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短额鲆

中文名称大鳞短额鲆

拉丁名称Engyprosopon grandisquama (Temminck hlegel, 1846)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鲆科

拉丁科名Bothidae

中文属名短额鲆属

拉丁属名Engyprosop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m.Yz023.com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而高。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眼间隔平或宽凹形,尤以雄鱼更宽,口较小,头长为上颌骨长2.2-3.5倍,颌齿小,上颌前部2行,后部1行,下颌1行,左右侧同样发达,背鳍和臀鳍全部鳍条不分支,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胸鳍不对称,有眼侧的稍长,全部鳍条不分支,有眼侧的腹鳍基底较长。有眼侧被大形或中大的弱栉鳞,无眼侧被圆鳞,只有眼侧有侧线,在胸鳍上方具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推荐

宽额缨鲆


[学名]: Crossorhombus valderostratus
[资源名称]: 宽额缨鲆
 
[形态特征]:
 
背鳍82~89;臀鳍61~67;胸鳍(左)10~11,(右)8~9;腹鳍6;尾鳍17。侧线鳞53~58;鳃耙0+6~7,椎骨10+25个。 体长为体高1.8~2.1倍,为头长3.6~4.5倍。头长为吻长5~6.4倍,为眼径2.9~3.4倍,为眼间隔1.5~5.9倍,为最长背鳍条1.7~2.1倍,为左胸鳍长(雄)0.5~0.8倍或(雌)0.9倍,为右胸鳍长(雄)1.5~2.1倍或(雌)2.4倍,为左腹鳍长2.2~2.9倍,为尾鳍长0.8~1.3倍,为尾柄长6.2~8.4倍;尾柄高为尾柄长2.9~4.5倍。 体近长卵圆形,很侧扁。尾柄很短。头短高。雄色吻左侧有一尖长形吻棘,在眼间隔正前方有3横行具蓝绿色光泽的小黑点。两眼位头左侧,两眼外缘各有一黑色皮膜状突起;上眼较下眼稍后。眼间隔凹沟状,雄鱼显著较宽,在眼缘各有1~2眼棘,雌鱼较窄且无吻棘及眼棘。鼻孔每侧2个;左鼻孔位下眼前方吻侧,前孔有一皮质突起;右鼻孔位背鳍前端下缘。口小,前位。左上颌较眼径稍短,略达眼下方。两颌牙小,一行。鳃峡凹刻深,后端尖形。鳃耙短,长扁形,有小锯刺。 头体左侧被强栉鳞,上下颌无鳞,奇鳍有小栉鳞;头体右侧被圆鳞,鳍无鳞。仅有左侧线,侧中位,在胸鳍后上方呈弯弧状。 背鳍始于吻右侧鼻孔的上缘;成年雄鱼第7~9鳍条常较长;中部鳍条最长;后端鳍条很细短。臀鳍始于胸鳍始点稍下方,形似背鳍。左胸鳍侧位、稍低;第2鳍条最长,雄鱼突出呈丝状,雌鱼仅较第3鳍条略长。右胸鳍很短。左腹鳍基很长,始于鳃峡后端,第3~4鳍条最长;右腹鳍基很短,始于第4~5左腹鳍条基右侧。尾鳍尖矛状,中央11鳍条分枝。 头体左侧淡灰褐色,沿侧线有2~3个黑褐斑;鳍淡色,背、臀鳍外缘及尾鳍后端较灰暗,偶鳍有小褐点纹。体右侧雌鱼白色,雄鱼中后部为蓝黑色大斑状,斑达体背腹缘及尾柄。鳃腔膜与右侧腹腔膜无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温州外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海南省东沙群岛到台湾、浙江等东海中东部海区;西达斯里兰卡及非洲东岸,东到菲律宾。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热带暖水性小型底层海鱼,约分布于40~200米深海区

大鳞鮻


中文名称大鳞鮻

拉丁名称Liza macrolepis (Smith)

英文名称Borneo mullet,largescale mulle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鲻形目

拉丁目名Mugil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鲻亚目

拉丁亚目名Mugiloidei

中文科名鲻科

拉丁科名Mugilidae

中文属名鮻属

拉丁属名Liza Jordan et Swai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非洲南部及东部、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大洋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沿海及日本诸海中。

形态特征
背鳍Ⅳ,Ⅰ-8;臀鳍Ⅲ-9;胸鳍Ⅰ-13-14;腹鳍Ⅰ-5;尾鳍Ⅱ-11-12-Ⅱ。纵列鳞31-34,横列鳞10-11,背鳍前鳞18-22。

体长为体高的3.4-5.0(平均4.4)倍,为头长的3.6-4.5(4.4)倍。头长为吻长的2.4-6.2(4.7)倍,为眼径的3.2-4.3(3.8)倍,为眼间距的2.2-4.3(2.7)倍。

体长形,较侧扁,体背部稍隆起,第1背鳍前正中无稜嵴。腹部凸出。头较小。吻短钝,吻长小于眼径。眼间宽,大于眼径,微凸起。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前、后部。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前例上方,前鼻孔小,后鼻孔稍大。口较小,下位。上颌骨后端露出眶前骨之外。上唇发达,较厚5下唇薄,边缘锐利。颌无齿。鳃孔宽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分离。鳃把发达。具假鳃。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

两背鳍分离,第1背鳍始点距尾鳍基部较距吻端为近,两个背鳍间距较长。臀鳍始点在两背鳍的前下方,基部长大于第2背鳍。胸鳍小,侧中位。腹鳍小于胸鳍。尾鳍叉形。

体被大圆鳞,头部除吻端及两颌部分外均有鳞,吻部鳞片起于前鼻孔的背侧,各鳍除第1背鳍外均被细小鳞,其中又以第2背鳍、臀鳍及尾鳍基部为最多。胸鳍无腋鳞。第1背鳍及腹鳍基部两侧各具1长尖形腋鳞,其长为腹鳍最长鳍条的1/3左右。无侧线。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大鳞泥鳅


中文名称大鳞泥鳅

拉丁名称Misgurnus mizolep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泥鳅属

拉丁属名Misgurnus Lacepede,180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辽河、黄河、长江、元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6;臀鳍条Ⅱ,5;侧线鳞102-107。体长为体高的5.0-6.2倍,为头长的4.7-6.2倍,为尼柄长的5.9-6.3倍,为尾柄高的5.4-6.9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倍,为眼径的4.1-8.1倍,为眼间距的3.2-4.2倍。体长而侧扁。口亚下位。须5对,最长1对口须末端远超过前鳃盖骨后缘。鳞埋于皮下。背鳍不具硬刺,其起点约在前鳃盖骨至尾鳍基部距离之中点。尾柄较高,具有明显的皮褶棱。胸鳍距腹鳍很远。尾鳍圆形。肛门较近臀鳍起点。约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距离的3/4处。身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体侧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鳍及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尖吻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