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氏红娘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9

中文名称贡氏红娘鱼

拉丁名称Lepidotrigla guentheri Hilgendorf

英文名称redbanded searobin

异名红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鲂鮄科

拉丁科名Triglidae

中文属名红娘鱼属

拉丁属名Lepidotrigla Gunth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东海,偶进钱塘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Ⅸ-15。臀鳍条15。侧线鳞64。鳃耙7。幽门盲囊7。脊椎骨32。

体长为体高的4.3倍。为头长的2.9倍,为尾柄长的7.6倍,为尾柄高的16.2倍。头长为吻长的2.3倍,为眼径的3.8倍,为眼间距的4.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1倍。

体延长,稍侧扁,向后渐细小。吻中长,向下倾斜,中央凹入。口大,端下位。上颌突出,中央具一缺刻。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齿群。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宽而四入。鳃盖骨后缘具2棘。眶前棘及眶后棘各2个。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假鳃发达。肩胛棘强大。体被小栉鳞,头部、胸部及腹部前半部无鳞。侧线高位,平直,伸达尾鳍基底。腹膜淡黄色。鳔大。肠短于体长。

第一背鳍和第二背鳍基底两侧具有棘楯板。第一背鳍第二鳍棘延长。胸鳍低位,宽大,圆形,下方具3个指状游离鳍条,几达膀鳍后端。腹鳍胸位,仲达臀鳍起点。尾鳍后缘微凹。

体红色,胸鳍内侧上半部灰色,下半部黑色,下部2鳍条白色。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鱼类,偶进钱塘江。海水/淡水/咸水生。

相关阅读

日本红娘鱼


中文名称日本红娘鱼

拉丁名称Lepidotrigla japonic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鲂鮄科

拉丁科名Triglidae

中文属名红娘鱼属

拉丁属名Lepidotrigla Gunther,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向后渐细小,头高,近长方形,背面及两侧被骨板,头高大于宽,头顶在眼后缘上方有一横沟,吻中长,吻突中央凹入,吻突圆钝或近三角形,眼中大,上侧位,口大,前腹位,前鳃盖骨1棘或无棘,鳃盖骨2棘,体被栉鳞,侧线鳞少于70。背鳍2个,分离。Ⅷ-Ⅸ,14-17,背鳍基底两侧有棘骨板,臀鳍14-17。胸鳍宽大,下方有3指状游离鳍条,腹鳍胸位,Ⅰ-5。尾鳍凹入。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棘红娘鱼


中文名称棘红娘鱼

拉丁名称Lepidotrigla grandis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鮋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科名鲂鮄科

拉丁科名Triglidae

中文属名红娘鱼属

拉丁属名Lepidotrig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日本南部,中国南海;印度尼西亚。

形态特征
棘红娘鱼的胸鳍明显比其他种类的红娘鱼长,而且色彩绚丽,姿态优美。其胸鳍的后端可达第2背鳍后半部的下方。在胸鳍里面的下半部有一个很大的黑斑,黑斑上方蓝、紫、黄相间的波状纹,游动起来恰似蝴蝶的一对翅膀。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深90-115米的沙底及有贝壳混杂的沙底,吃底生小动物等。身长可达 15-20厘米。

岸上红娘鱼


[学名]: Lepidotrigla kishinouyei
[资源名称]: 岸上红娘鱼
[别名]: 凯氏红娘鱼、尖棘红娘鱼
 
[形态特征]:
 
背鳍VIII,14~15;臀鳍15;胸鳍I-9+ⅲ;腹鳍I-5。侧线鳞60~65。 体延长,稍侧扁,前部粗大,后部细小;体长为体高4~4.4倍,为头长2.8~3.1倍。头高,近长方形,背面及两侧均被骨板,头高大于头宽,头长为吻长2.1~2.5倍,为眼径3.7~4.1倍。吻长,向下方倾斜,约为眼径2倍或稍小,中央凹入,两侧三角形突出,外侧具一尖棘,内侧具几个细棘;吻突间隔约为眼间隔1.5倍,吻突长约等于眼径2/3。眼中大,上侧位;眶前棘很小,2个,眶后棘消失;眼间隔宽而凹入,几与眼径相等。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较大,裂缝状。口中大,前腹位,上颌突出,中央具一缺刻,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牙群,犁骨牙群有时不显着,腭骨无牙。舌短而厚,不游离。前鳃盖骨具一小棘,鳃盖骨具2棘。项棘几伸达第三鳍棘下方;肩胛棘尖长,伸达第五鳍棘下方。鳃孔宽大,鳃膜不连于峡部,前延伸达后鼻孔下方。鳃耙短小,7~9。鳃盖条7。假鳃发达。 体被栉鳞,侧线鳞60~65。头部、胸部及腹部前半部无鳞。第一和第二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9+14对,前部楯板较宽,棘不显着。侧线平直,高位,伸达尾甚。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8鳍棘,始于鳃盖后角上方,第二、第三鳍棘约等长,第1~3鳍棘前线具细锯齿;第二背鳍具15~16鳍条,不伸达尾基。臀鳍具15鳍条,与第二背鳍相对。胸鳍宽而低位,鳍端伸达臀鳍第六鳍条上方;下方具3指状游离鳍条,最长游离鳍条距腹鳍鳍条末端等于或小于眼径。腹鳍胸位,伸越臀鳍起点。尾鳍后缘凹入。 体腔中大,腹膜无色。胃囊状,幽门盲囊细长,7个;肠短于体长,弯曲2次;膘大,壁厚,椭圆形。 体红色,胸鳍内侧灰色,端部黑色,下部具一椭圆形大黑斑,斑中具浅色小点。其它各鳍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东海以及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砂泥底水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其它

