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鱼骨]

中文名称大刺[鱼骨]
拉丁名称Lo,Yao et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骨]属

拉丁属名Hemibarbu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西江、郁江的干支流和新疆。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9-20;腹鳍Ⅰ-8。鳃耙8-9。下咽齿3行,135-531。侧线鳞49[7.5/(4-V)]51;背鳍前鳞13-15;围尾柄鳞20。

体长为体高的3.5-3.9(平均3.7)倍;为头长的3.9-4.0(3.9)倍;为尾柄长的5.6-6.3(6.O)倍;为尾柄高的8.2-9.4(8.9)倍。头长为吻长的2.3-2.4(2.3)倍;为眼径的3.9-4.2(4.0)倍;为眼间距的3.0-3.4(3.1)倍;为尾柄长的1.4-1.7(1.5)倍;为尾柄高的2.1-2.4(2.3)倍。背鳍刺长为头长的1.2-1.3(1.2)倍。

外形与花[鱼骨]相似。体高,略侧扁,头后背部至背鳍显著隆起,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向后渐降,腹部圆。头尖,稍侧扁。吻长约与眼后头长相等。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薄,下唇颏部正中为三角形突起的中叶,两侧叶较窄。唇后沟中断,间距较宽。口角具须1对,须长略小于眼径。眼特大,稍外突,间距宽且隆起。眼眶下缘及后缘具1列粘液腔。鳃耙粗长,略呈锥状,排列稀疏。下咽骨粗壮,下咽齿主行细长,末端稍钩曲,外侧2行细小。侧线平直。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一般带有黑斑点,刺极粗长,其长远超过头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胸鳍较短,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其起点至胸鳍起点较至臀鳍起点的距离相等或略近。臀鳍无硬刺,后伸不达尾鳍基部。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脊椎骨4+43。鳔大,其长占体腔长的大部,分2室,前室长圆形,稍扁,后室呈长锥形,末端尖,后室长为前室的2.2倍左右。肠短,肠长等于或略小于体长。腹膜银灰色,具小黑点。

体呈青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多数分散的小黑斑,沿体侧中轴的上方有7-10个圆形大黑斑。背、尾鳍上散布有多数分散的黑色小点,粗壮特长的背鳍刺上也有有零星的小黑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知识

大斑刺鲀


中文名称大斑刺鲀

拉丁名称Diodon liturosus Sh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刺鲀科

拉丁科名Diodontidae

中文属名刺鲀属

拉丁属名Di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短圆筒形,头和体前部宽圆,尾部短小,锥状。头和体上棘长而硬,大部或全部的棘均具2棘根,能活动,也有少数棘具3棘根的,不能活动。鼻孔每侧2个,鼻瓣呈卵圆大辩论突起。鳔圆形。前端中央具一深凹,成叉状。各鳍均无斑点,额骨刺为体长的4%-10%,甚短于胸鳍棘,体背面有5个大黑斑,第一斑在眼与鳃孔中间,头侧有两个起立状大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花[鱼骨]


中文名称 花[鱼骨]
拉丁名称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英文名称 spotted steed
地方名称 麻鲤、大鼓眼(四川)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鱼骨]属
拉丁属名 Hemibarbu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胸鳍条1,16~18,腹鳍条1,7~8,侧线鳞46~48;下咽齿3行,1o3o5-5o3o1或1o3o5-5o2o2。体延长,前部略呈棒状,后部稍侧扁,腹部圆,吻钝圆,口下位,弧形,下唇两叶下唇狭窄,唇后沟中断,间距较宽。颌须1对,只达眼前缘下方。背鳍具有1光滑硬刺,其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部较近。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的中点的垂直下方,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和尾鳍基的中点。肛门紧靠臀鳍起点,侧线完全,前段微弯。鳔2室,后室长而尖细,长度为前室的2.5倍,腹腔膜银灰色。体背部和体侧呈灰褐色,且带有褐色小斑点,侧线上有7~14个大黑斑,腹部银白色。
生活习性 为江湖常见鱼类,生活在水的中下层。主要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物

大鳍鱊(大鳍刺鳑鮍)


中文名称 大鳍鱊(大鳍刺鳑鮍)
拉丁名称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Bleeker)
英文名称 largefin bitterling
地方名称 鳑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鱊属
拉丁属名 Acheilognathu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高而侧扁,体型呈卵圆形,背部显著隆起,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口角有一对须,侧线完全。背部具有2根硬刺,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尾鳍。臀鳍较短,具有两根硬刺。尾鳍分叉深,鳔2室,后室长度大于前室,腹腔膜深黑色,肠管细长。
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于水草丛中,产卵于河蚌的鳃瓣上,受精卵借助于小齿固着于蚌鳃上发育。属于草食性鱼类,食物中以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为主,其次为枝角类。

