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鳍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9

中文名称多鳍鱼


拉丁名称Polypterus bichir Geoffroy

英文名称Nile bichir, bichi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腕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Brachiopterygii

中文目名多鳍鱼目

拉丁目名Polypteriformes

中文科名多鳍鱼科

拉丁科名Polypteridae

中文属名多鳍鱼属

拉丁属名Poly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栖息于非洲。

形态特征
菱形硬鳞,具喷水孔;背鳍具5-8离(小)鳍,每1离鳍各具1棘并附有1或数鳍条。胸鳍基底为可动性肉质叶,鳍条附骨化辐状骨上,而辐状骨又接在中间一快大的中鳍基软骨板和2骨化的棒状前、后鳍基骨上,并不直接与肩胛骨和乌喙骨连接。无间鳃盖骨。具一对喉板。头骨似古鳕目。上颌骨完全与脑颅结合。无内鼻孔。鳔2叶,内多分隔,开口于食道腹面,可进行吸收,心脏有动脉圆锥,有后大动脉。体延长具腹鳍,最长达1.2米大多数小于30毫米。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成鱼主食鱼类,仔鱼有外鳃。

相关阅读

后鳍鱼


中文名称后鳍鱼

拉丁名称Opisthopterus tardoore (Cuvier et Valencinnes)

英文名称tardoor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后鳍鱼属

拉丁属名Opistho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印度。

形态特征
体延长,很侧扁,腹部具强棱鳞。头小,头后背缘凸出。具脂眼睑。口上位。臀鳍条56-66。无腹鳍,背鳍始于臀鳍后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绿鳍鱼


[学名]: Chelidomichthys kumu
[资源名称]: 绿鳍鱼
[外文名]: Bluefin gurnard、Red Gurnard
[别名]: 黑角鱼
 
[形态特征]:
 
背鳍IX-16;臀鳍15~16;胸鳍11+iii;腹鳍I-5;鳞式127~132。 体延长,稍侧扁,第一背鳍前方最高,向后渐细小,体长为体高4.6~4.7倍,为头长2.9~3.8倍。头中大,近长方形,背面较窄;背面与侧面被骨板,头长为吻长2.1~2.6倍。吻长,背面圆凸,前端中央微凹;吻突广圆形,具几个小棘。眼中大,上侧位,前上角有2短棘;眼间隔宽而稍凹。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约等于眼径。口大,端位,上颌较长,上颌骨后端末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牙群,腭骨无牙;上颌中央具一凹缺,无牙。舌宽大,圆形,不游离。前鳃盖骨下角具2棘,鳃盖骨具2小棘;颈棘平扁三角形,未伸达第一背鳍起点垂直线;肩胛棘大而钝尖。鳃孔大,鳃盖膜相连,跨越峡部,前延达前鼻孔下方。鳃盖条7。鳃耙短小,8~9个。具假鳃。 鳞小,圆鳞,侧线上方鳞127~132,侧线上鳞14~15,侧线下鳞53~57。头部及胸部和腹部前方无鳞。第一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9对;第二背鳍基底具有棘楯板15对。 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底上方,具9鳍棘,第一、第三鳍棘最长;第二背鳍长,具16鳍条。臀鳍长,无鳍棘与第二背鳍相对,具15~16鳍条,胸鳍宽大,圆形,后端伸达臀鳍第八鳍条上方,下方具3指状游离鳍条。腹鳍胸位,具1鳍棘,5鳍条,伸达肛门。尾鳍截形或浅凹。 体腔较大,腹膜无色。胃囊状,壁厚,盘曲2次,肠长于体长。幽门盲囊9,指状。鳔发达。 背侧面红色,腹面白色,头部及背侧面具蓝褐色网状斑纹。胸鳍前腹面灰蓝色,背面青黑色,具粉绿色斑点。第一背鳍后部近基底处具一暗色斑块;第二背鳍具暗色斑点两纵行;其余各鳍灰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南部,新西兰,澳洲,中国沿海,朝鲜,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产卵期在日本九州近海为12月一来年4月;在中国黄海、渤海为3月下旬~ 4月上旬。在黄海和东海的绿鳍鱼,冬季南下越冬,春天北上避暑,在日本近海的绿鳍鱼也是冬季南下,4-6月间北上。绿鳍鱼栖息于水深25-615米有贝壳生存的沙泥底,吃虾类、蟹类、虾蛄类和小鱼等。身长可达25一 35厘米。

粗鳍鱼


中文名称粗鳍鱼

拉丁名称Trachipterus iris (Walbaum)

英文名称deal fish, king-of-the-salm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月鱼目

拉丁目名Lampridiformes

中文亚目名旗月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Veliferoidei

中文科名粗鳍鱼科

拉丁科名Trachypteridae

中文属名粗鳍鱼属

拉丁属名Trachipte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印度料非洲东岸到中国、日本,也见于地中海,我国现产于台湾海峡。

