嵴塘鳢

中文名称嵴塘鳢


拉丁名称Butis butis (Hamilton)

英文名称flatheaded gudgeon, duckbill sleeper, crimson-tipped flathead-gudg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塘鳢科

拉丁科名Eleotridae

中文属名嵴塘鳢属

拉丁属名Butis Bleek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Ⅵ,Ⅰ-8;臀鳍Ⅰ-8;胸鳍18,腹鳍6。鳃耙4+7。纵列鳞27-28;第二背鳍起点横列鳞10;背鳍前鳞15-16;尾柄横列鳞6,脊椎骨26。

体长为体高的4.4-4.6倍,为头长的2.9倍,为尾柄长的4.l-4.4倍,为尾柄高的8.4一8.8倍。头长为头宽的1.9倍,为吻长的2.6-2.7倍,为眼径的7.0-7.2倍,为眼间距的3.5-3.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倍。眼后头长为吻长的1.2-1.3倍。

体细长,头平扁,头后近圆柱形,第一背鳍以后体侧扁。头长尖菱形。吻极平扁且长,前端顶部中央有一小骨质隆起。眼间平而宽。眼偏小。上眼眶骨形成骨嵴。口大,下颌延伸至眼前缘下方或稍前。上下颌各有6排牙齿,外排稀少,外、里两排齿较大,中间四排细小。无犁骨齿。眼上前方,吻两侧各有纵向小粘液沟。前鳃盖后缘有或无开放细孔。前鳃盖骨后缘无硬棘。鳃耙短,前3个为圆柱形,上端有许多小刺,其它均为细长扁三角形,末端尖,最长者为鳃丝的一半。肛门后生殖突较长,末端达臀鳍起点,约与眼径等长。

第一背鳍较低,第二、三、四软刺最长,约等于吻长;第二背鳍高略大于吻长,最后一分枝鳍条延长,约等于眼后头长2臀鳍高约等于吻长;胸鳍细长,后缘尖,长约等于除吻之头长;腹鳍约与眼后头长相等Z尾鳍长而尖,与胸鳍等长。

全体除吻前缘、颏部外均被栉鳞,头部和胸腹部鳞细小,体鳞大且具副鳞。

体暗黑,腹部较淡,体具不规则黑横斑带,胸鳍基部有一椭圆形斑块,各鳍均有小斑点组成之条纹。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生。

相关知识

尖头塘鳢


[学名]: Eleotris oxycephala(Temminck et Schlegel)
[资源名称]: 尖头塘鳢
[外文名]: spined sleeper sharphead sleeper
[别名]: 土? 锐头塘鳢 十抛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尾柄较长。头宽钝,前部低而平扁,后部稍侧扁。吻短,宽圆。眼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口中大,前位,斜裂。下颌突出长于上颌。唇颇厚。体在第一背鳍前方被中大圆磷,后部被栉鳞。无侧线。背鳍两个,分离。胸鳍大,圆形。左右腹鳍互相靠近,不愈合。尾鳍圆形。液浸标本体灰褐色。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
[生活习性]:
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川及河口咸淡水中,摄食虾类、蠕虫等无脊椎动物。春末夏初产卵,亲鱼有护卵习性,一般体长150毫米。

褐塘鳢


中文名称褐塘鳢

拉丁名称Eleotris fusca (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dusky sleeper, brown sleeper, Indian spined sleeper

异名Eleotris fusca (Forster, 180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塘鳢科

拉丁科名Eleotridae

中文属名塘鳢属

拉丁属名Eleotris Bloch et Schneider,180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热带沿海和淡水水域内,我国见于淮河、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及台湾。

形态特征
背鳍Ⅵ,Ⅰ-8;臀鳍Ⅰ-8;胸鳍条15-18;腹鳍条6。鳃耙1+8。纵列鳞58-65;第二背鳍起点横列鳞16-19;背鳍前鳞49-55;尾柄横列鳞12-14。

体长为体高的4.0-5.3倍,为头长的2.8-3.5倍。头长为吻长的3.9-4.7倍,为眼径的4.7-6.8倍。吻长为眼径的1.0-1.6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0-2.0倍。

体较细长。头平扁,头后及躯干前部近圆筒形,向后逐渐侧扁。眼间区后至第二背鳍基前方沿背中线有一条浅纵沟,背部轮廓低而微凸。吻短而钝。下颌延伸至眼前缘和后缘之间。眼小。眼间平坦,上有两条纵向粘液沟,侧面有1条短横沟向着眼。颊部有两条粘液沟,眼下方粘液沟成放射形排列。头上没有细孔。齿细小,上颌齿形状一致,下颌齿带两侧后段夹杂着较大圆锥形牙齿。没有犁骨齿。肛门后生殖突小,长为眼径的1/3-2/3。