似[鱼骨]


中文名称 似[鱼骨]
拉丁名称 Belligobio nummifer(Boulenger)
地方名称 竹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似[鱼骨]属
拉丁属名 Belligobio Jordan et Hubbs,192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6~17;腹鳍条1,8;臀鳍条3,6。鳃耙5~6。下咽齿3行,1.3.5~5.3.1。侧线鳞43[(5.5~6.5)/(4.5~V)]46;背鳍前鳞14~15;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4.1~4.8(平均4.5)倍,为头长的3.6~3.8(3.7)倍,为尾柄长的5.9~6.3(6.1)倍,为尾柄高的9.4~10.7(10.2)倍.头长为吻长的2.7~2.8(2.76)倍,为眼径的3.7~3.8(3.75)倍,为眼间距的3.4~3.8(3.7)倍,为尾柄长的1.6~1.7(1.65)倍,为尾柄高的2.6~2.9(2.7)倍.

体长,侧扁,腹部圆,头后背部隆起。头略长,呈锥形,其长大于体高.吻略尖,吻长稍小于眼后头长.口较大,亚下位,略呈马蹄形;上颌较下颌为长,上颌骨后伸达鼻孔后缘的垂直下方,下颌无角质边缘.下唇具两侧叶,较为细狭,颐部中央具三角形小突起.口角具须1对,须长略小于眼径.眼中等大,位于头之侧上方.前眶骨和下眶骨边缘具粘液腔.鼻孔靠近眼前缘.眼间宽且平,其间距等于或略小于眼径.鳃峡狭窄.鳃耙短小、稀疏.鳞中等大,胸部鳞片正常;侧线完全,较平直.

背鳍略短,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末根不分枝鳍条细软分节,不成为硬刺.胸、腹鳍均短小,胸鳍末端略尖,后伸不达腹鳍,腹鳍末端不达臀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约与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相对或略后,雄鱼的臀鳍末端可达到或超过尾鳍基部.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肛门紧接于臀鳍起点.

脊椎骨4+40~42(多数为4+41)。鳔2室,前室椭圆形,后室粗长,末端略尖,后室长为前室的1.6~1.7倍.腹膜灰白色.

体背青灰色,腹部灰白,自测线下方工行鳞片以上的体侧鳞具黑褐色小斑点,沿侧线上方有6个大黑斑,圆形(与Boulenser的原始描述相符.长江水系所采标本体侧斑点数为6~10个).背鳍和尾鳍具多数黑色小斑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钱江[鱼骨]


中文名称钱江[鱼骨]

拉丁名称Hemibarbus qianjiangensis Yu, sp. nov.

异名桃花竹、尖竹、溪竹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骨]属

拉丁属名Hemibarbu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浙江。

形态特征
背鳍3-7。臀鳍3-6。胸鳍1,16-17。腹鳍1-8-9。鳃耙7-10。下咽齿3行,135-351。侧线鳞49-51;背鳍前鳞16-17;围尾柄鳞20。

体长为体高的3.8-4.6倍,为头长的4.0-4.8倍,为尾柄长的4.9-6.0倍,为尾柄高的9.0-11.3倍。头长为吻长的2.3-2.8倍,为眼径的4.5-6.4倍,为尾柄长的1.0-1.3倍,为尾柄高的1.8-2.3倍。背鳍刺长为头长的0.9-1.1倍。

体延长,侧扁,腹部圆,尾柄较长。头中大,头长略短于体高。吻尖突,前端稍圆,略短于眼后头长。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宽广,稍隆起。眶前骨及眶下骨具粘液腔,前鳃盖骨后缘的粘液极不明显。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位于眼前方。口下位,深弧形,口裂后请仲达鼻瓣下方。唇薄,下唇两侧叶不发达,额部中央有一三角形突出,较发达,后唇沟中断。上颌口角具须1对,其长度为眼径的1.5-2.2倍。鳃耗粗短,略呈锥形。下咽齿主行末端稍弯曲。

体被中大圆鳞。侧线平直,仲达尾鳍基。

背鳍最前3前不分枝鳍条成为光滑的硬刺,第三刺粗长,尖锐,其长度稍大于头长(少数等于或小于头长);背鳍起点于腹鳍前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起点距腹鳍起点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较短,末端不伸达背鳍起点下方。腹鳍起点距胸鳍基部较臀鳍。起点为近。尾鳍叉形。肛口紧靠臀鳍起点。

