直下方。唇紧贴于上下颌外面,下颏内缘韧质发达。须2对,以口角须较长。上颌须小于或等于眼径,后伸不及眼前缘。口角须伸及眼后缘或略不及。

背鳍具硬刺,末根不分枝鳍条后缘带微细锯齿,前有一倒刺卧伏皮下,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基部有鳞鞘。臀鳍向后延伸不及尾鳍基。腹鳍起点约在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中点或稍近于后者,向后仲达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2/3或更后。胸鳍伸达至腹鳍起点间距离的2/3或更后,外角稍尖。尾鳍又形,叶端尖。

鳞大,在腹鳍基有一发达的腋鳞侧线略下弯,向后入尾柄的中轴。肛门紧位臀鳍起点,鳃耙短小而尖、排列稀疏。下咽齿咀嚼面倾斜,顶端和钩曲。鳔2室。腹膜浅灰。

体青绿,发铜色反光,腹部较浅。各鳍青黑,尤以腹鳍和臀鳍的末端为甚。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阅读

多鳞倒刺鲃


中文名称 多鳞倒刺鲃
拉丁名称 Spinibarbus denticu1atus po1y1epis Chu,subsp.nov.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倒刺鲃属
拉丁属名 Spinibarbus Oshima,191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9;臀鳍Ⅲ~5;胸鳍Ⅰ~8;腹鳍Ⅰ~14~15;尾鳍Ⅰ~17~Ⅰ。鳃耙11。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37[6/(4~4.5)]39;背鳍前鳞13~14;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2.8~3.2(3.0)倍,为头长4.0~4.7(4.3)倍,为尾柄长5.6~7.5(6.4)倍,为尾柄高7.3~8.1(7.9)倍。头长为吻长3.2~3.6(3.4)倍,为眼径3.7~5.6(4.4)倍,为眼间距2.0~2.4(2.2)倍。尾柄长为其高1.1~1.4(1.3)倍。

锯齿倒刺鲃


[学名]: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资源名称]: 锯齿倒刺鲃
[别名]: 青竹、青竹鲤、草包鱼、大肚鱼、皇冠鱼 竹鱼、竹包、什崩(五指山)、什乌(上安)、什付(南开)
 
[形态特征]:
 
背部灰黑色,体侧灰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鳞片前缘灰黑色。背鳍、腹鳍及臀鳍后半部条间鳍膜灰黑色,近尾鳍基部具一黑斑,幼鱼较明显。背鳍4~9;臀鳍3~5;胸鳍Ⅰ-15~16;腹鳍Ⅰ-8~9。侧线鳞 ;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4.鳃耙10~11下咽齿3行,235-532.体延长,稍侧扁,腹部圆形;吻圆钝,稍突出。吻褶伸达上唇基部。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口前位,稍斜裂,口宽大于眼径,口角位于前鼻孔下方。唇薄、光滑,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褶发达,几伸达下颌前端;须2对:吻须和颌须各一对。鳃孔中大。鳃盖膜伸达前鳃骨后缘下方,与峡部相连。鳃盖条3。侧线完全,稍下弯;胸鳍下侧位,后端钝尖;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海南、贵州  [原产地区]: 珠江、元江水系和海南岛各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元江和珠江水系,及海南岛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耐受温度(℃):4~37。适温范围(℃):20~30。孵化的合适水温为24~29℃,盐度范围():胚胎孵化的适合盐度为1~5,最高临界盐度为9.性成熟年龄:5龄;性成熟最小型:雄鱼3龄、雌鱼4龄;产卵季节:5-8月;卵子属性:分批产卵,浮性卵,成熟卵直径2.87-3.12mm,金黄色,弱粘性。