形态特征
体很侧扁,延长,前部较高,向尾端渐尖狭,头较短小,头背高陡隆起,吻短钝,眼大,上侧位,口小,前位,鳃孔大,体裸露。侧线发达,深弧形下弯,沿体腹缘伸达尾鳍基。背鳍1个,起点在眼中部上方,基底长,沿体背缘伸达尾鳍基,背鳍前方4鳍条稍延长。但不呈丝状,无臀鳍,胸鳍短,圆形,下侧位,腹鳍长大,直达头长,胸位,鳍条不呈丝状,尾鳍上叶上翘,很发达,呈扇状,下叶小,不明显,体色白色,体侧具数个黑色圆斑,各鳍浅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长鳍[鱼舵]


中文名称长鳍[鱼舵]

拉丁名称Kyphosus cinerascens (Forskal)

英文名称Blue chub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鱼舵]科

拉丁科名Kyphosidae

中文属名[鱼舵]属

拉丁属名Kyph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上下颌牙多列,最外一列门牙状,末端不分叉,根部有一水平的齿根,其后有数列绒毛状牙。

生活习性
海洋草食性鱼类。摄食海藻,结群生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和岩礁岸边。体长一般为117-370毫米。

海(洋)生。

花鳍海猪鱼


中文名称 花鳍海猪鱼
拉丁名称 Halichoeres poecilopterus
英文名称 Multicolorfin rainbowfish、Speckledfin wrasse
地方名称 Parajulis poecilepter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 Labridae
中文属名 海猪鱼属
拉丁属名 Halichoer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X-14;臀鳍III-14;胸鳍12;腹鳍I-5;尾鳍14。侧线鳞28~30。
体较延长,侧扁;体长为体高4.1~4.6倍,为头长2.9~3.2倍;体背腹缘皆钝圆,弓状弯曲均不大;尾柄侧扁,尾柄高大于其长。头较小,头长为吻长3.1~3.5倍,为眼径4.2~4.6倍。吻部略呈圆锥状。眼较小,侧位而高。眼间隔凸起,其宽较眼径为大。鼻孔2,小圆孔状,相距甚近,皆位于眼前上方,前鼻孔具瓣膜。口中大,口裂约近水平状,前颌骨稍能向前伸出,上颌骨短,为眶前骨所盖,其后端达前鼻孔的下方。上下颌两侧皆为一行细小圆锥牙,前端各具犬牙2对;上颌前端犬牙及两侧小圆锥牙,均较下颌为大,在口角处有向前伸犬牙一个。唇发达,上唇内侧具有绒皮褶,最内一行皮褶边缘呈锯齿状,下唇两侧具一皮瓣。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无棘,边缘呈膜状。左右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且横过峡部形成一皮褶。鳃耙短小,5~8+7~9,结节状,末端有刺突。

体被圆鳞,体侧鳞片大小略相同,只胸部与背鳍前方鳞片较小,背鳍起点前到后头部约有10行小鳞。头部完全裸露无鳞。侧綫完全,与背缘平行,在最后背鳍鳍条下方折向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底。

背鳍具9鳍棘,14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完全,中间无缺刻;背鳍鳍棘细而尖,以最后鳍棘为最长,鳍条部较高,最长鳍条长子最长鳍棘。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臀鳍鳍条较背鳍条为短。胸鳍位低而短,仅为头长3/5。腹鳍位于胸鳍下方,其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圆形。

雌雄鱼颜色有变异:雄鱼体呈淡褐色,背部色较晴,在胸鳍基底后方上具一大黑斑;体侧有一暗色纵带,自眼后沿体侧中央达尾鳍基底,此带常不明显;头部自口角向后达鳃盖边缘有一淡色纵带,此纵条在鳃盖部略斜向下方;另一淡色纵带自吻部经眼径达鳃盖后消失;背鳍鳍膜间具暗色网状纹,在网纹间形成淡色点;臀鳍灰褐色,边缘有一淡色横纵条,各鳍膜间具淡色斑点;尾鳍晴灰色,具有不规则浅色斑点和条纹;胸鳍与腹鳍暗灰色,无斑点。雌鱼体色较雄鱼为浅,体侧中央有一较眼径为细的明显褐色纵带,自吻端经眼径直达尾鳍基,此纵纸带在胸鳍上方及尾鳍基处黑色加深,另一褐色纵带沿背鳍基底;此外,各鳞片均有一黑色小点,各小点相连形成一细纵綫,共约6条,在中央纵带背方为2条,腹部为4条,腹部下方2条多不明显;各鳍色浅,无斑点与条纹。

孔雀颈鳍鱼


中文名称孔雀颈鳍鱼

拉丁名称Iniistius pavo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Peacock Wrass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颈鳍鱼属

拉丁属名Iniist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甚侧扁,头短而高,背缘呈锐嵴状,眼前上方至吻端近垂直状。口角至颊部无浅沟。背鳍第1,2鳍棘延长,距后面的鳍棘甚远,呈独立的两鳍棘。侧线中断,约在7-8个侧线鳞上有1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为热带鱼类。栖息于珊瑚礁海区。体长约120-300毫米。海洋生。