鳔发达,2室,前室长圆形,后室后端尖长,后室为前室1.3-1.5倍。

体姜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排列规则、大小一致的褐色斑点,背鳍和尾鳍密具许多细小黑点,其他各鳍无斑点或斑块。

生活习性
常栖息于钱塘江低盐度河口区。钱江[鱼骨]平时生活于杭州以下七堡至翁家埠一带,这一江段受潮汐影响,属低盐区域。每年冬至后,钱江[鱼骨]开始上溯:兰江方向最远至开化县华埠附近;新安江方向到过旧淳安县城关镇下游7.5千米处的济头山潭。自新安江和富春江两大水电站建成后,鱼类通道阻断,坝上水域已无此鱼。

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产卵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卵后退回下游。

唇[鱼骨]


中文名称 唇[鱼骨]
拉丁名称 Hemibarbus labeo(Pallas)
英文名称 skin carp
地方名称 重唇鱼、重口鱼、土风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鱼骨]属
拉丁属名 Hemibarbu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胸鳍条1,17~18,腹鳍条1, 8,侧线鳞45~49;鳃耙外侧10~14,下咽齿3行,1o3o5-5o3o1。体较长,头长,吻钝而圆,眼位于头测中轴之上。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下唇两侧叶宽厚,一般具有皱褶,唇后沟中断,间距甚窄。颌须1对,略短于眼径。背鳍具有1光滑硬刺,其起点至吻端较至尾端为近,侧线完全,前段微弯。鳔2室,后室末端尖细,长度为前室的2.5倍。体背部灰褐色,腹部白色,幼鱼体侧有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喜欢生活在水温较低的水体中。主要以水昆虫和软体动物为食。

大渡软刺裸裂尻鱼


中文名称 大渡软刺裸裂尻鱼
拉丁名称 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Fang)
地方名称 冷水鱼、白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裸裂尻鱼属
拉丁属名 Schizopygopsis Steindachner,186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下颌的长度稍大于眼径,前缘具有锐利的角质,下唇细狭,唇后沟中断,无须,体表裸露,仅在胸鳍基部上方,肩带后缘有2~4行不规则且不明显的鳞片,臀鳞每侧13~21枚,其前端达到或接近腹鳍基部。体背部青灰色或黄灰色,腹侧黄灰色或银灰色。腹鳍和臀鳍微带黄色,尾鳍浅灰色;在较大个体体侧有少数块状暗斑,有较小个体有少数小斑点。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河底为砾石,水质澄清的支流。其是分批产卵的鱼类,沉性卵。以藻类为食,此外还摄食水生昆虫等。

彭县似[鱼骨]


中文名称彭县似[鱼骨]

拉丁名称Belligobio pengxianensis Lo, Yao et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似[鱼骨]属

拉丁属名Belligobio Jordan et Hubbs,192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四川省彭县境内的湔江(属沱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7-18;腹鳍条1,8;臀鳍条3,6。鳃耙5-7。下咽齿3行,1.3.5-5.3.1,少数为1.2.5-5.2.1。侧线鳞44[6.5/(4.5-V)]45;背鳍前鳞13-15;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4.3-4.7(平均4.5)倍,为头长的3.6-4.0(3.8)倍,为尾柄长的5.7-6.8(6.3)倍,为尾柄高的9.7-11.6(10.3)倍。头长为吻长的2.7-2.9(2.8)倍,为眼径的3.7-4.2(4.1)倍,为眼间距的3.2-3.8(3.6)倍,为尾柄长的1.5-1.8(1.7)倍,为尾柄高的2.7-2.9(2.74)倍。

体长,略侧扁,腹部圆。头呈锥形,头长大于体高,头后背部隆起。吻略圆钝,吻长稍小于眼后头长。眼侧上位,眼间宽阔,稍隆起。口亚下位,弧形;上颌较下颌略长。下唇有2侧叶,侧叶较为细狭,颐部中央有小三角形突起、口角具须1对,较短。长度约为眼径的一半。鼻孔靠近眼前缘,前眶骨和下眶骨边缘具1排粘液腔,鳃耙粗短、稀疏。下咽齿主行侧扁,末端尖,呈钩状,中间1行粗短,外侧工行仅1枚,极为细小,顶端尖。鳞中等大,侧线在胸、腹鳍间微下弯,入后延伸至尾柄正中,胸部自峡部至胸鳍基部之后卜般至腹面的中央)的鳞片变小且隐埋于皮下。