长头红娘鱼


[学名]: Lepidotrigla longifaciata
[资源名称]: 长头红娘鱼
[形态特征]:
 
背鳍Ⅷ~Ⅸ,16~17;臀鳍16;胸鳍11+ⅲ;腹鳍I-5。侧线鳞62~65。鳃耙l+7~8。  体长为体高4.1~4.6倍,为头长2.8~2.9倍,头长为吻长2.3~2.5倍,为眼径3.3~ 3.5倍。吻长约为眼径1.5倍。 体前半部近粗圆,后半部细长稍侧扁。头高而较大,稍侧扁,背面及两侧均被骨板;头高大于头宽。吻较长,向下方倾斜;吻突钝圆,具6~8个约等的短小棘,吻突间隔小于眼径。眼较大,近圆形,上侧位;眶前棘2个,尖锐而强,眶后棘3个,最后一个特强;眼间隔宽而凹入,小于眼径。鼻孔2个,前鼻孔较小而圆,后鼻孔稍大呈裂缝状。口大,前腹位,上颌突出于下颌前,上颌骨后端伸达跟前缘下方;两颌牙细小,呈绒毛状,形成窄牙带,犁骨具绒毛状牙群,腭骨无牙。前鳃盖骨具1棘,鳃盖骨后缘具2棘,项棘伸达背鳍第三鳍棘下方;肩胛棘尖长,伸达背鳍第五鳍棘下方。鳃孔宽大,鳃膜与峡部不相连;鳃耙短小。鳃盖条骨7。假鳃发达。 体背部被弱栉鳞,腹部圆鳞,头部、胸部及腹部前半部无鳞。两背鳍基底具有棘循板23~25个。侧线鳞较大,向背腹伸展,鳞上侧线管分枝最多可达7。侧线位高,平直,伸达尾鳍基底。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8~9鳍棘,第二鳍棘最长,第一、二(个别也包括第三)鳍棘前缘具细锯齿,第二背鳍由鳍条组成,其基底长于第一背鳍基底,鳍条末端不伸达尾基。臀鳍起点约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鳍条长两者也约等。胸鳍低位,末端伸达第二背鳍第三一四鳍条下方。腹鳍胸位,末端近达臀鳍起点。尾鳍后缘微凹。 体背部红色,腹部银白色,胸鳍内侧面黑色;第一背鳍具1红色斑块。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日本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底层鱼类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其它

长脊犁头鳅(贡氏犁头鳅)


中文名称 长脊犁头鳅(贡氏犁头鳅)
拉丁名称 Lepturichthys guntheri Hora
地方名称 长尾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 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 犁头鳅属
拉丁属名 Lepturichthys Regan,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8;臀鳍条Ⅱ,5;胸鳍条Ⅷ~Ⅸ,9~10;腹鳍条Ⅲ,8~9;侧线鳞86~90。体长为体高的10.0~12.0倍,为体宽的8.0~10.0倍,为头长的5.7~6.1倍.为星柄长的3.1~3.5倍。头长为吻长的1.6~1.9倍,为眼间距的2.8~3.4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3.1~3.5倍。背鳍最长鳍条为头长的1.1~1、3倍。体细长,头扁,吻圆铲状,胸、腹部非常扁平,尾柄特别细长,尾柄高小于眼径。眼小,上位。口小,下位,横裂弧形。上唇与吻皮分离,间以浅沟,上、下唇均具须状肉突。下颌具角质边缘。颌须2
生活习性 为底栖性小型鱼类,喜栖息于山涧溪河水流湍急的滩上。

南氏鱼


中文名称南氏鱼

拉丁名称Nansenia ardesiaca Jordan Thompson, 1914

英文名称heron argentin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水珍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rgentinoidei

中文科名水珍鱼科

拉丁科名Argentinidae

中文属名南氏鱼属

拉丁属名Nansen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海深海和日本、印度洋非洲南部和东南部沿海。

形态特征
体细长,前部亚圆微筒形,后部稍侧扁,吻短,小于眼径1/2,眼大,鼻孔近吻上部,口小,端位,上颌和舌平齿,下颌、犁骨前部和腭骨均具齿。鳃盖条2-4。胸鳍位于体侧。具眶蝶骨。前颌骨很小,上颌骨短而宽,不伸达眼前缘,眼大,大于头高1/2。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5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繸杜父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