高鳍[鱼衔]


中文名称 高鳍[鱼衔]
拉丁名称 Callionymus altipinnis
英文名称 Kitahara's dragonet
地方名称 小箭头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鱼衔]科
拉丁科名 Callionymidae
中文属名 [鱼衔]属
拉丁属名 Callionymus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海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头平扁,背面为三角形。眼小,上位。前鳃盖骨棘后端向上弯曲,外侧具一向前倒棘,上缘具4小刺。无鳞。第一背鳍棘短,不呈丝状,伸不到第二背鳍;腹鳍喉位。
生活习性 近海底层小型鱼类,喜栖息于沙质底海区。一般体长80毫米左右。

丝鳍[鱼衔]


[学名]: Callionymus virgis
[资源名称]: 丝鳍[鱼衔]
[外文名]:
[别名]: 处女(鱼衔)、Repomucenus virgis
 
[形态特征]:
 
背鳍Ⅳ,9,臀鳍9;胸鳍19;腹鳍I-5,尾鳍12。 体长为体高10.8倍,为头长4.6倍。头长为吻长2.5倍,为眼径3.3倍。 体延长,宽而平扁,向后渐细尖,后部略侧扁。头稍小,很平扁,背视三角形。吻短,平扁,吻长等于或稍大于眼径。眼小,位于头的背侧,距鳃孔较距吻端为近。眼间隔很窄,中间窄棱状。鼻孔每侧2个,很小,距眼较近。口稍小,前位,能伸缩。上颌稍突出。前颌骨连合突起很长。上下颌具绒毛状牙带,犁骨与腭骨均无牙。舌短薄,游离。唇发达。鳃孔很小,位头背侧。鳃盖膜相连,并与峡部、胸鳍基及鳃盖等连成一大囊。前鳃盖骨具一长棘,后端向后上方弯曲,其上缘具3~4个弯向内侧的小棘刺,前缘有一向前倒棘。鳃盖条7。鳃4个。假鳃大。鳃耙仅见于鳃弓下肢,呈小突起状。 体无鳞。侧线平直,上侧位,左右侧线在项部及尾柄上方各具一横支,在背侧相连。 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在鳃孔稍后方,雄鱼第一背鳍鳍棘均延长,约为头长的1.5~2.0倍,雌鱼鳍棘很短,仅末端略突起,第一至第二鳍棘最长,第二背鳍起点在肛门背侧的稍前方。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二鳍条的稍后下方。胸鳍位于体侧的下半部,呈五边形。腹鳍喉位,左右远离、起点在鳃孔的下方。尾鳍长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浙江象山  [原产地区]:南海、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居于水底,海洋性,深度上下限40-100m

单鳍[鱼衔]


中文名称单鳍[鱼衔]


拉丁名称Draculo mirabilis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鱼衔]亚目

拉丁亚目名Callionymoidei

中文科名[鱼衔]科

拉丁科名Callionymidae

中文属名单鳍[鱼衔]属

拉丁属名Dracul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产于黄海、渤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下唇背缘有1行肉质突起。两眼间距小于1/3眼径,无第1背鳍。背鳍12-14鳍条,臀鳍12-14鳍条,胸鳍16-21鳍条。

生活习性
海水鱼。

血鳍玻璃鱼


中文名称血鳍玻璃鱼

拉丁名称Prionobrama filigere

英文名称Glass bloodfin

异名红尾玻璃鱼、红尾水晶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脂鲤目

拉丁目名Characiformes

中文亚目名脂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haracoidei

中文科名脂鲤科

拉丁科名Characidae

中文属名锯脂鲤属

拉丁属名Prionobra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和委内瑞拉、圭亚那等地。

形态特征
该鱼体延长、侧扁,尾鳍浅叉形,浅红色。全身银白近似透明色,可清晰地看到骨髂和内脏,尤其以腹后更为明显。体长4-5厘米,体形娇小,动作敏捷。成群游弋在清澈透明、植物茂密的水族箱中,显得清幽,颇具情趣。若与红绿灯鱼等其他小型灯类鱼混养,则显得更加可爱。

生活习性
红尾玻璃鱼性情温和,喜欢成群游动,喜生活于水体中下层。

饲养要点:

饲养适宜用弱酸性的软水,水温为20-30℃。杂食性,饵料与水质管理容易,没有养殖经验者也能鉰养。成熟雌鱼腹部膨大,雄鱼臀鳍具钩,尾鳍显现红色。繁殖时水族箱底层铺沙,种些较长的水草,水质中性。雄鱼追逐雌鱼排卵授精。雌鱼每次可产300-400粒透明卵,微带粘性,可附着于水草上。经24小时可孵化出仔鱼,第二天开始游动,2-3天后开始投饵料,可用轮虫、刚孵化的水蚤或蛋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53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滇华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