背鳍条短,长度约为头长的2/3,其起点至吻端等于或略短于至尾鳍基的距离,未根不分枝鳍条细软分节,不成为硬刺。胸鳍、腹鳍和臀鳍均短,末端浑圆。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与至尾鳍基的距离几相等,尾鳍分叉,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脊椎骨4+39,鳔2室,前室椭圆,后室长,后室约为前室长的1.6-1.8倍。肠粗短,其长度小于标准长,约为标准长的0.9倍左右。腹膜灰白色,杂有小黑点。

体背青灰色,腹部灰白。体例中央侧线上方具一纵行灰黑色条纹,后半段色较深,其上具5-9个圆形大黑斑,背、尾鳍具多数小黑点,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长吻[鱼骨]


中文名称长吻[鱼骨]

拉丁名称Hemibarbus longirostris (Regan)

英文名称long-nosed barbel

异名尖头竹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骨]属

拉丁属名Hemibarbus Bleek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国内东北和浙江各水系,及新疆和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5;腹鳍Ⅰ-7。鳃耙4-6。下咽齿135-531。侧线鳞39[5.5/(3-V)]40;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4.5-5.3(平均4.8)倍;为头长的3.4-3.6(3.5)倍;为尾柄长的6.7-7.(6.9)倍;为尾柄高的12.3-12.8(12.5)倍。头长为吻长的2.1-2.2(2.2)倍;为眼径的3.5-4.1(4.0)倍;为眼间距的4.0-4.1(4.0)倍;为尾柄长的1.8-2.2(2.0)倍;为尾柄高的3.5-3.6(3.6)倍。

体细长,稍侧扁,尾柄部细长而侧扁。背鳍前方正中略凹陷,腹部圆。头呈锥形,甚尖长,长度大于体高。吻长,尖细,吻长远超过眼后头长。口下位,近马蹄形。唇薄,简单,下唇侧叶略狭,颏部正中呈小三角形突起。口角具须1对,其长稍小于眼径。眼大,略呈椭圆形,眼间略宽,微下凹。眼眶后缘及下缘具1排粘液腔。鳃耙锥形,排列稀疏。下咽骨狭窄,下咽齿主行侧扁,末端钩状,外侧2行细小。胸、腹部具鳞。侧线前段微下弯。

背鳍短小,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纤细而光滑的硬刺,其长超过头长之半,背鳍起点至吻端与至尾鳍基约等距。胸鳍短,末端圆,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稍后,约与背鳍第1根分枝鳍条的基部相对。臀鳍较长,除100毫米以下的小个体外,一般可达尾鳍基部。尾鳍短小,上下叶等长,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脊椎骨4+38-39。鳔大,2室,前室卵圆形,略扁,后室粗长,约为前室的2.0倍。肠粗短。长度不及体长。腹膜白色。

体背灰褐色,腹部白色。体侧上半部自体背至侧线以下2行鳞片的基部均具小黑点。体中轴侧线上方具6-9个圆形大黑斑,背、尾鳍上有多数小黑点组成的条纹。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刺鲃


中文名称 刺鲃
拉丁名称 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a
地方名称 军鱼(江西波阳)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倒刺鲃属
拉丁属名 Spinibarbus Oshima,191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9;臀鳍条3,5;侧线鳞24~27。体长为体高的3.5~3.7倍,为头长的3.7~4.1倍,为尾柄长的5.0~6.4倍,为尾柄高的8.4~9.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3倍,为眼径的4.6~4.9倍,为眼间距的2.2一2.4倍,为口角须的3.1~3.7倍。身体近似圆筒形,尾柄侧扁,头宽,吻尖。口端位,上颌略长于下颌。须2对,口角须较颌须为长。头部背面平坦。鳞片大。背鳍短小,背鳍最后的硬刺后缘光滑,其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之中点。臀鳍短小,役有硬刺。尾鳍叉形。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头部背面及背部黑褐色,体侧灰色,每个鳞片边缘黑色素比较显著。腹部灰白色。背鳍灰色,上缘镶着黑边。尾鳍灰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灰白色。此鱼主要的特征是背鳍上缘镶着黑边,鳞片大,侧线鳞在24~27之间。
繁殖习性 性成熟最小型:最小性成熟雌鱼3~4 龄,体长为374 mm ,体重平均为1 010 g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尖吻假三刺鲀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