中华倒刺鲃


[学名]: Spinibarbus sinensis(Bleeker)
[资源名称]: 中华倒刺鲃
[外文名]: Zhonghuadaociba
[别名]: 乌鳞、青波、青板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9;臀鳍条3,5;侧线鳞29~34下咽齿3行,235~532;鳃耙外侧10~15,内侧17~18;脊椎骨34~37。体长为体高的2.8~3.5倍,为头长的4.3~5.8倍,为尾柄长的4.5~5.5倍,为尾柄高的7.4~8.5倍。头长为吻长的2.9~4.2倍,为眼径的4.7~6.0倍,为眼间距的1.9~2.9倍。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圆钝。口亚下位,马蹄形,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中断。须2对。背鳍最后一根硬刺的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前的上方,背鳍基部之前有一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鳔2室,后室狭长,末端圆。腹腔膜灰黑色。肠管长为体长的2.8~5.2倍。身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有明显的黑色边缘。尾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早在体长1厘米的仔鱼中就已出现)。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四川、重庆、湖南及湖北等  [原产地区]:云南富民、四川、合川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附属水体,尤以上游分布较广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欢生活在流水环境中,是底层鱼类。冬季,中华倒刺鲃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春季水位上涨后,则到支流中繁殖、生长;渔民称这种现象为七上八下,即农历七月以前是由干流进人支流的时期,八月以后是由支流退到干流的时期。 中华倒刺鲃为杂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是高等植物碎片、藻类、水生昆虫的幼虫及淡水壳菜等。根据肠管内含物的分析,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一般上游地区(重庆)食物中以藻类出现率较高,近中游地区(宜昌)则以高等植物碎片出现率较高。幼鱼则以甲壳动物为食。一年之中以3、4月份和9月份摄食强度最大,一般肠管充塞度均为4~5级,生殖季节也继续摄食,但摄食强度减弱,肠管充塞度都在4级以下。

云南四须鲃


中文名称云南四须鲃

拉丁名称Barbodes huangchuchieni (Tchang)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四须鲃属

拉丁属名Barbode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澜沧江和元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臀鳍条3,5;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侧线鳞31[(6-7)/(3-V)36,围尾柄鳞14-16;背鳍前鳞12-14。下咽齿3行,2.3.5。鳃耙8-11。

标准长为体高的2.7-3.8(xs=3.30.38)倍,为头长的4.0-4.6(4.20.13)倍,为尾柄长的4.9-6.6(5.60.53)倍,为尾柄高的8.1-9.4(8.50.31)倍。头长为吻长的3.1-3.8(3.30.23)倍,为眼径的3.3-4.7(3.80.37)倍,为眼间距的2.4-3.3(3.00.29)倍。

体侧扁,背和腹的轮廓线略呈弧形。头侧扁,其长比体高为小。吻稍尖,其长比眼后头长为短,吻皮止于上唇的基部,在前眶骨前缘有一沟裂斜向口角。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后伸到达鼻孔或眼前缘的垂直线。唇薄而简单,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左右唇后沟向前延伸,在颐部不相通,其间距约为眼径的1/3-1/2。须发达,2对,吻须较颌须为细,后伸可达眼的前半部或超过;颌须后伸超过眼的后缘。眼上侧位,眼间宽而隆起,鼻孔距眼前缘比距吻端为近。鳃膜在前鳃盖骨后缘下方与鳃峡相连,其间距约为眼径的1/2。鳃耙短小,排列稀疏。下咽齿侧扁,顶端尖而弯,主行腹面第一枚齿最小,第二枚齿最大。

背鳍外缘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粗壮,后缘有锯齿,比头长为短或相等,起点距尾鳍基和距眼或鼻的距离相等。胸鳍稍短于头长,后伸不达腹鳍起点,相距约2-3个鳞片,腹鳍短于胸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前,腹鳍基终点和背鳍起点儿在同一垂直线上,后仰不达肛门。臀鳍起点距腹鳍起点和距尾鳍基相等或较近于前者,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其最长鳍条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强。肛门紧接臀鳍起点的前方。

鳞中等大,胸部鳞变小,腹鳍基部有一腋鳞,背、臀鳍基部有鳞鞘。侧线完全,略成弧形,向后平直,伸到尾鳍基中点。鳔2室,前室短,后室长,约为前室的2倍。腹膜黑褐色。肠长,约为标准长的3倍。

体背侧青黑,腹侧较浅,尾鳍基中央有一黑斑,尾鳍最外侧上下鳍条最黑。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云南鹅