第一背鳍低,为体高之1/2,第二至第四根软刺最长;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形状相似,稍低于体高;胸鳍宽,后缘圆,长大于除吻之头长;腹鳍较胸鳍短;尾鳍钝圆,约等于或稍长于头长。

除吻和颏部外均被鳞;头部、背鳍前及胸腹部为细小圆鳞,躯干及尾部为细小栉鳞。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咸水生。

细齿塘鳢


中文名称 细齿塘鳢
拉丁名称 Philypnus chalmersi Nichols et Pope
英文名称 chalmers' sleeper
地方名称 南模、蚂拐鱼、油炸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塘鳢科
拉丁科名 Eleotridae
中文属名 细齿塘鳢属
拉丁属名 Philypn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183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Ⅶ,Ⅰ~11;臀鳍Ⅰ~9;胸鳍15;腹鳍内鳃耙4十9。纵列鳞39;第二背鳍起点横列鳞14;背鳍前鳞21;尾柄横列鳞6。脊椎骨32。
体长为体高的4.7倍,为头长的3.l倍,为尾柄长的3.9倍,为尾柄高的9.5倍。头长为头宽的1.9倍,为吻长的3.4倍,为眼径的4.9倍,为眼间距的6.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5倍。眼后头长为吻长的1.7倍。

体细长。头圆锥形,宽与高约相等,头后至尾部侧扁,尾柄细长。吻尖,从吻端至头顶成一平坦光滑之斜面。眼大,不突出,眼眶骨不形成骨嵴。口较小。

锯塘鳢


[学名]: Prionobutis koilomatodon (Bleeker)
[资源名称]: 锯塘鳢
[外文名]: Mud sleeper
[别名]: Butis koilomatodon
 
[形态特征]:
 
背鳍VI,I-8:臀鳍I-8;胸鳍19~21;腹鳍I-5。纵列鳞28~30;横列鳞7~10。 体稍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3.8~4倍,为头长3.1~3.4倍。头短而圆钝,无皮须,前部低平,后部稍侧扁;头长为吻长3.6~4倍,为眼径4~4.5倍。吻短而圆钝,背面圆凸,吻端略低于眼之下缘;吻侧各具2行锯状骨嵴;吻长略大于眼径。眼大,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狭,凹入,略小于眼径,眼的上缘和后缘具半环形锯齿状骨嵴。鼻孔2个,前鼻孔短管状,后鼻孔圆形。口大而斜,上下颌约等长,上颌后延伸达眼之中部下方。唇颇厚,口腔白色。上下颌牙细小,外行牙稍扩大,犁骨及腭骨均无牙。舌圆形,游离。鳃孔大,向前伸达眼的下方,鳃盖膜发达,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后缘光滑,无棘,具2~3个不明显粘液孔。鳃盖上方具一纵沟。假鳃存在。鳃耙细尖,排列稀疏。 体被栉鳞;眼后头部、鳃盖、颊的上部也被栉鳞;胸部、腹部被圆鳞。无侧綫。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具6弱棘,始于胸鳍基部的后上方,鳍条末端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大于第一背鳍,具1弱棘,8鳍条,鳍端几伸达尾基。臀鳍具1弱棘,8鳍条,与第二背鳍相似而相对,始于第二背鳍第二鳍条下方,鳍条末端几伸达尾基。胸鳍大而圆形,等于头长。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较胸鳍为短。尾鳍圆形,尾柄长为尾柄高2倍。 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胃肠区分不明显,作二次盘曲。无幽门盲囊。鳔发达。肝大,单叶,位于体腔腹面。 体灰褐色、体侧具6条晴色宽横带。背鳍及臀鳍黑色,具浅色条纹;胸鳍淡灰色,基部具一黑色圆斑;腹鳍黑色;尾鳍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浙江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锡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口、红树林或沙岸沿海 之泥沙底质之栖所。底栖性鱼种。肉食性。食性偏好以小型甲壳类、小鱼等为主

矶塘鳢


中文名称矶塘鳢

拉丁名称Eviota abox (Jordan et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塘鳢科

拉丁科名Eleotridae

中文属名矶塘鳢属

拉丁属名Evio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至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北至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侧扁,被大栉鳞,纵列鳞21-28。头略侧扁,裸露无鳞,口中大,前位,颌齿尖细,多行,外行齿扩大,前鳃盖骨边缘光滑,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6鳍棘,第2背鳍1鳍棘7-11鳍条。臀鳍1鳍棘6-10鳍条。腹鳍鳍条有隧状边缘,尾鳍圆形。背鳍Ⅵ,Ⅰ-9-10,臀鳍Ⅰ-8。纵列鳞23-24。头部、胸鳍基及尾柄上均有暗色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珊瑚礁。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19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副刺尾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