品种名称云南鹅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中型品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楚雄、文山、德宏、玉溪等地。其中以回族、傣族集居的村落饲养较多。该鹅种具有耐粗饲、生长快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外貌特征:有白鹅和灰鹅两种。白鹅头较大,喙橘黄色,喙基部有一肉瘤,颈细长,稍弯曲,胫较长,形似天鹅,胫和蹼橘黄色。灰鹅的喙和肉瘤黑色,胫和蹼灰黄色。白鹅和灰鹅的虹彩多数黄色,少数蓝灰色、褐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100克;30日龄780克;60日龄1720克;90日龄2070克;120日龄3050克;180日龄3470克;成年白公鹅4670克,母鹅4220克;成年灰公鹅4180克,母鹅3650克。成年公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5.12%,母鹅85.92%;成年公鹅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2.40%,母鹅72.07%。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鹅平均开产日龄390天,早者240天。白鹅平均年产蛋23枚,平均蛋重136克;灰鹅平均年产蛋25枚,平均蛋重141克。平均蛋形指数1.44。蛋壳白色。公鹅性成熟期360-420天,一般在春秋两季繁殖,但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母鹅就巢性强,保姆性好,平均就巢持续期31天。公鹅利用年限2-3年,母鹅3-5年。

刺鲃


中文名称 刺鲃
拉丁名称 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a
地方名称 军鱼(江西波阳)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倒刺鲃属
拉丁属名 Spinibarbus Oshima,191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9;臀鳍条3,5;侧线鳞24~27。体长为体高的3.5~3.7倍,为头长的3.7~4.1倍,为尾柄长的5.0~6.4倍,为尾柄高的8.4~9.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3倍,为眼径的4.6~4.9倍,为眼间距的2.2一2.4倍,为口角须的3.1~3.7倍。身体近似圆筒形,尾柄侧扁,头宽,吻尖。口端位,上颌略长于下颌。须2对,口角须较颌须为长。头部背面平坦。鳞片大。背鳍短小,背鳍最后的硬刺后缘光滑,其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之中点。臀鳍短小,役有硬刺。尾鳍叉形。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头部背面及背部黑褐色,体侧灰色,每个鳞片边缘黑色素比较显著。腹部灰白色。背鳍灰色,上缘镶着黑边。尾鳍灰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灰白色。此鱼主要的特征是背鳍上缘镶着黑边,鳞片大,侧线鳞在24~27之间。
繁殖习性 性成熟最小型:最小性成熟雌鱼3~4 龄,体长为374 mm ,体重平均为1 010 g

云南麻鸭


品种名称云南麻鸭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中型蛋肉兼用型品种。主产于云南省西北部,以及曲靖、玉溪、昆明、红河、文山、保山、西双版纳、思茅、德宏、楚雄、昭通等地,遍布于云南全省。除用于生产食用蛋外,另有很大部分仔鸭经人工填词生产腊鸭。

外貌特征:公鸭胸深,体躯长方形,头和颈上部羽毛绿色带有光泽,颈下部有白色羽环,胸、背深褐色,腹部灰白色,尾羽黑色,尾部有2-3根向上卷的羽毛,翼羽黑绿色,镶白边、白色黑边、褐色银边。母鸭虹彩江褐色,部分瓦灰色,喙橘黄色,喙豆黑色。羽毛紧密,胸腹丰满,臀部方形,羽色分黄麻和黑麻两种,黄麻色羽占多数,有少数白羽和花羽个体。皮肤白色。胫、蹼橘红色或橘黄色,趾黑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30日龄公鸭829克,母鸭773克;70日龄公鸭1568克,母鸭1461克;90日龄公鸭1836克,母鸭1681克;成年公鸭1580克,母鸭1555克。成年公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6.40%,母鸭82.50%;成年公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8.40%,母鸭72.90%;110日龄腊公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6.20%,母鸭86.70%;110日龄腊公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6.70%,母鸭77.30%。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鸭平均开产日龄150天。平均年产蛋135枚,高者达200枚,平均蛋重72克。平均蛋形指数1.44。蛋壳有淡绿色、绿色和白色3种。公母鸭配种比例1:12。平均种蛋受精率79%。公鸭利用年限1-2年,母鸭2-3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3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棕拟雀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